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詩人: 蔡襄 Cai Xiang
廣陵歸客嘆飛蓬,懷古傷離嚮此中。 前世翻波那復問,十年彈指已成空。 樓頭畫角催殘日,城上寒鴉噪晚風。 井徑蕭條人不見,又隨潮信度江東。 | | 見"廣陵散"。 | | 廣陵(今稱揚州)魏晉南北朝時期長江北岸重要都市和軍事重鎮。春秋末,吳於此鑿邗溝,以通江淮,爭霸中原。秦置縣,西漢設廣陵國,東漢改為廣陵郡,以廣陵縣為治所,故址在今江蘇揚州市。曹魏設郡,移治淮陰。吳置廣陵縣於今揚州。西晉沿魏設廣陵郡,隸徐州。初治淮陰,後移治射陽(今江蘇????城境內)。東晉還治。廣陵郡轄境相當今江蘇、安徽交界的洪澤湖和六合以東,泗陽、寶應、灌南以南,串場河以西,長江以北地區。城南四十裏江濱有瓜洲鎮,係揚子江中之沙磧,因其狀如瓜而得名。長江自西北六合縣流入,南對丹徒縣之京口,兩城隔江而對,南北呼應,共同構成拱衛上遊京都建康的重鎮。江面原闊四十裏,後逐漸狹窄,至南北朝後期衹闊二十裏左右。東晉謝安鎮廣陵時,於城東二十裏築壘,名曰新城。新城北二十裏有埭,是謝安為擋水在邵伯湖邊所修的土壩。後人將謝安比作周代燕國的召伯,稱此埭為邵伯埭。 魏文帝曹丕於黃初六年(225)伐吳,登廣陵故城,臨江嘆曰:“天所以限南北也。”東晉時,以廣陵控接三齊,青、兗二州刺史皆鎮於此。鹹和二年(327),蘇峻、祖約之亂爆發,時郗鑒以都督青、兗二州諸軍事、兗州刺史加領徐州刺史鎮廣陵,遂自廣陵起兵平亂。太元二年 (377),謝玄為南兗州刺史,將南兗州軍府從京口移至廣陵,召募僑民組建北府兵。東晉南朝,因中原亂離,流民南渡,常置僑州郡於廣陵。宋元嘉八年(431)於廣陵郡置南兗州,齊、梁沿襲。北齊改為東廣州,陳朝恢復為南兗州。北周滅北齊後改為吳州,仍為軍事重鎮,設置總管統領。隋初為揚州,置總管府,後改為江都郡,太守秩與京尹同。隋煬帝楊廣數至江都,欲遷都於此。唐時先後改為兗州、邗州、揚州,後又改為廣陵郡。 | | Guangling
廣陵
魏晉南北朝時期長江北岸重要都市和軍事重鎮。春秋末,吳於此鑿邗溝,以通江淮,爭霸中原。秦置縣,西漢設廣陵國,東漢改為廣陵郡,以廣陵縣為治所,故址在今江蘇揚州市。曹魏設郡,移治淮陰。吳置廣陵縣於今揚州。西晉沿魏設廣陵郡,隸徐州。初治淮陰,後移治射陽(今江蘇寶應東)。東晉還治。廣陵郡轄境相當今江蘇、安徽交界的洪澤湖和六合以東,泗陽、寶應、灌南以南,串場河以西,長江以北地區。城南四十裏江濱有瓜洲鎮,係揚子江中之沙磧,因其狀如瓜而得名。長江自西北六合縣流入,南對丹徒縣之京口,兩城隔江而對,南北呼應,共同構成拱衛上遊京都建康的重鎮。江面原闊四十裏,後逐漸狹窄,至南北朝後期衹闊二十裏左右。東晉謝安鎮廣陵時,於城東二十裏築壘,名曰新城。新城北二十裏有埭,是謝安為擋水在邵伯湖邊所修的土壩。後人將謝安比作周代燕國的召伯,稱此埭為邵伯埭。
魏文帝曹丕於黃初六年(225)伐吳,登廣陵故城,臨江嘆曰:“天所以限南北也。”東晉時,以廣陵控接三齊,青、兗二州刺史皆鎮於此。鹹和二年(327),蘇峻、祖約之亂爆發,時郗鑒以都督青、兗二州諸軍事、兗州刺史加領徐州刺史鎮廣陵,遂自廣陵起兵平亂。太元二年(377),謝玄為南兗州刺史,將南兗州軍府從京口移至廣陵,召募僑民組建北府兵。東晉南朝,因中原亂離,流民南渡,常置僑州郡於廣陵。宋元嘉八年(431)於廣陵郡置南兗州,齊、梁沿襲。北齊改為東廣州,陳朝恢復為南兗州。北周滅北齊後改為吳州,仍為軍事重鎮,設置總管統領。隋初為揚州,置總管府,後改為江都郡,太守秩與京尹同。隋煬帝楊廣數至江都,欲遷都於此。唐時先後改為兗州、邗州、揚州,後又改為廣陵郡。
(盧開萬)
| | - : Guang Ling
| | 廣陵區 廣陵村 廣陵居委會, 廣陵社區 廣陵鎮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