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幽居寺塔投訴電話石傢莊市旅遊投訴電話:0311-8606171986061715
河北省旅遊投訴電話:0311-85814239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位於靈壽縣西北山區的沙子洞村,距縣城55公裏。該寺始建於北齊天保八年,後損毀,現僅存方塔、碑、幢及石佛像。方塔共7級,高約20餘米,由下而上各層面積逐層遞減,塔外壁上共雕有漢白玉小石佛像17尊,刻工精細,簡潔秀麗。 |
|
幽居寺塔由石灰石石塊砌成,作單層造。塔體外方內圓,造型簡潔,比例適度,堅固樸實。它既不同於漢族傳統的樓閣式寶塔,也不同於元代盛行的由印度傳入中國的喇嘛塔(瓶型塔),可謂自成一體,別具一格。塔原坐落在江南名剎秀峰附近,坐北朝南,通高11.2米,分臺基、塔身、塔剎三大部分。塔朝南闢一近似火焰的塔門,門 高2.1米,闊0.72米,正面額上刻有“古塔重興”四個大字,東西兩面均刻有“阿彌陀佛”四字。幽居寺塔塔門兩側鎸有楹聯一副,上聯是“造塔功德願衆生”,下聯為“發菩提心同成佛道”。塔室似圓形井壁,上小下寬。底部直徑2.14米,頂部直徑1.65米,壁高3.75米,下部設有0.74米高的須彌座。須彌座正中束腰處有修塔題記:“澄覺精捨記”字樣,為考證建造年代提供了綫索,左側刻有“吳門石匠吳德謙昆仲造”,右側刻“院道者志園同共斡緣”,上梟部飾有“惹草如意頭飾”。須彌座上環築十層武康石塊,並刻滿一排排浮雕小佛像。佛像高4.5釐米,寬3.5釐米,僅雞蛋大小,一個個衣冠清晰,五官可辨,結跏趺坐在蓮座上。這些小佛像每排平均有180尊,共60排,計10800尊,“幽居寺塔”名稱由此而來。正對塔門有一尊高約30釐米,寬20釐米的佛像,它雖不算在,但在這裏卻是群竜之首,此像為佛祖釋迦牟尼,以示萬佛端坐恭聽佛祖在講經說法。塔剎是一個石雕葫蘆狀花瓶,寶珠結頂,下設覆蓮、相輪和四角起翹的佛龕,佛龕四周的壼門各鎸刻一尊坐佛,安放在由八層寬窄不等的石塊所組成的剎臺上。據說,元代大書法傢、湖州刺史趙孟頫見了這塔後贊不絶口,欣然揮筆題寫“幽居寺塔”。 |
|
幽居寺塔是北齊時期的重要塔之一。幽居寺由北齊官寺定國寺僧標禪師與北齊定州刺史、六州大都督、趙郡王高 叡,同捨異珍,建斯靈宇。先由僧標草創寺宇,繼有高叡擴建創新,增築靈塔。寺以塔為中心,是中軸在綫的主體建築,且保存至今。塔平面為方形,創建於北齊,重修於唐代。塔身建於簡樸的方形臺座上,每邊長五.二三米,密檐七層,高約二十三米。第一層較高,南面闢半圓形石拱門。門框由整條石材雕琢而成,邊框及門楣上滿布綫刻蓮花化生童子、雲竜、金翅鳥及忍鼕紋飾;周飾波斯聯紋。整幅圖案的雲竜紋雕刻,雲氣飛動,竜神矯矢,展示了高超的北齊藝術風格。塔身自第二層以上每層的高度依次遞減,外部輪廓也逐漸內縮,使塔體外形呈方錐形,顯得優雅簡樸,挺拔穩固,是北朝磚塔的典型遺存。 |
|
幽居寺塔正吸引着越來越多的旅遊觀光者,對靈壽縣的社會經濟、文化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1994年至今,每天到這裏學修佛法或旅遊觀光者川流不息,已經接待了亞洲、美洲、歐洲諸多國傢和來自全國各省市、地區學法者不計其數,旅遊觀光者更是不計其數。幽居寺塔,這裏山青水秀,勝跡如林。唐宋詩人王勃、杜甫、範成大及清代文傢李調元等皆留戀此地,為後人留下不少名篇佳作。處處顯出迷人神韻;幽居寺塔依山傍水:腳
下,婉蜒綿長的凱江水滔滔不絶地繞寺奔騰而去;背後,巍峨的山頂上,一座片石砌成的十四級宋代古塔直插雲霄。沿着186級兩米寬的石梯登上山頂,富饒遼闊的田野和繁華美麗的中江城盡收眼底,更兼山上涼風習習,足以讓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進入山門,寺內乳白色的露天大佛。一條寬18米,長400米的仿古大街直達的彩色照壁。照壁正面,浮雕是由四條騰飛的金色巨竜守住大海四角。大海中,兩頭威猛的金色麒麟保護着巨大的金色法輪。法輪上方是鬥大的“南無阿彌陀佛”八個紅色大字;法輪下方是釋海空上師篆寫的“如意輪金剛法祖庭”;法輪的左右各有兩個大字,一邊是“顯密”,一邊是“圓通”,標志着該寺是一個顯密兼修的道場。照壁背面,中央有個特大的“福”字,到這裏的男女老少,總忘不了閉着眼去觸摸“福”字,都希望從此五福臨門。幽居寺塔前的第一座殿是天王殿。殿前,四個花壇、八棵青翠欲滴的塔鬆和兩排茂盛的箭竹整齊劃一地分列在兩邊,且配有兩頭兩米多高的既威猛又和善的大石獅子,給人以特別莊重,特別清靜之感。登上十二級臺階,兩邊石欄桿上的十二生肖活靈活現。孩子門最喜歡小獅子口中的活寶,爭相玩弄,竟將其模得光滑溜圓。天王殿前的巧妙佈局已令人嘆為觀止,天王殿內的佛像更讓你心潮澎湃。開懷大笑的彌勒佛,使你倍感親切;威武的韋馱菩薩會讓你肅然起敬;逼真的四大天王,高有丈餘,有的持琵琶,有的提寶劍,有的擒地竜,有的抓銀鼠,一個個都腳踏妖魔鬼怪。此處佛像,無論比例、造型、無論色彩、神態,可謂巧奪天工,無可挑剔,你看後定會贊不絶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