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用語 : 佛教寺塔 : 中國 >湖南 >長沙 >長沙市區 > 開福寺
顯示地圖
目錄
《開福寺 Kaifu Temple》
詩人: 趙汝譡 Zhao Rudang

  蕭辰款招提,近郭野趣深。
  廣池映茂樹,秋水涵夕陰。
  及茲塵事暇,誰與同幽襟。
  竹密隱江艇,荷衰淨雲岑。
  暑宮覆玉井,春囿開丹林。
  繁華荒玉跡,寂寞英霸心。
  圖劍掃把玩,光棱就鎖沉。
  哀樂物所感,興廢理可尋。
  聊以舒永眺,庶將慰孤吟。
No. 2
  開福寺聯繫方式地址:長沙市開福區新河開福寺路.
  郵編:410000開福寺投訴電話長沙市旅遊投訴電話:0731-5810110
  湖南省旅遊投訴電話:0731—4717614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開福寺節慶活動四月八。四月八日為佛祖釋迦牟尼生日,南朝時即有是日以香水浴佛,共作竜華會之習。長沙古有造烏米飯(俗稱青精飯)之俗。無子者往佛寺許願乞兒。瀏陽的一些地方,此日將寫有“四月八,佛祖先。毛姑娘,請上天”的紙條呈“十”字形貼於廳堂廊亭處,據說可防毛蟲瓦蛆。
  端陽節是與年節、中秋並列的民間重要節日。這一日,長沙人民為了紀念屈原特意舉辦竜舟競渡比賽,人們從幾十裏以外嚮湘江、瀏陽河、撈刀河兩岸涌來,找有利地形觀看。午飯後,賽船將竜王接上船頭,競渡開始。船上健兒隨着鑼鼓節奏,振臂揚波,奮勇爭先,兩岸如體育場之看臺,人頭攢動,銃炮喧天,喊聲動地。賽事至傍晚猶酣,有的於初六日加賽,賽畢舉行送竜王儀式。民間以為劃竜船可禳災(古人認為五月是惡月,多災)。瀏陽新開一帶,在端午前一個月,即戰鼓催人,謂竜舟鼓,村民歡聚演練,竜舟競渡氣氛提前到來。
  六月六。古稱天販節,俗稱“杯官生日”。官,亦稱鄱官,相傳是災害之神。是日城內多設醮,以禳災。農傢則剪紙為田神,上塗雞血,舉之於竹竿,每田插一根,叫敬官。有的於五更時殺雄雞祭於田間,叫祭官,以求禳災豐穩。讀書人曝曬書畫,婦女翻曬珍貴衣服。寺廟詞堂翻曬經書族譜和菩薩袍服,故是日又名曬譜節,諺雲:“六月六,人曬衣裳竜曬袍”。
  開福寺最佳旅遊時間總地來說,秋天去長沙旅遊是比較合適的。開福寺特別提醒要註意衛生保健,春天氣候變化無常,時風時雨,外出春遊時定要備足衣服,攜帶雨具,
  以防雨淋,傷風感冒。登山下坡,切勿迎風而立,避免受涼。開福寺美食湘菜歷史悠久,是中國八大風味萊係之一,講究刀工,註重火候,調味豐富,側重辣味。主味突出,尤重酸辣焦麻。講究刀工和裝盤,既註重內涵精當,又着眼外形美觀,使色、香、味和諧統一。
  湘菜的品種目前已達1000多種,長沙幾大著名湘菜館中,仍保持着日常供應上百種。長沙名酒有“白沙液”。開福寺住宿長沙作為著名的旅遊城市,其旅遊配套設施相當完備,各類賓館酒店遍布全市。
  五星級賓館有:解放東路380號的華天大酒店,芙蓉南路298號的神農大酒店,韶山北路149號的通程國際大酒店。
  四星級的酒店有:八一西路88號的富麗華酒店,勞動西路386號的湖南佳程酒店,芙蓉中路465-467號的金源大酒店,八一西路68號的紫東閣華天大酒店等。
  另外,還有衆多各種檔次的酒店可供遊人自行選擇。
  開福寺購物長沙的繁華地段在湘江東岸的中山路、五一路、黃興路,前兩者都是商業集中地區,而黃興路目前正在改建成一條步行街。
  長沙工藝、土特産品素負盛名,湘茶是聞名中外的名貴茶,味醇可口;湘綉是中國四大名綉之一,構圖優美,綉藝精湛;湖南瓷器,歷史悠久,被人贊為“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暢銷國內外;益陽的鬆花皮蛋現已遠銷國外;此外,鴨絨製品、竹刻等都是比較有名的特産。開福寺玩法參觀、學習、遊、
  在長沙城北新河與湘江交匯處鳳嘴,有一座殿宇宏偉、氣勢非凡的千年古寺,這便是三湘名剎開福寺
  開福寺是中國佛教重點開放寺院之一,為禪宗臨濟宗楊岐派著名寺院,始建於五代時期,距今已有1000多年歷史。當時馬殷割據湖南,建立楚國,史稱“馬楚”。馬氏以長沙為都城,在城北營建行宮,建有會春園,作為避署之地。後唐天成二年(公元927年)馬殷之子馬希範將會春園的一部分施捨給僧人保寧,創建了開福寺。馬希範繼位後,又在附近大興土木,旁壘紫微山,北開碧浪湖,使開福寺一帶成為著名的風景勝地,有內外16景。明代文人李冕曾題詩《開福寺》贊曰:“最愛招提景,天然入畫屏。水光含鏡碧,山色擁蠃青。抱子猿歸洞,衝雲鶴下汀。從容坐來久,花落滿閑庭”。
  在長沙城北新河與湘江交匯處鳳嘴,有一座殿宇宏偉、氣勢非凡的千年古寺,這便是三湘名剎開福寺
   開福寺興盛時,住僧達千餘人。後歷經宋、元、明、清各朝,香火不絶,名僧輩出。北宋洪藴,佛醫俱精,被宋太祖召見,賜紫方袍。宋徽宗時,道寧禪師住持,使佛寺中興。他將臨濟宗楊岐派禪法,傳給日本求法僧人覺心。覺心回國後,創法燈派,被日皇賜以“法燈圓明國師”謚號,僧徒衆多,日本佛教臨濟宗派因而視開福寺為“祖庭”聖地,幾乎每年都要派人來朝拜。光緒12年,名僧寄禪、笠雲與著名詩人王闓運等僧俗19人在此組織碧湖詩社,賦詩談禪,一時傳為美談。光緒末年,詩僧笠雲創辦湖南僧立師範學堂於寺內。
  千餘年來,開福寺歷經興衰,多次改建重修,現存建築主要為清光緒年間重建。1994年開福寺被定為尼僧修學道場以來,住持能淨法師利生為懷,志存興復,對開福寺進行了大規模修建,新修了僧堂、放生池、清泰橋、鐘鼓樓等;維修了大雄寶殿、法堂、禪堂、念佛堂、摩尼所、齋堂、客堂、藏經樓。1997年,開福寺又從緬甸請回佛祖釋迦牟尼玉像(5米高)和阿難迦葉二弟子玉像(4米高)。隨後又從臺灣等地迎請了5部大藏經供奉。整個修復擴建工程總面積達16萬平方米,重修後的開福寺不僅更加莊嚴肅穆,而且佈局合理,錯落有緻,高雅古樸,成為湖南佛教界對外展示的一個窗口。19年,開福寺承辦了湖南佛學院尼衆部。
  今開福寺占地面積4.8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6萬平方米。主要建築有山門三大殿(三聖殿、大雄寶殿、毗盧殿)及兩廂堂捨等。山門為四柱三門三樓花崗石牌坊式建築,高10米。門坊上分欄為浮雕彩繪,或為人物,或為樹木花草,色彩斑斕,栩栩如生。山門兩旁立有石獅、石象各一對。進入山門,即放生池,為原碧浪湖殘部,上架單拱花崗石橋,走過石橋,便見一座漢白玉觀世音菩薩聖像,面帶微笑,手執楊柳淨瓶,九竜擁立,莊重中透着祥和。伫立像前,肅穆與敬仰之情油然而升,塵世的心便也多了幾許平和與寧靜。再往前行,便是開福寺的主體建築三大殿。
  前殿為彌勒殿,又稱三聖殿,面闊三間,外檐方柱,內檐圓柱,均為花崗石整石鑿成。殿內供奉西方三聖,現已無存,重塑彌勒佛、韋馱菩薩、四大天王。
  中殿為正殿,又稱大雄寶殿,高20米。中央供奉着漢白玉釋迦牟尼佛像,寶相莊嚴。阿難尊者和迦葉尊者侍立兩旁。緊靠着釋迦牟尼佛背面,供奉着金色的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大殿兩旁還有十六尊者的金像。
  後殿為毗盧殿,內供毗盧遮那佛像。周圍供五百羅漢像,高約0.4米,形態各異,栩栩如生。民間流傳數羅漢以測吉兇,即以任何一個羅漢為起點,按自己的年齡,數到最後一個羅漢,再按羅漢的編號抽取封簽一張,以測吉兇。但現在的簽辭已作修飾,大多數以勸諭守正行善為主。
  三殿之間有庭院,植古樹名花,並立有清代石碑數座,顯得十分古樸典雅。三大殿東側為客堂、齋堂、摩尼所、紫微堂,紫微堂上為藏經樓,是唐宋時的古建築,西側為禪堂、說法堂、念佛堂等。
  寺內楹聯甚多,大多藴含佛門教義和為人處世之道。大雄寶殿中有一副很有意味:齋魚敲落碧湖月,覺覺覺覺,先覺後覺,無非覺覺;清鐘撞破麓峰雲,空空空空,色空相空,總是空空。聯中折射出的佛教哲學耐人尋味。
  開福寺自建寺以來,雖幾經損毀,但香火一直綿延不絶,佛事興盛。特別是成為比丘尼叢林以來,在住持能靜法師的主持下,弘揚正法,廣利衆生,法門昌盛,聲名遠播,吸引了不少高僧大德來訪,佛教文化交流也不斷增多。日本臨濟宗派佛教高僧幾乎每年都來開福寺拜謁祖庭。臺灣著名惠空大師和惟一大法師也多次訪問開福寺。香港、澳門、韓國、新加坡等地的大和尚和著名比丘尼也紛紛前來交流佛教文化。1997年,能淨法師應“中韓日三國佛教基金紐帶”組織的邀請,出席了在日本舉辦的國際佛教交流會。2000年,應臺灣佛教界的邀請,能靜法師前往寶島說法巡禮,反響良好。2002年,應韓國佛教界的邀請,能靜法師參加由中國佛教協會常務副會長聖輝大和尚任團長的中國佛教代表團,出訪韓國。
  開福寺興盛時,住僧達千餘人。後歷經宋、元、明、清各朝,香火不絶,名僧輩出。北宋洪藴,佛醫俱精,被宋太祖召見,賜紫方袍。宋徽宗時,道寧禪師住持,使佛寺中興。他將臨濟宗楊岐派禪法,傳給日本求法僧人覺心。覺心回國後,創法燈派,被日皇賜以“法燈圓明國師”謚號,僧徒衆多,日本佛教臨濟宗派因而視開福寺為“祖庭”聖地,幾乎每年都要派人來朝拜。光緒12年,名僧寄禪、笠雲與著名詩人王闓運等僧俗19人在此組織碧湖詩社,賦詩談禪,一時傳為美談。光緒末年,詩僧笠雲創辦湖南僧立師範學堂於寺內。
  千餘年來,開福寺歷經興衰,多次改建重修,現存建築主要為清光緒年間重建。1994年開福寺被定為尼僧修學道場以來,住持能淨法師利生為懷,志存興復,對開福寺進行了大規模修建,新修了僧堂、放生池、清泰橋、鐘鼓樓等;維修了大雄寶殿、法堂、禪堂、念佛堂、摩尼所、齋堂、客堂、藏經樓。1997年,開福寺又從緬甸請回佛祖釋迦牟尼玉像(5米高)和阿難迦葉二弟子玉像(4米高)。隨後又從臺灣等地迎請了5部大藏經供奉。整個修復擴建工程總面積達16萬平方米,重修後的開福寺不僅更加莊嚴肅穆,而且佈局合理,錯落有緻,高雅古樸,成為湖南佛教界對外展示的一個窗口。19年,開福寺承辦了湖南佛學院尼衆部。
  今開福寺占地面積4.8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6萬平方米。主要建築有山門三大殿(三聖殿、大雄寶殿、毗盧殿)及兩廂堂捨等。山門為四柱三門三樓花崗石牌坊式建築,高10米。門坊上分欄為浮雕彩繪,或為人物,或為樹木花草,色彩斑斕,栩栩如生。山門兩旁立有石獅、石象各一對。進入山門,即放生池,為原碧浪湖殘部,上架單拱花崗石橋,走過石橋,便見一座漢白玉觀世音菩薩聖像,面帶微笑,手執楊柳淨瓶,九竜擁立,莊重中透着祥和。伫立像前,肅穆與敬仰之情油然而升,塵世的心便也多了幾許平和與寧靜。再往前行,便是開福寺的主體建築三大殿。
  前殿為彌勒殿,又稱三聖殿,面闊三間,外檐方柱,內檐圓柱,均為花崗石整石鑿成。殿內供奉西方三聖,現已無存,重塑彌勒佛、韋馱菩薩、四大天王。
  中殿為正殿,又稱大雄寶殿,高20米。中央供奉着漢白玉釋迦牟尼佛像,寶相莊嚴。阿難尊者和迦葉尊者侍立兩旁。緊靠着釋迦牟尼佛背面,供奉着金色的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大殿兩旁還有十六尊者的金像。
  後殿為毗盧殿,內供毗盧遮那佛像。周圍供五百羅漢像,高約0.4米,形態各異,栩栩如生。民間流傳數羅漢以測吉兇,即以任何一個羅漢為起點,按自己的年齡,數到最後一個羅漢,再按羅漢的編號抽取封簽一張,以測吉兇。但現在的簽辭已作修飾,大多數以勸諭守正行善為主。
  三殿之間有庭院,植古樹名花,並立有清代石碑數座,顯得十分古樸典雅。三大殿東側為客堂、齋堂、摩尼所、紫微堂,紫微堂上為藏經樓,是唐宋時的古建築,西側為禪堂、說法堂、念佛堂等。
  寺內楹聯甚多,大多藴含佛門教義和為人處世之道。大雄寶殿中有一副很有意味:齋魚敲落碧湖月,覺覺覺覺,先覺後覺,無非覺覺;清鐘撞破麓峰雲,空空空空,色空相空,總是空空。聯中折射出的佛教哲學耐人尋味。
  開福寺自建寺以來,雖幾經損毀,但香火一直綿延不絶,佛事興盛。特別是成為比丘尼叢林以來,在住持能靜法師的主持下,弘揚正法,廣利衆生,法門昌盛,聲名遠播,吸引了不少高僧大德來訪,佛教文化交流也不斷增多。日本臨濟宗派佛教高僧幾乎每年都來開福寺拜謁祖庭。臺灣著名惠空大師和惟一大法師也多次訪問開福寺。香港、澳門、韓國、新加坡等地的大和尚和著名比丘尼也紛紛前來交流佛教文化。1997年,能淨法師應“中韓日三國佛教基金紐帶”組織的邀請,出席了在日本舉辦的國際佛教交流會。2000年,應臺灣佛教界的邀請,能靜法師前往寶島說法巡禮,反響良好。2002年,應韓國佛教界的邀請,能靜法師參加由中國佛教協會常務副會長聖輝大和尚任團長的中國佛教代表團,出訪韓國。
合肥開福寺
  開福寺,位於安徽省省會合肥市西郊大蜀山之南麓,是唐代蜀僧慧滿法師卓錫弘化之所。據典籍記載,唐貞觀(公元626——649年)以前已建有開福寺,距今有1400年左右,相傳慧滿法師在此大演《法華經》,為百姓祈雨救生,超度淵濟竜神,留下弘法利生、世代稱頌之佳話。抗戰中古開福寺被日軍飛機炸毀。
   大蜀山“山形單椒,秀澤不連,嶺以自高”,與東西三十裏外的浮槎、雞鳴兩山相睥睨,獨居其中,歷來都是合肥的一個重要景點。宋代詩人郭祥正在《郡城眺望》中寫下了:“蜀山回出千蠃秀,淝水長縈一帶回”詩句。明代詩人龔志益在《遊大蜀山》中贊嘆道:“十年前此問岩阿,醉臥南窗共放歌”。清朝末年“蜀山雪霽”被評為廬陽八景第一景,今人的“蜀山春曉”亦列為合肥十景前茅。如今的大蜀山不光春曉迷人,而且四季鹹宜,唯獨不見了當年的開福寺、吳王宮和傳說中的淵濟竜王廟。在這政通人和、國運昌盛、經濟繁榮、市建興旺的新時代,已是耄耋之年的安徽省佛協會長、明教寺方丈上妙下安大和尚立下宏圖大願,决心在自己有生之年親率兩序大衆重建開福寺,要把開福寺建成江淮第一流的叢林寺院,人間淨土,以莊嚴國土,利樂有情。
  重建開福寺得到了省、市各級領導和社會大衆的關註與支持。市政府在大蜀山國傢森林公園內無償劃撥了155畝土地作為重建用地,開福寺工程也已在合肥市計委批準立項。規劃中的開福寺,不僅要滿足十方叢林之佈局要求,而且要建成一個園林式寺院,園中有寺,寺中有園,處處亭、廊、小橋流水、飛瀑流泉、麯徑通幽。開福寺主體建築有山門、山門殿、鐘鼓樓、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樓、報恩塔、祖師殿、伽藍殿、羅漢堂、念佛堂、齋堂、觀音殿、地藏殿、華藏殿、法堂、庫房、方丈室、上客堂、佛學院、僧寮、退居寮、雲水樓以及各類寮房等,總建築面積3萬2千平方米,可容納常住僧人百人以上,滿足各界信衆禮佛、朝拜、聽經聞法需求,也可供廣大香客、遊人參拜觀光。
長沙開福寺
  在長沙城北新河與湘江交匯處鳳嘴,有一座殿宇宏偉、氣勢非凡的千年古寺,這便是三湘名剎開福寺
  開福寺是中國佛教重點開放寺院之一,為禪宗臨濟宗楊岐派著名寺院,始建於五代時期,距今已有1000多年歷史。當時馬殷割據湖南,建立楚國,史稱“馬楚”。馬氏以長沙為都城,在城北營建行宮,建有會春園,作為避暑之地。後唐天成二年(公元927年)馬殷之子馬希範將會春園的一部分施捨給僧人保寧,創建了開福寺。馬希範繼位後,又在附近大興土木,旁壘紫微山,北開碧浪湖,使開福寺一帶成為著名的風景勝地,有內外16景。明代文人李冕曾題詩《開福寺》贊曰:“最愛招提景,天然入畫屏。水光含鏡碧,山色擁蠃青。抱子猿歸洞,衝雲鶴下汀。從容坐來久,花落滿閑庭”。
  開福寺興盛時,住僧達千餘人。後歷經宋、元、明、清各朝,香火不絶,名僧輩出。北宋洪藴,佛醫俱精,被宋太祖召見,賜紫方袍。宋徽宗時,道寧禪師住持,使佛寺中興。他將臨濟宗楊岐派禪法,傳給日本求法僧人覺心。覺心回國後,創法燈派,被日皇賜以“法燈圓明國師”謚號,僧徒衆多,日本佛教臨濟宗派因而視開福寺為“祖庭”聖地,幾乎每年都要派人來朝拜。光緒12年,名僧寄禪、笠雲與著名詩人王闓運等僧俗19人在此組織碧湖詩社,賦詩談禪,一時傳為美談。光緒末年,詩僧笠雲創辦湖南僧立師範學堂於寺內。
  千餘年來,開福寺歷經興衰,多次改建重修,現存建築主要為清光緒年間重建。1994年開福寺被定為尼僧修學道場以來,住持能淨法師利生為懷,志存興復,對開福寺進行了大規模修建,新修了僧堂、放生池、清泰橋、鐘鼓樓等;維修了大雄寶殿、法堂、禪堂、念佛堂、摩尼所、齋堂、客堂、藏經樓。1997年,開福寺又從緬甸請回佛祖釋迦牟尼玉像(5米高)和阿難迦葉二弟子玉像(4米高)。隨後又從臺灣等地迎請了5部大藏經供奉。整個修復擴建工程總面積達16萬平方米,重修後的開福寺不僅更加莊嚴肅穆,而且佈局合理,錯落有緻,高雅古樸,成為湖南佛教界對外展示的一個窗口。19 年,開福寺承辦了湖南佛學院尼衆部。
  今開福寺占地面積4.8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6萬平方米。主要建築有山門三大殿(三聖殿、大雄寶殿、毗盧殿)及兩廂堂捨等。山門為四柱三門三樓花崗石牌坊式建築,高10米。門坊上分欄為浮雕彩繪,或為人物,或為樹木花草,色彩斑斕,栩栩如生。山門兩旁立有石獅、石象各一對。進入山門,即放生池,為原碧浪湖殘部,上架單拱花崗石橋,走過石橋,便見一座漢白玉觀世音菩薩聖像,面帶微笑,手執楊柳淨瓶,九竜擁立,莊重中透着祥和。伫立像前,肅穆與敬仰之情油然而升,塵世的心便也多了幾許平和與寧靜。再往前行,便是開福寺的主體建築三大殿。
  前殿為彌勒殿,又稱三聖殿,面闊三間,外檐方柱,內檐圓柱,均為花崗石整石鑿成。殿內供奉西方三聖,現已無存,重塑彌勒佛、韋馱菩薩、四大天王。
  中殿為正殿,又稱大雄寶殿,高20米。中央供奉着漢白玉釋迦牟尼佛像,寶相莊嚴。阿難尊者和迦葉尊者侍立兩旁。緊靠着釋迦牟尼佛背面,供奉着金色的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大殿兩旁還有十六尊者的金像。
  後殿為毗盧殿,內供毗盧遮那佛像。周圍供五百羅漢像,高約0.4米,形態各異,栩栩如生。民間流傳數羅漢以測吉兇,即以任何一個羅漢為起點,按自己的年齡,數到最後一個羅漢,再按羅漢的編號抽取封簽一張,以測吉兇。但現在的簽辭已作修飾,大多數以勸諭守正行善為主。
  三殿之間有庭院,植古樹名花,並立有清代石碑數座,顯得十分古樸典雅。三大殿東側為客堂、齋堂、摩尼所、紫微堂,紫微堂上為藏經樓,是唐宋時的古建築,西側為禪堂、說法堂、念佛堂等。
  寺內楹聯甚多,大多藴含佛門教義和為人處世之道。大雄寶殿中有一副很有意味:齋魚敲落碧湖月,覺覺覺覺,先覺後覺,無非覺覺;清鐘撞破麓峰雲,空空空空,色空相空,總是空空。聯中折射出的佛教哲學耐人尋味。
  開福寺自建寺以來,雖幾經損毀,但香火一直綿延不絶,佛事興盛。特別是成為比丘尼叢林以來,在住持能靜法師的主持下,弘揚正法,廣利衆生,法門昌盛,聲名遠播,吸引了不少高僧大德來訪,佛教文化交流也不斷增多。日本臨濟宗派佛教高僧幾乎每年都來開福寺拜謁祖庭。臺灣著名惠空大師和惟一大法師也多次訪問開福寺。香港、澳門、韓國、新加坡等地的大和尚和著名比丘尼也紛紛前來交流佛教文化。1997年,能淨法師應“中韓日三國佛教基金紐帶”組織的邀請,出席了在日本舉辦的國際佛教交流會。2000年,應臺灣佛教界的邀請,能靜法師前往寶島說法巡禮,反響良好。2002年,應韓國佛教界的邀請,能靜法師參加由中國佛教協會常務副會長聖輝大和尚任團長的中國佛教代表團,出訪韓國。
  附開福寺史略如下:
  開福寺,位於湖南省長沙市北區新河附近,是國內比較著名的佛教寺院之一,建築面積約一萬六千平方米左右。殿宇巍峨,規模可觀。中軸綫上佛殿共分三進,前為三聖殿,中為大雄寶殿,後為毗盧殿;東邊廂房從前至後有客堂、齋堂、庫房、方丈、藏經樓;西邊廂房有講堂、禪堂、營舊寮等,還有不少附屬建築物。這個寺院歷史悠久,是湖南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長沙市佛教協會設在寺內。
  這個寺院是五代十國時期後盾明宗天成二年(927)創建的。當時長沙是封建割據的小王朝楚國的首都。楚王馬殷及其兒子馬希範在此花費了一筆巨款,設立會春園、建有嘉宴堂、拔楔亭等,作為文人飲酒遊宴的場所,非常豪侈。後以部份建築物施捨給沙門保寧(一說真嚴)改成寺院;楚國共歷五主,衹存在五十七年,為另一封建割據小王朝南唐所滅。馬氏亡國後,寺宇作為佛教活動場所一直留存下來,迄今已有一千零五十餘年的歷史。開創者保寧(一說真嚴)在此說法傳經,受到馬氏父子的有力支持。住僧達一千人。
  五代以後,我國歷史由分裂割據走嚮集中統一,趙匡胤建立了宋王朝。整個宋代是開福寺比較興盛的時期。佛事興隆,高僧輩出。北宋初,出了一個擅長醫藥的著名和尚——洪藴 (936—l004),宋太祖趙醫胤召見過他,賜紫方袍,號廣利大師。宋太宗趙光義太平興國中,詔求醫療經驗,洪藴錄數十處方以獻。宋真宗鹹乎初,他當了僧官,補右街首座,轉左街副僧錄。
  宋仁宗嘉祐年間,沙門紫河,對全部寺宇修建了一次。
  宋徽宗時,又出了一個著名的僧侶,禪宗史上稱為開福道寧(?——1113)是開福寺的中興祖師。據《五燈會元》捲十九記載:他是就溪(今安徽省教縣)人。俗姓汪,壯為道人,後在金陵(今江蘇省南京市)蔣山削發為僧。從臨濟宗楊歧派五祖法演獲悟。據其傳法世係,是南嶽懷讓下第十四世。徽宗大觀年間(1107—1110),潭州地方官席震,請道寧為開福寺住持,僧侶雲集,達五百人。政和三年(1113)道寧卒。建塔寺後、嗣法弟子有月庵善果一人,以後依次傳承是:老衲祖證——月林師觀——無門慧開——法燈覺心.(又稱心地覺心)。覺心是入宋求法的日本僧人。按覺心入宋時間為公元1249年,即南宋理宗淳祐九年。這一史實說明,早在十三世紀時,道寧禪師住持的開福寺,由於其法脈東傳就與日本禪宗的傳播發生過一定的關係。
  此外,宋代在開福寺當過住持的其他比較著名的禪僧,道寧以前有進英,道寧以後有守智,都是弘化一方的人物。
  與道寧同時,政和年問,有個木工叫張詢,精於雕刻藝術,他在開福寺雕刻了表現不少拂經故事在上面的轉輪藏,漆。得金碧輝煌,數人推着它轉動,風馳電掣,非常壯麗。
  北宋末年,這個寺院已經成為一個別具特色的風景區,相傳有:紫微山、碧浪湖、白蓮池、竜泉井、放生池、鴛鴦井、鳳咀洲、木魚嶺、拔楔亭、嘉宴堂、會春園、回步橋、捨茶亭、清泰橋、捨利塔、千僧鍋等一十六景,或在寺內,或在寺的附近。南宋對,著名理學家張拭,遊覽開福寺後,曾寫過一篇《題開福寺》的散文,極言其風景幽美。
  經元迄明,開福寺周圍風景;仍引起人們遊覽的興趣。明代文人李冕,寫有題為《開福寺》五言律詩一首雲:“最愛招提景,天然入畫屏,水光含鏡碧,山色擁蠃青,袍子猿歸洞,衝雲鶴下汀,從容.坐采久,花落滿間庭。”明代開福寺,經兩次修建:第一次是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由沙門徹堂重修;第二次是明世宗嘉靖年間(1522幹—1566),寺宇傾記,吉藩同當地士紳和老百姓又將它重建起來,明未又毀於兵火。
  到了清代,先後修建了四次:第一次是順治十七年(1660)沙門佛國當住持時募修一次;第二次是康熙八年(1669)總兵卜世竜倡捐重建,巡撫周召南,藩司郎永青,泉司李榮宗,知縣鬍,壯生助修天王殿。推官鬍景曾撰有《重修紫微山開福寺碑記》,這是開福寺留存下采的最早的清代碑刻;第三次是乾隆三十七年(1772)寺後製造火藥,寺宇被焚,巡撫梁國治命僧募修;第四次是乾隆六十年(1795),寺後又因製造火藥,引起火災,把後殿燒掉了,復為修葺。嘉慶十一年(1806年),書法傢朝葑為開福寺書山門對聯“紫微棲鳳,碧浪潛竜”,字體較大,每個字約二尺見方,蒼勁有力。光緒十七年(1891年),陳海鵬題材“古開福寺”橫額,與韓書一並勒石。光緒十二年(1886年),王闓運、寄禪、竺雲等道俗19人,在此組織碧湖詩社,飲灑賦詩,一時傳為文壇盛事。次年,徐樹鈞撰有《長沙開福寺碑》,今存。光緒末年,著名詩僧竺雲創辦湖南僧立師範學堂於寺內。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他應日本佛教界人士邀請,率領門人筏喻、道香,東渡日本訪學參禪。1911年辛亥革命後,詩僧海印在此辦中華佛教總會湖南支部。1918年大殿被焚,1919年住持慧修重修毗盧殿。繼任住持寶生和尚從1922——1924年,先後新修了大雄寶殿和三聖殿,並邀請天台宗僧人空也法師在此開辦湖南佛學講習所,施即停辦。1948年1月——1949年5月又續辦3期。悟性任所長。
  嘉慶十一年(1806)書法傢韓葑,為寫山門對聯“紫微棲風,碧浪潛竜”八字,字體較大,每個約二尺見方,蒼勁有力。光緒十七年(1891)江南福山鎮總兵陳海鵬加上一塊“古開福寺”橫額,一並為之沏石。此人附庸風雅,在此請當時著名文人王闓運、王先謙,詩僧寄禪、笠雲等道俗一十九人,於光緒十二年(1886)在此組織碧湖詩社,飲酒賦詩,一時傳為文壇盛事。次年,徐樹鈞撰有《長沙開福寺碑》,今存。
  光緒末年,開福寺僧人還和國際上佛教界人士相互往來,開展過某些佛教事業活動。約在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到三十四年(1908)之間,日本佛教徒水野梅曉,前往南嶽,途經長沙,拜訪過當時著名詩僧笠雲,談到白本佛教界“隨潮流之轉移,與國運以俱新”,興辦佛學教育的經過。於是笠雲“假開福寺,創立僧學”,組織了湖南僧立師範學堂,由笠雲主持其事。光緒三十一年(1905),笠雲應水野梅曉之約,率領門人筏喻、道香等,東渡日本東京等地參觀訪問,受到日本佛教界人士極其熱情的接待。笠雲著有《聽香禪室詩集》八捲《東遊記》(日本紀行詩)一捲,皆出版發行。
  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以後,開福寺又有若幹新變化,是多次興辦佛教教育事業的地方。一九一二年至一九一五年間,詩僧海印(永光)在此辦中華佛教總會湖南支部。一九一八年大殿被焚。一九一九年住持慧修重修毗盧殿。一九二一年繼任住持寶生,從一九二二——一九二四年先後修建大雄寶殿,三聖殿。他並邀請天台宗憎人空也法師在此開辦湖南佛學講習所。一九三九年八月十四日,由巨贊法師率領的佛教青年服務團,組織了僧尼七十人,在此舉行過一次具有歷史意義的愛國集會。一九四八年到一九四九年開福寺又曾開辦過湖南佛學講習所。那時寺內殿堂大部分被國民黨軍隊強行占用,成了軍械庫,破壞得不成樣子。憎人出入,都不自由。
  1949年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人民政府執行了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和文物保護政策,於一九五二年撥款一億三千萬元(舊人民幣),重新修復了開福寺,殿堂樓閣,煥然一新,以明真法師為住持。寺內現有佛教徒五十人,除對早已喪失勞動能力的佛教徒妥善安排其生活外,絶大部分佛教徒均依靠自己的勞動收入維持生活,退休者按國傢的統一政策,享受福利待遇。在政治上,有的人還當選過區、市、省各級人民代表,有的是政協委員。在宗教信仰上,大傢互相尊重,互相團结,過宗教生活者,念佛、參禪,任其自由,不受干涉。
  在“文化大革命”以前,寺內保存有大量的珍貴文物,如:唐人寫經、名人字畫、各種圖書、佛經、雕刻佛像,據統計:一般書籍達一萬二千一百二十五册,大藏經六部(即影印宋砂藏、明南藏、明北藏、青竜藏,大正藏、頻伽藏各一部),字畫一百六十四件,碑帖一百一十四件,大小佛像一千二百尊,其中有明代吉王所造銅質觀音像,重達一噸半。在十年動亂中,所有文物,蕩然無存。
  自1980年3月起,開福寺這一千年各勝古跡又逐漸恢復。近年來,經長沙市佛教協會籌措經費,先後重修了前、中、後三殿及左右廂房,並新塑佛、菩薩、羅漢像,收回了散失的文物。現存建築物面積為六千三百多平方米,占地面積約一萬六千平方米。殿宇巍峨,規模可觀,中軸綫上佛殿共分三進,前為彌勒殿,中為大雄寶殿,後為毗盧殿。東西廂房,從前至後,東邊有客堂、齋堂、摩尼所、方丈、藏經樓;西邊有講堂、禪堂、念佛堂。還有不少的附屬建築。寺院是以明清宮殿式建築為主體的建築物,具有一定的藝術價值,被列為湖南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又是我國漢族地區佛教重點寺院之一,湖南省佛教協會和長沙市佛教協會,均設在寺內。近年來,國內外遊人香客,不斷來此參觀朝拜。
岐山開福寺
  岐山開福寺,位於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區莊邊鎮岐山村,地處莆田第一高峰的望江山下,風光旖旎,山川如畫,處處可見千姿百態的自然景觀。
  開福寺始建於唐初,鼎盛於唐宋兩代,原為九座寺,遺址尚依稀可見,占地十多畝,僧徒近千人,到南宋寶佑二年(公元1254年)再次修建,至元代毀滅於兵火,竟成廢墟,直到明成祖乙未年間又由開山住持沙門劉峰德祖師牽頭化緣籌建及賜進士第中憲大夫,原任山東按察司事副使,前戶部郎中宋光蘭捐金倡建,檀越明太子保吏部尚書林俊捐𠔌助建,在原址重建開福寺壹座,建築面積720平方米。清康熙年間,香火更為旺盛,僧徒衆多,開山造田近百畝,屯糧幾百擔,糧食頗豐,進行竪旗糶𠔌,竪紅旗糶紅𠔌,竪白旗糶白𠔌,譽滿廣業裏,至今還存有旗桿座二個。
  現存有雍正和乾隆年間和尚墓2個,保留至今有500多年的歷史,還保留有完整的記載,尚存有文物:(1)名人捐資修建芳名石刻的石牌。(2)崇寧四年石馬槽二個。(3)明代用銑鑄的古鐘一個。(4)明代木雕的“大雄寶殿”匾壹面。(5)蓮花寶臺等文物。
  開福寺內塑有如來佛、觀音佛、迦藍韋陀等十五尊神像。古往今來,晨鐘暮鼓,四時香火繚繞,崇拜者絡繹不絶,當前又有祈夢信士來往不斷,香火更為旺盛。
  開福寺在解放前為我黨地下遊擊隊秘密集會的聯絡點,其時有遊擊隊陳天章、劉突君等人在寺內開展地下革命活動。開福寺已於1997年12月經莆田縣人民政府批準為文物保護單位。
  開福寺周圍的天然名勝古跡,齊齊環列,寺前百多米處有圓形山丘,既名燕鳥巢,又似香爐,上有兩棵千年古鬆,既似雙燕展翅,又若兩柱清香,寺後山巒形似飛燕,又似彌勒佛,左腿盤坐,右腿蹲坐,惟妙惟肖,右為仙掌峰、仙人臺、羊耳寨、文筆峰、出風穴、桃源洞等。左為馬尾祭、香爐峰、望江峰,正對面是天馬峰等景點。
包含詞
開福寺路開福寺西開福寺東
開福寺村合肥開福寺開福寺捨利塔
開福寺路社區開福寺應急車郴江百詠並序·開福寺
郴江百詠並序開福寺題馬氏避暑宮開福寺蓮湖山西省陽城縣飲食服務公司開福寺飯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