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拼音: gàn tí shī kū
解釋: 幹啼:沒有眼淚地啼哭。濕哭:有眼淚地啼哭。無淚和有淚地哭。①形容哭哭啼啼。②也泛指因苦楚而呈現的各種表情。亦作“濕哭幹啼”。
|
猶言哭哭啼啼 Words still crying |
猶言哭哭啼啼。《北齊書·尉景傳》:“神 武 對 景 及 常山君 責 文襄 而杖之, 常山君 泣救之。 景 曰:‘小兒慣去,放使作心腹,何須乾啼濕哭,不聽打耶?’” |
|
幹啼:沒有眼淚地啼哭;濕哭:有眼淚地啼哭。形容哭哭啼啼的樣子。也泛指因苦楚而呈現出的各種表情。 |
|
【詞 目】 幹啼濕哭
【 音】 gān tí shī kū
【釋 義】 幹啼:沒有眼淚地啼哭。濕哭:有眼淚地啼哭。無淚和有淚地哭。①形容哭哭啼啼。②也泛指因苦楚而呈現的各種表情。亦作“濕哭幹啼”。
【出處】《北齊書·尉景傳》:“小兒慣去,放使作心腹,何須幹啼濕哭不聽打耶!”
【事例】 情隨事轉,事因世變,~,總為膚受,即其父母兄弟亦敗梗飛絮,適相遭於江湖之上。 ★清·黃宗羲《南雷文案·黃孚先詩序》
【用法】 作謂語、賓語、定語;指哭泣 |
|
成語名稱
幹啼濕哭
漢語拼音
gàn tí shī kū
成語釋義
幹啼:沒有眼淚地啼哭。濕哭:有眼淚地啼哭。無淚和有淚地哭。①形容哭哭啼啼。②也泛指因苦楚而呈現的各種表情。亦作“濕哭幹啼”。
成語出處
無
使用例句
無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