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也稱尼泊爾人”。尼泊爾人數最多的民族。約1080萬人(1985年)。講廓爾喀語。信印度教。實行種姓制度。主要從事農業和狩獵業。 |
|
廓爾喀人
Gurkhas
南亞尼泊爾民族。專指居住在廓爾喀等地的人,又稱尼泊爾人。在尼泊爾國內,一般稱其為婆羅門、切特裏、職業種姓人。集中分佈在中西部山區的廓爾喀、帕爾帕和加德滿都𠔌地。屬歐羅巴人種地中海類型。使用尼泊爾語,屬印歐語係印度語族。使用天城體字母。信仰印度教。廓爾喀人係12世紀從印度移入的雅利安人與當地卡人的混血後裔。18世紀中葉廓爾喀國王戰勝馬拉王朝,統一了尼泊爾。廓爾喀人實行種姓製,婆羅門地位最高,切特裏次之,職業種姓中的不可接觸者地位最低,最受歧視。名字後面的姓氏可表明其社會地位高低。婆羅門、切特裏上等種姓人一生中需行16種宗教儀式。常在斜胯右腋下戴一聖綫,以區別於下等種姓。嚴格實行種姓內婚。人死後行火葬,骨灰投入河中。有錢者將骨灰送往印度,投入恆河。死後直係後代守孝時,除頭頂外需剃盡全身毛發,守孝儀式繁雜。一般文化水平較高,許多人在政府機關工作。普通人主要從事農業和手工業。廓爾喀人也可作為外國人對尼泊爾全體居民的統稱,包括廓爾喀人、尼瓦爾人、古隆人、馬嘉人、拉伊人、林布人、鬆瓦爾人、塔芒人和夏爾巴人等。 |
|
kuo’erkaren
廓爾喀人
Gurkhas
有兩義:①南亞尼泊爾民族之一。專指居住在廓爾喀等地的人,亦稱“尼泊爾人”。在尼泊爾國內,一般稱其為“婆羅門、切特裏和職業種姓人”。 約890萬人(1978),集中分佈在中西部山區的廓爾喀、帕爾帕和加德滿都𠔌地。屬歐羅巴人種地中海類型。使用尼泊爾語,屬印歐語係印度語族。 使用天城體字母。 信仰印度教。廓爾喀人係12世紀從印度移入的雅利安人與當地卡人的混血後裔。18世紀中葉廓爾喀國王戰勝馬拉王朝,統一了尼泊爾。廓爾喀人實行種姓製,婆羅門地位最高,切特裏次之,職業種姓中的不可接觸者地位最低,最受歧視。名字後面的姓氏可表明其社會地位高低。婆羅門、切特裏上等種姓人一生中需行16種宗教儀式。常在斜挎右腋下戴一聖綫,以區別於下等種姓。嚴格實行種姓內婚。人死後行火葬,骨灰投入河中。有錢者將骨灰送往印度,投入恆河。死者直係後代守孝時,除頭頂外需剃盡全身毛發,守孝儀式繁雜。一般文化水平較高,許多人在政府機構工作。普通人主要從事農業和手工業。
② 外國人對尼泊爾全體居民的統稱。包括廓爾喀人、尼瓦爾人、古隆人、馬嘉人、拉伊人、林布人、鬆瓦爾人、塔芒人和夏爾巴人等。1814年英國藉口印度和尼泊爾邊界糾紛,出兵尼泊爾。此後,英國開始在尼泊爾招募雇傭兵,其後印度也承襲了這一做法。參加雇傭兵的多為馬嘉人、拉伊人、古隆人、林布人、塔芒人和夏爾巴人,部分為廓爾喀人,但單獨建有“廓爾喀營”,其士兵被統稱“廓爾喀兵”,亦稱“廓爾喀人”。
(魯正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