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平定省(Bình Định)是越南中部的一個省。
行政
平定省下轄10縣,省會位於歸仁市。
面積 6,026km2
人口 1,543,300人
地理
此省地形多變,由西嚮東依次是高原、丘陵、平原及海岸。
經濟
* 以漁業與農耕為主
* 2010年歸仁市將成為特別行政區
歷史
平定省的歷史多與占族古國有關。
* 980年占族放棄首都美山 (Mỹ Sơn),遷至平定省的Vijaya。
* 1470年被越族入侵 | | 平定縣 平定縣為山西東部門戶,自古為晉冀間的交通要道,故嚮有“全晉咽喉”、“晉東雄鎮”之譽。
行政區劃
平定縣現轄10個鄉鎮:冠山鎮、冶西鎮、鎖簧鎮、張莊鎮、柏井鎮、石門口鄉、娘子關鎮、東回鎮、巨城鎮、岔口鄉,318個行政村,縣政府所在地冠山鎮。全縣總面積1362.2平方公裏,人口31.8萬,其中城鎮人口6.5萬。 ……
地理位置
平定縣位於山西省中部東側,太行山西麓。東鄰河北井陘,西連壽陽,南毗昔陽,北接陽泉市郊和盂縣。縣境東西最長處54公理,南北最寬處50.4公裏,幅員1394平方公裏。縣政府駐冠山鎮,距陽泉市中心9公裏,距省會太原127公裏。 2001年末轄8鎮、2鄉、7個居民委員會和322個村民委員會,人口319298人,人口密度237人/平方公裏。 平定境內群山環繞,溝壑縱橫,中部丘陵起伏,95%為石質、土石山區。最高點七嶺山,海拔1438米,最低點娘子關𠔌地,海拔僅350。
氣候
縣內年均氣溫10.5℃, 最低零下21.8℃,最高39℃,年降雨量為550毫米,霜凍期為十月上旬至次 年四月下旬,無霜期165天。
歷史沿革
戰國時期為趙國上艾邑。西漢置上艾秒縣,屬太原郡,縣治在今縣城南7.5公裏的新城村。北魏時,因鬍漢譯言之誤,上艾縣訛名為石艾縣。唐天寶元年(742年),改名廣陽縣,縣治在今昔陽縣境內的廣陽村。到公元979年改名為平定縣為止,廣陽縣城經歷了公元237年的繁榮後,便逐漸廢為荒村。清人曾尚增在《廣陽懷古》中詠道:“荒村那識漢唐名,廢址參差秋草生。今古心傷陵𠔌變,廣陽村是廣陽城。” 廣陽縣改名為平定縣是中國一個分裂時代結束和一個安定統一時代來臨的標志。
故事還要從北宋初統一中國的最後一戰平北漢,即民間戲劇的“下河東”說起。公元960年趙匡胤發動兵變,定國號為“宋”。宋建立的第四年便着手進行統一全國的軍事行動。當時宋王朝對遼還沒有必勝的把握,衹能在邊境上采取守勢,而南方的割據政權所占領的大都是物産豐富的地區,且軍事實力又較為薄弱,因此,趙匡胤製定了先統一南方,後北上太原削平北漢,進而收復幽雲地區的戰略部署。
從公元963 年開始到公元978年,宋王朝先後出兵滅掉了“十國”中的9個割據政權,最後剩下了建都太原的北漢政權。在此期間的公元969年,趙匡胤曾統兵第一次圍攻太原,北漢軍憑藉山河城池之險頑抗,時遼兵馳援,宋軍中又疾病流行,遂無功而返。公元976年,再命大將黨進、潘美第二次出兵合圍太原,不料10月宋太祖死,宋軍再撤兵南下。
宋太宗趙光義即位後,繼續宋太祖統一全國的未竟之志,於太平興國二年(977年)在廣陽建平定軍,據《平定州志》記載:平定軍的來歷和命名之由是“宋太祖徵河東首下之,置平定軍,屬鎮州(今河北正定)。”我們還從《宋史·地理志》中瞭解到,平定軍設置後不久,宋王朝還在今沁縣置威勝軍。“平定”和“威勝”等地名都表達了宋王朝平定北漢的必勝决心。
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宋太宗統兵第三次北伐太原,4月進駐汾東行營(今太原市小店區大村),5月北漢主劉繼元出降,北漢滅亡。這年,廣陽縣改名為平定縣,屬平定軍,同時廢太原縣,改置平晉縣。“平定縣”和“平晉縣”的命名都是為了紀念平定北漢,統一全國這一重大的歷史事件。
平定縣設立後,縣城也從40公裏外的廣陽城遷徙到古榆關城,即今平定縣城的上城。榆關城在高丘之上,形勢險要,漢代韓信擊趙下井陘口曾駐兵於此,據說韓信築城並以榆塞門,故名榆關。後人曾在關門前鎸大字題刻“漢淮陰侯韓信下趙駐兵處”。榆關城周2裏348步,南有迎薫門,東有榆關門。平定縣治遷此地後,又在榆關城側拓建城池周6裏38步,東有拱岱門,西有瞻華門。從此形成了平定縣城上下兩城相倚的城市格局。
金大定二年(1162年),平定縣升為平定州,領平定、樂平兩縣。元至元二年(1265年),平定縣、樂平縣並入平定州。清雍正二年(1724年),升平定州為直隸州,領盂縣、壽陽縣、樂平縣。1912年,廢州改平定縣。1949年後,平定縣歷屬榆次專區、晉中專區、晉中地區。1983年劃歸陽泉市。
工農業
全縣現有耕地47萬畝,農作物有玉米、𠔌子、高粱、小麥、豆類、薯類等。林木覆蓋面積16.5萬畝。礦藏主要有煤、鐵、硫磺、瓷土、耐火粘土、石膏等,其中煤藴藏量最大,有悠久的開採歷史。工業生産有電力、採煤、煉磺、耐火材料、陶瓷和具有千年生産歷史的砂鍋、砂罐、鐵貨等。娘子關電廠始投産於1973年,至1983年已發電127億度,是山西當時的大電廠之一。
交通
石太鐵路與太原至舊關的太舊高速公路穿越縣境,陽泉至黎城幹綫公路縱貫南北,境內尚有多條簡易公路,鄉鎮之間均通汽車,鄉村之間大多可通馬車,交通比較方便。而且現在正在建設的很多公路都路過平定縣周邊地區,使得平定與外界的交流更加的便利。目前正在建設的是平定環城公路,於陽泉市連接。
民俗文化
1、 平定迓鼓
2、娘子關鎮社火:自古在娘子關鎮諸多村莊每年正月十六都要表演,是村民歡度新春佳節的形式:有武打、耍叉等其內容多為模擬古戰場故事。在正月十六上午村民自發組織帶上長矛、大刀、鋼鞭、劍、戰旗等道具上街,鑼鼓擂起社火便開始,圍觀人群越聚越多,形式很熱鬧的場面。
3、娘子關鎮河燈:是流傳於娘子關的一種古老習俗。每年農歷六月六日是河神的節日,俗語有“六月六,大河大水鬥一鬥”之說,是日,為祈求河神的護佑,村民在晚上成群結隊將燈放於河中,河燈隨水漂流,燈光與水色互相映輝,構成了一道美妙水鄉夜景。
據民間傳說,此俗最早參與者為開河磨的人傢和水邊居住的人傢,後來參與者逐步擴大,演變為村民的一種祭典行為。最初的河燈是用木板作為底座,四周彩紙糊貼,中間放麻油申報中國歷史文化名鎮資料:價值特色·核心區生活延續性·非物質文化遺産燈,現在用泡沫塑料作底座,糊紙、點臘,製作也比較講究。風景名勝
1、娘子關位於境內東沿,為三晉大門,地勢險要,相傳因李世民之妹平陽公主率軍駐此而得名。娘子關東門有一水簾洞,流水沿百尺石壁直瀉而成瀑布,甚為壯觀。境內還有藥嶺寺和冠山,風景秀麗,乃避暑勝地。其中冠山為明末傅山隱居處,有明清刻石30多處。
2、平定冠山:冠山位於平定縣城西南4公裏處,因其主峰狀如冠而得名,以古木、奇石、書院三絶而享謄三晉。山上蒼鬆翠柏,𠔌間細水淙淙。金、元、明、清歷代建築點綴其間,形成了冠山特有的風光。
冠山風光秀麗,山上有冠山書院,元代中書左丞呂恩城、明代兵部尚書喬宇都曾在此讀書。明末清初的醫學家書畫傢傅山,也曾在冠山隱居。現代女作傢石評梅從小在此讀書,並創作了以冠山為背景的小說《紅鬃馬》。
山上,明、清題字刻石頗多,達30餘處。山中現存團竜照壁、槐音書院遺址、崇古書院、半周亭、仰止亭、石棺石、呂祖洞、文昌閣、字紙洞遺址等。
釋義
1、平穩安定:局勢平定 | 她的情緒逐漸平定下來。
2、平息(叛亂等)。 | | - n.: pacification, putdown, suppression, calm down, judge, pacifying or being pacified
- v.: suppress, put down, crush, settled (often said of situation, etc.), quell (rebellions, etc.)
- vt.: pacify
| | - v. pacifier, établir l'ordre
- lat. Bình Đnh
| | 鎮壓, 製止, 抑製 平定省 安撫, 姑息, 綏靖, 平息的行動或政策, 撫慰, 勸慰, 使, 使平靜, 平息, 求得, 勸解, 討好, 安慰 製服, 消滅 平定縣 平定鎮 平定鄉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