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寫作 > 廉頗藺相如列傳
目錄
司馬遷和《史記》簡介
  司馬遷(約前145---約前90),西漢著名史學家、文學家和思想傢。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南)人。其父司馬談是漢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書、編寫史料,兼管國傢典籍、天文歷法的官職)。
  司馬遷早年遊蹤遍及南北,到處考察風俗,採集傳說。《史記·太史公自序》有這樣的記載:“二十而南遊江、淮,上會稽,探禹穴,闚九疑,浮於沅、湘;北涉汶、泗,講業齊魯之都,觀孔子之遺風,鄉射鄒、嶧、彭城,過梁、楚以歸。”
  初仕郎中,曾奉使西南。元鼎六年(前111)回傢,值父病篤。父親臨終前囑咐他說:“餘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嘗顯功名於虞夏,典天官事。後世中衰……餘死,汝必為太史;為太史,無忘吾所欲論著矣。”並告誡他不要“廢天下之史文”。元封三年(前108),司馬遷繼父職,任太史令,得以博覽皇傢珍藏的大量圖書、檔案和文獻,為《史記》的寫作提供了豐富的資料。
  天漢二年(前99),在《史記》草創未就之際,司馬遷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辯解而被捕下獄,受腐刑。出獄後任中書令(掌管皇傢機要文件),繼續發憤著書,於徵和二年(前91)寫成《史記》。
  《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漢武帝長達三千年間的歷史。全書共130篇,包括本紀12篇,世傢30篇,列傳70篇,年表10篇,書8篇,共52萬字,幾乎耗盡了他畢生的心血.本紀、世傢、列傳用於記述人物事跡,書用於說明各種制度的發展變化,表用於顯示史事的脈絡,奠定了後世寫史的體例。
  《史記》有很高史學價值。班固稱贊這部書說:“善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俚,其文質,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錄。”(《漢書·司馬遷傳》)意思是它高度地反映了歷史的真實。魯迅也曾這樣評價《史記》:“史傢之絶唱,無韻之離騷。”
  不僅如此,其中《陳涉世傢》肯定了陳涉起義的作用;《河渠書》《平準書》《貨殖列傳》反映了社會經濟生活;《匈奴列傳》《西南夷列傳》等記敘了少數民族的活動,這些都是本書的優點。
  《史記》又有很高的文學價值。書中對部分歷史人物的敘述,語言生動,形象鮮明。
時代背景
  戰國(前403-前221)是一個兼併劇烈的歷史時期。本文所敘史實發生在前283年到前279年之間,正值戰國中期之末。在此之前,秦早已占領了巴蜀,並奪取魏在河西的全部土地,又多次大敗楚軍,初步形成了統一全國的趨勢。在此期間,秦以主力圖楚,前280年秦取楚上庸(今湖北房縣、均縣等地)及漢水北岸,前278年秦將白起攻破郢都(今湖北江陵),逼楚遷都於陳(今河南淮陽)。儘管如此,秦仍未停止對趙的進攻,所以如何對付秦的挑戰已成為趙國安危之所係的大問題。廉頗和藺相如就是在這個歷史舞臺上起關鍵作用的人物。
  此傳為四人合傳,除廉頗藺相如,還寫了趙奢、李牧,提到了趙括。
原文
  廉頗者,趙之良將也。趙惠文王十六年,廉頗為趙將,伐齊,大破之,取陽晉,拜為上卿,以勇氣聞於諸侯。
  藺相如者,趙人也。為趙宦者令繆(miào)賢捨人。
  趙惠文王時,得楚和氏璧。秦昭王聞之,使人遺趙王書,願以十五城請易璧。趙王與大將軍廉頗諸大臣謀: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來。計未定,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
  宦者令繆賢曰:“臣捨人藺相如可使。”王問:“何以知之?”對曰:“臣嘗有罪,竊計欲亡走燕,臣捨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語曰,臣嘗從大王與燕王會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願結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謂臣曰:‘夫趙強而燕弱,而君幸於趙王,故燕王欲結於君。今君乃亡趙走燕,燕畏趙,其勢必不敢留君,而束君歸趙矣。君不如肉襢伏斧質請罪,則幸得脫矣。’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臣竊以為其人勇士,有智謀,宜可使。”
  於是王召見,問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強而趙弱,不可不許。”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趙不許,麯在趙;趙予璧而秦不予趙城,麯在秦。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麯。”王曰:“誰可使者?”相如曰:“王必無人,臣願奉璧往使。城入趙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請完璧歸趙。”趙王於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秦王坐章臺見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傳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萬歲。相如視秦王無意償趙城,乃前曰:“璧有瑕,請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發上衝冠,謂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發書至趙王,趙王悉召群臣議,皆曰:‘秦貪,負其強,以空言求璧,償城恐不可得。’議不欲予秦璧。臣以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大國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於是趙王乃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書於庭。何者?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見臣列觀,禮節甚倨,得璧,傳之美人,以戲弄臣。臣觀大王無意償趙王城邑,故臣復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頭今與璧俱碎於柱矣。”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擊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辭謝,固請,召有司案圖,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
  相如度秦王特以詐佯為予趙城,實不可得,乃謂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傳寶也。趙王恐,不敢不獻。趙王送璧時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齋戒五日,設九賓於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終不可強奪,遂許齋五日,捨相如廣成傳捨。
  相如度秦王雖齋,决負約不償城,乃使其從者衣褐,懷其璧,從逕道亡,歸璧於趙。
  秦王齋五日後,乃設九賓禮於庭,引趙使者藺相如。相如至,謂秦王曰:“秦自繆(mù)公以來二十餘君,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故令人持璧歸,間至趙矣。且秦強而趙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趙,趙立奉璧來。今以秦之強而先割十五都予趙,趙豈敢留璧而得罪於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當誅,臣請就湯鑊。唯大王與群臣孰計議之。”
  秦王與群臣相視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殺相如,終不能得璧也,而絶秦趙之歡;不如因而厚遇之,使歸趙。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見相如,畢禮而歸之。
  相如既歸,趙王以為賢大夫,使不辱於諸侯,拜相如為上大夫。
  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
  其後秦伐趙,拔石城。明年復攻趙,殺二萬人。秦王使使者告趙王,欲與王為好,會於西河外澠池。趙王畏秦,欲毋行。廉頗藺相如計曰:“王不行,示趙弱且怯也。”趙王遂行。相如從。廉頗送至境,與王訣曰:“王行,度道裏會遇之禮畢,還,不過三十日;三十日不還,則請太子為王,以絶秦望。”王許之。遂與秦王會澠池。
  秦王飲酒酣,曰:“寡人竊聞趙王好音,請奏瑟。”趙王鼓瑟,秦御史前書曰:“某年月日,秦王與趙王會飲,令趙王鼓瑟。”藺相如前曰:“趙王竊聞秦王善為秦聲,請奉盆缶秦王,以相娛樂。”秦王怒,不許。於是相如前進缶,因跪請秦王。秦王不肯擊缶。相如曰:“五步之內,相如請得以頸血濺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張目叱之,左右皆靡。於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缶;相如顧召趙御史書曰:“某年月日,秦王為趙王擊缶。”秦之群臣曰:“請以趙十五城為秦王壽。”藺相如亦曰:“請以秦之鹹陽為趙王壽。”
  秦王竟酒,終不能加勝於趙。趙亦盛設兵以待秦,秦不敢動。
  既罷,歸國,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右。
  廉頗曰:“我為趙將,有攻城野戰之大功,而藺相如徒以口舌為勞,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賤人,吾羞,不忍為之下!”宣言曰:“我見相如,必辱之。”相如聞,不肯與會。相如每朝時,常稱病,不欲與廉頗爭列。已而相如出,望見廉頗,相如引車避匿。
  於是捨人相與諫曰:“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今君與廉頗同列,廉君宣惡言,而君畏匿之,恐懼殊甚。且庸人尚羞之,況於將相乎?臣等不肖,請辭去。”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雖駑,獨畏廉將軍哉?顧吾念之,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於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今兩虎共鬥,其勢不俱生。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傢之急而後私仇也。”
  廉頗聞之,肉襢負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曰:“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
  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
  趙奢者,趙之田部吏也。收租稅而平原君傢不肯出租,奢以法治之,殺平原君用事者九人。平原君怒,將殺奢。奢因說曰:“君於趙為貴公子,今縱君傢而不奉公則法削②,法削則國弱,國弱則諸侯加兵,諸侯加兵是無趙也,君安得有此富乎?以君之貴,奉公如法則上下平,上下平則國強,國強則趙固,而君為貴戚,豈輕於天下邪?”平原君以為賢,言之於王。王用之治國賦,國賦大平,民富而府庫實。
  秦伐韓,軍於閼與。王召廉頗而問曰:“可救不?”對曰:“道遠險狹,難救。”又召樂乘而問焉,樂乘對如廉頗言。又召問趙奢,奢對曰:“其道遠險狹,譬之猶兩鼠鬥於穴中,將勇者勝。”王乃令趙奢將,救之。
  兵去邯鄲三十裏,而令軍中曰:“有以軍事諫者死。”秦軍軍武安西,秦軍鼓噪勒兵,武安屋瓦盡振。軍中候有一人言急救武安,趙奢立斬之。堅壁,留二十八日不行,復益增壘。秦間來入,趙奢善食而遣之。間以報秦將,秦將大喜曰:“夫去國三十裏而軍不行,乃增壘,閼與非趙地也。”趙奢既已遣秦間,乃捲甲而趨之,二日一夜至,令善射者去閼與五十裏而軍。軍壘成,秦人聞之,悉甲而至。軍士許歷請以軍事諫,趙奢曰:“內之。”許歷曰:“秦人不意趙師至此,其來氣盛,將軍必厚集其陣以待之。不然,必敗。”趙奢曰:“請受令。”許歷曰:“請就質之誅。”趙奢曰:“胥後令邯鄲。”許歷復請諫,曰:“先據北山上者勝,後至者敗。”趙奢許諾,即發萬人趨之。秦兵後至,爭山不得上,趙奢縱兵擊之,大破秦軍。秦軍解而走,遂解閼與之圍而歸。
  趙惠文王賜奢號為馬服君,以許歷為國尉。趙奢於是與廉頗、藺相如同位。
  後四年,趙惠文王卒,子孝成王立。七年,秦與趙兵相距長平,時趙奢已死,而藺相如病篤,趙使廉頗將攻秦,秦數敗趙軍,趙軍固壁不戰。秦數挑戰,廉頗不肯。趙王信秦之間。秦之間言曰:“秦之所惡,獨畏馬服君趙奢之子趙括為將耳。”趙王因以括為將,代廉頗。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膠柱而鼓瑟耳④。括徒能讀其父書傳,不知合變也。”趙王不聽,遂將之。
  趙括自少時學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當。嘗與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難,然不謂善。括母問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趙不將括即已,若必將之,破趙軍者必括也。”及括將行,其母上書言於王曰:“括不可使將。”王曰:“何以?”對曰:“始妾事其父,時為將,身所奉飯飲而進食者以十數④,所友者以百數,大王及宗室所賞賜者盡以予軍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問傢事。今括一旦為將,東嚮而朝,軍吏無敢仰視之者,王所賜金帛,歸藏於傢,而日視便利田宅可買者買之。王以為何如其父?父子異心,願王勿遣。”王曰:“母置之,吾已决矣。”括母因曰:“王終遣之,即有如不稱,妾得無隨坐乎?”王許諾。
  趙括既代廉頗,悉更約束,易置軍吏。秦將白起聞之,縱奇兵,詳敗走,而絶其糧道,分斷其軍為二,士卒離心。四十餘日,軍餓,趙括出銳卒自搏戰,秦軍射殺趙括。括軍敗,數十萬之衆遂降秦,秦悉阬之。趙前後所亡凡四十五萬。明年,秦兵遂圍邯鄲,歲餘,幾不得脫。賴楚、魏諸侯來救⒀,乃得解邯鄲之圍。趙王亦以括母先言,竟不誅也。
  自邯鄲圍解五年,而燕用慄腹之謀,曰“趙壯者盡於長平,其孤未壯”,舉兵擊趙。趙使廉頗將,擊,大破燕軍於鄗,殺慄腹,遂圍燕。燕割五城請和,乃聽之。趙以尉文封廉頗為信平君,為假相國。
  廉頗之免長平歸也,失勢之時,故客盡去。及復用為將,客又復至。廉頗曰:“客退矣!”客曰:“籲!君何見之晚也?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勢,我則從君,君無勢則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居六年,趙使廉頗伐魏之繁陽,拔之。
  趙孝成王卒,子悼襄王立,使樂乘代廉頗。廉頗怒,攻樂乘,樂乘走。廉頗遂奔魏之大梁。其明年,趙乃以李牧為將而攻燕,拔武遂、方城。
  廉頗居梁久之,魏不能信用。趙以數睏於秦兵,趙王思復得廉頗,廉頗亦思復用於趙。趙王使使者視廉頗尚可用否。廉頗之仇郭開多與使者金,令毀之。趙使者既見廉頗,廉頗為之一飯鬥米,肉十斤,被甲上馬,以示尚可用。趙使還報王曰:“廉將軍雖老,尚善飯,然與臣坐,頃之三遺矢矣。”趙王以為老,遂不召。
  楚聞廉頗在魏,陰使人迎之。廉頗一為楚將,無功,曰:“我思用趙人。”廉頗卒死以壽春。
  李牧者,趙之北邊良將也。常居代雁門,備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輸入莫府,為士卒費。日擊數牛饗士,習騎射,謹烽火,多間諜,厚遇戰士。為約曰:“匈奴即入盜,急入收保,有敢捕虜者斬。”匈奴每入,烽火謹,輒入收保,不敢戰。如是數歲,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為怯,雖趙邊兵亦以為吾將怯。趙王讓李牧,李牧如故。趙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將。
  歲餘,匈奴每來,出戰。出戰,數不利,失亡多,邊不得田畜。復請李牧。牧杜門不出,固稱疾。趙王乃復強起使將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許之。
  李牧至,如故約。匈奴數歲無所得。終以為怯。邊士日得賞賜而不用,皆願一戰。於是乃具選車得千三百乘,選騎得萬三千匹,百金之士五萬人,彀者十萬人,悉勒習戰。大縱畜牧,人民滿野。匈奴小入,詳北不勝,以數千人委之。單於聞之,大率衆來入。李牧多為奇陣⒅,張左右翼擊之,大破殺匈奴十餘萬騎。滅襜襤,破東鬍⒇,降林鬍,單於奔走。其後十餘歲,匈奴不敢近趙邊城。
  趙悼襄王元年,廉頗既亡入魏,趙使李牧攻燕,拔武遂、方城。居二年,龐煖破燕軍,殺劇辛。後七年,秦破殺趙將扈輒於武遂,斬首十萬。趙乃以李牧為大將軍,擊秦軍於宜安,大破秦軍,走秦將桓。封李牧為武安君。居三年,秦攻番吾,李牧擊破秦軍,南距韓、魏。
  趙王遷七年,秦使王翦攻趙,趙使李牧、司馬尚禦之。秦多與趙王寵臣郭開金,為反間,言李牧、司馬尚欲反。趙王乃使趙蔥及齊將顔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趙使人微捕得李牧,斬之。廢司馬尚。後三月,王翦因急擊趙,打破殺趙蔥,虜趙王遷及其將顔聚,遂滅趙。
  太史公曰:知死必勇,非死者難也,處死者難。方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勢不過誅,然士或怯懦而不敢發。相如一奮其氣,威信敵國,退而讓頗,名重泰山,其處智勇,可謂兼之矣!
[譯]
  廉頗是趙國優秀的將領。趙惠文王十六年,廉頗擔任趙國的大將,攻打齊國,大敗齊軍,奪取了陽晉,被任命為上卿。於是廉頗以他的勇猛善戰而聞名於諸侯各國。藺相如是趙國人,做趙國宦官頭目繆賢的門客。
  趙惠文王時,趙國得到楚國的和氏璧。秦昭王聽說這件事,派人送給趙王一封信,說願意用十五座城給趙國,請求換取和氏璧。趙王跟大將軍廉頗及許多大臣商量:想把這塊寶玉給秦國,又怕得不到秦國的城,白白受欺騙;想不給吧,又擔心秦兵打過來。主意拿不定,想找個可以派遣去回覆秦國的人,又找不到。宦官頭目繆賢說:“我的門客藺相如可以出使。”趙王問:“您根據什麽知道他可以出使呢?”繆賢回答說:“我曾經犯有罪過,私下打算要逃到燕國去。我的門客藺相如阻攔我說:‘您憑什麽知道燕王(會收留您)?’我告訴他,我曾跟隨大王與燕王在邊境相會,燕王私下握着我的手說‘願意交個朋友’,憑這個知道他,所以打算去他那裏。藺相如對我說:‘當初趙國強,燕國弱,您又受趙王寵幸,所以燕王想跟您結交。現在您竟從趙國逃奔到燕國,燕王害怕趙國,這種形勢下燕王一定不敢收留您,反而會把您捆綁起來送回趙國的。您不如襢胸露臂,趴在斧質上請罪,就能僥幸得到趙王赦免’。我聽從了他的意見,幸而大王赦免了我。我私下認為藺相如是個勇士,有智謀,應該是可以出使的。”
  於是趙王召見藺相如,問他:“秦王打算用十五座城換我的璧,可不可以給他?”藺相如說:“秦國強大,趙國弱小,不能不答應他的要求。”趙王說:“拿走我的璧,不給我城,怎麽辦?”藺相如說:“秦王用城換璧而趙國不答應,理虧的是趙國;趙國給秦璧而它不給趙國城,理虧的是秦國。比較這兩種對策,寧可答應秦的請求而讓它負理虧的責任。”趙王問:“可以派誰去呢?”藺相如回答說:“大王如果找不到人,我願意捧着和氏璧出使秦國。城給了趙國,就把璧留在秦國;城池不給趙國,我保證完整無缺地把和氏璧帶回趙國。”趙王就派藺相如帶着和氏璧嚮西進入秦國。
  秦王坐在章臺宮接見藺相如。藺相如捧着和氏璧呈獻給秦王。秦王非常高興,把和氏璧傳給妃嬪及侍從人員看,群臣都歡呼“萬歲”。藺相如看出秦王沒有把城酬報給趙國的意思,就上前說:“璧上有點毛病,請讓我指給大王看。”秦王把和氏璧交給藺相如。藺相如於是捧着璧退了幾步站住,背靠着柱子,怒發竪立,像要把帽子頂起來。他對秦王說:“大王想要得到和氏璧,派人送信給趙王,趙王召集所有大臣商議,都說:‘秦國貪婪,依仗它強大,想用空話來詐取和氏璧,補償給趙國的城恐怕得不到。’打算不給秦國和氏璧。但是我認為平民之間的交往,尚且不相互欺騙,何況是大國之間的交往呢!而且因為一塊璧的緣故惹得強大的秦國不高興,不應該。於是趙王齋戒了五天,派我捧着和氏璧,在朝堂上行過叩拜禮,親自拜送了國書。這是為什麽?為的是尊重大國的威望而表示敬意。現在我來到秦國,大王卻在一般的宮殿裏接見我,禮節顯得十分傲慢;得到璧後又將它傳給妃嬪們看,以此來戲弄我。我看大王無意補償給趙國十五座城,所以又把它取回來。大王一定要逼迫我,我的頭現在就與和氏璧一起撞碎在柱子上!”藺相如拿着那和氏璧,斜視着柱子,就要撞擊在柱子上。秦王怕他撞碎和氏璧,就婉言道歉,堅决請求他不要把和氏璧撞碎,並召喚負責的官吏察看地圖,指點着說要把從這裏到那裏的十五座城劃歸趙國。
  藺相如料定秦王衹不過以欺詐的手段假裝把城劃給趙國,實際不能得到,就對秦王說:“和氏璧是天下公認的寶貝,趙王敬畏大王,不敢不獻出來。趙王送璧的時候,齋戒了五天。現在大王也應齋戒五天,在朝堂上安設“九賓”的禮節,我纔敢獻上和氏璧。”秦王估計這種情況,終究不能強奪,就答應齋戒五天,把藺相如安置在廣成賓館裏。
  藺相如料定秦王雖然答應齋戒,也必定違背信約,不把城補償給趙國,就讓他的隨從穿着粗布衣服,懷揣那塊璧,從小道逃走,把它送回趙國。
  秦王齋戒五天後,就在朝堂上設了“九賓”的禮儀,延請趙國使者藺相如。藺相如來到,對秦王說:“秦國自從秦穆公以來的二十多個國君,不曾有一個是堅守信約的。我實在怕受大王欺騙而對不起趙國,所以派人拿着璧回去,已經從小路到達趙國了。再說秦國強大而趙國弱小,大王派一個小小的使臣到趙國,趙國會立刻捧着璧送來。現在憑藉秦國的強大,先割十五座城給趙國,趙國怎麽敢留着璧而得罪大王呢?我知道欺騙大王的罪過應該處死,我請求受湯鑊之刑。希望大王和大臣們仔細商議這件事。”
  秦王和大臣們面面相覷,發出無可奈何的苦笑聲。侍從中有的要拉藺相如離開朝堂加以處治。秦王就說:“現在殺了藺相如,終究不能得到和氏璧,反而斷絶了秦、趙的友好關係。不如趁此好好招待他,讓他回趙國去。難道趙王會因為一塊璧的緣故而欺騙秦國嗎?”終於在朝廷上接見藺相如,完成接見的禮節,送他回趙國去了。
  藺相如回國以後,趙王認為他是個賢能的大夫,出使到諸侯國傢能不受辱,就任命他做上大夫。
  此後秦國沒有給趙國城池,趙國也到底沒有把和氏璧給秦國。
  後來,秦軍攻打趙國,攻下石城。第二年秦軍又攻打趙國,殺了趙國兩萬人。秦王派使臣告訴趙王,打算與趙王和好,在西河外澠池相會。趙王害怕秦國,想不去。廉頗、藺相如商量說:“大王不去,顯得趙國既軟弱又怯懦。”趙王於是動身赴會,藺相如隨行。廉頗送到邊境,跟趙王辭別時說:“大王這次出行,估計一路行程和會見的禮節完畢,直到回國,不會超過三十天。如果大王三十天沒有回來,就請允許我立太子為王,以便斷絶秦國要挾趙國的念頭。”趙王同意廉頗的建議,就和秦王在澠池會見。
  秦王喝酒喝得高興時說:“我私下聽說趙王喜好音樂,請趙王彈彈瑟吧!”趙王就彈起瑟來。秦國的史官走上前來寫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與趙王會盟飲酒,命令趙王彈瑟。”藺相如走嚮前去說:“趙王私下聽說秦王善於演奏秦地的樂麯,請允許我獻盆缶給秦王,(請秦王敲一敲),藉此互相娛樂吧!”秦王發怒,不肯敲缶。在這時藺相如走上前去獻上一個瓦缶,趁勢跪下請求秦王敲擊。秦王不肯敲擊瓦缶。藺相如說:“(如大王不肯敲缶),在五步距離內,我能夠把自己頸項裏的血濺在大王身上!”秦王身邊的侍從要用刀殺藺相如,藺相如瞪着眼睛呵斥他們,他們都被嚇退了。於是秦王很不高興,為趙王敲了一下瓦缶。藺相如回頭召喚趙國史官寫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為趙王擊缶。”秦國的衆大臣說:“請趙王用趙國的十五座城來給秦王獻禮。”藺相如也說:“請把秦國的都城鹹陽送給趙王獻禮。”
  直到酒宴結束,秦王始終未能占趙國的上風。趙國又大量陳兵邊境以防備秦國入侵,秦軍也不敢輕舉妄動。
  澠池會結束後,回到趙國,因為藺相如功勞大,趙王任命他做上卿,位在廉頗之上。
  廉頗說:“我做趙國的大將,有攻城野戰的大功勞,而藺相如衹不過憑着幾句言辭立了些功勞,他的職位卻在我之上。再說藺相如本來是卑賤的人,我感到羞恥,不甘心位居他之下!”揚言說:“我碰見藺相如,一定要侮辱他。”藺相如聽到這些話後,不肯和他會面,每逢上朝時常常托辭有病,不願跟廉頗爭位次的高下。過了些時候,藺相如出門,遠遠看見廉頗,就調轉車子避開他。
  在這種情況下,門客一齊規勸他說:“我們離開父母兄弟而來侍奉您,不過是因為仰慕您的高尚品德。現在您與廉頗職位相同,廉將軍散布一些惡言惡語,您卻怕他,躲着他,怕得太過分了。平庸的人對這種情況尚且感到羞恥,更何況是將相呢!我們實在沒有才能,請允許我們告辭離開吧!”藺相如堅决輓留他們,說:“你們看廉將軍與秦王相比哪個厲害?”門客回答說:“(廉將軍)不如秦王厲害。”藺相如說:“憑秦王那樣的威風,我藺相如敢在秦的朝廷上呵斥他,侮辱他的臣子們。相如雖然才能低下,難道偏偏害怕廉將軍嗎?但是我想到這樣一個問題:強大的秦國之所以不敢輕易侵犯趙國,衹因為有我們兩個人存在啊!現在如果兩虎相鬥,勢必不能都活下來。我之所以這樣做,是以國傢之急為先而以私仇為後啊!”
  廉頗聽到這話,解衣赤背,背着荊條,通過門客引導到藺相如傢門請罪,說:“我這個粗陋卑賤的人,不知道將軍寬容我到這樣的地步啊!”
  藺相如和廉頗終於和好,成為誓同生死的朋友。
  趙奢,本是趙國徵收田租的官吏。在收租稅的時候,平原君傢不肯繳納,趙奢依法處治,殺了平原君傢九個當權管事的人。平原君大怒,要殺死趙奢。趙奢趁機勸說道:“您在趙國是貴公子,現在要是縱容您傢而不遵奉公傢的法令,就會使法令削弱,法令削弱了就會使國傢衰弱,國傢衰弱了諸侯就要出兵侵犯,諸侯出兵侵犯趙國就會滅亡,您還怎能保有這些財富呢?以您的地位和尊貴,能奉公守法就會使國傢上下公平,上下公平就能使國傢強盛,國傢強盛了趙氏的政權就會穩固,而您身為趙國貴戚,難道還會被天下人輕視嗎?”平原君認為他很有才幹,把他推薦給趙王。趙王任用他掌管全國的賦稅,全國賦稅非常公平合理,民衆富足,國庫充實。
  秦國進攻韓國,軍隊駐紮在閼與。趙王召見廉頗問道:“可以去援救嗎?”回答說:“道路遠,而且又艱險又狹窄,很難援救。”又召見樂乘問這件事,樂乘的回答和廉頗的話一樣。又召見趙奢來問,趙奢回答說:“道遠地險路狹,就譬如兩衹老鼠在洞裏爭鬥,哪個勇猛哪個得勝。”趙王便派趙奢領兵,去救援閼與。
  軍隊離開邯鄲三十裏,趙奢就在軍中下令說:“有誰來為軍事進諫的處以死刑。”秦軍駐紮在武安西邊,秦軍擊鼓吶喊的練兵之聲,把武安城中的屋瓦都震動了。趙軍中的一個偵察人員請求急速援救武安,趙奢立即把他斬首。趙軍堅守營壘,停留二十八天不嚮前進發,反而又加築營壘。秦軍間諜潛入趙軍營地,趙奢用飲食好好款待後把他遣送回去。間諜把情況嚮秦軍將領報告,秦將大喜,說:“離開國都三十裏軍隊就不前進了,而且還增修營壘,閼與不會為趙國所有了。”趙奢遣送秦軍間諜之後,就令士兵卸下鐵甲,快速嚮閼與進發。兩天一夜就到達前綫,下令善射的騎兵離閼與五十裏紮營。軍營築成後,秦軍知道了這一情況,立即全軍趕來。一個叫許歷的軍士請求就軍事提出建議,趙奢說:“讓他進來。”許歷說:“秦人本沒想到趙軍會來到這裏,現在他們趕來對敵,士氣很盛,將軍一定要集中兵力嚴陣以待。不然的話,必定要失敗。”趙奢說:“請讓我接受您的指教。”許歷說:“我請求接受死刑。”趙奢說:“等回邯鄲以後的命令吧。”許歷請求再提個建議,說:“先占據北面山頭的得勝,後到的失敗。”趙奢同意,立即派出一萬人迅速奔上北面山頭。秦兵後到,與趙軍爭奪北山但攻不上去,趙奢指揮士兵猛攻,大敗秦軍。秦軍四散逃跑,於是閼與的包圍被解除,趙軍回國。
  趙惠文王賜給趙奢的封號是馬服君,並任許歷為國尉。趙奢於是與廉頗、藺相如職位相同。
  四年以後,趙惠文王去世,太子孝成王即位。孝成王七年(前259),秦軍與趙軍在長平對陣,那時趙奢已死,藺相如也已病危,趙王派廉頗率兵攻打秦軍,秦軍幾次打敗趙軍,趙軍堅守營壘不出戰。秦軍屢次挑戰。廉頗置之不理。趙王聽信秦軍間諜散布的謠言。秦軍間諜說:“秦軍所厭惡忌諱的,就是怕馬服君趙奢的兒子趙括來做將軍。”趙王因此就以趙括為將軍,取代了廉頗。藺相如說:“大王衹憑名聲來任用趙括,就好像用膠把調弦的柱粘死再去彈瑟那樣不知變通。趙括衹會讀他父親留下的書,不懂得靈活應變。”趙王不聽,還是命趙括為將。
  趙括從小就學習兵法,談論軍事,以為天下沒人能抵得過他。他曾與父親趙奢談論用兵之事,趙奢也難不倒他,可是並不說他好。趙括的母親問趙奢這是什麽緣故,趙奢說:“用兵打仗是關乎生死的事,然而他卻把這事說得那麽容易。如果趙國不用趙括為將也就罷了,要是 一定讓他為將,使趙軍失敗的一定就是他呀”。等到趙括將要起程的時候,他母親上書給趙王說:“趙括不可以讓他做將軍。”趙王說:“為什麽?”回答說:“當初我侍奉他父親,那時他是將軍,由他親自捧着飲食侍候吃喝的人數以十計,被他當做朋友看待的數以百計,大王和王族們賞賜的東西全都分給軍吏和僚屬,接受命令的那天起,就不再過問傢事。現在趙括一下子做了將軍,就面嚮東接受朝見,軍吏沒有一個敢擡頭看他的,大王賞賜的金帛,都帶回傢收藏起來,還天天訪查便宜合適的田地房産,可買的就買下來。大王認為他哪裏像他父親?父子二人的心地不同,希望大王不要派他領兵。”趙王說:“您就把這事放下別管了,我已經决定了。”趙括的母親接着說:“您一定要派他領兵,如果他有不稱職的情況,我能不受株連嗎?”趙王答應了。
  趙括代替廉頗之後,把原有的規章制度全都改變了,把原來的軍吏也撤換了。秦將白起聽到了這些情況,便調遣奇兵,假裝敗逃,又去截斷趙軍運糧的道路,把趙軍分割成兩半,趙軍士卒離心。過了四十多天,趙軍饑餓,趙括出動精兵親自與秦軍搏鬥,秦軍射死趙括。趙括軍隊戰敗,幾十萬大軍於是投降秦軍,秦軍把他們全部活埋了。趙國前後損失共四十五萬人。第二年,秦軍就包圍了邯鄲,有一年多,趙國幾乎不能保全,全靠楚國、魏國軍隊來援救,纔得以解除邯鄲的包圍。趙王也由於趙括的母親有言在先,終於沒有株連她。
  邯鄲解圍之後五年,燕國采納慄腹的計謀,說是“趙國的壯丁全都死在長平了,他們的遺孤尚未成人”,燕王便發兵攻趙。趙王派廉頗領兵反擊,在鄗城大敗燕軍,殺死慄腹,於是包圍燕國都城。燕國割讓五座城請求講和,趙王纔答應停戰。趙王把尉文封給廉頗,封號是信平君,讓他任代理相國。
  廉頗在長平被免職回傢,失掉權勢的時候,原來的門客都離開他了。等到又被任用為將軍,門客又重新回來了。廉頗說:“先生們都請回吧!”門客們說:“唉!您的見解怎麽這樣落後?天下之人都是按市場交易的方法進行結交,您有權勢,我們就跟隨着您,您沒有權勢了,我們就離開,這本是很普通的道理,有什麽可抱怨的呢?”又過了六年,趙國派廉頗進攻魏國的繁陽,把它攻剋了。
  趙孝成王去世,太子悼襄王即位,派樂乘接替廉頗。廉頗大怒,攻打樂乘,樂乘逃跑了。廉頗於是也逃奔魏國的大梁。第二年,趙國便以李牧為將進攻燕國,攻下了武遂、方城。
  廉頗在大梁住久了,魏國對他不能信任重用。趙國由於屢次被秦兵圍困,趙王就想重新用廉頗為將,廉頗也想再被趙國任用。趙王派了使臣去探望廉頗,看看他還能不能任用。廉頗的仇人郭開用重金賄賂使者,讓他回來後說廉頗的壞話。趙國使臣見到廉頗之後,廉頗當他的面一頓飯吃了一鬥米、十斤肉,又披上鐵甲上馬,表示自己還可以被任用。趙國使者回去嚮趙王報告說:“廉將軍雖然已老,飯量還很不錯,可是陪我坐着時,一會兒就拉了三次屎。”趙王認為廉頗老了,就不再把他召回了。
  楚國聽說廉頗在魏國,暗中派人去迎接他。廉頗雖做了楚國的將軍,並沒有戰功,他說:“我想指揮趙國的士兵啊。”廉頗最終死在壽春。
  李牧是趙國北部邊境的良將。長期駐守代地雁門郡,防備匈奴。他有權根據需要設置官吏,防地內城市的租稅都送入李牧的幕府,作為軍隊的經費。他每天宰殺幾頭牛犒賞士兵,教士兵練習射箭騎馬,小心看守烽火臺,多派偵察敵情的人員,對戰士待遇優厚。訂出規章說:“匈奴如果入侵,要趕快收攏人馬退入營壘固守,有膽敢去捕捉敵人的斬首。”匈奴每次入侵,烽火傳來警報,立即收攏人馬退入營壘固守,不敢出戰。像這樣過了好幾年,人馬物資也沒有什麽損失。可是匈奴卻認為李牧是膽小,就連趙國守邊的官兵也認為自己的主將膽小怯戰。趙王責備李牧,李牧依然如故。趙王發怒,把他召回,派別人代他領兵。
  此後一年多裏,匈奴每次來侵犯,就出兵交戰。出兵交戰,屢次失利,損失傷亡很多,邊境上無法耕田、放牧。趙王衹好再請李牧出任。李牧閉門不出,堅持說有病。趙王就一再強使李牧出來,讓他領兵。李牧說:“大王一定要用我,我還是像以前那樣做,纔敢奉命。”趙王答應他的要求。
  李牧來到邊境,還按照原來的章程。匈奴好幾年都一無所獲,但又始終認為李牧膽怯。邊境的官兵每天得到賞賜可是無用武之地,都願意打一仗。於是李牧就準備了精選的戰車一千三百輛,精選的戰馬一萬三千匹,敢於衝鋒陷陣的勇士五萬人,善射的士兵十萬人,全部組織起來訓練作戰。同時讓大批牲畜到處放牧,放牧的人民滿山遍野。匈奴小股人馬入侵,李牧就假裝失敗,故意把幾千人丟棄給匈奴。單(chán,纏)於聽到這種情況,就率領大批人馬入侵。李牧布下許多奇兵,張開左右兩翼包抄反擊敵軍,大敗匈奴,殺死十多萬人馬。滅了襜(dān,丹)襤(lán,蘭),打敗了東鬍,收降了林鬍,單於逃跑。此後十多年,匈奴不敢接近趙國邊境城鎮。
  趙悼襄王元年(前244),廉頗已經逃到魏國之後,趙國派李牧進攻燕國,攻剋了武遂、方城。過了兩年,龐煖打敗燕軍,殺死劇辛。又過了七年,秦軍在武遂打敗並殺死趙將扈輒(zhé,哲),斬殺趙軍十萬。趙國便派李牧為大將軍,在宜安進攻秦軍,大敗秦軍,趕走秦將桓齮。李牧被封為武安君。又過三年,秦軍進攻番吾,李牧擊敗秦軍,又嚮南抵禦韓國和魏國。
  趙王遷七年(前229),秦國派王翦進攻趙國,趙國派李牧、司馬尚抵禦秦軍。秦國嚮趙王的寵臣郭開賄賂很多金錢,讓他施行反間計,造謠說李牧、司馬尚要謀反。趙王便派趙蔥和齊國將軍顔聚接替李牧,李牧不接受命令。趙王派人暗中乘其不備逮捕了李牧,把他殺了,並撤了司馬尚的官職。三個月之後,王翦趁機猛攻趙國,大敗趙軍,殺死趙蔥,俘虜了趙王遷和他的將軍顔聚,終於滅了趙國。
  太史公說:知道將死而不害怕,必定是很有勇氣;死並非難事,而怎樣對待這個死纔是難事。當藺相如手舉寶璧斜視庭柱,以及呵斥秦王侍從的時候,就面前形勢來說,最多不過是被殺,然而一般士人往往因為膽小懦弱而不敢如此表現。相如一旦振奮起他的勇氣,其威力就伸張出來壓倒敵國。後來又對廉頗謙遜退讓,他的聲譽比泰山還重,他處事中表現的智慧和勇氣,可以說是兼而有之啊!
字詞整理
  一.通假字
  1.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 “予”通“與”,給予。
  2.君不如肉襢伏斧質請罪。 “質”通“鑕”,古代刑具,用於腰斬。
  3.可予不。“不”通“否”,表疑問語氣。
  4.臣願奉璧西入秦。“奉”通“捧”,用手托。
  5.拜送書於庭。“庭”通“廷”,朝廷,國君聽政的朝堂。
  6.召有司案圖。“案”通“按”,察看。
  7.設九賓禮於廷。“賓”通“儐”,古代指接引賓客的人,也指贊禮的人。
  8.秦自繆公以來,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繆”通“穆”。
  9.唯大王與群臣孰計議之。“孰”通“熟”,仔細。
  10.為一擊缻。“缻”通“缶”,盛酒漿的瓦器,秦人敲打盆缶作為唱歌時的節拍。
  二、一詞多義
  負
  ①秦貪,負其強(依仗,憑藉)
  ②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辜負,對不起)
  ③相如度秦王雖齋,决負約不償城(違背)
  ④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麯(使……承擔)
  ⑤廉頗聞之,肉襢負荊(背着)
  使
  ①秦昭王聞之,使人遺趙王書(派)
  ②其人勇士,有智謀,宜可使(出使)
  ③乃使其從者衣褐(讓)
  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
  引
  ①引趙使者藺相如(引見,延請)
  ②左右欲引相如去(拉)
  ③相如引車避匿(牽,拉;這裏引申為調轉)
  徒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白白地)
  ②而藺相如徒以口舌為勞(衹,衹不過)
  幸
  ①大王亦幸赦臣(幸好,僥幸)
  ②而君幸於趙王(被...寵幸)
  ③則幸得脫矣 (幸虧)
  以
  ①以勇氣聞於諸侯(憑)
  ②願以十五城請易璧(用,拿)
  ③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來,連詞)
  ④則請立太子為王,以絶秦望(用以,用來)
  ⑤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傢之急而後私仇也(因為)
  ⑥傳以示美人及左右 (連詞,連接“傳”與“示”)
  歡
  ①逆強秦之歡 (歡心)
  ②絶秦趙之歡(交情)
  顧
  ①相如顧召趙御史書曰 (回頭)
  ②顧吾念之 (但是)
  必
  ①其勢必不敢留君 (一定,必然)
  ②王必無人(倘若,假如)
  因
  ①相如因持璧卻立 (趁機)
  ②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通過)
  三、古今異義
  ①拜為上卿(拜:古義指授與官職;任命。今義指下跪叩頭;祝賀)
  ②欲勿與,即患秦兵之來(患:古義指慮,擔心。今義指 害病;災禍)
  ③請以鹹陽為趙王壽(壽:古義指嚮人獻物以祝人長壽。今義指年歲,生命;生日)
  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去:古義指離開。今義指除掉,減掉,已過的,特指剛過去的一年)
  (親戚:古義指父母兄弟。今義指與自己有血緣或婚姻關係的人)
  ⑤請指示王(指示:古義指給……看。今義指上對下指導、命令)
  ⑥於是相如前進缶(前進:古義指上前進獻。今義指嚮前發展進步)
  ⑦宣言曰:我見相如,必辱之(宣言:古義指揚言,到處說。今義指國傢、政黨、團體或領導人對重大問題公開表態以進行宣傳號召的文告)
  ⑧布衣之交(布衣:古義指平民。今義指麻布衣服)
  ⑨左右欲刃(左右:古義指左右的侍從。今義指左和右兩方面)
  ⑩ 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鄙賤:古義指粗野而又地位低微,謙詞。今義指鄙視,輕視)
  ⑾秦自繆公以來二十餘君,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約束:古義指盟約。今義指限製使不越出範圍。)
  (12)傳以示美人及左右(美人:妃嬪 今義:美女)
  四、詞類活用
  a.名詞作動詞:
  ①捨相如廣成傳捨(捨,安置住宿)
  ②左右欲刃相如(刃,用刀殺)
  ③乃使從者衣褐(衣,穿)
  ④懷其璧 (懷,懷揣着)
  ⑤藺相如前曰 (前,走上前)
  ⑥臣乃敢上璧 (上,獻上)
  ⑦ 請以趙十五城為秦王壽(壽,嚮人敬酒或獻禮)
  ⑧ 臣語曰(語,告訴)
  b.名詞作狀語:
  ①而相如庭斥之(通“廷”,在朝廷上)
  ②故令人持璧歸,間至趙矣(間,表示"至"的方式,從小路)
  ③奉璧西入秦(西,方位名詞狀語,嚮西)
  ④乃前曰(前,,方位名詞做狀語,嚮前)
  c.使動用法:
  ①完璧歸趙(完,使……完整)
  ②秦王恐其破璧(破,使……破碎)
  ③寧許以負秦麯(負,使……承擔)
  ④畢禮而歸之(歸,使……回去)
  ⑤ 以絶秦望(絶,用……斷絶)
  d.意動用法:
  ①且庸人尚羞之(羞,以……為羞恥)
  ②先國傢之急而後私仇也(先,以……為先;後,以……為後)
  e.形容詞作動詞:
  ①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敬,尊重)
  ②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寬,寬宏大量)
  f.形容詞作名詞:
  ①而絶秦趙之歡(歡,友好關係)
  ②寧許以負秦麯 (麯,理虧之責)
  i.動詞作名詞:
  ①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約束,盟約) 
  h.形容詞作動詞:
  ①大王必欲急臣 (急,逼迫)
  五、特殊句式
  a.判斷句:
  ①廉頗者,趙之良將也
  ②和氏璧,天下共傳寶也
  ③我為趙將
  ④為趙宦者令繆賢捨人
  5天下所傳寶也
  6嚴大國之以修敬也
  b.被動句:
  ①而君幸於趙王 “於”字表被動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 “見”字表被動
  ③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 “見……於”被動
  ④廉頗,取陽晉,拜為上卿 拜,(被)授予官職
  c.倒裝句:
  ①賓語前置:1、何以知之 2、君何以知燕王
  ②定語後置:1、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
  ③介賓短語後置:1、拜送書於庭 2、以勇氣聞於諸侯 (以勇氣於諸侯聞)3、故燕王欲結於君(故燕王欲於君結)4 臣頭今與壁俱碎於柱矣( 臣頭今與壁與柱俱碎矣)5設九賓於廷(於廷設九賓)
  ③狀語後置:1、乃設九賓禮於廷(乃設廷禮於九賓)2、臣嘗從大王與燕王會(於)境上(臣嘗從大王與燕王於境上會)
  d.省略句
  1:傳(之)以(之)示美人及左右。
  2:今君乃亡(於)趙走(於)燕。
  3:遂與秦王會(於)澠池。
  成語總結
  1價值連城:形容物品十分貴重。
  2完璧歸趙:本指藺相如將和氏璧完好地從秦國送回趙國。後比喻把原物完好地歸還本人。
  3澠池之會:也作“澠池之功”,本指戰國時趙國藺相如在澠池會上不畏秦王,為趙國立下功勳。後泛指為國立下巨大功勳。
  4負荊請罪:背着荊 杖,表示服罪,嚮當事人請罪。形容主動嚮人認錯、道歉,自請嚴厲責罰。
  5 刎頸之交: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難的朋友。
  6怒發衝冠:指憤怒得頭髮直竪,頂着帽子。形容極端憤怒。
選材及佈局研究
  1.有人說,第2段“藺相如者,趙人也。為宦者令繆賢捨人”一句可刪。理由有二:(1)刪去此段則第1段和第3段銜接得自然;(2)此句與第4段開頭“宦者令繆賢曰:‘臣捨人藺相如可使’”重複。試據文章佈局的道理給予反駁。(不可刪的理由有二:(1)本文是一篇“合傳”,廉藺二人,一將一相,相互配合,對維護趙國的安全起了重要作用。按《史記》體例,在傳記開頭將二人並提,表明二人的事業是密不可分的。(2)這樣開頭既突出了廉頗的戰功,又突出了藺相如的出身低微,可使讀者瞭解繆賢舉賢、趙王破格提拔、廉頗“宣言”而後“負荊”的深刻意義。)
  2.相如奉璧使秦一節是按怎樣的層次來敘述的?
  這樣的佈局有什麽好處?(在獻璧後作者依次描繪了藺相如三次有步驟的行動:取璧、保璧、歸璧。無不緊扣着和氏璧的命運。這樣的佈局使藺相如如同置身於一個五光十色的舞臺,其機智果敢的性格得到了充分的表現。)
  3.本文第12段已將“完璧歸趙”故事敘述完畢,為什麽作者在它後面又加上“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不予秦璧”這兩句話?(這兩句話在全文結構中有承上啓下的作用。一方面揭露了秦王“以城易璧”的騙局,肯定了趙反欺騙鬥爭的勝利;另一方面又暗示秦王惱羞成怒,導致對趙采取軍事行動,由此過渡到下文。”
  4.從來史筆求簡。試比較下面兩組話,說說哪一種寫法好?
  ①a宦者令繆賢曰:“臣捨人藺相如可使。”王問:“何以知之?”對曰:“臣嘗有罪……臣竊以為其人勇士,有智謀,宜可使。”
  b宦者令繆賢曰:“臣捨人藺相如勇而有謀,宜可使。”
  ②a於是捨人相與諫曰:“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臣等不肖,請辭去。”
  b於是捨人相與諫藺相如,欲辭去。
  (b的寫法不好。①用b的寫法,則繆賢敢於薦捨人去充當使者、趙王同意召見相如,均不可得而知,視國傢大事為兒戲,不符合史傢選材原則。②用b的寫法,略去諫的內容,則下文“獨畏廉將軍哉”失去所本。)
學習擴展
  蘇教版六年級上册5課
  人教版新課六年級18課
  人教版 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語文必修4 第11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