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顯示地圖 |
|
|
開平碉樓投訴電話江門市旅遊投訴電話:0750-3515566
廣東省旅遊投訴電話:020-86681163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開平碉樓位於開平市內,碉樓星羅棋布,城鎮農村,舉目皆是,多者一村十幾座,少者一村二三座。從水口到百合,又從塘口到蜆岡、赤水,縱橫數十公裏連綿不斷,蔚為大觀。這一座座碉樓,是開平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的見證,它不僅反映了僑鄉人民艱苦奮鬥、保傢衛國的一段歷史,同時也是活生生的近代建築博物館,一條別具特色的藝術長廊。開平碉樓的興起,與開平的地理環境和過去的社會治安密切相關。開平地勢低窪,河網密佈,而過去水利失修,每遇臺風暴雨,常有洪澇之憂。加上其所轄之境,原為新會、臺山、恩平、新興四縣邊遠交界之地,嚮來有“四不管”之稱,社會秩序較為混亂。因此,清初即有鄉民建築碉樓,作為防澇防匪之用。開平碉樓種類繁多,若從建築材料來分,大致有以下四種:鋼筋水泥樓、青磚樓、泥樓、石樓。開平碉樓有避盜防澇、抗日據點、共産黨地下活動的歷史作用。自力村隸屬開平市塘口鎮,東距開平市區12千米,坐落在潭江支流鎮海水河𠔌丘陵平原。該村民居格局與環境保護完好,自然環境優美,水塘、荷塘散布其間,與民居和衆多的碉樓相映成趣,美不勝收。全村現有農戶63戶、179人,海外僑胞248人,主要分佈在美國、加拿大。村民樸實大方,樂觀開放,生活悠然自得。全村共建有9座碉樓6座廬(即西式別墅),分別是竜勝樓、養閑別墅、球安居廬、居安樓、耀光別墅、雲幻樓、竹林樓、振安樓、銘石樓、安廬、逸農樓、葉生居廬、官生居廬、讕生居廬、湛廬。最早的竜勝樓建於民國八年(1919年),最晚的湛廬建於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其中,最精美的銘石樓高6層,第1層為廳房,第2至4層為居室,第5層為祭祖場所和柱廊、四角懸挑塔樓,第6層平臺正中有一中西合璧的六角形了望亭。樓內保存着完整的傢具、生活設施、生産用具和日常生活用品,豐富而有趣,是當時華僑文化與生活的見證。自力村風格各異、錯落有緻的碉樓群是開平碉樓興盛時期的代表。泮村燈會,又稱舞燈會。每年農歷正月十三日舉行。 |
|
開平碉樓位於廣東省開平市,是中國鄉土建築的一個特殊類型,是一種集防衛、居住和中西建築藝術於一體的多層塔樓式建築。
根據現存實證,開平碉樓最遲在明代後期(16世紀)已經産生,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發展成為表現中國華僑歷史、社會形態與文化傳統的一種獨具特色的群體建築形象。這一類建築群規模宏大、品類繁多,造型別緻,分佈在開平市的鄉村。
其特色是中西合壁的民居,有古希臘、古羅馬及伊斯蘭等風格多種。
自明朝( 1368 — 1644 年)以來,開平因位於新會、臺山、恩平、新興四縣之間,為“四不管”之地,土匪猖獗,社會治安混亂;加上河流多,每遇臺風暴雨,洪澇災害頻發,當地民衆被迫在村中修建碉樓以求自保。
2001年06月25日,開平碉樓作為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
|
清朝順治六年(1649年)開平設縣,希望從此開始太平,故取名“開平”。自建縣後,“社賊之擾”有所收斂,治安較以前安定,故清朝碉樓數量不多。到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之前的時期是開平碉樓發展的初期階段。
清朝末年和民國時期,美國、加拿大等國實施排華政策,在海外惡劣的生存環境迫使開平華僑衹能將傳宗接代的願望寄托在家乡。他們把建房、買田、娶親看作在外拼搏的最高人生目標,不斷將自己積蓄的血汗錢寄回開平,從而為開平碉樓與村落的建設提供了充實的經濟基礎。在匪風熾盛的日子裏,為防賊患,開平的父老鄉親和華僑們紛紛集資在村中興建碉樓。中西合璧的碉樓大量興建是這一時期開平村落最突出的變化,林立的碉樓從此成為開平鄉村壯觀的文化景觀。19世紀末到20世紀40年代以前便成為開平碉樓與村落發展的興盛時期。
特點
開平碉樓為多層建築,遠遠高於一般的民居,便於居高臨下地防禦;碉樓的墻體比普通的民居厚實堅固,不怕匪盜鑿墻或火攻;碉樓的窗戶比民居開口小,都有鐵柵和窗扇,外設鐵板窗門。碉樓上部的四角,一般都建有突出懸挑的全封閉或半封閉的角堡(俗稱“燕子窩”),角堡內開設了嚮前和嚮下的射擊孔,可以居高臨下地還擊進村之敵;同時,碉樓各層墻上開設有射擊孔,增加了樓內居民的攻擊點。
開平碉樓的上部造型最具表現力,人們着力運用外國建築中的穹頂、山花、柱式等建築元素大做文章,形成了千樓千面的建築式樣。根據上部造型,可以將開平碉樓分為柱廊式、平臺式、退臺式、懸挑式、城堡式和混合式等多種式樣。這些不同的建築造型反映着樓主人的經濟實力、審美情趣和受外來建築文化影響的程度,是開平碉樓最引人入勝的地方。
開平碉樓種類繁多,若從建築材料來分,可以分為四種:石樓、夯土樓、磚樓、混凝土樓。 |
|
石樓主要分佈在低山丘陵地區,在當地又稱為“壘石樓”。墻體有的由加工規則的石材砌築而成,有的則是把天然石塊自由壘放,石塊之間填土粘接。目前開平現存石樓10座,占碉樓總數的0.5﹪。
開平碉樓夯土樓分佈在丘陵地帶,以赤水鎮、竜勝鎮為多。當地多將此種碉樓稱為“泥樓”或“黃泥樓”。雖經幾十年風雨浸蝕,仍十分堅固。現存100座,占碉樓總數的5.5﹪。
磚樓主要分佈在丘陵和平原地區,所用的磚有三種:一是明朝土法燒製的紅磚,二是清朝和民國時期當地燒製的青磚,三是近代的紅磚。用早期土法燒製的紅磚砌築的碉樓,目前開平已很少見,迎竜樓早期所建部分,是極其珍貴的遺存。青磚碉樓包括內泥外青磚、內水泥外青磚和青磚砌築3種。少部分碉樓用近代的紅磚建造,在紅磚外面抹一層水泥。目前開平現存磚樓近249座,占碉樓總數的13.6﹪。
混凝土樓主要分佈在平原丘陵地區,又稱“石屎樓”或“石米樓”,多建於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是華僑吸取世界各國建築不同特點設計建造的,造型最能體現中西合璧的建築特色。整座碉樓使用水泥(一般由英國進口,當時稱為“紅毛泥”)、砂、石子和鋼材建成,極為堅固耐用。由於當時的建築材料靠國外進口,造價較高,為節省材料,有的碉樓內面的樓層用木閣做成。目前開平現存混凝土樓1474座,在開平碉樓中數量最多,占80.4﹪。
按使用功能,開平碉樓可以分為衆樓、居樓、更樓三種類型:
●衆樓建在村後,由全村人傢或若幹戶人傢集資共同興建,每戶分房一間,為臨時躲避土匪或洪水使用。其造型封閉、簡單,外部的裝飾少,防衛性強。在三類碉樓中,衆樓出現最早,現存473座,約占開平碉樓的26﹪。
●居樓也多建在村後,由富有人傢獨資建造,它很好地結合了碉樓的防衛和居住兩大功能,樓體高大,空間較為開敞,生活設施比較完善,起居方便。居樓的造型比較多樣,美觀大方,外部裝飾性強,在滿足防禦功能的基礎上,追求建築的形式美,往往成為村落的標志。居樓數量最多,現存1149座,在開平碉樓中約占62%。
●更樓主要建在村口或村外山崗、河岸,高聳挺立,視野開闊,多配有探照燈和報警器,便於提前發現匪情,嚮各村預警,是周邊村落聯防需要的産物。更樓出現時間最晚,現存221座,約占開平碉樓的12%。 |
|
開平碉樓開平碉樓與村落具有突出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
一、它是中國鄉村主動接受外來文化的歷史見證
夯土樓分佈在丘陵地帶,以赤水鎮、竜勝鎮為多。當地多將此種碉樓稱為“泥樓”或“黃泥樓”。雖經幾十年風雨浸蝕,仍十分堅固。現存100座,占碉樓總數的5.5﹪。
開平碉樓大規模興建的年代,正是中國傳統社會嚮近代社會過渡的階段。外來文化對傳統文化的衝擊方式各不相同,國內一些沿海大城市的西式建築,主要是被動接受的舶來品;而以開平為中心出現的碉樓群,則是中國鄉村民衆主動接受西方建築藝術並與本土建築藝術融合的産物,充分體現了他們面對外國先進文化時的一種自信、開放、包容的心態。他們把自己的所見所聞,加上自己的審美情趣,融合在碉樓上,使之成為留置於故土的一片精神守望地。不同的旅居地、不同的審美觀,造就了開平碉樓的千姿百態。
二、它是中國鄉村移植外國建築藝術的集中展示
在開平建築中,匯集了外國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建築藝術。古希臘的柱廊、古羅馬的柱式、拱券和穹窿,歐洲中世紀的哥特式尖拱和伊斯蘭風格拱券、歐洲城堡構件、葡式建築中的騎樓、文藝復興時期和17世紀歐洲巴洛剋風格的建築等在開平隨處可見。這些不同風格流派、不同宗教門類的建築元素在開平表現出極大的包容性,彙聚一地和諧共處,形成了一種新的綜合性很強的建築類型,表現出特有的藝術魅力。
三、它是中國華僑文化的傑出代表
華僑是文化的傳播者。中外多種文化交融和碰撞是華僑文化發展的必然産物。它所帶來的文化衝突,廣泛觸及中國傳統社會的方方面面和各個階層。這也是世界移民文化的共同規律。這種文化的衝突和交融,在開平表現得極為外在化。隨便走到一座碉樓或民居都可以看到中外文化交融的痕跡。因此,開平碉樓與民居非常突出地體現了中國華僑文化的深刻性和普遍性。
四、它寄寓了中國人的傳統環境意識,是人與自然的完美結合
碉樓主要分佈在村後,與四周的竹林、村前的池塘、村口的榕樹,形成了根深葉茂、平安聚財、文化昌盛的和諧環境。點式的碉樓前面是成片低矮的民居,在平原地區宛如全村的靠山,滿足了村民需要安全保護的心理。開平碉樓成為僑鄉民衆構建和諧生存環境的重要手段。 |
|
| 開平碉樓的興起,與開平的地理環境和過去的社會治安密切相關。開平地勢低窪,河網密佈,而過去水利失修,每遇臺風暴雨,常有洪澇之憂。加上其所轄之境,原為新會、臺山、恩平、新興四縣邊遠交界之地,嚮來有“四不管”之稱,社會秩序較為混亂。因此,清初即有鄉民建築碉樓,作為防澇防匪之用。 鴉片戰爭以後,清政府統治更為頽敗,開平人民迫於生開平碉樓計,開始大批出洋謀生,經過一輩乃至數輩人的艱苦拼搏漸漸有些産業。到了民國,戰亂更為頻仍,匪患尤為猖獗,而開平因山水交融,水陸交通方便,同時僑眷、歸僑生活比較優裕,故土匪集中在開平一帶作案。當時縣內較大的土匪有張韶、朱炳、鬍南、候晚、譚欽、吳金發、張沾、黃保諸幫,他們四處劫掠,製造了無數慘案。據粗略統計,1912年至1930年間,開平較大的匪劫事件約有71宗,殺人百餘,擄耕牛210餘頭,掠奪其它財物無數,曾3次攻陷當時的縣城蒼城,連縣長朱建章也被擄去。稍有風吹草動,人們就收拾金銀細軟,四處躲避,往往一夕數驚,徹夜無眠。華僑回鄉,常常不敢在傢裏住宿,而到墟鎮或親戚傢去,且經常變換住宿地點,否則即有傢破人亡之虞。 從民國元年(1912年)至民國十五年(1926年)這14年中,匪劫學校達8次,擄教師、學生百餘人。其中, 民國十一年(1922年)12月衆匪夥劫赤坎地區開平中學時,被鷹村碉樓探照燈照射,四處鄉團及時截擊,截回校長及學生17人。此事轟動全縣,海外華僑聞訊也十分驚喜,覺得碉樓在防範匪患中起了作用,因此,在外節衣縮食,集資匯回家乡建碉樓。後來,一些華僑為了傢眷安全,財産不受損失,在回鄉建新屋時,紛紛建成各式各樣碉樓式的樓。這樣,碉樓林立逐成為僑鄉開平的一大特色,最多時達3000多座,現存1833座。 目前,開平碉樓申報世界文化遺産項目已經通過。這將為開平帶來蓬勃的旅遊業。 |
|
碉樓的下部形式都大致相同,衹有大小、高低的區別。大的碉樓,每層相當於三開間,或更大;小碉樓,每層衹相當於半開間。最高的碉樓是赤坎鄉的南樓,高達七層,而矮的碉樓衹有三層,比一般的樓房高不了多少。
碉樓的造型變化主要在於塔樓頂部。從開平現存的一千四百多座樓來看,樓頂建築的造型可以歸納為一百種,但比較美觀的有中國式屋項、中西混合式屋頂、古羅馬式山花頂、穹頂、美國城堡式屋頂、歐美別墅式房頂、庭院式陽臺頂等形式。 |
|
開平碉樓罕有的體現了近代中西文化中國鄉村的廣泛交流;它融合了中國傳統鄉村建築文化與西方建築文化的獨特建築藝術,成為中國華僑文化的紀念豐碑,也是那個歷史時期中國移民文化與不同族群之間文化相互影響、交融、促進人類共同發展的最有說服力的歷史見證。它還突出的體現了中國華僑與民衆主動接受西方文化的歷程。同時,開平碉樓豐富多變的建築風格,凝聚了西方建築史上不同時期許多國傢和地區的建築成群,成為一種獨特的建築藝術形式,它極大的豐富了世界鄉土建築史的內容,改變了當地的人文與自然景觀。開平市內,碉樓星羅棋布,城鎮農村,舉目皆是,多者一村十幾座,少者一村二三座。從水口到百合,又從塘口到蜆岡、赤水,縱橫數十公裏連綿不斷,蔚為大觀。這一座座碉樓,是開平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的見證,它不僅反映了僑鄉人民艱苦奮鬥、保傢衛國的一段歷史,同時也是活生生的近代建築博物館,一條別具特色的藝術長廊。可以說,開平作為華僑之鄉、建築之鄉和藝術之鄉,她的特色在碉樓上都得到了鮮明的體現。對碉樓資源進行保護和挖掘,對於研究華僑史和建築藝術,對於開發旅遊資源和開展集體主義、愛國主義、社會主義教育,都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
開平碉樓樓群
馬降竜碉樓
馬降竜碉樓群位於開平市百合鎮百合墟東南面,東北距開平市區15公裏,是由永安、南安、河東、慶臨、竜江5條自然村組成,為黃、關兩姓傢族於清朝末年和民國初年興建。現有村民171戶、506人,80%為僑戶。海外僑胞多於國內人口,主要分佈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馬降竜村背靠氣勢磅礴的百足山,面臨清澈如鏡的潭江水,5條自然村像一條珠鏈,錯落有緻地分佈在青山緑水之間。該村有13座碉樓,這些碉樓造型別緻,保存完好,掩映於村後茂密的竹叢中,與周圍民居、自然環境融為一體,登高遠眺近觀,疑為天上人間。馬降竜碉樓在保護當地村民的生命財産安全方面起了積極的作用。據記載,1963、1965、 1968年開平發生3次大水災,洪水漫過民居屋頂,村民登上碉樓得以避難。
方氏燈樓
方氏燈樓坐落在開平市塘口鎮塘口墟北面的山坡上,東距開平市區11公裏。民國九年(公元1920年)由今宅群、強亞兩村的方氏傢族共同集資興建,原名“古溪樓”,以方氏傢族聚居的古宅地名和原來流經樓旁的小溪命名。該樓高5層18.43米,鋼筋混凝土結構,第3層以下為值班人員食宿之處,第4層為挑臺敞廊,第5層為西洋式穹窿頂的亭閣,樓內配備值班預警的西方早期發電機、探照燈、****等,是典型的更樓。方氏燈樓歷史上為古宅鄉的方氏民衆防備北面馬岡一帶的土匪襲擊起到了積極的預警防衛作用。
雁平樓
位於百合鎮齊塘村委會河帶村,1912年旅居加拿大華僑為防止匪盜而興建,耗資三萬雙毫。因其是當地最高的建築,號稱與天際飛雁齊平,故名“雁平樓”。 |
|
2007年6月28日,“開平碉樓與古村落”申請世界文化遺産項目在新西蘭第31屆世界遺産大會上獲得通過。這也是廣東第一個世界文化遺産項目。
至此,中國的世遺已經增至38處,位居世界第三。
開平碉樓門票信息:
① 景區開放時間:8:30—17:30
② 兒童票:身高1.2米—1.5米半票,1.2米以下免票
③ 預訂老年票、軍官票須憑證購買.65-69歲老人半價,70歲以上老人免費
④套票有效期:
套票在4個景點中任何一個都可以取票,所有套票有效期是3天,包括取票日在內,三個工作日有效,超過3天,套票將不再適用。單獨門票,衹限當天有效
開平碉樓歷史作用 (一)避盜防澇
碉樓的歷史作用主要是“以避盜匪”。開平地勢低窪,河網密佈,常有洪澇之憂。開平縣位於廣東省的中南部,其赤坎鄉一帶舊稱駝馱,過去是一片濕地,蘆葦叢生,水鳧成群,最初到這裏來定居的人是蘆庵公。明末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社會動蕩,盜匪常常襲擾百姓,為保護村民的安全,蘆庵公的第四個兒子,關子瑞在井頭裏村興建了一座瑞雲樓。這座樓非常堅固,有防洪和防盜兩項功能,一有洪水暴發或賊寇擾亂,井頭裏村和毗鄰的三門裏村的村民就到瑞雲樓躲避。1884年潭江大澇,附近各地多屋被淹,開平赤坎三門裏村民因及時登上碉樓而全部活下來。
(二)抗日據點
開平碉樓,在抗日戰爭後期,為阻止日寇開闢四邑直通兩陽之捷徑——由新會、江門出廣州,連結成一條由南路嚮廣州撤退之交通綫,起過一定作用。其中,以坐落在赤坎鎮騰蛟村的南樓最為出名。南樓,位於開平市赤坎鎮騰蛟村,南臨潭江,北靠東 竜公路,扼三埠至赤坎水陸交通之要衝,地勢險要。1912年,司徒氏人為防盜賊而建此樓。樓高7層19米,占地面積29平方米,鋼筋混凝土結構,每層設有長方形槍眼,第六層為了望臺,設有機槍和探照燈。抗戰時期,司徒氏四鄉自衛隊隊部就設在這裏。1945年7月16日,日寇為了打通南路幹綫以便撤退,從三埠分兵三路直撲赤坎鎮,國民黨軍隊聞風而逃。司徒氏四鄉自衛隊的勇士們憑據南樓抗擊日軍,給敵人以沉重打擊。17日赤坎淪陷。是日晚, 日軍從陸路包圍南樓。由於敵我力量懸殊,又無援軍, 自衛隊部分隊員在激戰中突圍出去,留下司徒煦、司徒旋、司徒遇、司徒昌、司徒耀、司徒濃、司徒炳等7名隊員堅守南樓,戰鬥7天7夜,重創日軍。在彈盡糧絶的情況下,七勇士把槍支砸毀,在墻上寫下遺言:誓與南樓共存亡。日軍久攻不下,調來迫擊炮等重型武器進行轟擊,但因樓房堅固,不能奏效。最後,滅絶人性的日寇嚮南樓施放了毒氣彈,七壯士昏厥後被捕,敵人把他們押赴赤坎司徒氏圖書館的日軍大本營,施以酷刑後殘暴殺害,並將烈士遺體斬成數段拋入江中。抗戰勝利後,開平人民在赤坎鎮召開追悼大會,開、恩、臺、新四邑3萬多人參加了大會,足見烈士的英勇事跡深得人心。
(三)共産黨地下活動場所
開平境內不少碉樓在各個革命階段,黨開展的革命活動中起過積極的作用。1937年8月18日,中共開平特別支部在塘口區以敬鄉慶民裏謝創傢的碉樓“中山樓”開會宣告成立。謝創被推選為特支書記,會上,確定以抗日救亡為中心,領導開平人民開展抗日救亡運動,使開平革命鬥爭進入新的階段。
“中山樓”是謝創同志的父親謝永珩先生於1912年興建,為紀念孫中山而取名。在抗日戰爭時期,“中山樓”一度是開平黨組織的重要活動中心,中共開平特別支部、區工委、縣委和中共四邑工委、廣東省西南特委等領導機關均曾在“中山樓”設立,各種革命活動的研究、佈置,都在這個碉樓裏進行。因此,這個碉樓成為當時抗日救亡運動的指揮中心,在開平抗日救亡運動中,發揮了作用。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