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陵濤
目錄
No. 1
  漢枚乘《七發》"將以八月之望,與諸侯遠方交遊兄弟,並往觀濤乎廣陵之麯江。"後即以"廣陵濤"稱廣陵(今揚州)麯江潮『時其勢浩大,蔚為壯觀。爾後勢漸殺。唐大歷後迄不見。
No. 2
  漢 枚乘 《七發》:“將以八月之望,與諸侯遠方交遊兄弟,並往觀濤乎 廣陵 之 麯江 。”後即以“廣陵濤”稱 廣陵 (今 揚州 ) 麯江 潮。 漢 時其勢浩大,蔚為壯觀。爾後勢漸殺。 唐 大歷 後迄不見。 唐 李白 《送當塗趙少府赴長蘆》詩:“我來 揚都 市,送客回輕舠。因誇 楚 太子,便睹 廣陵 濤。” 清 趙翼 《廬山》詩:“ 廣陵 濤接 潯陽 濤,夜夢 五老 來相招。”參閱 清 汪中 《述學·廣陵麯江證》、 清 梁章鉅 《<文選>旁證》。
No. 3
  錢江潮定義:
  我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涌潮有三處:山東青州涌潮、廣陵濤和錢塘潮。 廣陵濤盛於漢代到六朝,消失於公元766到799年唐代的大歷年間。當年潮涌上溯至廣陵城南麯江江段時,因水道麯折,又受江心沙洲的牽絆,形成怒濤奔涌之勢,故稱廣陵濤
  文獻記載:
  清 費餳璜(1664-?年)《廣陵濤辯》雲:"春秋時,潮盛於山東,漢及六朝盛
  於廣陵。唐、宋以後,潮盛於浙江,蓋地氣自北而南,有真知其然者"。
  漢 枚乘 《七發》:“將以八月之望,與諸侯遠方交遊兄弟,並往觀濤乎 廣陵 之 麯江 。”後即以“廣陵濤”稱 廣陵 (今 揚州 ) 麯江 潮。 漢 時其勢浩大,蔚為壯觀。爾後勢漸殺。 唐 大歷 後迄不見。
  廣陵濤的消失:
  枚乘的《七發》約寫於公元前二世紀中葉,正是廣陵濤全盛之時,也是揚子江地形最適合洪濤發育的時期。身為吳王劉濞的文學侍從之臣,枚乘曾不止一次地陪同劉濞和諸多諸侯王登高臺觀賞,親眼目睹過廣陵濤撼人心弦的宏偉氣勢,纔寫出這樣輝煌的不朽辭章。此後,隨着長江所挾帶的泥沙日益淤積,長江口門日漸東移,廣陵潮形成洪濤的條件越來越弱,以至消失。但這一自然過程,仍不時被人提起。例如時至東漢,王充在《論衡》裏仍然寫到:“廣陵麯江有濤,文人賦之。”南朝劉宋永初三年(422),檀道濟任南兗州刺史,鎮廣陵時,“刺史每以秋月,多出海陵觀濤”,也就是說,在泰州的江段上仍然可以看到廣陵濤浪捲波涌的雄姿。直到唐代,大詩人李白依然在《送當塗趙少府赴長蘆》詩裏,情不自禁地寫出如下的句子:“我來揚都市,送客回輕舠。因誇楚太子,便睹廣陵潮。”儘管此時的廣陵濤已是強弩之末,但尚未完全消失,所以李白仍然能在揚州城裏看到廣陵濤的餘波。另一位稍後的詩人李紳,在《入揚州郭》詩前的小引裏寫道:“潮水舊通揚州郭裏,大歷以後,潮信不通。李頎詩‘鸕鶿山頭片雨晴,揚州郭裏見潮生’,此可以驗。”可見廣陵濤完全消失是在唐大歷年間,即公元766年以降,已是李白仙逝之後的事了。
包含詞
便睹廣陵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