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 : 國際關係 > 帝國主義
目錄
dì ɡuó zhǔ yì dì ɡuó zhǔ yì
  也稱壟斷資本主義”。壟斷占統治地位的資本主義。列寧揭示其有五個基本特徵(1)壟斷組織在經濟生活中起决定作用;(2)銀行資本與工業資本溶合為金融資本,在此基礎上形成金融寡頭;(3)資本輸出;(4)形成國際壟斷同盟;(5)列強已把世界領土瓜分完畢。其中壟斷代替自由競爭是根本的經濟特徵。19世紀末20世紀初自由資本主義完成了嚮壟斷資本主義的過渡。此後,國傢壟斷組織與國際性國傢壟斷同盟有重大發展。壟斷的統治决定了帝國主義的寄生性和腐朽性,如生産技術的壟斷、食利階層的增加、食利國的形成、國民經濟軍事化和霸權主義、工人貴族的形成等,從而激化了它與無産階級以及第三世界的矛盾。同時,壟斷的統治伴隨着科學技術的發展,造成生産、管理和資本的高度現代化和社會化,為嚮更高級的社會經濟結構過渡準備了條件。因此,帝國主義又是垂死的資本主義。
dì guó zhǔ yì dì guó zhǔ yì
  指壟斷的、寄生的、腐朽的、垂死的資本主義,是資本主義發展的最高和最後階段
No. 3
  指帝國主義國傢
No. 4
  又稱“壟斷資本主義”。指資本主義發展中的一個特殊歷史階段,即壟斷占統治地位的資本主義。
國傢壟斷資本主義的實質
  國傢壟斷資本主義是壟斷資産階級的國傢同壟斷資本相結合的資本主義。這樣結合的客觀基礎是生産社會化的發展。其目的是要保證資本盈利條件,特別是要維護壟斷組織和整個壟斷資産階級的利益。所以,國傢壟斷資本主義標志着當代壟斷資本主義的新發展。當然,國傢壟斷資本主義因素的産生,與自由資本主義嚮壟斷資本主義的過渡幾乎是同時的。在壟斷資本主義初期階段以及隨後的發展時期,私人壟斷是社會經濟生活的主體,私人壟斷資本在國民經濟中占據統治地位。在壟斷資本主義的條件下,隨着生産力的發展和生産社會化程度的提高,資本主義基本矛盾推動着國傢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但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以上所說的基礎條件和基本矛盾的深刻程度還沒有為國傢壟斷資本主義的穩定發展提供足夠的基礎。因而它在發展過程中還存在時進時退的情況。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隨着第三次科技革命引起的生産力的巨大發展和生産的進一步社會化,當代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加劇,主要表現在:①生産能力的巨大增長同消費規模相對狹小之間的矛盾,這種矛盾的加劇通過嚴重的經濟危機威脅着資本主義的生存,迫使壟斷資本傢不得不求助於國傢幹預。②國民經濟按比例發展的客觀要求同社會生産無政府狀態的矛盾。壟斷組織對高額利潤的追逐,使競爭帶來很大的破壞性,又使一些低利潤部門和落後地區缺乏投資,因而要求國傢幹預和調節。③社會化大生産所需巨額投資同私人壟斷資本積纍有限性之間的矛盾。生産力的空前發展,某些部門企業規模的空前擴大,要求基礎設施的迅速建設,均需巨額投資。在超過私人壟斷資本的能力和意願的情況下,就會要求國傢投資。④科學研究社會化同個別壟斷資本局限性之間的矛盾,這一矛盾隨着科技進步而發展,國傢不得不承擔很大部分的開支。上述這些矛盾的發展,迫使國傢進一步同壟斷資本結合起來。當然,戰後世界範圍內重大矛盾的激化,也促進了國傢壟斷資本主義發展。進入50年代,國傢壟斷資本主義已取得巨大的穩定的發展,在帝國主義國傢的經濟生活中居於統治地位。
  國傢壟斷資本主義體現了帝國主義壟斷實質的新發展,也體現了資本關係社會化的更高層次的發展。國傢同壟斷資本的結合具有雙重涵義:一是國傢同壟斷資本直接結合,這就是國傢直接占有壟斷資本,使國傢成為國有壟斷資本的所有者,成為真正的總壟斷資本傢。二是國傢同私人壟斷資本相結合,事實上這也就是國有壟斷資本同私人壟斷資本相結合。由於國傢同私人壟斷資本結合的方式不同,就形成國傢壟斷資本主義下的三種基本的資本形態:①國有壟斷資本,是國傢財政資金中轉化為資本的那個部分。②國傢和私人共有的壟斷資本,是作為總壟斷資本傢的國傢同私人壟斷資本在一個企業範圍內結合而形成的壟斷資本,它為國傢和私人壟斷資本傢所共有。③同國傢密切聯繫的私人壟斷資本,是作為總壟斷資本傢的國傢同私人壟斷資本在社會範圍內結合而形成的壟斷資本。這種私人壟斷資本,儘管組織形式仍然保持舊貌,但實際上由於它在整個運動過程中,不論是在剩餘價值的生産、實現或分配方面都同國傢結合在一起,因而已經不是原來意義上的私人壟斷資本,而是轉化為國傢壟斷資本主義的一種資本形態了。
  帝國主義作為資本主義的壟斷階段,它的經濟實質是壟斷。在一般壟斷資本主義條件下,這指的是私人壟斷,因為私人壟斷資本是經濟活動的主體。但在國傢壟斷資本主義條件下,私人壟斷就發展成為國傢壟斷,因為,上述三個具體形態的國傢壟斷資本已經成為經濟活動的主體。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傢壟斷資本是社會化程度更高的壟斷資本。作為國傢壟斷資本一個組成部分的國有壟斷資本是壟斷資本主義國傢通過財政手段從全社會集中起來的,其社會化程度顯然高於任何私人壟斷資本。另一重要組成部分則是同國傢密切聯繫的私人壟斷資本,由於能夠憑藉國傢力量加速本身的積聚和集中,因而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自己的社會化度。
  戰後時期,國傢壟斷資本主義發展中所面臨的經濟政治條件也與以前有所不同。科技革命的迅猛發展推動了社會生産力的增長,生産社會化水平得到大大提高,生産和資本的國際化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舊的世界殖民體係宣告瓦解,國際上大國爭霸的格局有了很大改變,西歐政治經濟地位下降,超級大國爭霸成為國際政治中突出的問題。
當代帝國主義經濟特徵的變化
  帝國主義壟斷實質的發展、資本社會化程度的提高和國際政治經濟條件的變化,使當代帝國主義經濟特徵發生了明顯的變化。這些變化主要表現在:①私人壟斷組織和金融資本的統治雖則仍是客觀的現實,資本集中和私人壟斷也在發展,而且還出現了混合聯合企業這種壟斷組織的新形式,但在國傢壟斷資本主義條件下,占主要統治地位的是國有壟斷資本,它已滲透到了經濟生活的各個方面。私人壟斷資本在社會總資本的運動中,很難離開同國有資本的結合而單獨運行。②在資本輸出領域內,國傢壟斷資本主義大大發展,國有壟斷資本在資本輸出中的比重迅速上升。它是帝國主義國傢推行其國際政治經濟戰略和維護世界資本主義體係的重要手段,也是占領國外市場和推動私人壟斷資本輸出的工具。即使私人壟斷資本的輸出,也通過國傢信貸、國傢對投資的保證、國傢對投資信息的提供,事實上已經同國傢緊密聯繫在一起了。同時,由於國際分工和生産國際化的發展,資本輸出更多地集中在發達國傢之間。這部分資本輸出所體現的社會經濟關係,已不同於發達國傢對落後國傢和地區的資本輸出。③隨着私人企業資本輸出的發展,跨國壟斷組織獲得了廣泛的發展。這是當代國際壟斷的新的重要形式。當代國際壟斷組織的國際性已經不單單表現在流通領域,而且直接表現在生産領域,主要是發達國傢的生産領域。如今,在戰前盛行的國際卡特爾已經不是國際壟斷同盟的主要形式。④在國傢壟斷資本主義高度發展和經濟國際化水平空前提高的條件下,出現了發達資本主義國傢“經濟一體化”的趨勢,在當代國際經濟、政治的格局下,這種趨勢表現為地區性一體化集團(如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自由貿易聯盟)的出現。這種一體化集團在內部實行國傢壟斷資本主義的國際調節,事實上是國傢壟斷資本主義國際化的高級形式。⑤帝國主義殖民體係瓦解、分割世界領土已成過去,新殖民主義代之而起。壟斷資産階級國傢和壟斷資本結合起來嚮發展中民族主義國傢進行擴張和滲透,加深了帝國主義國傢同發展中國傢之間的矛盾。因此,新殖民主義也是完全同國傢壟斷資本主義緊密聯繫的。
  由此可見,同壟斷實質的發展一樣,在國傢壟斷資本主義條件下,當代資本主義的基本經濟特徵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這些變化不僅同帝國主義的壟斷實質有關,並且反映了資本關係社會化的歷史性發展,它們都同當代資本主義的經濟和政治條件有着密切的聯繫。
帝國主義的腐朽性或寄生性
  列寧從帝國主義的歷史地位出發,曾對帝國主義下過這樣一個定義:“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特殊歷史階段。這種特殊性分三個方面:(1)帝國主義是壟斷的資本主義;(2)帝國主義是寄生的或腐朽的資本主義;(3)帝國主義是垂死的資本主義”。在闡明帝國主義的壟斷實質後,還須進一步分析帝國主義的腐朽性和垂死性,以揭示帝國主義的歷史地位。
  帝國主義的腐朽性或寄生性的涵義包括:由於壟斷而引起的停滯和腐朽的趨勢;資産階級食利階層的增長以及壟斷資本主義國傢成為寄生於廣大殖民地和附屬國的食利國;在壟斷利潤收買和培植下形成工人貴族這一階層,在此社會基礎上産生了工人運動中的機會主義。這些腐朽性在政治上的表現就是,“金融資本和壟斷到處都帶有統治的趨嚮而不是自由的趨嚮”。其中第一點,就是列寧指出的壟斷引起停滯和腐朽的趨勢,曾長期被誤解為壟斷資本主義時期的生産和技術不可能再迅速發展了,必須予以澄清。
  其實,列寧在這方面的見解是極為明確的。它包括四個論點:①壟斷之所以引起停滯和腐朽的趨勢是因為在規定了壟斷價格的情況下,技術進步的動因在一定程度上消失;壟斷在經濟上可能人為地阻礙技術進步;殖民地壟斷可以保證高額利潤,因而也起了削弱技術進步動因的作用。②壟斷不能全面長久地排除競爭,為了在競爭中獲勝,為了追逐高額利潤,壟斷企業就要用改良技術的辦法降低成本。③腐朽趨勢並不排除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某些部門、某些國傢、某些時期不同程度地時而表現出發展趨勢,時而表現出停滯趨勢,但整個說來,資本主義的發展比從前要快得多。④壟斷特有的停滯和腐朽趨勢始終在發生作用,而且在一定時期會占上風。從以上論點中並不能得出停滯腐朽趨勢等同於技術不可能再迅速發展的結論。一方面,壟斷對技術的發展起着阻礙作用,許多事例都已說明了這一點;但另一方面,它也包含對技術發展起促進作用的因素。因為,在壟斷資本主義條件下,科技發展、勞動力素質的提高、生産和積纍規模的擴大、生産過程的社會結合的發展,都是同壟斷競爭、生産集中、聯合製和專業分工等等的發展分不開的。列寧在分析這個問題時就已經明確指出競爭以及技術發明和改良的社會化的作用。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本身也說明了這一點。
  帝國主義時期整個說來,資本主義的發展要比過去快得多。這是符合歷史發展進程的。應當從生産力本身的發展和生産關係的發展變化對生産力的反作用這二個方面來進行分析,並且要註意這兩者之間的聯繫。就生産力來看,這是因為它的發展具有延續性,並存在加速的趨勢。但它的發展並非直綫上升,隨着科學技術上的重大突破,它在某個時期可能出現特別迅速的發展。再就生産關係來看,它在資本主義生産方式本身界限內是在不斷調整的。體現這種調整的主要是資本關係的社會化,它會在逐漸發展的基礎上出現一個時期的集中變化,這時的生産關係對生産力具有明顯的推動作用。在資本主義的發展過程中,當自由資本主義嚮壟斷階段過渡,就表明壟斷這種資本關係社會化的較高形式,是較能容納當時生産力的發展的。隨着壟斷條件下生産力和生産社會化的發展,又要求國傢壟斷資本主義這一資本社會化的更高形式來代替一般壟斷資本主義。在它們的轉變過程中,生産關係進一步社會化的反作用都對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起過推動作用。這也是資本主義發展比過去快得多的原因。但這都是在資本主義生産方式本身範圍內進行的,因此必然有它的極限。而且,既然立足於資本主義的基礎上,這種社會化的利益必然為少數資本巨頭所占有,從而加深了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當資本關係被推到了頂點,是要發生變革的,正因為如此壟斷資本主義必將走到自己的盡頭。
  應當看到,在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中確實存在兩種趨勢,時而發展趨勢占上風,時而停滯趨勢占上風。在壟斷資本主義的形成期(1890~1913),發展是比較迅速的;接着,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1913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1938年,經濟增長率顯著下降,停滯趨勢占了上風;而戰後的1948~1973年期間,增長率在資本主義歷史上是空前的,發展趨勢又占了上風;此後,從70年代中期起,在世界性經濟危機的衝擊下,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傢轉入滯脹階段,停滯趨勢又占上風。所以,從根本上看,停滯腐朽的趨勢來源於壟斷。不過,在國傢壟斷資本主義條件下,它又增加了新的內容。例如,為了減輕生産過剩的壓力而毀掉部分生産資料和消費資料,為了保證高額壟斷利潤而進行的經濟軍事化,還有與壟斷資本主義矛盾加劇相聯繫的經濟危機頻繁和自然資源的浪費等,這種趨勢始終在起作用,但其程度如何則取决於它對抵消因素之間的消長變化。
  帝國主義的腐朽性在經濟上還表現為龐大的食利者階層和食利國的形成。在壟斷階段,大量的貨幣資本集中在金融資本傢的手中,這種狀況大大地促進了資本所有權與使用權的分離以及食利者的增加。隨着資本輸出的發展,少數富強國傢成為食利國、高利貸國。它們享有高額壟斷利潤,因而有可能收買無産階級上層、培植工人貴族,分裂工人隊伍。這樣就形成了機會主義的社會基礎。
  列寧把壟斷實質、寄生性和垂死性作為帝國主義這一特殊歷史階段的特殊性的三個方面,其中垂死性是着重從帝國主義的歷史地位來說的。它說明,帝國主義是資本關係社會化的最高階段,生産社會化和資本主義私人占有形式之間矛盾的加劇,使資本主義嚮更高級的社會制度過渡的經濟條件業已成熟。這就决定了帝國主義時代必然是無産階級社會革命的時代。
帝國主義的垂死性與過渡性
  列寧在他有關帝國主義的理論著作中,總是把垂死性同過渡性相提並論的。他明確指出:“帝國主義是過渡的資本主義,或者更確切些說,是垂死的資本主義”。他對垂死的資本主義並未多作解釋,但在不少地方都提到了過渡性。他指出:“壟斷是從資本主義嚮更高級的制度的過渡”,“帝國主義是過渡到社會主義去的垂死的資本主義,因為從資本主義中成長起來的壟斷已是資本主義的垂死狀態,是它過渡到社會主義去的開始”。這說明壟斷的形成就意味着開始嚮社會主義的過渡,這就决定了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最高階段也是最後階段的歷史地位。關於這種過渡的內容,他又指出:“資本主義進到帝國主義階段,就使生産走到最全面的社會化,它不顧資本傢的願望與意識,可以說是把他們拖進一種從完全自由競爭過渡到完全社會化的新的社會制度”。這說明,因為生産已高度社會化,壟斷資本主義條件下的資本關係正處於嚮完全社會化的社會主義過渡。
  列寧關於帝國主義過渡性、垂死性的論述,是馬剋思、恩格斯的資本主義生産方式本身範圍內資本關係社會化理論的繼承和發展。在壟斷資本主義條件下,資本關係社會化的發展事實上意味着:①因為存在着資本主義私有製的界限,這種社會化的發展,在國傢壟斷資本主義條件下就將被推到頂點,從而要發生變革;②既然是在資本主義範圍內,剩餘價值規律就將要發生作用,使社會化的利益為少數的壟斷資本傢所獨占;③在社會化推動下發展起來的生産力和社會性管理機構,客觀上就是為新制度準備了完備的物質條件。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國傢壟斷資本主義被看作是“社會主義的入口”。當然,這衹是表示社會主義制度代替資本主義制度已具備了客觀基礎。
帝國主義的必然滅亡
  馬剋思在他對資本主義的論述中,曾反復指出發展物質生産力是資本主義的歷史任務,但這一任務是在同資本主義生産關係的矛盾中實現的。這個任務的實現意味着更高級的生産方式的物質條件的具備。這樣,資本主義就在發展生産力中為自己安排了必然滅亡的命運。他說:“發展社會勞動生産力,是資本主義的歷史任務和存在理由。資本正是以此不自覺地為一個更高級的生産形式創造物質條件”。在帝國主義階段,生産已接近全面社會化,社會主義的物質條件已創造出來,同時,生産力與生産關係之間的對抗已極為尖銳,這一切就决定了人類社會最後一個剝削制度終將被社會主義制度所取代。歷史的發展已經證明並將繼續證明馬剋思列寧主義這一科學真理。
生態思想中的帝國主義
  生態思想中,imperialism也稱為“帝國式論點”,是一種認為人在地球上的適當角色就是盡量擴大控製自然的權力的觀點。其含義類似於一個國傢要建立對其邊界以外的其他國傢的統治——類似於建立政治帝國。在這中間,是弗朗西斯·培根最早提出藉助於以科學為基礎的技術,人類將能夠獲得一種直接的對自然界的統治權的觀點。認為科學被當作一種支持帝國論的力量來使用的觀點一直是在近代重複出現的論題。事實上,這是一種經常用來評價,甚至指導知識追求的一種道德觀。
馬剋思主義者論述中的帝國主義
  在馬剋思主義理論的所有概念中,帝國主義這個概念在使用上也許是最富有折衷主義的性質,同時也是最少照顧到它所依據的理論基礎的一個概念。這個術語的最通常的用法,是狹義地指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傢和落後的國傢之間的經濟和政治關係。的確,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世界帝國主義這個詞已經成為強國對窮國和弱國實行壓迫和“剝削”的同義語。許多對帝國主義提出這種解釋的作者,都把列寧作為理論權威來引證,雖然列寧曾尖銳地批判考茨基對帝國主義作出那樣的解釋。
  帝國主義指的是壟斷資本主義時代在世界規模上進行的資本主義積纍過程,而帝國主義理論則是在這種積纍建立起一個世界市場的情況下來對它進行調查研究。這種理論有三個要素:(1)對資本主義積纍的分析;(2)資本主義的歷史分期所劃分的時代;(3)根據世界的政治劃分來把現象納入“各個國傢”。由於第一個要素包含着第二個要素,因此實際上衹有兩個相互有別的要素。這些要素組合起來,産生了以下的密切聯繫但又各有特點的調查綫索:(1)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傢之間的關係(“帝國主義的競爭”);(2)資本主義對非資本主義社會形態的影響(生産方式的表現);(3)受資本統治壓製的人民所受的壓迫(“民族問題”,參看民族條目)。在正統的馬剋思主義理論內部,列寧的著作構成帝國主義理論的基礎。他的最有名的論著是專門論述這個問題的一部小册子,書名就叫《帝國主義論》。但是,如果把這部著作看作是列寧對於資本主義在世界規模的發展的分析所作的理論貢獻,那就錯了。理論基礎是列寧稱之為“通俗綱要”的東西,可以在他大約20年前寫的兩篇長文中找到,即《論所謂的‘市場問題’》和《經濟浪漫主義的特徵》。這兩篇論文的目的都是在於捍衛馬剋思的積纍理論,反對消費不足論的論斷,從而發展了關於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理論,並且展示了資本主義的進步性質,以對空想社會主義進行批判(參看蒲魯東條目)。
  在他的論帝國主義的小册子中,列寧列舉了目前衆所周知的下列的現象特徵:(1)在與商品輸出同時,“資本輸出”具有首要的意義;(2)生産和分配日益集中在大托拉斯或卡特爾中;(3)銀行資本和工業資本日益融合起來;(4)資本主義列強瓜分世界勢力範圍;(5)這種瓜分進行完畢,這預示着資本主義內部將要為重新瓜分世界而鬥爭。其中第一個特徵——“資本輸出”,往往被單獨用來標志帝國主義時代的因素。可是,“資本輸出”這個術語,正如列寧在他那兩篇論文中所指出,是不明確的。這種不明確性的産生,是因為商品是資本,而資本實現其循環的形式之一是:M—C…P…C’—M’(即貨幣資本——生産資本——商品資本,然後又回到貨幣資本)。
  在考慮為什麽貨幣資本和生産資本的輸出是帝國主義的特徵之前,必須考慮到輸出這個詞的用法。在論著中,帝國主義的特徵不是用資本運動這個術語,而是用輸出這個特殊的詞來表述,這就在資本運動跟資本輸出之間作了明顯的區分,即前者是指國內的運動,而後者是指國際的運動。由於資本在僅僅越過國界或關卡時並不發生形態的變化,因此這種分析性的區分就必須通過這樣一種說明來論證,即說明政治界綫對於資本的運動究竟意味着什麽。換句話說,就是必須解釋為什麽在從一個抽象的資本主義社會轉移到一種比較具體的,即根據不同的國傢來考慮世界劃分的表述方式時,就一定需要若幹附加的概念(就像對帝國主義本身那樣)。這裏明顯地牽涉到對一個國傢的概念所附加的意義。明確地進行政治劃分,這就是列寧的帝國主義概念跟考茨基的概念不同之處。在列寧的表述中,資本輸出是在世界被不同的統治階級瓜分的情況下出現的,這些階級的勢力是由每個國度中的國傢來代表的。因此,資本輸出意味着國傢的媒介作用和統治階級在利益上的勢力衝突。這種勢力衝突可能發生在資本主義國傢之間(資本主義內部的競爭),也可能發生在一個資本主義國傢和一個前資本主義國傢或其統治階級之間(表現為不同的生産方式和民族問題的衝突)。列寧特別強調資本主義內部的競爭,並把他的主要的政治結論發展為,帝國主義時代的積纍産生資本主義內部戰爭的傾嚮。正是從這種框架出發,他把第一次世界大戰定為帝國主義戰爭,同樣地,共産國際在納粹入侵蘇聯以前,也把第二次世界大戰定為帝國主義戰爭。
  至於考茨基,則是把帝國主義定義為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傢和不發達國傢(農業地區)之間的關係,並且明確地斷言,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傢的統治階級之間的衝突會在帝國主義時代過程中趨於消失。這就是考茨基的理論的兩塊基石,它們有助於說明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出現的有關帝國主義論著的特點,這特別清楚地表現在依附論上。這種理論十分強調帝國主義對落後國傢的統治,並且時而含蓄時而明確地表達這樣一種觀點,即認為自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美國的資本傢階級已經強大到足以把其他一切資本傢階級下降到附庸的地位。
  關於帝國主義的這兩種闡述究竟哪一種是正確的?這是一個兼有經驗性和理論性的問題。列寧所發展的帝國主義理論,是從馬剋思的積纍理論那裏來的。資本主義代表着階級社會的一種特殊形式,它的特殊的發展規律反映着從直接生産者那裏榨取剩餘産品的方式。這種對剩餘産品的榨取是在生産中發生的,因為資本主義社會是建立在購買和出售勞動力的基礎上。購買和出售勞動力,既反映資本主義的實質,又决定這種實質。它反映工人跟生産資料的脫離(參看原始積纍條目),而一旦這種脫離得以實現,勞動力作為商品這種狀況便决定資本主義社會的再生産的方式。這種再生産一定要通過商品流通來完成。一無所有的工人必須掙取工資來購買那些他們不再為自己而生産的商品,而資本傢則必須出售商品來取得貨幣資本,以便購買勞動力和生産資料來重新開始生産過程。
  資本主義社會的再生産,是通過交換、生産、銷售(資本循環)的不斷重複的周期來進行的。由於這個道理,馬剋思把資本稱為自行增殖的價值。資本是通過把一定數量的貨幣形式的價值用來交換勞動力和生産資料來開始再生産的過程,並在生産過程中出現一批已經增殖的價值的商品,而這些商品又必須通過銷售而成為貨幣資本。這種在競爭條件下實現的自行增殖的過程,不斷在擴大的規模上進行,這就是資本增殖的理論。這種增殖的理論完全是抽象於任何空間條件的一般理論。一旦我們要對世界的政治劃分進行考慮的時候,就不需要專門的資本增殖理論了。跟馬剋思在《資本論》中所發展的這種理論相對照的,是消費不足論者特別是盧林堡所進行的分析,後者否定資本主義是在進行自我再生産的結論,因而認為有必要製定一種關於資本在不同地理區域之間進行運動的特殊理論。
  馬剋思的研究方法導致對資本主義進行一種明確的分期,以說明資本的國際運動的不同形式(貨幣資本、生産資本和商品資本)。如上所述,資本具有增殖的本質,在資本主義發展的早期階段,由於社會生産關係不發展,貨幣資本和生産資本的活動範圍是有限的。就在馬剋思所說的“工場手工業階段”,資本主義的信貸機構相對來說是不發達的,從而使得貨幣資本的運動發生睏難,這無論在資本主義社會形態內部或這種形態跟前資本主義形態之間,都是如此。況且,在這種資本主義發展的早期階段,世界的很大一部分地區還屬於前資本主義形態,而貨幣的作用受到極端的限製,因此,貨幣資本和生産資本的運動同樣受到資本主義社會形態以外的社會關係的限製。結果是,這個時期資本的國際運動主要是商品與資本的運動,即商品貿易,而這種貿易逐漸為資本主義的生産開闢了一個世界市場。在這種貿易中,作為資本主義起源的工場手工業的産品,往往用來換取在前資本主義社會關係(例如新大陸的奴隸製)內部所生産的原料和食品。
  至於這種貿易給前資本主義社會形態所帶來的後果,這是一個很有爭議並在帝國主義理論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問題,特別是當我們結合到對生産方式的表現進行分析的時候。有一些作者(斯威齊等)斷言,單靠貿易就足以使資本主義實質上在前資本主義社會形態中占主導地位,而且在19世紀過程中世界的落後地區實際上就是這樣改變的(參看非資本主義生産方式條目)。然而,馬剋思則斷言,由商業資本占統治地位的單純貿易,衹能具有加固前資本主義關係的傾嚮。人們根據這種論斷所得出的結論是:世界市場的早期發展,往往限製資本主義在列寧所說的“落後”國傢或殖民地、半殖民地地區中發展。由此可見,在工場手工業這個時期,資本主義的發展改變了資本主義國傢中的社會關係,發展了這些國傢的生産力,然而卻限製了其他地區實現同樣的改變和發展。
  可是,到19世紀中期,資本主義進入了馬剋思所說的現代大工業的階段(主要參看《資本論》第1捲第13—14章),其特點是相對剩餘價值的生産,同時伴隨着資本的集中和促進這種集中的信貸機構的發展。這樣就開始了所謂的壟斷資本主義階段,也就是在日益擴大的規模上所進行的生産(集中),産生了在國內和國際範圍實行壟斷的傾嚮。在馬剋思和以後列寧的理論表述中,伴隨這種壟斷化過程的是競爭的加劇。這也是一個有爭議的論點。如同上文所指出的,考茨基把壟斷化完全解釋為跟競爭截然相反的東西,即認為它預示着資本主義內部競爭的結束。布哈林和普列奧布拉仁斯基則采取一種中間的立場,即斷言在壟斷資本主義階段競爭會在資本主義國傢內部消滅,但卻會在這些國傢之間繼續進行。國傢壟斷資本主義這個術語,就是用來說明這種狀況的。
  根據馬剋思和列寧的論斷,壟斷化和競爭加劇這兩者結合起來,便宣告帝國主義時代的到來。這種情況産生了一種在資本主義國傢之間發生資本主義內部戰爭的傾嚮,並使經濟領域中的衝突采取資本輸出的形式。信貸制度的發展,促進了財政資本和工業資本的結合(參看金融資本條目),從而使貨幣資本的大規模輸出成為可能。在整個帝國主義時代,貨幣資本(還有生産資本,下面要談到)的輸出無論過去和現在大都由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傢來進行,還有商品資本的運動也是同樣如此。這反映了落後國傢的社會關係和生産力都不發達。在有關帝國主義論著中有兩個主要爭論之點,資本主義內部的競爭能否說明這個時代的特徵,以及貨幣資本特別是生産資本的輸出對落後地區的影響如何。後一個問題的實質在於,從馬剋思主義的觀點來看,這樣一些形式的資本輸出,是否有助於使落後的國傢發生變化並使資本主義在那裏得到發展。如果是的話,那麽資本主義在帝國主義時代便可以被認為是進步的,這指的是在落後國傢中出現的資本主義這種傾嚮,將意味着生産力的不斷發展和作為階級鬥爭的重要力量的無産階級的出現。
  正是在這個問題上,關於帝國主義的理論便有必要對世界的政治劃分進行明確的考慮。如果像馬剋思所說的,單純的交換並不能帶來資本主義的發展的話,那麽就有必要采取強製力量來打破阻礙自由工資勞動力發展的前資本主義社會關係,而使用這種強製力量則要求有國傢的操縱。現在再看看以列寧為代表的馬剋思主義思想學派的說法,它認為先進資本主義國傢的統治階級傾嚮於跟落後國傢的前資本主義統治階級結成同盟,而這種同盟則阻礙落後國傢的本國資産階級去成功地進行一場資産階級革命並取得政權(參看民族資産階級條目)。在沒有取得政權的情況下,這些國傢的資産階級始終是軟弱的,同時那裏的資本主義也是不發達的。
  在這種分析中,資本主義本身還是被看作是進步的,然而,由於資本主義統治階級對世界實行帝國主義的統治,便阻礙了資本主義在不發達的國傢的發展。這些國傢的民族資産階級,由於它們跟帝國主義資産階級的矛盾,便被視為重要的反帝力量。有許多作者,特別是毛澤東,從這種分析中得出不發達國傢的革命鬥爭有兩個階段的結論。首先是反對帝國主義的階段,即推翻前資本主義的統治階級和帝國主義資本的聯合統治;接着是社會主義革命的階段。毛澤東把第一階段稱為“新民主主義”,它要求無産階級、農民跟本國資産階級(或至少是該階級的分子)結成聯盟,因為後者跟帝國主義資本有着強烈的矛盾。
  認為在一個由前資本主義統治階級統治下的國傢裏,以反帝為主的鬥爭是進行社會主義革命的前提,這個總的論斷相對來說是沒有什麽爭議的。可是,就一個資本主義占主導地位的不發達國傢而言,如何對帝國主義進行分析,這個問題倒是大有爭議的。有些人認為,在一些國傢裏一旦資本主義占主導地位,這些國傢就有希望發展到跟目前的先進資本主義國傢相類似的水平和結構,而這種情況實際上正在諸如巴西和墨西哥這樣的國傢裏發生(見“參考書目” ⑥)。可是,主張依附論的理論傢卻反對這種看法,認為這種情況連可能性都不存在。他們使用“依附的資本主義發展”(或“歪麯的”資本主義發展)這個術語來說明世界落後地區中資本主義占主導地位的社會形態。由於這個術語有它的吸引力,它便以一種相當主觀的方式被普遍地使用。這種依附論給“依附的資本主義”所規定的特徵,基本上就是目前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傢在實現其資本主義轉變的早期階段所具有的那些特徵。然而一個不同的特徵是,目前的不發達的國傢必須在世界已被資本主義列強所統治的時代裏實現其資本主義轉變。這個事實就是依附論的理論傢藉以奠定其全部分析的基礎,這樣一來,不發達國傢的全部動力衹不過是對外來統治的反應,而帝國主義這個術語也就在極端局限的意義上被用來說明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傢和落後國傢之間的關係。此外,依附論的理論傢們對依附的資本主義國傢的發展所提出的假設,在邏輯上是奠定在這樣一個命題上,即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傢內部和它們之間的競爭已經消滅。正是這種所斷言的競爭已經消失,使得帝國主義資本關心限製不發達國傢的資本主義的發展,以此作為維護它們的壟斷地位的一個方面。這種關於壟斷資本主義的平庸之見,近年來受到相當多的抨擊(見“參考書目” ②、⑦)。
  可以不誇張地說,從列寧那個時代直到本世紀70年代,帝國主義的理論基本上停滯不前,衹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人們發表了若幹帶有經驗主義性質的作品。不過近年來又出現了理論上的爭論,這是由於資本主義在世界不發達地區的發展這種客觀條件所促成的。這種進展,充其量衹不過以帝國主義跟前資本主義結成聯盟來阻礙資本主義的發展作為依據,來對不發達的情況提供一種不完整的分析。在另一個極端上,依附論所持的那種觀點,即認為資本主義在世界不發達地區雖然普遍但卻是“依附的”或“歪麯的”,則需要增加令人難以接受的許多特別的論據,以便說明許多不發達國傢的顯然成功的資本主義積纍現象。其結果是,在馬剋思主義作傢當中産生了一種健康的理論動蕩,人們重新對資本主義內部競爭發生興趣,並把它作為對壟斷資本主義時代的積纍動力的一種可能的解釋。
百科辭典
  diguozhuyi
  帝國主義
  imperialism
    壟斷資本主義。是資本主義的壟斷階段,也是資本主義發展的最高階段和最後階段。隨着生産力的發展和生産社會化程度的提高,資本關係的社會化隨之發展,資本主義生産關係發生新的變化,壟斷組織的統治成為經濟生活的基礎,資本主義就從自由競爭階段進入壟斷階段。
    列寧遵循K.馬剋思和F.恩格斯分析資本主義生産關係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周密地研究了帝國主義經濟和政治的特點,明確指出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一個歷史階段,分析了這個階段的資本主義壟斷實質,並論述了20世紀初期帝國主義的基本經濟特徵。他在《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一書中指出,帝國主義是一個世界體係,即“極少數‘先進’國對世界上大多數居民施行殖民壓迫和金融扼製的世界體係。”同時,對帝國主義的歷史地位作了科學分析,指出了它被社會主義制度代替的必然性。列寧的帝國主義理論是馬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劃時代的發展。
    自由資本主義發展為壟斷資本主義 資本主義時代是從16世紀纔開始的。通過18世紀後半期開始的産業革命,資本主義建立了與自己相適應的物質生産基礎,使資本主義生産關係最終確立,這時建立的是産業資本占主導地位的自由競爭的資本主義。資本可以在各企業或各部門間自由轉移,資本傢為了榨取更多的剩餘價值而展開激烈競爭。這種競爭一方面迫使資本傢不斷通過資本積纍改進生産技術和擴大生産規模,從而促進生産力的發展;另一方面又必然加劇社會生産的無政府狀態以及生産與消費之間的矛盾,導致經濟危機的周期爆發。
    自由競爭的結局是大資本並吞中小資本,通過資本積聚和集中,形成生産集中,少數大企業的生産在整個社會生産中所占份額日益增大,少數大資本在社會總資本中所占的比重日益提高。
    自由資本主義在 19世紀 60~70年代發展到了頂峰。此時,科學技術的新發展,大大加強了生産集中的進程,新煉鋼法的相繼發明,內燃機的采用,電力在工業中的應用,機械工業和化學工業的發展,鐵路的建設等,使生産技術出現巨大的變革和進步,引起工業結構的變化,重工業部門迅速興起,生産技術和工業結構的變化,使大企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加強。因為衹有大企業纔有力量采用新技術,擴大經營,處於有利的經濟地位。在重工業部門和交通運輸部門建立大企業,必需有巨額的資本積纍,於是股份公司就應運而生,它突破了單個資本的局限,使資本的積聚和集中加速發展,從而進一步推動了生産集中,而集中發展到一定階段,就自然而然地走嚮資本主義壟斷。
    結合成壟斷組織的必然性 19世紀最後30年是自由資本主義嚮壟斷資本主義過渡的時期。在這一階段,社會生産和資本大量嚮少數大股份公司集中,使它們結合成壟斷組織,來操縱一個或幾個部門的生産和市場,以攫取高額壟斷利潤。衹有當一個部門的生産集中到少數大公司手中以後,這種結合纔有可能,在生産分散於衆多中小企業手中時是無法實現的。這種結合之所以成為客觀必然,則是由於:①生産集中於大公司,使大工業生産的擴大同市場狹小之間的矛盾趨於尖銳,結果是全面的生産過剩,利潤減少甚至消失,於是大工業傢就逐步組成壟斷集團以便調節生産。②大公司的資本數量大、固定資本比重高,使資本轉移和自由競爭受到阻礙。一些勢均力敵的大企業為了避免在競爭中兩敗俱傷,保證彼此都有利可圖,不得不暫時妥協,結成不同形式的壟斷組織。
    壟斷組織發展的三個時期 從自由資本主義到壟斷資本主義的歷史過程,表現為壟斷組織的形成和發展。這種發展大體上經歷了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是19世紀
英文解釋
  1. n.:  imperialism,  imperialist states,  policy of extendinga country's power and influence in the world throughdiplomacy or military force, and esp by acquiring colonies
法文解釋
  1. n.  impérialisme
近義詞
帝國主義政策
相關詞
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戰侵略抗日日本歷史主權問題中國
鐵路戰爭百科大全産業革命附屬國殖民地資本原始積纍百科辭典
會議國際關係殖民二戰軍事
包含詞
帝國主義者帝國主義的
帝國主義地新帝國主義
帝國主義論反帝國主義
帝國主義政策帝國主義者的
資本帝國主義帝國主義戰爭
媒介帝國主義智能帝國主義
文化帝國主義社會帝國主義
容剋帝國主義帝國主義時代
帝國主義侵略日本帝國主義
經濟帝國主義贊成帝國主義的
經濟學帝國主義新自由帝國主義
文化與帝國主義殖民地帝國主義
高利貸帝國主義托拉斯帝國主義
從革命到帝國主義新帝國主義在中國
軍事封建帝國主義帝國主義殖民體係
俄國帝國主義特點帝國主義在中國的勢力範圍
肅清帝國主義在華經濟勢力容剋資産階級帝國主義
帝國主義資本輸出論世界經濟和帝國主義
軍事封建帝國主義國傢帝國主義統治印度時對印度人民所施的酷刑
帝國主義分子嚮外擴張時産業鏈陰謀Ⅲ:新帝國主義並購中國企業的真相
郎鹹平說:新帝國主義在中國日本帝國主義廈門領事館警察署地下監獄
帝國主義時期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規律帝國主義對中國路礦利權的爭奪戰
帝國主義對中國保險業的壟斷兩次世界大戰之間帝國主義各國經濟的不平衡發展
壟斷資本主義或帝國主義是過渡的資本主義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
産業鏈陰謀新帝國主義並購中國企業的真相帝國主義史童緻楨編何炳鬆校上海商務印書館影印
帝國主義易傢鉞上海商務印書館影印帝國主義侵略中國史黃孝先編高一涵校上海商務印書館影印
帝國主義劫掠的我國殷周銅器集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