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名: 螳螂目(有些分類學家將該目和蜚蠊目合併成為網翅目dictyoptera)
目拉丁名: dictyoptera
科名: 螳螂科
科拉丁名: mantidae
種名: 廣腹螳螂
種拉丁名: hierodula patellifera serville
國內分佈: 安徽、江蘇、北京、河北、江西、福建、河南、上海、浙江、廣東、湖北、臺灣、廣西、湖南、天津、貴州、吉林、山東
國外分佈: 日本、菲律賓、印度尼西亞
形態特徵: 成蟲 雌蟲體長57-63mm。雄蟲體長sl—56mm。體緑色(草緑和翠緑)或褐色(紫褐和談褐)。頭部三角形。復眼發達。觸角細長,絲狀。前胸背板粗短,呈長菱形,幾乎與前足基節等長,橫溝處明顯膨大,側緣具細齒,前半部中縱溝兩側光滑,無小顆粒。前胸腹極平,基部有2條褐色橫帶。中胸腹板上有2個灰白色小圓點。前足基節前竜骨具3個黃色圓盤突;腿節粗,側扁,內綫及內緣和外綫之間具相當長的小刺;膠節長為腿節的2/3。中、後足基節短。腹部很寬。前翅前緣區甚寬,翅長過腹,股脈處有1淺黃色翅斑。後翅與前翅等長。雌蟲肛上極短,中央有深的凹陷。雄蟲肛上極較雌蟲長,中都背面有l縱溝。卵鞘 長圓形,深棕色。卵鞘長25.0mm,寬12.7mm,高11.7mm;孵化區寬3.9mm,前端寬10.7mm;後端寬11.lmm。孵化區淺棕色,稍突出。卵鞘結構緊密堅硬,外層空室小,有卵室8-19層,每層有卵8—9粒,排列成長圓形,近腹面卵室與背腹面垂直。卵黃色,長3.8mm,寬1.0mm。若蟲與成蟲相似,無翅,5-6齡開始顯現翅芽。各齡若蟲體長分別為:l齡7.2土0.01mm,2齡10.6土0.06mm,3齡12.9土0.03mm, 4齡16.9土0.02mm,5齡21.6土0.06mm,6齡27.4土0.06mm,7齡40.4土0.06mm,8齡42.6土0.33mm。1-8齡若蟲的頭亮寬度分別為1.8土0.02mm,2.1土0.03mm,2.7土0.07mm,3.2土0.13mm,3.8土0.15mm,4.3土0.13mm,5.1土0.24mm,6.2土0.50mm。
生物學特性: 廣腹螳螂在北京地區1年發生1代,以卵鞘越鼕。次年6月下旬若蟲孵化,孵化期5天左右。若蟲為7-8齡,8齡若蟲的發育歷期分別為11.9士0.84天,13.2士1.60天,9.4士1.25天,10.1土1.73天,11.9土1.32天,12.9土1.25天,16.5士1.75天,18.6土3.66天。成蟲於8月上旬開始出現,8月中、下旬為羽化盛期,9月上旬全部羽化為成蟲。8月中旬成蟲開始交尾,9月上、中旬雌蟲開始産卵。9月下旬成蟲開始死亡,到11月上旬,在野外還可見到活動遲緩的成蟲。據在北京地區觀察,廣腹螳螂孵化以16-18點最多。孵化時,同一層卵室內的若蟲先後從孵化區的同一片活瓣內鑽出。剛孵化的若蟲體濕潤,附肢貼在腹面,約經1-3分鐘附肢展開,即可四處爬行或藉風力擴散。卵鞘孵化率平均為95.6%。卵孵化率平均為80.1%。l—2齡若蟲行動敏捷,老齡若蟲行動遲鈍。廣腹螳螂一生主要在灌木和喬木上棲息活動,極少在草叢中。若蟲和成蟲的捕食期長達4-5個月,可以捕食多種害蟲。1-2齡若蟲主要捕食蚜蟲、葉蟬和粉虱等。1頭1齡若蟲,每天平均捕食鬆蚜5頭,前精蚜12頭。1頭2齡若蟲平均每天捕食葉蟬9頭,最多捕食20頭。3—5齡若蟲子均每天捕食2齡楊扇舟蛾4.4頭,最多8頭;1齡油鬆毛蟲7.9頭,最多14頭;2齡楊毒蛾2.63頭,最多7頭。其捕食量隨蟲齡而增加,老齡若蟲和成蟲的捕食量最大。此外還可捕食各種蛾子,1頭成蟲每天平均可捕食3衹楊扇舟蛾,最多14衹。也可捕食蟬和金龜子。各齡若蟲捕食l齡幼蟲的回歸麯綫呈拋物綫,其捕食量隨螳螂蟲齡的增加而增加,而蟲齡之間捕食量的遞增率則隨螳螂蟲齡的增長而逐漸減少。以蘋掌舟蛾為例,1—4齡的捕食量由6.59增加到9.07,而蟲齡之間的遞增率則由1.14減少到0.58;5—8齡的捕食量由9.55增加到10.64,蟲齡之間的遞增率由0.48減少到0.32,遞增率的增加幅度因螳螂齡期不同而異,蟲齡愈小,遞增率增加愈大,蟲齡愈大,遞增率逐漸減小。各齡若蟲捕食2-3齡幼蟲的回歸麯綫近似直綫,捕食量的絶對值隨螳螂若蟲蟲齡的增加而增加,各齡若蟲之間的捕食量遞增率也隨齡期的增長而逐漸增加。因此廣腹螳螂各齡若蟲捕食時,比較適宜於捕食2—3齡害蟲的幼蟲,但對一些大型幼蟲同樣也能捕食。成蟲羽化以早晨和上午為多。羽化10天以上開始交尾,雌、雄一生可交尾多次,交尾歷時3—4小時。交尾後9—25天開始産卵,卵鞘産於喬灌木的枝條上,10m高以上的樹枝上也有卵鞘,在槐樹、榆、柳、棗樹上産卵較多。産卵時先分泌一層乳白色的粘着物,在粘着物上産一層卵,然後再分泌一層粘着物,再産一層卵,並藉助於尾須連續不停地來回探索,測量所産卵鞘的大小,一直到把卵産完為止。每産1個卵鞘需經2—4小時。第一個卵鞘産完後,可繼續捕食、交尾。有的雌蟲經過5—22天又可産下第二個卵鞘,但所産的卵鞘比第一個卵鞘稍小。每個卵鞘的含卵量為111-303粒,、平均為198土20.82粒。在廣西欽州地區,廣腹螳螂的雌蟲一生一般産1一2個卵鞘,平均重量為1.25g。有的雌蟲可産5個卵鞘,如果所産卵鞘超過3個時,卵鞘的平均重量一般不超過1g。在北京地區廣腹螳螂的天敵,卵期有中華螳小蜂,卵的寄生率一般為12.2—26.9%。螳小蜂的羽化期在5月上旬至5月中旬。另一種是嫖峭皮囊,對卵鞘的危害率為4.40%,被害的卵鞘卵粒全被食盡。皮囊的羽化期為5月下旬至6月下旬。若蟲孵化時有螞蟻、蜘蛛侵害,鳥類可捕食若蟲和成蟲。另據河南嵩縣植保植檢站等(1978)觀察,成蟲期有綫蟲寄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