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王路(kāng wáng lù),位於廣州市荔灣區,呈南北走嚮,北起東風西路,南到十三行、杉木欄路交界,南接鎮安路。
康王路可以說是一條拆出來的道路,南北走嚮的康王路修建之後大大緩解了荔灣區南北走嚮的車流,也方便了附近市民的出行。走在寬闊的康王路上,很多人衹知道它現有的名字,對於康王路之前的世紀路的名字,還有很多人並不知道。即使是住在當地的廣州街坊,多數衹對康王路還沒有建好之前的名字“帶河路”印象深刻。
康王路的最前身是帶河路,當時的帶河路很短,衹有現在的竜津路到長壽路之間的一小段。當時,帶河路是一條瀝青路,不足3米寬,而且麯麯折折,道路的周邊都是居住區。後來廣州城市要發展,道路也必須擴建,而且要貫通南北,一直通到珠江邊的人民橋。
“康王路”曾經和“世紀路”這兩個名字出現過一段時間的爭論,到底取哪個名字更好?當時道路規劃的時候,大傢都稱之為康王路,到後來道路修到康王中路的時候,旁邊建起了一個名叫“世紀廣場”的商住區,之後,這條道路就取名為“世紀路”了。這條路是在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修建的,因為這條路會在新世紀開通,方便市民出行,所以命名世紀路也有此一說。
2000年10月24日,北起東風西路,南至六二三路並連人民橋的規劃路曾經被命名為世紀路。當時因為整條規劃路還沒有建好,雖然已經命名,但還沒有正式竪路牌。到後來快要通路的時候,有關部門就提出了更名的要求。更名的三個理由是:
一、更名為“康王路”具有歷史基礎及文化內涵。該規劃路經過康王直街、康王上下街,而“康王”的稱謂主要是來源於附近原有的一座康王廟,此廟是紀念宋朝的一位愛國將領——康保裔,他在任高陽守將期間,遼國進犯中原,他不顧年齡高邁,奮起抵抗,但寡不敵衆,為國捐軀,後人敬其忠勇而建立“康王廟”。該規劃路更名為康王路,既延續了歷史文化傳統,也與荔灣區商貿旅遊區的規劃相承接。
二、“康王路”的稱謂已廣為流傳,得到各方默認。在過去的建設、管理等工作中,市區政府及有關部門長期把該規劃路段使用“康王路”的名稱。此外,由市立項的中山七路至西華路地下人防工程也被批準命名為“康王路地下人防工程”。由於“康王路”稱謂已被廣泛使用,如采用世紀路命名,將産生混亂。
三、“世紀路”稱謂商業味濃,不為群衆接受。很多市民已經習慣了“康王路”的稱謂,而對“世紀路”知之甚少,取名“世紀路”沒有任何歷史和地理依據。
“康王路”曾經和“世紀路”這兩個名字出現過一段時間的爭論,到底取哪個名字更好,最後出於尊重歷史文化傳統和市民的意願考慮,最後定下了現在的康王路路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