動物 > 弓頭鯨
目錄
No. 1
  拼音:gōng tōu jīng
  弓頭鯨的名稱得自巨大而獨特的弓狀頭顱。它的軀體非常沉重。弓頭鯨的鯨脂厚達70釐米,有助於禦寒。它為自己開鑿呼吸孔。其長長的鯨須類似篩子,用於濾取磷蝦等浮遊生物。
  物種名稱→ 弓頭鯨
  拉丁文名→
  balaena mysticetus
  英文名→ bowhead whale
  科→ 露脊鯨科
  現況→ 稀少
  現存→ 6000-12000
  背鰭位置→ 無背鰭
  初生重量→ 不詳
  成年重量→ 60-100噸
  族群大小→ 1-6(1-14)
  良好食區→ 可達60衹(罕見)
  簡介
  弓頭鯨的名稱得自巨大而獨特的弓狀頭顱。其軀體非常沉重,雖然至今還未曾整個或局部的被稱過,一般相信就其體長來看,應該比其他的鯨都重。經常與一角鯨,白鯨結伴,是生活在北極的唯一大型鯨豚類動物。鯨脂厚達70釐米,有助其禦寒;能穿破厚達30釐米的冰層,為自己開鑿呼吸孔。19世紀中葉,弓頭鯨的數目曾從至少5萬頭被捕獵到幾乎滅絶。有顯著的白色下巴,身上沒有皮繭,也沒有背鰭,這些特這個內應足以用來辨認。
  行為
  偶爾會躍身擊浪,鯨尾擊浪,胸鰭拍水以及浮窺(通常單獨進行);仔鯨會戲弄水中的物體。在海面,海面下或者沿着海床攝食。可能會張着大嘴緩慢地在海面移動;有時會合作攝食。弓頭鯨遊泳速度緩慢,一般而言,在海面浮遊1至3分鐘,噴氣4至6次。可能潛行至水深超過200米處;平均的潛水時間約在4至20分鐘,但也有人觀察到時間更長的潛水。通常會在同一個地點浮會海面。
  別名
  (舊稱:北極鯨),巨極地鯨,北露脊鯨,格陵蘭露脊鯨,格陵蘭鯨
  雄/雌
  唇綫長而且彎弓狀,噴氣孔後方凹陷顯著,頭部約占體長的1/3,背部渾圓,沒有背鰭隆突或脊,體型大而短胖,黑斑點排列如項鏈(有個體差異),下巴上有不規則的白色斑塊(有個體差異),胸鰭寬大,呈槳狀,皮膚光滑沒有長皮繭或肉瘤,體色呈黑,藍黑,暗灰或深褐色,有的會摻雜大片灰色斑塊,尾幹最細的部分有淺灰色斑塊兩個噴氣孔分得很開,喙形上顎狹窄,下巴呈白色末端尖銳,後喙稍微嚮內凹,中央凹刻明顯 尾鰭的寬度可幾乎達到全身體長的一半,尾鰭背面的後緣可能呈白色
  鯨須
  每側230-360
  弓頭鯨的鯨須是所有須鯨中最長者,曾有超過3米長的記錄;有人聲稱建國長達5.8米的鯨須,但是備受質疑。在耀眼的陽光下,鯨須常反射出緑色的熒光。和南北露脊鯨一樣,弓頭鯨的口腔前方並沒有鯨須。
  仔鯨
  弓頭鯨在3月至8月之間出生,5月是生産高峰。仔鯨的大小從略低於平均體長的3.6米到5.2米不等;在第一年內體長可變成兩倍。雌鯨可能每2至7年生産一次;仔鯨羈絆母鯨的習性非常強。弓頭鯨數量不多,而且棲於遙遠,酷寒的環境中,使得研究難以進行,因此人類對其瞭解甚少。某些仔鯨初生時體色較淡(有些幾乎呈白色),而後會隨着年齡逐漸變暗,與成鯨相較,仔鯨通常比較矮胖,更具桶狀,體色呈淡淡的藍黑色,有時透過睡眠看起來會呈淡灰色,後緣可能有些突出,尾鰭呈暗灰或黑色(隧毛的顔色淡些)
  側面>>
  背部圓鈍,頭部呈三角形
  側面觀>>
  從側面看,大多數成鯨在海面上會呈現兩個明顯的隆起,不禁令人聯想起傳說中的尼斯湖水怪。前方的三角形隆起是弓頭鯨的頭部,之後的下凹部分是頸部,後端的圓形隆起則是延伸至尾鰭的背部。註意其光滑的背部並沒有背鰭或脊。年輕的個體從側面看得較渾圓,自吻部到尾鰭衹呈現一個圓弧。
  鯨尾揚升>>
  在弓頭鯨深潛之前,寬達7米的巨大尾鰭通常會揚升出水,舉至空中。
  噴氣>>
  分得很開的兩個噴氣孔會噴出樹叢狀,呈v字型且高達7米的兩股氣柱。
  下潛程序>>
  1.浮出水面時,從側面可見到兩個隆起。噴氣孔直接嚮上噴出兩股氣柱(有風時v字型較不明顯)。
  2.頭部從海面上隱沒,光滑渾圓的背部拱起,準備進行長潛。
  3.寬大的尾鰭通常會高舉至空中,當尾鰭滑入水中時,尾部通常會側嚮右方。
  4.尾部潛至海面下時,最後隱沒的通常是左邊的尾鰭尖。下潛深度可能超過200米。
  何處觀賞>>
  世界上有四個弓頭鯨族群:1.戴維斯海峽,巴芬灣,北哈得孫灣與福剋斯灣;2.白令海,楚科奇海與波弗特海;3.鄂霍次剋海(有部分可能隸屬波弗特海族群);4.北大西洋(事實上已經滅絶了)。目前仍不清楚這些族群彼此之間有無混合。弓頭鯨的一生幾乎都在北極浮冰區(通常冰覆面積超過70%)的邊緣度過。短暫的 季節性遷徙與冰塊的形成及移動有關(夏季在北,鼕季在南)。
  躍身擊浪>>
  弓頭鯨不常躍身擊浪,但是一旦開始,可能就會連續進行(曾有75分鐘內64次的記錄)。典型的方式是垂直躍出水面,軀體的後半部通常保持在水中,最後再側嚮一邊入水。大部分的躍身擊浪都在春季遷徙時出現。垂直出水,可看到1/2-3/4的軀體,通常會固定以身體某一側回落水中
  鑒別清單>>
  沒有背鰭
  下巴有不規則的白色斑塊
  側面可見兩個明顯的隆突
  嘴部彎麯
  頭部非常碩大
  噴氣呈v字形
  體色較暗
  尾鰭極寬大
  身上沒有皮繭或藤壺
物種名稱
  中文名稱:弓頭鯨
  中文別名:北極鯨、格陵蘭露脊鯨、巨極地鯨、北露脊鯨、格陵蘭鯨
  拉丁文名:Balaena mysticetus (Linnaeus, 1758 )
  英文名稱:Bowhead Whale
  物種分類:
  域:真核生物域 eukaryotes
  界:動物界 Animalia
  門:脊索動物 Chordata
  綱:哺乳綱 Mammalia
  目: 鯨目 Cetacea
  亞目: 須鯨亞目 Mysticeti
  科: 露脊鯨科 Balaenidae
  屬: 露脊鯨屬 Balaena
  種: 弓頭鯨 B. mysticetus
  弓頭鯨(又稱北極鯨、格陵蘭露脊鯨),是一種屬於鯨目的海洋哺乳動物。長成後長度可達20米 (雌性比雄性大)。
  弓頭鯨的名稱得自巨大而獨特的弓狀頭顱。其軀體非常沉重,雖然至今還未曾整個或局部的被稱過,一般相信就其體長來看,應該比其他的鯨都重。經常與一角鯨,白鯨結伴,是生活在北極的唯一大型鯨豚類動物。鯨脂厚達50釐米,有助其禦寒;能穿破厚達30釐米的冰層,為自己開鑿呼吸孔。19世紀中葉,弓頭鯨的數目曾從至少5萬頭被捕獵到幾乎滅絶。有顯著的白色下巴,身上沒有皮繭,也沒有背鰭,這些特這個內應足以用來辨認。
外形特徵
  弓頭鯨體形粗壯,體色呈深色,無背鰭,上顎窄,下顎呈弓形。有長達3米的鯨須 (為同類動物中最長者)以濾食水中的小動物。顱骨大而厚實,用以自水下撞擊冰面呼吸 (有伊努伊特人報告,其撞穿的冰層可達60釐米厚)。鯨脂厚達43–50 釐米,比任何其他動物都厚。
  弓頭鯨唇綫長而且彎弓狀,噴氣孔後方凹陷顯著,頭部約占體長的1/3,背部渾圓,沒有背鰭隆突或脊,體型大而短胖,黑斑點排列如項鏈(有個體差異),下巴上有不規則的白色斑塊(有個體差異),胸鰭寬大,呈槳狀,皮膚光滑沒有長皮繭或肉瘤,體色呈黑,藍黑,暗灰或深褐色,有的會摻雜大片灰色斑塊,尾幹最細的部分有淺灰色斑塊兩個噴氣孔分得很開,喙形上顎狹窄,下巴呈白色末端尖銳,後喙稍微嚮內凹,中央凹刻明顯,尾鰭的寬度可幾乎達到全身體長的一半,尾鰭背面的後緣可能呈白色。
  鯨須每側230-360根 ,弓頭鯨的鯨須是所有須鯨中最長者,曾有超過3米長的記錄;有人聲稱見過長達5.8米的鯨須,但是備受質疑。在耀眼的陽光下,鯨須常反射出緑色的熒光。和南北露脊鯨一樣,弓頭鯨的口腔前方並沒有鯨須。
  從側面看,大多數成鯨在海面上會呈現兩個明顯的隆起。前方的三角形隆起是弓頭鯨的頭部,之後的下凹部分是頸部,後端的圓形隆起則是延伸至尾鰭的背部。註意其光滑的背部並沒有背鰭或脊。年輕的個體從側面看得較渾圓,自吻部到尾鰭衹呈現一個圓弧。
分佈範圍
  在所有須鯨中衹有弓頭鯨一生都在北極及附近水域渡過的。阿拉斯加的族群鼕天會到白令海西南方,然後在春天北上,沿著浮冰的間隙進入楚科奇海和波弗特海,捕食磷蝦和浮遊動物。弓頭鯨泳速緩慢,通常獨來獨往,或者結成最多六頭的小群體。它們可以在水中逗留40分鐘,但並非潛水能手。
  世界上有四個弓頭鯨族群:
  1.戴維斯海峽,巴芬灣,北哈得孫灣與福剋斯灣;2.白令海,楚科奇海與波弗特海;3.鄂霍次剋海(有部分可能隸屬波弗特海族群);4.北大西洋(事實上已經滅絶了)。目前仍不清楚這些族群彼此之間有無混合。弓頭鯨的一生幾乎都在北極浮冰區(通常冰覆面積超過70%)的邊緣度過。短暫的 季節性遷徙與冰塊的形成及移動有關(夏季在北,鼕季在南)。
生活習性
  弓頭鯨偶爾會躍身擊浪,鯨尾擊浪,胸鰭拍水以及浮窺,但是一旦開始,可能就會連續進行(曾有75分鐘內64次的記錄)。通常單獨進行,典型的方式是垂直躍出水面,軀體的後半部通常保持在水中,最後再側嚮一邊入水。大部分的躍身擊浪都在春季遷徙時出現。垂直出水,可看到1/2-3/4的軀體,通常會固定以身體某一側回落水中 ;仔鯨會戲弄水中的物體。
  在海面,海面下或者沿着海床攝食。可能會張着大嘴緩慢地在海面移動;有時會合作攝食。弓頭鯨遊泳速度緩慢,一般而言,在海面浮遊1至3分鐘,噴氣4至6次。可能潛行至水深超過200米處;平均的潛水時間約在4至20分鐘,但也有人觀察到時間更長的潛水。通常會在同一個地點浮會海面。
  鯨尾揚升
  在弓頭鯨深潛之前,寬達7米的巨大尾鰭通常會揚升出水,舉至空中。
  噴氣
  分得很開的兩個噴氣孔會噴出樹叢狀,呈V字型且高達7米的兩股氣柱。
  下潛
  1.浮出水面時,從側面可見到兩個隆起。噴氣孔直接嚮上噴出兩股氣柱(有風時V字型較不明顯)。
  2.頭部從海面上隱沒,光滑渾圓的背部拱起,準備進行長潛。
  3.寬大的尾鰭通常會高舉至空中,當尾鰭滑入水中時,尾部通常會側嚮右方。
  4.尾部潛至海面下時,最後隱沒的通常是左邊的尾鰭尖。下潛深度可能超過200米。
生長繁殖
  弓頭鯨擁有一副洪厚的嗓子,在遷移、進食、和社交時用以互相溝通。其中一些長而重複的鯨歌可能是交配的訊號。其他動作包括躍出水面、在水面拍打尾巴和在水中直立。
  弓頭鯨到10 至15 歲時達到性成熟。其交配期約在每年的三至八月,受孕期主要在三月。交配時組合可以是一雄一雌或數組雄性群體與一至二頭雌鯨。每3 至4 年雌鯨會誕下一頭幼鯨,幼鯨出生時長約4.5 米,重1 公噸。1歲時可成長至9 米。從前的估計壽命約60~70 年,與其他鯨類相若。但在1993、1995和1999年在鯨體內發現舊的象牙矛尖,觸發了對鯨眼結構的研究,因此可以得出可靠的結論:至少部分個體是可以活到150~200歲的。另一項研究則顯示雌鯨到了90歲仍然有生殖能力。由於其壽命之長,雌性也可能有更年期的現象。這從極大的個體並無幼獸在側的情形中得到證實。天敵有虎鯨和人類。
  弓頭鯨在3月至8月之間出生,5月是生産高峰。仔鯨的大小從略低於平均體長的3.6米到5.2米不等;在第一年內體長可變成兩倍。雌鯨可能每2至7年生産一次;仔鯨羈絆母鯨的習性非常強。弓頭鯨數量不多,而且棲於遙遠,酷寒的環境中,使得研究難以進行,因此人類對其瞭解甚少。某些仔鯨初生時體色較淡(有些幾乎呈白色),而後會隨着年齡逐漸變暗,與成鯨相較,仔鯨通常比較矮胖,更具桶狀,體色呈淡淡的藍黑色,有時透過睡眠看起來會呈淡灰色,後緣可能有些突出,尾鰭呈暗灰或黑色(隧毛的顔色淡些)
種群現狀
  自古以來弓頭鯨因為其脂肪、肉、油、骨和鯨須而被人類捕獵。在古老的魚叉上可能沾有鯨脂,從而判斷其年齡和被捕方式。它們與其近親露脊鯨都有泳速緩慢和死後在水中漂浮的特性,因而成為了捕獵的上選。在商業化捕鯨時代來臨以前,北方的水域估計有超過5萬頭弓頭鯨。自1611年在斯瓦爾巴德群島和格陵蘭周圍水域開始商業捕鯨,把當地增長緩慢的弓頭鯨捕殺殆盡以後,人們便到新的海域繼續捕鯨。在北太平洋的捕鯨活動始於19世紀中期,衹花了20年的時間就把超過60%的鯨獵殺了。
  目前作為弓頭鯨數目下降的主要原因的商業捕鯨活動已經中斷,其中阿拉斯加 (又稱白令-楚科奇-波弗特群)的族群自此恢復過來,但當地的居民每年仍然捕獵少量鯨(25~40頭/年)作基本食糧—這並不影響其復原。1990年其數量仍維持在7,800頭,大約是大規模捕鯨前的41%。其他族群的情況資料較少,但估計數目已經很少,大概衹有數百頭。故全球數目約為8,000至9,000頭。
  弓頭鯨在《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中被列入附件一,即“受到滅絶威脅的物種”。在美國《瀕危物種法》中亦屬瀕危。其於紅皮書的數據如下:
  斯瓦爾巴德群 極危
  鄂霍次剋海 (Sea of Okhotsk)群 - 瀕危
  巴芬灣 (Baffin Bay)-戴維斯海峽 (Davis Strait)群 - 瀕危
  哈得孫灣 (Hudson Bay)-福剋斯灣 (Foxe Basin)群 - 易危
  白令-楚科奇-波弗特群 - 低危,但需要保護
分類情況
  本種在1758年首次見於林奈的《自然分類》 (Systema Naturae)第十版。其屬名Balaena一直以來都衹有一種。而在1849年由丹麥生理學家、動物學家丹尼爾·腓特烈·埃施裏赫特 (Daniel Frederik Eschricht)提出的Leiobalaena是其異名。
  弓頭鯨在分類上一直與露脊鯨分開,自1821年約翰·愛德華·格雷的研究把後者辨別出來以後一直如此,但這種分類並沒有基因支持。的確,科學家認為兩者的區別比弓頭鯨與須鯨科的小。在未來的分類中兩屬的四個品種有很大機會被劃入同一個屬中。
  在化石紀錄方面,在中新世 (距今約1000萬年)至更新世 (距今約150萬年)中五種同屬的化石中,Balena prisca可能與現代的弓頭鯨一樣。這與更早的化石紀錄,埋藏於距今2300萬年前南美洲地層中的、與之最接近的Morenocetus中間有一段空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