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遺産 : 地理學教育 : 中國 >山西 >晉中 > 平遙古城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平遙古城聯繫方式地址:山西省平遙縣
  郵編:031100
  電話:0354—5627660平遙古城投訴電話晉中旅遊投訴電話:0354-2636528
  山西省旅遊投訴電話:0351-7325012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平遙古城景區榮譽世界遺産(文化遺産、自然遺産)國傢歷史文化名城平遙古城門票價格平遙古城120元(套票,包括古城墻、日升昌、縣衙、清虛觀、城隍廟財神廟、明清古街、百川通、協同慶、天吉祥、雷履泰故居、中國商會館、同興公鏢局、古民居博覽苑、華北第一鏢局、中國鏢局、蔚盛長、匯武林、文廟、苗世民藏報博物館、蔚泰厚20個景點)
  雙林寺25元
  鎮國寺20元
  學生,殘疾人可購半票。
  現役軍人,革命傷殘軍人,70歲以上老人免票。
  團體優惠票須導遊(持簽單)遊覽。
  票為當日有效並印有持票人姓名的信息票,如需第2日繼續遊覽需持票到小十字、縣衙、北門售票處辦手續。門票一經售出,概不退還。保險自願購買。
  平遙古城節慶活動祭星
  正月初八夜,打面茶,製糕燈,設供桌於院內,祭祀值年歲君和滿天星君。有人因命星受歲星所剋,恐生災難,便同時祭祀本命星官。
  添倉日
  添倉日又稱“填倉日”、“天倉日”。西漢淳於衍,曾做過糧倉官,為人正直,遭人陷害,判死刑入獄,經女兒上訴赦免。後人為了紀念他,把正月二十日和二十五日定為添倉節(正月二十小添倉,二十五老添倉),此日,傢傢戶戶用白麵包紅糖製成口袋或元寶形狀的面餅,俗稱“布袋袋”。入夜鋪燈燒香,供奉添倉官,大聲喊“倉官爺,添倉來,糧食元寶添到咱房來。黑小子,趕車來,糧食元寶趕到俺房來”。意在祈禱豐收,希望生活富裕。
  祭竈君
  臘月二十三日,有食粞瓜的習俗。傳說這天竈君升天嚮玉帝匯報,人們以粞瓜祭竈,意在“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
  爆食
  臘月初一日,有食爆米花的習俗,取意祛百病。
  平遙古城開放時間8:00-19:00平遙古城最佳旅遊時間平遙境內屬溫帶大陸性季風半幹旱氣候。其特徵是:春季氣溫回升較快,晝夜溫差較大,雨少風大;夏季炎熱、多雨;秋季氣溫漸降,雨量減少,溫涼宜人,多晴朗天氣,光照比較充足;鼕季寒冷,多西北風,少雪。境內多年平均氣溫10.1℃,最冷月為1月,月平均氣溫為-5.5℃,7月最熱月平均氣溫24.0℃。一日之內最高氣溫一般出現在13時~15時,最低氣溫一般出現在日出前後。
  平遙一年四季都適合旅遊。但秋季溫涼宜人,更適宜旅遊。另外由於春節的年味較濃,活動也豐富,故此時去也不失樂趣。平遙古城導遊圖平遙古城周邊中心城市及車程大運公路從平遙縣境內穿過,距北京、天津、石傢莊、西安、開封、洛陽都僅有數小時的車程。同時有同蒲鐵路縱貫南北,嚮北可達太原、石傢莊等地,嚮南可到臨汾、運城等地。平遙古城自駕攻略大運公路從境內穿過,距北京、天津、石傢莊、西安、開封、洛陽都僅有數小時的車程。
  平遙到太原:走108國道或大運高速,全程110公裏。
  平遙到北京:平遙-大運高速-太原-石太高速-石傢莊-京石高速-北京,路費180,行程650公裏。
  平遙到西安:平遙-大運高速-運城-運風高速-風陵渡-西潼高速-西安,運風高速設有加油站,路費180,行程550公裏。
  平遙到鄭州:平遙-208國道-晉城-晉焦高速-鄭州。平遙古城特別提醒1.因其所在的山西省地勢較高,東南面又有山嶺阻擋海洋氣流,故較鄰近的華北平原氣溫低,降水少,晝夜溫差較大,特別是春季的風沙很大,所以到此旅遊最好準備太陽鏡、帽子等物以防風沙。
  2.平遙的飲用水口感微鹹,飲時會稍感不適,建議直接購買純淨水代替。
  3.砍價,這裏住宿、吃飯、購物、交通什麽都能砍。但不要砍的太狠。
  4.建議找或蹭一個導遊,要不然有把魚翅當粉絲吃的感覺。平遙古城美食碗脫則
  平遙碗脫則是平遙縣的一種傳統風味小吃,也是佐酒佳品,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碗脫則為清光緒初年,平遙縣城南堡的名廚董宣師傅所創,距今已有100年的歷史。
  碗脫則主要由白麵粉製作。它集涼粉與灌腸的優點於一身,既有涼粉的清爽利口,又有灌腸的濃烈香味,精而不膩,滑利爽心。夏可涼拌,鼕則熱烹,老少皆宜,四季風行,是人們極喜愛的一種風味小吃食品。碗脫則的傳統製作工藝代代相傳,並不斷有所改進。目前,以董宣師傅第四代傳人董興旺所製為最精。
  牛肉
  平遙牛肉這一美味食品歷史悠久,最早由何人創始,史無記載。從《平遙縣志》看,平遙牛肉源於漢代,明代已負盛名。清朝先後在平遙城內開業的興盛雷、自立成牛肉鋪享有很高聲譽。平遙牛肉就是繼承興盛雷、自立成傳統風味而發揚光大。
  平遙牛肉製作工藝獨特,色澤紅潤,綿香可口,有“肥而不膩,瘦而不柴”的特點。
  酥梨
  平遙東南部為丘陵地區,海撥800至1000米,氣候溫和,光照充足,地肥水美,緑樹成蔭,是晉中的“林果十強鄉鎮”之一。由於晝夜溫差較大,果品養分積纍較好。特別是近幾年來,以科技為先導,在果品生産中大力實施深翻擴穴,穴貯肥水,生物覆蓋,疏花疏果,人工授粉,鋪反光膜,果品套袋等十幾項科技組裝技術,進一步提高了果品質量。
  
  作為平遙古城的特産的套袋酥梨1996年榮獲省首屆優質水果展評會“銀質奬”,國際果品及技術設備展覽會優質産品奬”。1999年,在“99中國國際農業博覽會”被認定為名牌産品。套袋酥梨以其表面光潔,個大豐滿,多汁酥脆,營養豐富和無公害等幾大特點,深受國內外消費者的喜愛。
  平遙古城住宿當地的住宿分賓館和民俗客棧,最好的賓館是中都賓館,而民俗客棧各有特色,多為四合院式,院內佈局裝飾古香古色,到了晚上上燈後感覺很好,房內有雕花木床、炕等可供選擇,一般一晚的房價帶一頓早餐,價格按淡旺季、星級、名氣、房間標準而不同,有些還可以網上預定房間,一般房價在100元左右。平遙古城購物平遙縣土特名産,品種繁多,諸如平遙牛肉、平遙推光漆器、平遙長山藥、果子溝檳幹、南依澗鄉蘋果、孟山醋柳(沙棘)汁、汾河區高梁……,都各具風味,名不虛傳。
  推光漆器
  推光漆器以手掌推出光澤而得名,做法工序復雜,分木胎、灰胎、漆工、畫工和鑲嵌等五道工序,使用鬆木做出各種傢具的木胎後,用白麻纏裹木胎,抹上一層用豬血調成的磚灰泥,上漆後再用水砂紙蘸水擦拭,再用手反復推擦,之後依次用粗砂紙、細砂紙、棉布、絲絹報、一縷人發,手蘸麻油、手蘸豆油,掌心反復推擦而得。外觀古樸典雅,經久耐用。一般黑色為木胎,紅色、褐色為漆胎。
  推薦購買地:南大街市樓南路永竜號漆器舊址,平遙漆器藝術博覽館門市。(可在此嚮服務員瞭解製作過程)
  牛肉
  平遙牛肉源於漢代,明代已負盛名。清朝先後在平遙城內開業的興盛雷、自立成牛肉鋪享有很高聲譽。平遙牛肉就是繼承興盛雷、自立成傳統風味而發揚光大。其製作工藝獨特,色澤紅潤,綿香可口,有“肥而不膩,瘦而不柴”之特點。
  推薦購買地:南大街市樓南路永竜號漆器舊址對面的店賣的觀雲牌散牛肉,椅子上印有708號,價隨時間變化而變化,一般在25元/斤以上。
  檳幹
  平遙古城往南二十公裏,有一泉水淙淙,溪水清澈,林茂草豐,果木飄香的深溝--果子溝。溝內生長着多種野果,其中以檳果歷史最悠久,品質最優良。從明代成化年間人工種植以來,果子溝檳果以其鮮豔的色澤、濃郁的芳香、酸甜的味道享譽海內外。用傳統工藝加工而成的平遙檳幹,口味獨特,具有養顔滋肺,消食解乏之功效,尤其適合婦女、兒童、老年人食用。歷史上,曾遠銷東歐和俄羅斯一帶,深受歡迎。
  
  平遙縣境內有豐富的檳果資源,正常年份年産檳果100萬公斤,可加工檳幹20萬公斤。現采用傳統的檳幹加工工藝,推出的包裝精美,風味獨特的名優特産--平遙檳幹,投放市場後,很快贏得消費者的好評。
  長山藥粉
  平遙縣嶽北村生産的長山藥,條粗條長,皮薄質細,在晉中一帶很有名氣。《神農本草經》上說:“薯蕷味甘溫,主傷中,補虛贏,除寒熱邪氣,補中益氣力,長肌肉”。是祖國醫學寶庫中不可缺少的一味健身、健脾、養胃的滋補藥品。
  推薦購買地:南大街市樓南路永竜號漆器舊址對面的店賣的威壯牌長山藥粉,椅子上印有708號。
  手工鞋
  “人老腳先衰,養生先養足”。手工布鞋最顯著特點是透氣、吸汗性強,並增強足部對周圍環境的伸展性和適應性,進而實現對人體從足部到身體的保養。貓頭鞋又名虎頭鞋,最能體現中國傳統的女紅水平。鞋體模貓狀虎,憨態可掬,寓意避邪消災、吉祥富貴。柔軟的胎體對小兒的足部起到很好的保養作用。
  推薦購買地:長升源對面的寶竜齋,明清一條街上靠近市樓處(可去廠傢看製作過程)。
  剪紙
  清代到民國年間,本縣民間剪紙比較普遍。常見的有窗花、頂棚花、燈籠花。圖案種類有“蛇盤兔”、“榴開百籽”、“哈蟾吹笙笙”、“喜鵲登梅”、“鴛鴦戲水”、“喜”字團花。男婚女嫁的圖案有“長命百歲”、“百年好合”、“喜氣臨門”、“吉祥如意”等。新中國成立後,文化館每次舉辦的美展中都有剪紙的一席之地。1953年,梁趙村李玉花的作品《劉海戲金蟾》、《蛇盤兔》、《喜鵲登梅》、《軍民魚水情》、《一人參軍全家光榮》等參加了全省舉辦的展覽。李玉花被山西省藝術館譽為剪紙藝術傢。1980年,南政村毋矜賢的作品《團花》,在山西省民間工藝品展覽中獲奬。進入90年代,本縣較出名的剪紙藝人還有橋頭村曹巧英、淨化村張玉英等。
  推薦購買地:政府街56號的古城剪紙(可看製作過程)和平遙西大街的剪藝苑。
  存銀票、錄用證
  留作紀念的小玩意兒,具有一定的浪漫色彩,不一定非要在存銀票上添上象徵財富的銀兩數量,所有的感情與心情也可寄存於此。
  購買地:中國第一傢票號,中國現代銀行的開山鼻祖-日升昌內。3-5元/張。
  黃酒
  黃酒用糯米釀成,其香味濃郁醇厚,酒性溫和,既是一種婦孺老少皆宜的低度飲料,還是理想的烹飪調料。據分析,黃酒含18種氨基酸,其中有8種是人體不能合成而又必需的。每升黃酒中賴氨酸的含量比葡萄酒和啤酒要高出數倍,為世界營養酒類中所罕見,因此人們稱其為“液體蛋糕”。經醫學研究證明,黃酒具有健脾、益胃、舒筋、活血之工效。
  推薦購買地:長升源,明清一條街上靠近市樓處。
  臉譜
  “臉譜”是指中國傳統戲劇裏男演員臉部的彩色化妝。這種臉部化妝主要用於淨(花臉)和醜(小醜)。它在形式、色彩和類型上有一定的格式。內行的觀衆從臉譜上就可以分辨出這個角色是英雄還是壞人,聰明還是愚蠢,受人愛戴還是使人厭惡。京劇那迷人的臉譜在中國戲劇無數臉部化妝中占有特殊的地位。京劇臉譜以“象徵性”和“誇張性”著稱。它通過運用誇張和變形的圖形來展示角色的性格特徵。眼睛,額頭和兩頰通常被畫成蝙蝠,蝴蝶或燕子的翅膀狀,再加上誇張的嘴和鼻子,製造出所需的臉部效果。京劇臉譜色彩十分講究,看來五顔六色的臉譜品來卻巨細有因,决非僅僅為了好看。不同含義的色彩繪製在不同圖案輪廓裏,人物就被性格化了。臉譜圖案非常豐富,大體上分為額頭圖、眉型圖、眼眶圖、鼻窩圖、嘴叉圖、嘴下圖。每個部位的圖案變化多端,有規律而無定論,如:包拯黑額頭有一白月牙,表示清正廉潔。
  六合泰枕頭
  據說,慈禧太後西行至平遙,人睏馬乏,在品嚐了當地特色食品、美酒後,準備就寢。但是出宮在外,一路顛簸跋涉,加之當時內憂外患,慈禧輾轉反側,久久不能入睡,在外侍候的平遙官吏急忙獻上了當時平遙特有的“六合枕”,使得慈禧安然入睡。次日,慈禧頓感心曠神怡,便問此枕為何叫“六合”,得知“六合”乃指枕上有六個孔,而且各孔互通,代表了上下、東西、南北,寓意天下太平祥和。慈禧大悅,脫口說道“天下太平,國泰民安啊”於是賜名為“泰”。從此,“六合泰枕”便傳了下來!
  平遙古城交通平遙縣境內有同蒲鐵路縱貫南北,嚮北可達太原、石傢莊等地,嚮南可到臨汾、運城等地。北京、太原、西安都有火車可直達平遙。平遙古城玩法訪古、購買特色旅遊商品、看古建築、
  體會歷史文化、訪民俗
  平遙古城1986年國務院公佈為第二批國傢歷史文化名城。目前全縣境內擁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90處。其文物古跡之多,價值之高,內容之豐富,為全國縣級城市中所罕見。在這座古城的珍貴文物中,有建於北漢天會七年(963年)的鎮國寺萬佛殿;有始建於北齊武平二年(571年)的雙林寺;有始建於唐顯慶二年(657年)的清虛觀;有建於北漢天會七年(963年)的文廟大成殿;也有建於清康熙十年(1671年)的惠濟橋。
  平遙稱古陶地,是帝堯的封地。平遙古城原為夯土城垣,始建於西周宣王時期(前827年~前782年)。明洪武三年(1370年),也於軍事防禦的需要,在原西周舊城埂的基礎上擴建為今天的磚石城墻。
  平遙古城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現存最為完整的明清且城。它是中國漢民族中原地區古縣城的典型代表。由於縣城的建立,到清道光三年(1823年),在平遙古城內誕生了全國第一傢票號“日升昌”。“日升昌”的創立,在中國古近代金融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它標志着中國近代性質的新型金融業,在中國封建社會後期的商業和金融肌體中然生成。
  
  迄今為止,這座城市的城墻、街道、民居、店鋪、廟宇等建築,仍然基本完好,原來的建築格局與風貌特色大體未動。城內及近郊古建築中的珍品,也大多保存完好,它們同屬平遙古城現存歷史文物的有機組成部分,它們同為研究中國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建築、藝術等方面歷史發展的活標本。
  平遙縣城墻。明洪武三年(1370年)建,周長6.4公裏,是山西現存歷史較早、規模最大的一座城城墻。明、清兩代都有補修,但基本上還是明初的形製和構造。城為方形,墻高12米左右,外表全部磚砌,墻上築的垛口,墻外有護城河,深廣各4米。城周闢門六道,東西各二,南北各一。東西詐外又築以甕城,以利防守。城墻上原有料敵臺樓九十西座,城門上原建城樓,四角處還有角樓,已大多殘壞,唯城墻依然如故。城內街道、市樓、商店等還保留原有形製。是研究我國明代縣城建置的實物資料。位於太原市西南的平遙縣是全國僅存的4座完整古城之一。該景點完整無損,並於墻內建築渾於一體,具有旅遊和鑒賞價值。古城南與介休市接壤,北於祁縣相鄰,是大運公路必經之地,交通十分便利,古城內各種服務齊備,各種名吃、店鋪獨具特色,城外賓館、酒傢、商場一應具全。平遙牛肉以其純、真、鮮美名揚神洲。
  
  1997年12月3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産委員會把平遙古城列入《世界遺産名錄》。其報告以對平遙古城的評語為:
  
  “平遙古城是中國漢民族城市的明清時期的傑出範例,平遙古城保存了其所有特徵,而且在中國歷史的發展中為人們展示了一幅非同尋常的文化、社會、經濟及宗教發展的完整畫捲。”
  平遙古城,以它古老、雄偉的風姿屹立在晉中平原上。平遙,古稱古陶,是一座擁有27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且為中國目前保存最為完整的四座古城之一,同時,也是目前我國唯一以整座古城申報世界文化遺産獲得成功的古縣城。
  平遙古城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現存最為完整的明清古城。它是中國漢民族中原地區古縣城的典型代表。由於縣城的建立,到清道光三年(1823年),在平遙古城內誕生了全國第一傢票號“日升昌”。“日升昌”的創立,在中國古近代金融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它標志着中國近代的新型金融業,在中國封建社會後期的商業和金融機體中生成。
  平遙古城墻,始建於公元827—782年的周宣王時期。《平遙縣志》記載,西周大將尹吉甫、嚴允曾駐兵於此。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出於軍事防禦的需要,在原西周舊城基礎上擴建為今日的磚石城墻。這座縣城明、清兩代500餘年間,先後修葺26次。多次的修葺,使平遙古城墻日益堅固、壯觀。平遙古城墻,城池呈方形,略偏東南嚮。東、西、北三面綫條取直,衹有南墻沿河走嚮麯折。城墻周長6157.7米(12.3華裏),墻高6-10米;墻外築護城壕,深、寬各1丈。城門共有6座,各城門外曾設吊橋,甕城上築重檐歇山頂城樓;四周各有角樓一座;四面墻體,每隔60米,築觀敵樓一座,整個城墻上共有72座觀敵樓。傳說,城墻上有垛口3000個,觀敵樓72處,是按孔夫子的弟子3000、賢人72的數字修築的。民間,人民群衆根據地平面佈局,有“烏龜城”之稱。平遙城墻,墻體內填土夯實,外周青磚砌裹,頂部鋪磚排水,城墻四角,各建角樓,東南角還建有魁星樓一座。
  迄今為止,這座城市的城墻、街道、民居、店鋪、廟宇等建築,仍然基本完好,原來的建築格局與風貌特色大體未動。城內及近郊古建築中的珍品,也大多保存完好,它們同屬平遙古城現存歷史文物的有機組成部分,它們同為研究中國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建築、藝術等方面歷史發展的活標本。平遙城的一個最顯著特點就是四合院式的民居,城內現存傳統四合院3797處,大部分仍在使用中,或許法國人對其的評語概括了它的實質:“平遙充分的體現了中國高墻大院下的古老文化。”舊時的平遙城是票號、富商匯集地,嚴謹而不呆板的住宅佈局,精美、古樸的建築工藝,都反映了清代的建築藝術水平和民族特色。
平遙古城-簡介 Pingyao Ancient City - Introduction
  ●中文名稱:平遙古城
  ●英文名稱:The Ancient City of Ping Yao
  ●批準時間:1997年12月(山西平遙古城1997年12月被列入《世界遺産名錄》)
  ●遺産種類:文化遺産
  ●遺産遴選標準:平遙古城根據文化遺産遴選標準C(II)(III)(IV) 被列入《世界遺産名錄》。
  ●世界遺産委員會評價:
  平遙古城是中國境內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座古代縣城,是中國漢民族城市在明清時期的傑出範例,在中國歷史的發展中,為人們展示了一幅非同尋常的文化、社會、經濟及宗教發展的完整畫捲。
  古城簡介
   古城夜景位於山西的平遙古城,是一座具有27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與同為第二批國傢歷史文化名城的四川閬中、雲南麗江、安徽歙縣並稱為“保存最為完好的四大古城”,也是目前我國唯一以整座古城申報世界文化遺産獲得成功的古縣城。平遙舊稱“古陶”,明朝初年,為防禦外族南擾,始建城墻,洪武三年(公元一三七零年)在舊墻垣基礎上重築擴修,並全面包磚。以後景德、正德、嘉靖、隆慶和萬歷各代進行過十次在的補修和修葺,更新城樓,增設敵臺。康熙四十三年(公元一七零三年)因皇帝西巡路經平遙,而築了四面大城樓,使城池更加壯觀。平遙城墻總周長6163米,墻高約12米,把面積約2.25平方公裏的平遙縣城一隔為兩個風格迥異的世界。城墻以內街道、鋪面、市樓保留明清形製;城墻以外稱新城。這是一座古代與現代建築各成一體、交相輝映、令人遐思不已的佳地。
  古城歷史
  平遙古城位於中國北部山西省的中部,始建於西周宣王時期(公元前827年~公元前782年),明代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擴建,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歷史。迄今為止,它還較為完好地保留着明、清(公元1368~1911年)時期縣城的基本風貌,堪稱中國漢民族地區現存最為完整的古城。
  平遙地處汾河東岸、太原盆地的西南端,與另一座國傢歷史文化名城祁縣相毗鄰。同蒲鐵路、大運高速公路縱貫縣境。經濟以農業為主,主産糧食、棉花,特産牛肉、推光漆器等。其中牛肉名聲頗大,有“平遙牛肉太𠔌餅”的民歌歌詞。
  平遙曾是清代晚期中國的金融中心,並有中國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縣城格局。
  美麗平遙春秋時屬晉國,戰國屬趙國。秦置平陶縣,漢置中都縣,為宗親代王的都城。北魏改名為平遙縣。清代晚期,總部設在平遙的票號就有二十多傢,占全國的一半以上,更被稱“古代中國華爾街”。其中規模最大的是創建於清道光年間、以“匯通天下”而聞名於世的中國第一座票號“日升昌”。
  平遙目前基本保存了明清時期的縣城原型,有“龜”城之稱。街道格局為“土”字形,建築佈局則遵從八卦的方位,體現了明清時的城市規劃理念和形製分佈。城內外有各類遺址、古建築300多處,有保存完整的明清民宅近4000座,街道商鋪都體現歷史原貌,被稱作研究中國古代城市的活樣本。
  平遙城墻建於明洪武三年,現存有6座城門甕城、4座角樓和72座敵樓。其中南門城墻段於2004年倒塌,除此以外的其餘大部分都至今安好,是中國現存規模較大、歷史較早、保存較完整的古城墻之一,亦是世界遺産平遙古城的核心組成部分。此外,還有鎮國寺、雙林寺和平遙文廟等也都被納入世界遺産的保護範圍。
  “晉商”的發源地之一 清代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中國第一傢現代銀行的雛形“日升昌”票號在平遙誕生。三年之後,“日升昌”在中國很多省份先後設立分支機構。19世紀40年代,它的業務更進一步擴展到日本、新加坡、俄羅斯等國傢。當時,在“日升昌”票號的帶動下,平遙的票號業發展迅猛,鼎盛時期這裏的票號竟多達22傢,一度成為中國金融業的中心。
  明清時期古代縣城的原型 1997年12月3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召開的世界遺産委員會21屆大會决定將平遙古城以古代城墻、官衙、街市、民居、寺廟作為整體列入《世界遺産名錄》,它是研究中國政治、經濟、文化、藝術和宗教發展的實物標本。平遙古城是依據中國漢民族文化思想和建築風格建立起來的。現在城墻及城內建築均保持着14 —18世紀的歷史風貌。 它是中國漢民族中原地區古縣城的典型代表。由於縣城的建立,到清道光三年(1823年),在平遙古城內誕生了全國第一傢票號“日升昌”。“日升昌”的創立,在中國古近代金融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它標志着中國近代的新型金融業,在中國封建社會後期的商業和金融機體中生成。
  日升昌 票號的誕生地 清時期,隨着商業經濟的發展,晉商一些大商號逐步形成了在山西設總號,在外地設分號,跨地區經營的商業係統。 在此種情形下,大宗的批發 運銷帶來巨額現銀的解運業務,於是一種新的解款方式-- 票號匯兌 便應運而生。 道光四年 公元1824年 ,就在平遙西大街 ,西裕成顔料鋪的基礎上創辦了中國第一傢專營匯兌兼營存放銀業務的 “日升昌”票號三年之後,在山東 、河南、 遼寧 、江蘇等省先後設立分支機構 19世紀40年代,它的業務更進一步擴展到日本、 新加坡 、俄羅斯等國傢 。當時,在“ 日升昌 ”票號的帶動下,平遙的票號業發展迅猛,鼎盛時期這裏的票號竟多達二十二傢,一度成為中國金融業的中心。 可見,在中國近代金融史上,平遙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平遙古城-城內概況 Pingyao Ancient City - City Overview
  滄桑的古城平遙古城的交通脈絡由縱橫交錯的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條蚰蜒巷構成。
  南大街為平遙古城的中軸綫,北起東、西大街銜接處,南到大東門(迎熏門),以古市樓貫穿南北,街道兩旁,老字號與傳統名店鋪林立,是最為繁盛的傳統商業街,清朝時期南大街控製着全國百分之五十以上的金融機構。被譽為中國的“華爾滋街”。
  西大街,西起下西門(鳳儀門)、東和南大街北端相交,與東大街呈一條筆直貫通的主街。著名的中國第一傢票號——日升昌,就誕生於古城西大街,被譽為“大清金融第一街”。
  日升昌票號創建於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遺址占地2324平方米,用地緊湊,功能分明。百年滄桑,業績輝煌,執全國金融之牛耳,開中國民族銀行業之先河,並一度操縱十九世紀整個清王朝的經濟命脈。其分號遍布全國30餘個城市、商埠重鎮,遠及歐美、東南亞等國,以“匯通天下”著稱於世。日升昌票號創立後,先後有介休、太𠔌、祁縣相競效仿。
  東大街,東起下東門(親翰門)、西和南大街北端相交,與西大街呈一條筆直貫通的主街。
  北大街,北起北門(拱極門)、南通西大街中部。
  八小街和七十二條蚰蜒巷,名稱各有由來,有的得名於附近的建築或醒目標志,例如衙門街、書院街、校場巷、賀蘭橋巷、旗桿街、三眼井街、照壁南街、小察院巷等;有的得名於祠廟,例如文廟街、城隍廟街、羅漢廟街、火神廟街、關帝廟街、真武廟街、五道廟街等;有的得名於當地的大戶,例如趙舉人街、雷傢院街、宋夢槐巷、閻傢巷、冀傢巷、郭傢巷、范家街、邵傢巷、馬傢巷等;古城東北角有一座相對封閉的城中之城,類似於古代城市中的坊,附近的四條街道也就被命名為東壁景堡、中壁景堡、西壁景堡和堡外街;還有一些街巷則已經無法探究名稱來歷了,例如仁義街、甜水巷、豆芽街 、葫蘆肚巷等。
  平遙古城民居,為磚墻瓦頂的木結構四合院為主,佈局嚴謹,左右對稱,尊卑有序。大傢族則修建二進、三進院落甚至更大的院群,院落之間多用裝飾華麗的垂花門分隔。民居院內大多裝飾精美,進門通常建有磚雕照壁,檐下梁枋有木雕雀替,柱礎、門柱、石鼓多用石雕裝飾。
  民間有句俗語:“平遙古城十大怪”,其中一條是“房子半邊蓋。”平遙民居之所以大多為單坡內落水,流傳最廣的說法稱之為“四水歸堂”或“肥水不流外人田”,山西地處幹旱,且風沙較大,將房屋建成單坡,能增加房屋臨街外墻的高度,而臨街又不開窗戶,則能夠有效地抵禦風沙和提高安全係數。而院內緊湊的佈局則顯示對外排斥,對內凝聚的民族性格。
  城隍廟位於城東南的的城隍廟街,由城隍廟、財神廟、竈君廟三組建築群構成。城隍神是古代漢民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大多由有功於地方民衆的名臣英雄充當。城隍廟的宣傳詞“皇帝有難上天壇,縣官有難到此來”不知出自於何處,但在歷史上尤其是明代,城隍受封的官職確實高於縣令,明太祖詔令各地必需要建城隍廟,與縣衙署對稱設置,“陰陽各司其職”,這是古代“人神共治”思想的明確反映。
  清虛觀位於東大街東段,創建於唐,鼎盛於元,現存主體建築是明代遺物,為山西省重點文保單位。
  平遙國際攝影節( Pingyao International Photography Festival ,簡稱 PIP )始創於 2001 年。2001年,在國傢文化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和山西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們首次創辦的“平遙國際攝影節”,完全按照國際規範操作,國內與國際接軌、傳統與現代互動,使平遙古城獨特的風貌、古樸的民風以及形式多樣的攝影活動交相逃映,在海內外産生了出乎預料的轟動效應。
  平遙國際攝影大展
   平遙國際攝影節( Pingyao International Photography Festival ,簡稱 PIP )始創於 2001 年。2001年,在國傢文化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和山西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們首次創辦的“平遙國際攝影節”,完全按照國際規範操作,國內與國際接軌、傳統與現代互動,使平遙古城獨特的風貌、古樸的民風以及形式多樣的攝影活動交相逃映,在海內外産生了出乎預料的轟動效應。
  平遙國際攝影大展從2001年創辦至今,已連續成功舉辦8屆,並在國外多次舉辦巡展,産生了很大的影響。每年都有來自幾十個國傢和地區的衆多攝影傢的上萬幅作品參加展出;並有豐富多彩的藝術活動進行交流;大展的國際化、專業化、多元化已經産生了強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成為當今國際攝影界的一個盛大的節慶。
  2002年按照國傢有關規定,平遙國際攝影節更名為平遙國際攝影大展。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60周年,60年來,新中國經歷了相當於許多國傢數百年歷史的發展與變化。2009平遙國際攝影大展將以文化發展承前啓後的80年代為時間綫索,對中國社會進程進行深度的挖掘和詮釋,全方位嚮世界展示前進中的中國。
  2009年平遙國際攝影大展將於9月19日至25日在世界文化遺産“平遙古城”舉辦,大展的主題是“生命·夢想”
  平遙古城-掌故傳說
  明清古街平遙古城始建於公元前827年~前782年間的周宣王時期,為西周大將尹吉甫駐軍於此而建。自公元前221年,秦朝政府實行“郡縣製”以來,平遙城一直是縣治所在地,延續至今。平遙古城歷盡滄桑、幾經變遷,成為國內現存最完整的一座明清時期中國古代縣城的原型。 現在看到的古城,是明洪武三年(1370年)進行擴建後的模樣。擴建後的平遙城規模宏大雄偉,城周長6.4公裏,是山西也是中國現存歷史較早、規模最大的一座縣城城墻。
  鳥瞰平遙古城,更令人稱奇道絶。這個呈平面方形的城墻,形如龜狀,城門六座,南北各一,東西各二。城池南門為龜頭,門外兩眼水井象徵龜的雙目。北城門為龜尾,是全城的最低處,城內所有積水都要經此流出。城池東西四座甕城,雙雙相對,上西門、下西門、上東門的甕城城門均嚮南開,形似龜爪前伸,唯下東門甕城的外城門徑直嚮東開,據說是造城時恐怕烏龜爬走,將其左腿拉直,拴在距城二十裏的麓臺上。這個看似虛妄的傳說,閃射出古人對烏龜的極其崇拜之情。烏龜乃長生之物,在古人心目中自然如同神靈一樣聖潔。它凝示着希冀藉龜神之力,使平遙古城堅如磐石,金湯永固,安然無恙,永世長存的深刻含義。 城墻上還有72個觀敵樓,墻頂外側有垛口3千個,傳說它是孔子3千弟子、72賢人的象徵。
  日升昌票號興起的傳說日升昌票號,其前身是西裕成顔料莊,在清朝乾隆年間已資財雄厚。財東是平遙西達蒲村李大全,嘉慶末年的一天早晨李大全和朋友(一位著名的算命先生名失傳),在平遙城皇廟趕廟會,突然算命先生指着一位風流後生說:“李老爺你若能把這後生收下日後定大發其財”。李大全問為什麽?算命先生答:“這後生外表風流成性,揮金如土,實是懷才不遇的奇人,他人不知且難供這後生開銷,衹有像李老爺你這樣的財東才能供起後生的開銷,李老爺要信得過鄙人,年後定金銀無數”。李大全聽後說:“哪我就養活他一年看這後生是什麽奇才”。算命先生又說:“李老爺不過鄙人有話再先,這後生想去什麽地方、想做什麽你都要答應他”。李大全稍思後說:“衹要他不犯王法”。隨後二人便把後生召喚過來,問後生叫什麽,傢住哪裏,想做什麽?得知後生叫雷履泰,傢住細窯村,想去京城,時過久李大全便派人把年青的雷履泰送到了西裕成顔料京城(北京)的分號。
  雷履泰到達京城後無事可做,每日和富傢子弟吃喝玩樂,並用二佰倆銀子買了一隻百靈鳥,大把的開銷銀倆使的西裕成顔料京城(北京)的分號收不贏支,分號告急,李大全從平遙總號撥銀給京城分號,時隔不久京城分號又告急說:“雷履泰 將用二佰倆銀子買的百靈鳥送給他人,這樣的敗傢子弟怎能養的起”。李大全命分號不要限製雷履泰,但要瞭解雷履泰在與什麽人玩,在做什麽?話說雷履泰將百靈鳥送給的不是別人正是大清朝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愛新覺羅·旻寧)太子,也就是後來的道光皇帝,雷履泰就用這衹百靈鳥打開了戒備森嚴的皇宮大門。
  一日雷履泰進得宮去看見旻寧太子愁眉不展,便問其因。旻寧太子說:“由於年成不好,全國響馬四起。救災銀倆和糧草經常被搶盜,國庫空虛。父皇(嘉慶黃帝)為此大動竜彥”。雷履泰聽後說:“如太子能讓我面見皇上,在下有妙方防止現銀運送被盜搶”。旻寧太子聽後忙帶雷履泰面見嘉慶黃帝。雷履泰把“即不需要勞師動衆,又能防止現銀被盜搶的匯票”想法面奏了嘉慶黃帝。嘉慶黃帝聽後認為是個上策,但必竟先朝先祖無此例,就下口禦以西裕成顔料莊名譽,嚮民間躊躇銀倆放貨獲利,以資國庫空虛,就這樣延生了中國笫一張匯票。在雷履泰的精明策化與經營下,清朝政府的莫許支持下,年終衹是上繳皇宮的銳銀,就用騍馬馱着便排滿了京城十裏長安街。
  清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日升昌票號成立,開創了中國銀行史上笫一傢票號。總號設於山西平遙西大街,財東李大全,經理雷履泰。
  雷履泰夜夢“日升昌”
  道光三年(1823年),西裕成改營票號,取名“日升昌”,意在生意興隆,如日初升,繁榮昌盛。“日升昌”這塊金字牌匾,令每位遊客贊不絶口,但關於“日升昌”這三個字的來源,卻有着一段美麗而又神奇的傳說。
  一天傍晚,雷履泰吃過晚飯在鋪號內溜了一圈,回到房內靠着鋪蓋捲就躺下了,忽然見鋪面斜對門的木器廠內着了衝天大火,一時人們都大呼小叫着去救火,但當雷急忙趕木器廠前,原來竟是一座金碧輝煌賽似神仙住的天堂大院,推門進去,衹見裏面更是珠光寶氣,碧瓦琉璃,真是一座流光溢彩的洞天福地,正在雷掌櫃目不暇接之時,忽見東方朝霞虹景裏,兩輪紅日噴薄而出,那金輝與宅院 相映,更是璀璨壯麗,令人嘆為觀止。訇然一聲衹見天上開了一座大門,天界衆仙飄然而至,嚮西而去,這時許多神仙都頻頻招手,約他同去,於是雷履泰就覺得自己身如飄帶,冉冉登上仙界,當他回首坐談間,卻見妻兒正嚮他招手,正欲帶他們同去,不料衆仙中,一位黑臉天仙跨步上前擋住去路,雷履泰猛一激凌,翻身越起,竟是一個離奇的夢。 這時雷看看時辰,已交三更,回想夢中情景猶歷歷在目,夢中意嚮分明是一個事業飛黃騰達的吉兆,於是他想起這幾天一直為確定總號的名稱而反復思索,但不甚滿意。他曾想過“廣聚源”、“興隆盛”等名號,後來都一一否定了。
  因為這些名稱裏雖有財源廣進,永盛不衰之意,但似乎總缺少一種開創“票號”這一獨特行業的新氣派,新氣象。這時,一個嶄新的思想火花在他腦海中閃現出來,而且立刻彙聚成這樣幾個字,(二日並升光照 大地的情景)“日升昌”這個名稱太好了,東傢聽了也一定會高興的。雷履泰再也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當他開門來到院中,東方的天色已經曦微,又一個晴天麗日來到人間! 為了適應新開張的“日升昌”票號業,東傢李大全真的說妥買下“西裕成”斜對面木器鋪的地方,然後根據票號生意的需要設計修築這座“萬古流芳”的日升昌大宅院。
  財東跪請雷掌櫃
  日升昌票號成立之後,大掌櫃雷履泰與二掌櫃毛鴻翽關係惡化,年少的東傢李箴視聽從毛的建議,讓雷回傢養病,雷知道是毛從中作梗,想取而代之。回傢後雷便寫信要撤回分莊。東傢得知後登門送銀送酒,直到下跪雷纔收回成命,並在毛辭職出號後上號工作。俗話說:矛盾是一切事物發展的動力和源泉。日升昌票號業務之所以匯通天下,雷、毛二人的矛盾起到了一個催化劑的作用。
  父子經商各為其主
  百川通廣州分號經理邢嘉賓,年輕有為,精於生意。清光緒十七年(1891年),有一次邢嘉賓獲悉廣東巡撫嚮北京要十三萬兩京餉。他捷足先登,拜見巡撫大人,爭覽這這筆生意。邢嘉賓的父親邢國藩任蔚泰厚漢口分號經理,獲悉更早,早已轉告蔚泰厚廣州分號掌櫃爭作這筆生意。百川通與蔚泰厚實力相當,都與巡撫大人交情不錯。為了爭到這筆生意,邢嘉賓寫信給父親陳說事由,父子二人互不相讓。爭來爭去最後還是百川通做了這筆生意。父子相爭各為其主,當時在商界傳為美談。百川通總號東掌櫃聯名寫信嘉奬邢嘉賓。
  明鏡高懸—斷傘
  康熙年間,範村人宋忠原背着一把大雨傘進平遙城看病 , 走到落邑村村南,從後面慌慌張張地跑來一人,宋忠原識的此人,是鄰村人毋連遲。當時烏雲密佈,電閃雷鳴,眼看就要下雨了。不一會兒,果然下起了大雨。宋忠原撐起背着的大雨傘,邀毋連遲同行,毋連遲趕緊靠過來藉傘避雨。
  兩人風雨同舟,互濟互助,邊談笑邊行路到了高林村。宋忠原因風力大纍得滿頭大汗,毋連遲於是接過宋忠原的傘打着到了南門外孔傢飯店。這時已是風停雲散,雨過天晴。宋忠原嚮毋連遲拿傘。毋連遲不但不還宋忠原,反而誣賴傘是他的,兩人爭吵起來,圍攏來不少的觀衆。毋連遲說:”傘是我的!”宋忠原說:”傘是我的!”宋、毋扯奪雨傘,觀衆誰也斷不清這傘是誰的,看他們吵吵嚷嚷,一直鬧到平遙縣署。宋忠原擊鼓喊冤,知縣王傑急忙升堂,原告宋忠原陳述了事情的經過。被告毋連遲仍一口咬定傘是他的。兩人各抒已見,知縣王傑一時作難,不好判斷。沉默了一會,王傑猛然間把驚堂木一拍說:“刁民!屁大的事到縣衙擊鼓告狀!想試探本官的軟硬智愚……。”隨即把傘撕的粉碎,擲下堂來,喝令退堂。
  原告宋忠原從堂上下來,淚涕滿面,被告毋連遲則幸災樂禍,洋洋得意。兩人走出縣衙走到照壁南街上,四個衙役趕了出來 ,傳喚二人重回縣衙.二人再次跪在大堂上,知縣王傑和顔悅色地判斷,傘是原告宋忠原的,被告毋連遲屬誣賴,重責四十大板,罰錢十貫,賠原告一把新雨傘。事後宋忠原給王知縣送了一塊匾額,上刻”明鏡高懸”四個大字。
  平遙城隍爺金屋藏嬌
  在平遙城隍廟寢宮樓東梢間裏坐一尊年輕漂亮之婦,據說,她就是城隍爺的小妾,對於這位小妾的來歷,在民間流傳着這麽一段小故事:平遙城隍神年輕氣盛,可以說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一次,平遙城隍與介休城隍神在一塊相聚弈棋,平遙城隍神戲言說,我若贏你,您那位賢慧夫人就得歸我所有,介休城隍神從心不服,一口答應下來,最後,以平遙城隍神為勝,這樣,戲言為賭而造此後果,平遙城隍神無法,衹好帶回,為她營造一詩情畫意的小環境,衹得金屋藏嬌。
  在舊時,城隍廟趕廟會期間,介休張蘭鎮還派人到平遙城隍廟舉行一年一度的梳頭儀式,這種習俗一直延續到70—80年代,活靈活現的故事,在古代更進一步使廣大勞苦大衆確信了城隍神的存在。
  黃帝封鼎與平陶
  平遙上古時期稱平陶,原址今平遙喬頭村(今冀壁),相傳炎、黃二帝、阪泉之戰黃帝得勝,確立了黃帝天下共主的地位,號令天下,大封領地,一日黃帝沿汾河入惠濟河巡視至今平遙喬頭村(原“冀壁”)一帶平原,發現不遠處風景獨秀,青煙四起,上岸查看,此地所處一處(今平遙杜村)製陶規模宏大、而甚精,封此地為平陶。固有皇帝封鼎於平陶之說。平遙杜村歷史悠久,直至明代,今平遙南神廟,廟墻有琉璃陶有落款“平遙杜村大明萬歷年製”實物。
  西周時北方獫狁族興起,經常南下侵暴周王朝,西周定王頤靜命大軍北伐。西周名將伊吉普北伐率大軍駐紮平遙(今平遙城南軍寨村)。平遙城為大軍前營並設防獫狁族不敢來犯。雙方百姓在此貿易形成集貿市場,日益繁華。北魏時平遙商業貿易已成規模,空前繁榮。以平陶城為基礎,由洪善城、京陵城(原中都)、範落城等五城組建平陶城,因避北魏大武帝拓拔燾名諱,改名為“平遙”。由於平遙的特殊地理位置所以形成了兵傢必爭之地和貿易集散地,被歷代帝王所重視。經歷明清,特別是清代中期平遙成為全國的金融中心。
  日升昌票號軼事:匯業經營,不欺童叟
  清末時期,平遙城內一位沿街討飯數十年的寡婦老太太,有一天持一數額為12000兩的日升昌張傢口分號匯票,到日升昌總號提取銀兩。任櫃頭的一看簽發時間在同治七年(1868年),與取款時間相隔了30多年,趕緊跑到後廳詢問大掌櫃,兩人問清了匯票來歷,並認真查閱了數十年的帳簿,如數兌付了現銀。原來,老太太的丈夫早年到張傢口經商做皮貨生意,同治七年收拾盈餘,在日升昌分號匯款12000兩白銀,起程回籍,不料途中得病身亡。屍體運回傢裏,妻子哭得死去活來。換完衣服擇日出殯後,一個好端端的家庭開始敗落。妻子十幾年熬過來,一天,這位早已淪為乞丐的老婦,拿起丈夫留下的唯一一件夾襖,從衣角摸到一張日升昌匯票,抱着試試看的心理,到日升昌兌取現銀。這件事之後,日升昌名聲大振,匯兌、存放款業務一天比一天紅火。
  王朝相棄儒經商
  王朝相為著名商號長盛蔚(現為天吉祥博物館)大財東兼大掌櫃。王朝相本出身於比較貧睏的書香人傢。早年曾勤學求仕,雖未成大氣候,但也官至教渝,他父親十分盼望自己的兒子能在仁途上超過自己,可是王朝相這個長子並不爭氣,幾次鄉試均名落孫山,於是索性棄儒經商。他經商善用心計,審時度勢,哪筆買賣該做,哪筆生意不可做,估量得比較準確。對物價的漲落判斷的不差分毫。所以他經商40餘年,很少虧損。
  王朝相經商不僅有術,而且十分重義,與人交往,信用為先,講究貨真價實,公平交易,從不坑人。所以許多人都樂於和他做買賣。他把我國儒傢的義利觀應用到自己的商業活動中,他經常教育自己的子孫:經商與入仕,雖然所走的人生道路不同,但為人之道是一樣的。善於經商的人,身處金錢和貨利之場所,同樣可修高明的德性;求商業利潤要取之有道,不可見利忘義,投機取巧,善於從政的人,奉先五之教,不求貨利,不貪贓枉法,公正廉潔,才能揚名顯身,功所名就。
  王朝相一直堅信自己的信條,說到做到,他的經商理念樹立了一面鏡子,很值得後人深思!
  清虛觀光緒皇帝問“道”測字
  清虛觀始建於唐朝,鼎盛於元明清,直至今日,香火不斷,遊人絡繹不絶,據縣志記載: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潤八月,曾有光緒皇帝與慈禧太後西巡途中,路宿平遙,皇帝親臨清虛觀問“道”測字的記載。留下了永垂史册,留芳百世的典故. 光緒皇帝進到觀中,行至純陽宮的月臺,道長問道:施主可否問道,光緒曰:吾衹測一字,“山”,你看甚意?道長看到是“山”字,上下打量了一番施主道:“山不見水,無根基,想必施主問得是江山如何?”光緒佩服地點頭說:“好。”道長接着說:“你問我,我問誰,滿朝文武都是賊,若要江山保平安,除非日後賊殺賊。潤八月天年不佳,國有大難,民有大禍,不過劫難將過,來年看好。” 光緒皇帝聽後臉上露出了一絲微笑,希望日後有所轉機。 至此,清虛道觀問“道”美名,揚及全國,經久不衰,吸引着許多中外遊人前來問“道”測字。
  火燒城隍廟
  每年農歷五月二十七至六月二十七是城隍廟廟會期,在清鹹豐九年(1859年)廟會期間,在集市上出現了一位賣餅子的老翁,這位老翁在集市一直叫喊着:“賣火燒啦,火燒。”(平遙人稱餅子為火燒),可是由於他的餅子太小了,叫了一天居然沒人去買。一位年輕人看了看,誠心地告訴老翁說:“大爺,你的火燒太小了,人們都愛吃大的。”老翁告訴這位年輕人說:“今天是小火燒,明天就是大火燒。”當天夜裏,果然廟內失火,除了後院寢宮窯之外的殿堂全部被燒為灰燼。後來,經過這位年輕人細心地回憶,纔想起肯定是火神顯靈了,從此,這段小故事便流傳開來。
  睡姑姑和藥婆
  雙林寺東北隅有一座小祠堂“貞義祠”,祠中有兩塑像,一尊是躺在床上雙目緊閉的少女,人稱“睡姑姑”;一尊是旁邊坐着骨瘦如柴的老婦叫“藥婆婆”。她們是世間的凡人,怎會進入寺廟祠堂享受人間的侍奉呢?相傳很久以前,橋頭村有一戶人傢傢境很好,萬貫傢産供老夫妻和膝下小女享用,一傢人過着和睦安康的日子。然而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小女十六歲那年,父母得重病相繼去世。這對於一個在父母懷抱裏生活了十六年小女孩來說是多麽不公平,她無法接受這一殘酷的現實,天天到父母墳前看看,希望還能見到自己的爹娘,嚮她們哭訴自己的衷腸,但人死不能復生,女孩終究不能如願以償。話說,從她們傢到墳地剛好路過村裏的大廟。她父母在時,常常帶她去寺院燒香上供,祈求菩薩保佑全家平平安安,如今二老雖已過世,小女卻不忘常進寺院供奉菩薩。第二年,寺院主持派僧侶四處化緣,準備整修一些年久失修的殿宇。女孩知道後,把傢中所有的財産變賣了,一分不留地捐給了寺院。後來在她得病臥床之際,對佛的虔誠感動了神靈。有一不曾相識的老婦,來到身邊,每天給她做飯、煎藥,不辭勞苦地侍奉她,病好後兩人相依為命,一直到小女孩去世,這一老婦也陪她坐化了。 人們為了紀念樂善好施的少女和不知來歷的老婦,在寺院的東北隅修了一座單間小祠堂,裏面塑了她們的塑像,民間稱“睡姑姑”、“藥婆婆”。善男信女們每進寺院膜拜,都少不了到這個小殿來瞻仰。
平遙古城-平遙三寶 Ancient city of Pingyao - Pingyao Treasures
  平遙夜景人稱平遙有三寶,古城墻便是其一。平遙縣城墻。明洪武三年(1370年)建,周長6.4公裏,是山西現存歷史較早、規模最大的一座城城墻。明、清兩代都有補修,但基本上還是明初的形製和構造。城為方形,墻高12米左右,外表全部磚砌,墻上築的垛口,墻外有護城河,深廣各4米。城周闢門六道,東西各二,南北各一。東西詐外又築以甕城,以利防守。有3000個垛口、72座敵樓,據說象徵孔子三千弟子及七十二聖人。城墻歷經了600餘年的風雨滄桑,至今仍雄風猶存。
  一寶古城墻
  即平遙縣城墻。明洪武三年(1370年)建,周長6.4公裏,是山西現存歷史較早、規模最大的一座城城墻。明、清兩代都有補修,但基本上還是明初的形製和構造。城為方形,墻高12米左右,外表全部磚砌,墻上築的垛口,墻外有護城河,深廣各4米。城周闢門六道,東西各二,南北各一。東西詐外又築以甕城,以利防守。有3000個垛口、72座敵樓,據說象徵孔子三千弟子及七十二聖人。。城墻歷經了600餘年的風雨滄桑,至今仍雄風猶存。
  平遙古城內的街道、商店和民居都保持着傳統的佈局與風貌。街道呈十字形,商店鋪面沿街而建。鋪面結實高大,檐下繪有彩畫,房梁上刻有彩雕,古色古香。鋪面後的居民宅全是青磚灰瓦的四合院,軸綫明確,左右對稱。整座古城呈現出一派古樸的風貌。
  二寶鎮國寺
  出古城北門,它是古城的第二寶。該寺的萬佛殿建於五代(公元10世紀)時期,目前是中國排名第三位的古老木結構建築,距今已有1000餘年的歷史。殿內的五代時期彩塑更是不可多得的雕塑藝術珍品。
  三寶雙林寺
  位於古城西南。該寺修建於北齊武平二年(公元571年)。寺內10餘座大殿內保存有元代至明代(公元13~17世紀)的彩塑造像2000餘尊,被人們譽為“彩塑藝術的寶庫”。
  平遙古城內的街道、商店和民居都保持着傳統的佈局與風貌。街道呈十字形,商店鋪面沿街而建。鋪面結實高大,檐下繪有彩畫,房梁上刻有彩雕,古色古香。鋪面後的居民宅全是青磚灰瓦的四合院,軸綫明確,左右對稱。整座古城呈現出一派古樸的風貌。
  出古城北門有鎮國寺,它是古城的第二寶。該寺的萬佛殿建於五代(公元10世紀)時期,目前是中國排名第三位的古老木結構建築,距今已有1000餘年的歷史。殿內的五代時期彩塑更是不可多得的雕塑藝術珍品。
  古城的第三寶是位於城西南的雙林寺。該寺修建於北齊武平二年(公元571年)。寺內10餘座大殿內保存有元代至明代(公元13~17世紀)的彩塑造像2000餘尊,被人們譽為“彩塑藝術的寶庫”。
平遙古城-平遙城墻 Ancient city of Pingyao - Pingyao city wall
  雙林寺平遙城墻,始建於西周宣王時期(公元前827年~公元前782年)為夯土城垣 。明洪武三年(1370年)重築,由原“九裏十八步”擴為“ 十二裏八分四釐”(6.4公裏),變夯土城垣為磚石城墻。按照相傳的“山水朝陽 ,龜前戲水,城之攸建,依此為勝”說法,取神龜“吉祥長壽”之意,築為“龜城”。明清兩代先後有 25 次維修,城墻平面呈方形,周長6162.7米,高10米,垛堞高2米,頂寬3—5米,墻身素土夯實,外包青磚,內墻磚砌排水槽77個。墻頂外築2米高的垛口墻(又稱擋馬墻)取孔子弟子、賢人之數,設垛口3000個,敵樓72座,內砌女兒墻。四隅角樓四座,東城墻上有點將臺,東南角城頂上築奎星樓和文昌閣。出於軍事防禦需要平遙城墻建有重門甕城六座,南北各一、東西各二,南曰迎熏,北曰拱極,上東門太和,下東門親翰,上西門永定,下西門鳳儀,每座甕城都建有重檐歇山頂城樓,六座重門甕城外原設有吊橋。城墻外四周有護城河寬3米。城南有麓臺山和柳根河,“山水朝陽 ,龜前戲水”。迄今為止,古城的城墻、街道、民居、店鋪、廟宇等建築仍然基本完好,原來的形式和格局大體未動,它們同屬平遙古城現存歷史文物的有機組成部分。
  甕城:建在城門外小城 ,又叫月城 ,用以增強城池的防禦能力。《武經總要前集·守城》記載:“其城外甕城,或圓或方。視地形為之,高厚與城等,惟偏開一門,左右各隨其便。”平遙古城的甕城城門與大城門的朝嚮多數呈90°夾角(南門和下東門除外),即便敵軍攻破了甕城城門,還有主城門防禦,由於翁城內地方狹窄不易於展開大規模兵力進攻,延緩了敵軍的進攻速度,而城墻頂部的守軍則可居高臨下四面射擊,給敵人以致命打擊,正所謂關門打狗、甕中捉鱉。
  城樓:修築於城池的城門頂,古代有時稱“譙樓”。平遙城墻的城樓共有六座,創修於明代,清康熙四十二年( 1703年 )補修重築,城樓高16.14米,寬五間13.72米,進深四間 10.04 米。造型古樸、典雅 ,結構端莊穩健。城樓是城墻頂精緻美觀的高層建築,平常登高瞭望,戰時主將坐鎮指揮,是一座城池重要的高空防禦設施。
  角樓:建於城墻四角上的樓櫓 , 主要用以彌補守城死角即城墻拐角處的防禦薄弱環節,從而增強整座城墻的防禦能力。角樓分別指西北角的“ 霞疊”樓,東北角的“棲月樓”。西南角的“瑞靄樓”,東南角的“凝秀樓”。
  點將臺:位於上東門和下東門之間城墻頂上,現為磚砌高臺。相傳公元前 827年周宣王即位後,派大將尹吉甫率兵北伐獫狁,連戰連捷,後奉命屯兵今之平遙,增築城墻,並在此訓練士卒,點將練武。明代中葉,人們為紀念尹吉甫功績,在尹曾點將閱兵的地方修築了高真廟。明清維修城墻時一並將“高真廟”連成一體,是城頂寬闊的高臺,登高遠眺,心曠神怡,詩曰:“層臺百尺縣城連,吉甫勳名雉堞前。塞草久消徵戰壘,竜旗怯意出車年”。
  城濠與吊橋:
  護城河:即圍繞在城下的濠溝。遠古人類為了防禦外敵侵擾,在聚落四周掘塹挖濠,隨之形成的帶狀高地,使人們受到修築墻垣的啓示。城濠的産生則可視為最初夯築城垣時,就地取土的結果。濠內積水而成池,成河,成了難以逾越的一道防綫,“惟城圍民,惟池圍城”,“池”是“城”的屏障,故常以“護城河”稱。吊橋是橫跨在護城濠上的木板橋,橋面嚮外的一端結有繩索,通過滑輪、絞盤可隨時將橋面吊起,以斷來路。
  角臺與角樓:角臺是突出於城墻四角、與墻身聯為一體的墩臺。每個角臺上建樓櫓一座,名角樓。角樓之朝嚮與大墻呈135°角,樓的高度、體量介於城樓與敵樓之間 。戰時,角樓內的守禦者居高臨下,視野廣阔,可監控和痛擊來自多種角度的進犯之敵。角臺與角樓以其非同尋常的戰略位置,在平遙城墻的歷代維修工程中 ,每被列為重要項目。清道光 、鹹豐間持續六年之久的大修中,索性把殘破的“四隅敵樓”(即角樓)拆倒,重新修起了更高大的磚木結構二層樓閣。樓的平面呈方形,占地27平方米,正立面闢拱券門,內有磚階可通往二層,二層四面開圓形瞭望窗,樓身為磚砌,置木樓板,樓頂歇山式,五脊六獸。傳統的建築藝術融進了軍事堡壘之中。
  馬面與敵樓:“ 馬面 ”是城墻中嚮外突出的附着墩臺,因為它形體修長,如同馬的臉面,故稱。“馬面”之設,既增強了墻體的牢固性,又在城池守衛戰中得以消除戰場的死角:一旦敵人兵臨城下,相鄰的馬面上的守夫可組織成交叉射擊網,讓來犯者左右受敵而一敗塗地。平遙城墻每隔60米-100米即有馬面一個,馬面上築有瞭望敵情的樓櫓,稱“敵樓”。據舊志稱,明代初年重修平遙城墻時,僅建“敵臺窩鋪四十座,隆慶三年(1569)增至94座,萬歷三年(1575),在全城以磚石包城的同時,重修成磚木結構的敵樓72座,後經歷代修葺,遺存至今 。”敵樓平面呈方形,占地10.24平方米,雙層,四壁磚砌,硬山頂,筒板瓦覆蓋(太和門甕城左右的兩敵樓頂有脊飾),底層面嚮城內的一面闢拱券門,樓內設木樓梯,上層置樓板,樓上四面各開拱券窗兩孔。仰望那一座座敵樓,如同林立的崗哨,莫不令人敬畏。樓上的窗孔酷似巨人的耳目,有多數的敵樓,尚且正對着城內的某條街巷,從中進行監控。可見不論在平時和戰時,敵樓又具有治安防範的功能。
  墻體與關城
  平遙城墻的平面佈局呈方形,坐北嚮南,偏東15°。城之所以追求“方正”,如果不是在解釋古人“天圓地方,道在中央”之說,便是出自科學的建築構思:除了圓形之外,最短的周邊能圍合成最大面積的衹有方形。城之朝嚮,固然面南為尊,但縣城不比皇城,故因地製宜取朝東15°偏嚮,正好順應着常年的主導風嚮,每日沐浴着充裕的陽光。城池前有中都河水,遠方是麓臺山和超山,迎山接水,生機盎然。平遙城墻周長6162.68米(與明初“周圍十二裏八分四釐”吻合),其中東墻1478.48米,南墻1713.80米(東西兩墻南端的直綫間距也不過1500米),西墻1494.35米,北墻1476.05米,東 、西、北三面俱直,唯南墻隨中都河蜿蜒而頓縮逶移如龜狀。中國古代禮製規定:天子的城方九裏,公爵的城方七裏,侯爵和伯爵的城方五裏,子爵的城方三裏。平遙城三華裏見方 ,顯然是古代最低一級(即縣城)中最大的城了。史傳明洪武三年之前的平遙舊城為九裏十八步 。從城內一戶冀姓市民的先祖遺言中得知,元朝至正九年(1349)時 ,今城內沙巷街以西尚屬城外,那裏“桑園成林,百鳥爭鳴”。明洪武二年(1369),大水成災 ,衝垮西城墻,留滯了紅色泥砂,次年擴建城池時,城墻西遷,遂有今日沙巷街。再者,今城內窯場街的街名來自明洪武年間燒造城磚的窯場,既是窯場,理當位居舊城之外,那麽當年的北城墻必不遠於窯場街一帶。照此判斷,舊城的周長與“九裏十八步”的說法是十分相符的。明洪武三年的擴建重築,奠定了現存城墻的基本形製,墻高“三丈二尺”,底寬8 米-12米,頂寬3米-6米。早期的墻體用素土夯築,夯土墻基用自然土夯填。明代遺留的夯土層中有直徑6 釐米-7釐米的木栓,由地面以上起,每二米為一層,木栓平面分佈的間距為2米-3米。夯土內的夯窩直徑為15 釐米,深2釐米-3釐米,夯層12釐米-15釐米。墻體收分15%-20%。夯土墻外側有條石作基, 以特製的青磚(34釐米*17釐米*7.7釐米)包砌擋土墻。擋土墻內側每隔5米-6米築有58釐米*80釐米的磚砌內垛,與夯土墻聯接。擋土墻厚度由底至頂分別為87釐米、70釐米、53釐米 ,各層高度約占墻體總高度的三分之一 ,墻體收分為9 %。墻身的斷面形成一個梯形。外檐墻根,順大墻走嚮築散水臺階,俗稱小城墻,臺階高1米,寬3米-5米,臺面以半磚側鋪。外檐墻頭,磚砌垛口墻,高2米,厚53釐米,每垛長1.39米,上施檐磚3層,中有高25釐米、寬17.7釐米的瞭望孔。垛堞間留有垛口,寬 53 釐米,好供射擊。每段垛口墻下,闢一與垛口同樣大的矩形“銃眼”,用以容納炮身,跪姿發射。具有3000個垛口的垛口墻在平遙城頭虛實相間,從造型上消除了高墻厚垣的刻板,在易學上滿足了陰陽平衡的追求,戰時的守城兵馬則足以遮擋矢石,因而,垛口墻又稱擋馬墻。內檐墻頭,磚築護衛安全的矮墻。城墻頂以青磚海墁,散水於女兒墻下的水口,通過磚砌水槽,排往城馬道。
  城門與城墻
  平遙城有古城門六道,東西各二。鳥瞰平遙古城,形同一隻欲行未動的烏龜,“龜”頭南尾北,東西四門比擬為龜之四足,民間故有“龜城”之說。南門之外,古有中都河水蜿蜒而過,從而引發了古代文人“龜前戲水,山水朝陽,城之攸建,以此為用”的感慨。烏龜是吉祥、長壽的象徵,“龜城”之說源於古人對“四靈”的崇拜,“龜城”寓意固着金湯,長治久安。
  平遙城南高北低,四方開門,民間以朝嚮和地勢相區別,將六道城門分別叫南門、北門、上東門、上西門、下東門、下西門。其實,原本各有其名。據明萬歷三十七年《汾州府志o建置捲》載:“隆慶三年知縣嶽維於六門外各修吊橋,各立磚門,皆立臥石 ,上刊二字,以壯偉觀。東門二:一曰械口,一曰口順,今存。西門二:一曰刺口,一曰威敵。隆慶六年知縣孟一脈城以磚,按察使梁明翰為之記。萬歷二十二年增築,甕圈拆廢,南門曰焚口,北門曰洗戎。”至清代 ,城墻在道光三十年後的一次大修中,知縣劉敘將六門重新命名,並親收匾額,分別為:迎薫 、拱極、太和、永定、親翰 、鳳儀。城池既面南而偏東,南門迎納着東南方的和薫之風,是為"迎熏門";古人以北極星作為北方的標志,孔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衆星共之。”北門稱“拱極門”,取四方歸嚮,衆人共尊之意;上東門地處朝氣方位,取生機盎然、保合太和之意,“太和門”;上西門命名“永定門”,期冀江山永固,國泰民安;下東門自古為本邑戰略要衝,門匾書“親翰”二字,意在告誡人們“戎事乘翰”,務以衛國保傢為己任 ;下西門之取名“鳳儀門”,似乎受到早年關於西門外有鳳凰來朝的神話影響,“簫韶九成,鳳凰來儀”,鳳凰來而有容儀,是吉祥的瑞應,令人進而想到德政惠民,國運隆昌。
  城墻是戰爭中用於防守的墻垣,城門則是防綫上的弱點,為了加強防衛,在隨墻而闢的城門之外,再築起一道重門,用以構成裏門之外的又一道防綫,裏外門之間的圍合空間猶如大城外的一座小城,“小城”即謂之“甕城”。戰時,甕城為守城將士提供了同敵人迂回的絶好條件,風水傢則藉甕城以"避煞",而十分現實的是甕城足以遮避來自郊外的風塵。中國翁城之製起於漢,本邑何時始有甕城,查無考證,衹知明正德四年(1509)修了下東門甕城,嘉靖三十一年(1552)築北門甕城,嘉靖四十一年(1562)更新了城樓,萬歷二十二年(1594),“修築東西甕城者三,皆以磚石”,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補修南門甕城,四十年(1701),補修上東門甕城。康熙四十二年(1703),皇帝西巡路經平遙,於是六座城樓了為之修繕一新。四十四年(1705),又補修了上東門大門樓門洞。道光三十年(1850)至鹹豐六年(1856),進行了一次全方位 、大規模的城墻維修工程,曾“興工東西北五門,悉仍舊基補築,惟南門高加數尺”,造就了現存的規製。在六道古城門中,東西四道 ,兩兩相對,上東門、上西門、下西門的重門均嚮南而開,面對遠方的山河,使之“納氣”;下東門的重門中軸綫則與裏門中軸綫平行,它朝嚮通往京都的官道,以示對朝廷的尊敬。南門的重門雖與裏門相錯,但因勢利導,仍然面南。北門的重門與裏門呈90°而嚮東開,沐浴着東方的曙光。
  城樓:指城墻上的門樓,是“城”的標志,其雄偉壯麗的外觀顯示着城池的威嚴和民族的風采。平遙的城樓,明代已有之,清康熙年間重修。南、北二門的城樓為三重檐二層七檁歇山回廊式,東西四門的城樓為重檐二層七檁歇山回廊式。在古代或近代的戰爭中,磚木結構的城樓是瞭望所,是守城將領的指揮部,又是極其重要的射擊據點。到了現代的守衛戰中,其功能不足以為然了。
平遙古城-文化價值 Pingyao Ancient City - cultural values
  中國第一傢票號獨特而豐富的文化遺存:平遙古城自有築城活動以來,已有2700多年的歷史,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保留的文化遺存數量多、密度高、跨度的時間長,是被譽為“中國古建築寶庫”的山西省範圍內的一個“文物大縣”。平遙古城衆多的文化遺存,不僅代表了中國古代城市在不同歷史時期的建築形式、施工方法和用材標準,也反映了中國古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藝術進步和美學成就。
  漢民族的傳統文化特色:平遙古城是按照漢民族傳統規劃思想和建築風格建設起來的城市,集中體現了公元14至19世紀前後漢民族的歷史文化特色,對研究這一時期的社會形態、經濟結構、軍事防禦、宗教信仰、傳統思想、倫理道德的人類居住形式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完整的古代民居群落:平遙古城自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重建以後,基本保持了原有格局,有文獻及實物可以查證。平遙城內的重點民居,係建於公元1840~1911年之間。民居建築佈局嚴謹,軸綫明確,左右對稱、主次分明、輪廓起伏,外觀封閉,大院深深。精巧的木雕、磚雕和石雕配以濃重鄉土氣息的剪紙窗花、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是迄今漢民族地區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居民群落。
  發達的金融城市:平遙是中國古代商業中著名的“晉商”的發源地之一。清代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中國第一傢現代銀行的雛形“日升昌”票號在平遙誕生。三年之後,“日升昌”在中國很多省份先後設立分支機構。19世紀40年代,它的業務更進一步擴展到日本、新加坡、俄羅斯等國傢。當時,在“日升昌”票號的帶動下,平遙的票號業發展迅猛,鼎盛時期這裏的票號竟多達22傢,一度成為中國金融業的中心,操縱和控製了中國的近代金融業。
  歷史地位: 平遙是中國古代商業中著名的“晉商”的發源地之一。清代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中國第一傢現代銀行的雛形“日升昌”票號在平遙誕生。三年之後,“日升昌”在中國很多省份先後設立分支機構。19世紀40年代,它的業務更進一步擴展到日本、新加坡、俄羅斯等國傢。當時,在“日升昌”票號的帶動下,平遙的票號業發展迅猛,鼎盛時期這裏的票號竟多達22傢,一度成為中國金融業的中心。
  文化價值 : 平遙古城始建於西周宣王時期(公元前827—782年),至今已有2700多年的歷史。自公元前221年中國實行“郡縣製”以來,平遙一直是作為“縣治”的所在地,延續至今。這是中國最基層的一級城市。現在保存的古城墻是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擴建時的原狀,城內現存六大寺廟建築群和縣衙署、市樓等歷代古建築均是原來的實物。城內有大小街巷100多條,還是原來的歷史形態,街道兩旁的商業店鋪基本上是17—19世紀的建築。城內有3797處傳統民居,其中400多處保存價值較高,地方風貌獨特。
  文化遺存:平遙古城自有築城活動以來,已有2700多年的歷史,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保留的文化遺存數量多、密度高、跨度的時間長,是被譽為“中國古建築寶庫”的山西省範圍內的一個“文物大縣”。平遙古城衆多的文化遺存,不僅代表了中國古代城市在不同歷史時期的建築形式、施工方法和用材標準,也反映了中國古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藝術進步和美學成就。文化遺存獨特而豐富。
  文化特色:平遙古城是按照漢民族傳統規劃思想和建築風格建設起來的城市,集中體現了公元14至19世紀前後漢民族的歷史文化特色,對研究這一時期的社會形態、經濟結構、軍事防禦、宗教信仰、傳統思想、倫理道德的人類居住形式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具有漢民族的傳統文化特色。
  完整的古代民居群落:平遙古城自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重建以後,基本保持了原有格局,有文獻及實物可以查證。平遙城內的重點民居,係建於公元1840~1911年之間。民居建築佈局嚴謹,軸綫明確,左右對稱、主次分明、輪廓起伏,外觀封閉,大院深深。精巧的木雕、磚雕和石雕配以濃重鄉土氣息的剪紙窗花、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是迄今漢民族地區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居民群落。
  發達的金融城市: 平遙古城在19世紀的中後期,是金融業最為發達的城市之一,是當代最有影響的票號總部所在地和金融業總部所在地和金融業總部機構最集中的地方。一度時期。曾經操縱和控製了中國的近代金融業。平遙古城在票號興盛的100多年時間中,對中國近代經濟發展産生過積極的影響。
平遙古城- 民俗風情 Pingyao Ancient City - folk customs
  民間社火
  旱船 用竹條、木條、彩綢編紮成彩舫,四周用綢緞圍合,面用木條、綢緞搭篷。表演時以吹鼓樂伴奏,一人乘船扮演女子,用彩帶係船駕於肩上,假腳盤坐"船"中 ,似乘船狀而行走。另一人扮船夫,持槳在前劃引 。內容多為古代戲劇中與船有關的故事、有《打漁殺傢》《許仙遊湖》、《秋江》等。
  1高蹺 用兩根木棍製成蹺腿,一般在6尺上下 ,高者達1丈2尺。木棍上端處橫裝踏板,表演時演員的小腿綁在木棍上端,腳踏踩板,按各種舞步走動表演。技藝高超者,可跳躍板凳、桌子等障礙物或跌八叉、"金雞獨立"、下軟腰。傳統內容有《白蛇傳》、《慶頂珠》、《狐狸冤》、《唐僧取經》。新中國成立後,又加入反映現實生活的內容《送子參軍》、《計劃生育》、《紅燈記》、《智取威虎山》等。本縣北城村、幹坑村高蹺表演出名.
  2擡閣 將鐵桿固定在擡桿上端,擡桿周圍用蓮花、彩雲等各種道具裝飾起來,再將三四個扮演各種戲劇人物和神話故事的男女小孩固定在鐵桿上,由成年男子擡着,在行進中表演。內容有50餘種,其中包括《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富貴圖》、《火焰駒》、《斷橋》、《虹霓關》、《起解》、《百花亭》、《盜靈芝》、《下河東》《揀柴》、《蘇護送女》、《雙吊孝》、《黃河陣》、《祥麟鏡》、《反棠邑》、《狐狸緣》、《鳳儀亭》、《血手印》等
  竜燈 用竹、木、布等材料製作精製的竜頭,再以竹圈製成若幹節竜身 ,用布圍起連接成長達20米以上的竜身 、竜尾,上畫竜麟、竜爪圖案。表演時一人用木桿舉竜頭,十數人用木桿分節舉竜身、竜尾,前面有一人持彩珠火球戲竜引路。在吹打樂伴奏下,舞動竜頭,竜身隨竜頭走嚮翻滾起伏,蜿蜒擺動 。表演形式有《二竜戲珠》 、《調四角》、《八調調》、《蛇退皮》、《套明珠》等造型。竜首竜身內置有蠟燭,晝夜兼可表演。夜間表演時,竜體內燈火通明,氣勢頗為壯觀。
  3竹馬 用竹皮或竹篾紮成,外面以綾紗裱糊,再經彩繪而成。竹馬分為前後兩截,固定在十二三歲男童的前胸、後腰。身係若幹小銅鈴。竹馬隊一般由14名兒童扮演,12匹馬表現十二生肖,前面一個引導的叫馬頭,用戲劇表演中的佛塵指揮,後面一個是馬尾。其餘表演者手持馬鞭,象騎着馬奔跑一般,伴之連連作響的鈴當聲聲,猶如萬馬奔騰。夜間,竹馬身上置放燈燭,表演起來尤為好看。表演的形式有《蛇退皮》、《翻身身》、《雙八調》《單八調》、《剪子股》、《八調調》、《對竹馬》、《沒頭頭》、《三環套耳》等。
  4節節高 其表面看和背棍相似,實際表演難度更大。表演者多為7歲左右的男女孩童,化妝打扮成各種戲劇人物 ,站立在成人表演者的雙肩上面,無須任何綁係,全憑孩童雙腿膝部靠在成人後腦部,用勁站立,類似雜技表演。成年人隨着音樂節奏,在行進中表演,肩上的孩童在上面相應舞出各種動作,煞是好看。扮演的劇目以《西遊記》、《八仙過海》等居多,深受群衆喜愛。
  5地秧歌 地秧歌有舞有唱,樂器有腰鼓兩面,鈸、釵各一付,鑼兩面,口颳四面,有條件時樂器可增多,表演者也相應增多。一位手搖撥楞鼓的表演者,思路敏捷,口才伶俐,藉景抒情 ,以平遙方言即興演唱吉祥而風趣的 “四六句子”。句段間,各種樂器驟然齊擊,緊鑼密鼓的間奏,鏗鏘悅耳。腰鼓手是樂隊的核心 ,拉開演奏架勢 ,手舞足蹈,在隊伍中走來走去,十分活躍。其他樂手既敲擊,又表演 ,形態自如 。地秧歌流傳較廣的傳統麯目有《觀五京》 、《十盞燈》 、《王祥孝母》等。
  民間工藝
  1手工布 “人老腳先衰,養生先養足”。手工布鞋最顯著特點是透氣、吸汗性強,並增強足部對周圍環境的伸展性和適應性,進而實現對人體從足部到身體的保養。貓頭鞋又名虎頭鞋,最能體現中國傳統的女紅水平。鞋體模貓狀虎,憨態可掬,寓意避邪消災、吉祥富貴。柔軟的胎體對小兒的足部起到很好的保養作用。
  2推光漆器 推光漆器是一種工藝性質的高級油漆器具,以手掌推出光澤而得名。山西著名工藝品平遙推光漆器外觀古樸雅緻、閃光發亮,繪飾金碧輝煌,手感細膩滑潤,耐熱防潮,經久耐用,誠為漆器中之精品。據記載,平遙製作推光漆器始於唐代開元年間,具有悠久的歷史。現有品種多為高檔屏風、挂屏等 。底漆多以墨黑、霞紅 、杏黃、緑紫為主,上面繪以具有民族風格的圖案,或描金彩繪,或刀刻雕墊,或堆鼓鑲嵌,綫條流暢,色調和諧,富麗堂皇。平遙推光漆器的生産,分木胎、灰胎、漆工、畫工和鑲嵌等五道工序。現在,平遙推光漆器遠銷世界二十八個國傢和地區,平遙推光漆器,先後獲全國工藝美術百花奬銀杯奬和金杯奬。世界博覽會優質産品,遠銷三十多個國傢和地區。成為國際市場的暢銷産品。
  典故傳說
  日升昌票號興起的傳說日升昌票號,其前身是西裕成顔料莊,在清朝乾隆年間已資財雄厚。財東是平遙西達蒲村李大全,嘉慶末年的一天早晨李大全和朋友(一位著名的算命先生名失傳),在平財東跪請雷掌櫃日?N昌票號成立之後,大掌櫃雷履泰與二掌櫃毛鴻??關係惡化,年少的東傢李箴視聽從毛的建議,讓雷回傢養病,雷知道是毛從中作梗,想取而代之。回傢後雷便寫信要撤回分莊。東傢得知後登門送銀送酒,直到下跪雷纔收回成命,並在毛辭職出號後上號工作。俗話說:矛盾是一切事物發展的動力和源泉。日昌票號業務之所以匯通天下,雷、毛二人的矛盾起到了一個催化劑的作用。父子經商各為其主百川通廣州分號經理邢嘉賓,年輕有為,精於生意。清光緒十七年(1891年),有一次邢嘉賓獲悉廣東巡撫嚮北京要十三萬兩京餉。他捷足先登,拜見巡撫大人,爭覽這這筆生意。邢嘉賓的父親邢國藩任蔚泰厚漢口分號經理,獲悉更早,早已轉告蔚泰厚廣州分號掌櫃爭作這筆生意。百川通與蔚泰厚實力相當,都與巡撫大人交情不錯。為了爭到這筆生意,邢嘉賓寫信給父親陳說事由,父子二人互不相讓。爭來爭去最後還是百川通做了這筆生意。父子相爭各為其主,當時在商界傳為美談。百川通總號東掌櫃聯名寫信嘉奬邢嘉賓。
平遙古城-歷史人物 Pingyao Ancient City - historical figures
  梁天翔 葉伯巨 任良弼 劉三元 溫毓桂 閻泰和 徐繼 劉基 徐潤 王綬
  王正清 李箴視 侯王賓 劉慶和 張興邦 宋聚奎 李宏齡 邱泰基 毛鴻歲羽
平遙古城-文化旅遊 Pingyao Ancient City - Culture & Tourism
  國傢歷史文化名城:平遙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平遙城墻、鎮國寺、平遙雙林寺、慈相寺、平遙文廟
  景點門票:
  平遙古城門票:120元(通票) 雙林寺:25元
平遙古城-簡介 Pingyao Ancient City - Introduction
  ●中文名稱:平遙古城
  ●英文名稱:The Ancient City of Ping Yao
  ●批準時間:1997年12月(山西平遙古城1997年12月被列入《世界遺産名錄》)
  ●遺産種類:文化遺産
  ●遺産遴選標準:平遙古城根據文化遺産遴選標準C(II)(III)(IV) 被列入《世界遺産名錄》。
  ●世界遺産委員會評價:
  平遙古城是中國境內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座古代縣城,是中國漢民族城市在明清時期的傑出範例,在中國歷史的發展中,為人們展示了一幅非同尋常的文化、社會、經濟及宗教發展的完整畫捲。
  古城簡介
   古城夜景平遙舊稱“古陶”,明朝初年,為防禦外族南擾,始建城墻,洪武三年(公元一三七零年)在舊墻垣基礎上重築擴修,並全面包磚。以後景德、正德、嘉靖、隆慶和萬歷各代進行過十次在的補修和修葺,更新城樓,增設敵臺。康熙四十三年(公元一七零三年)因皇帝西巡路經平遙,而築了四面大城樓,使城池更加壯觀。平遙城墻總周長6163米,墻高約12米,把面積約2.25平方公裏的平遙縣城一隔為兩個風格迥異的世界。城墻以內街道、鋪面、市樓保留明清形製;城墻以外稱新城。這是一座古代與現代建築各成一體、交相輝映、令人遐思不已的佳地。
  古城歷史
  平遙古城位於中國北部山西省的中部,始建於西周宣王時期(公元前827年~公元前782年),明代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擴建,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歷史。迄今為止,它還較為完好地保留着明、清(公元1368~1911年)時期縣城的基本風貌,堪稱中國漢民族地區現存最為完整的古城。
  平遙地處汾河東岸、太原盆地的西南端,與另一座國傢歷史文化名城祁縣相毗鄰。同蒲鐵路、大運高速公路縱貫縣境。經濟以農業為主,主産糧食、棉花,特産牛肉、推光漆器等。其中牛肉名聲頗大,有“平遙牛肉太𠔌餅”的民歌歌詞。
  平遙曾是清代晚期中國的金融中心,並有中國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縣城格局。
  美麗平遙春秋時屬晉國,戰國屬趙國。秦置平陶縣,漢置中都縣,為宗親代王的都城。北魏改名為平遙縣。清代晚期,總部設在平遙的票號就有二十多傢,占全國的一半以上,更被稱“古代中國華爾街”。其中規模最大的是創建於清道光年間、以“匯通天下”而聞名於世的中國第一座票號“日升昌”。
  平遙目前基本保存了明清時期的縣城原型,有“龜”城之稱。街道格局為“土”字形,建築佈局則遵從八卦的方位,體現了明清時的城市規劃理念和形製分佈。城內外有各類遺址、古建築300多處,有保存完整的明清民宅近4000座,街道商鋪都體現歷史原貌,被稱作研究中國古代城市的活樣本。
  平遙城墻建於明洪武三年,現存有6座城門甕城、4座角樓和72座敵樓。其中南門城墻段於2004年倒塌,除此以外的其餘大部分都至今安好,是中國現存規模較大、歷史較早、保存較完整的古城墻之一,亦是世界遺産平遙古城的核心組成部分。此外,還有鎮國寺、雙林寺和平遙文廟等也都被納入世界遺産的保護範圍。
  “晉商”的發源地之一 清代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中國第一傢現代銀行的雛形“日升昌”票號在平遙誕生。三年之後,“日升昌”在中國很多省份先後設立分支機構。19世紀40年代,它的業務更進一步擴展到日本、新加坡、俄羅斯等國傢。當時,在“日升昌”票號的帶動下,平遙的票號業發展迅猛,鼎盛時期這裏的票號竟多達22傢,一度成為中國金融業的中心。
  明清時期古代縣城的原型 1997年12月3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召開的世界遺産委員會21屆大會决定將平遙古城以古代城墻、官衙、街市、民居、寺廟作為整體列入《世界遺産名錄》,它是研究中國政治、經濟、文化、藝術和宗教發展的實物標本。平遙古城是依據中國漢民族文化思想和建築風格建立起來的。現在城墻及城內建築均保持着14 —18世紀的歷史風貌。 它是中國漢民族中原地區古縣城的典型代表。由於縣城的建立,到清道光三年(1823年),在平遙古城內誕生了全國第一傢票號“日升昌”。“日升昌”的創立,在中國古近代金融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它標志着中國近代的新型金融業,在中國封建社會後期的商業和金融機體中生成。
  日升昌 票號的誕生地 清時期,隨着商業經濟的發展,晉商一些大商號逐步形成了在山西設總號,在外地設分號,跨地區經營的商業係統。 在此種情形下,大宗的批發 運銷帶來巨額現銀的解運業務,於是一種新的解款方式-- 票號匯兌 便應運而生。 道光四年 公元1824年 ,就在平遙西大街 ,西裕成顔料鋪的基礎上創辦了中國第一傢專營匯兌兼營存放銀業務的 “日升昌”票號三年之後,在山東 、河南、 遼寧 、江蘇等省先後設立分支機構 19世紀40年代,它的業務更進一步擴展到日本、 新加坡 、俄羅斯等國傢 。當時,在“ 日升昌 ”票號的帶動下,平遙的票號業發展迅猛,鼎盛時期這裏的票號竟多達二十二傢,一度成為中國金融業的中心。 可見,在中國近代金融史上,平遙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相關詞
歷史文化遺産世界名城書畫院旅遊山西世界文化遺産明清街非物質文化遺産
古典首飾盒四大名漆老字號推光漆器中國推光漆器網平遙旅遊
包含詞
平遙古城墻平遙古城書畫院平遙古城藏報博物館
山西省平遙古城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