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 > 布赫
目錄
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
  布赫,男, 1926年3月生,又名雲曙光,內蒙古自治區土默特左旗人,蒙古族。1942年7月加入中國共産黨,1939年7月參加工作,延安大學民族學院畢業,大學文化。 烏蘭夫之長子。
  1939年至1946年在延安陝北公學、延安民族學院、延安大學民族學院學習。
  1946年至1954年任內蒙古自治運動聯合會組織部幹事,內蒙古自治學院中學部副主任兼政治部教員,內蒙古文工團副團長、黨支部書記、團長。
  1954年至1974年任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局副局長、黨組書記兼自治區文聯主任,中蘇友協內蒙古分會秘書長,自治區黨委代常委,自治區文委黨委代書記、主任。
  1974年至1978年任中共包頭市委書記、市革委會副主任,自治區黨委宣傳部副部長、部長。
  1978年至1981年任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常委,國傢民委副主任,呼和浩特市委第一書記、市長、警備區第一政委。
  1982年至1993年任中共內蒙古自治區委副書記。
  1983年至1993年任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主席。
  1993年3月任第八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1998年3月任第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是中共第十二、十三屆中央委員。
  主編有:《民族團结教育讀本》、《民族區域自治基本知識》、《馬剋思主義民族理論與黨的民族政策》。出版有:《布赫文集》、《布赫詩集》、《布赫文藝論文集》、《詩海紀行》等。
  【布赫的詩文創作】
  布赫同志是我國老一輩的革命傢,他長期擔任從地方到中央各級黨和政府的領導職務,兼任文藝界、文化界、宣傳界等專業部門的領導,並長期堅持寫作,發表出版了劇本、詩詞和文藝評論等大量的文學著作。
  在文化藝術界,他1946年畢業於延安民族學院後,歷任內蒙古自治學院中學部副主任,內蒙古文工團團長,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局黨組書記、副局長及內蒙古自治區文聯主席,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文委書記、主任,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常委、宣傳部長,中國文聯委員。20世紀40年代開始發表作品。著有劇本《慰問袋》、《再不受騙》、《王文煥》、《烏力吉的生日》、《海棠》,《布赫詩集》,《文化工作漫談》等。
  1939年13歲時布赫去延安參加革命,至1946年在延安陝北公學、延安民族學院、延安大學民族學院學習,同時積極參與延安革命新歌劇創作演出活動,也曾親自演出過劇目。1946年他20歲回到家乡,多年擔任內蒙古文化界的領導工作。1946年至1954年任內蒙古自治運動聯合會組織部幹事,內蒙古自治學院中學部副主任兼政治部教員,內蒙古文工團副團長、黨支部書記、團長。
  1987年出版的《布赫詩文集》,是當代蒙古族作傢布赫同志40年文學創作的結晶。這些詩文,以其纖巧、洗煉、素樸的風格,藝術地再現了內蒙古40載革命和建設的歷程,反映了內蒙古各族人民勃發的時代風貌,表現了作者對祖國、對人民、對黨、對革命赤誠的情感和深厚的藝術造詣。
  《布赫詩文集》分三輯,編選了布赫同志詩詞50餘首,散文、隨筆、遊記6篇,劇本6部。作者這些在繁重的工作之餘,用感情和熱血澆灌的藝術之花,既是時代生活的藝術記錄,也是他自己“內心生活的準確標志”,表現了寬宏的意緒和深邃的理趣。這裏有對延安戰鬥生活的深情追念,有解放戰爭時期的戰鬥吶喊,有遙寄人民志願軍的慰問袋,有贊頌科爾沁、烏蘭察布、錫林郭勒、鄂爾多斯、巴彥淖爾和大興安嶺的歌,有吟誦花的原野、秀美城鎮、卓資元宵和郊外風采的詩,更有改革開放年代的“西賦”“東吟”。
  要想成為真正的詩人,就應該象詩一樣地生活,具有象詩一樣的心靈和境界。“在構成真正詩人的許多必要條件中,當代性應具其首。詩人比任何人都更應該是自己時代的産兒”。詩人布赫正是具備這種鮮明的當代性的。l3歲就投奔延安的布赫,親耳聽過毛主席作報告,親眼見過朱總司令淌過延河。並在16歲那年,在延安的山裏宣誓加入中國共産黨。這些經歷本身就是詩就是歌。在革命聖地受過洗禮的布赫,數十年如一日站在時代的潮頭,對革命對人民一片赤誠,一腔熱血。在團结建設、改革、開放的新時期,他汗漫青山,遍遊草原。與此同時,他的詩情也象涌出地脈的泉流一樣不斷噴發而出。“我是1939年到延安的……這裏天空晴朗,河水清澈,人民和睦,軍民一傢,到處呈現一派團结戰鬥的景象”.“過去想到這個名字,就看到了中國革命的前途和希望;今天想到這個名字,胸中便充滿對那火熱的鬥爭生活的回想,為我們進行新的長徵增添力量”。這是散文《延河水滋育我們成長》中的話語。這些語句是素樸的,卻是耐人尋味的素樸;這些語句是單純的,但這是從絢爛復雜中探求出的單純;這些語句是平淡的,可他是從血與火的生活中提煉出的平淡。這裏的每句話都是作者“心裏要說的,而不是可說可不說的話”。再如詩作《前進,同志們》,散文《民族團结的搖籃》,劇作《慰問袋》都表現了這佯的風格、深藴和力量。
  布赫同志童年時期就酷愛文學,在詩鄉歌海的內蒙古,受過民族民間文學的熏陶,以後又對蒙古族古典文學和民間文學作過係統的考察和學習。在陝北公學和延安民族學院學習期間及以後的領導工作之暇,他認真地閱讀了古今中外的文學名著。他尤為喜愛中國古典詩詞和中外現實主義文學作品,如唐詩、宋詞,雪萊、普希金和泰戈爾等人的詩、魯迅、高爾基、托爾斯泰、巴爾紮剋等大師的作品,等等。這些作傢和作品的現實主義營養,滋補了布赫的文思,為他的詩文創作提供了良好的藉鑒。另一方面,在內蒙古大草原大青山下度過童年的布赫,具有蒙古民族典型的質樸敦厚的特點,世遠年湮,人格依舊。儘管經歷了革命歲月的風風雨雨,擔任過各種黨政職務,布赫始終保持着這一鮮明的特質,同時突出地顯現在他的詩文創作中。因而,布赫的詩作,既有中國古典詩詞的韻律,又有蒙古族民歌的灑脫自由,善於表達新時代的思想感情。講洗煉,則“如礦出金,如鉛出銀”,如《通遼縣春播》中:“碧水落雁初春,漫步田間小徑,風和日麗鳥鳴。農傢播種,人歡馬嘶鞭聲。”再如《杭錦旗阿爾色楞圖蘇木》中:“蓬草嫩,沙柳青,條條長纓縛蒼竜。點點養魚池,片片草庫倫;退耕還牧見效快,門前常聞喜鵲聲”;講清新,則“神出古異,為不可收”,如《鑲黃旗》中:“可汗城墟菅草青,烽火臺邊建高棚;巧手重把山河綉,今日草原萬象新”;講纖穠,則“乘之愈往,識之愈真”,如《櫻花的國度,友誼的海洋》中:“裂石巨響舉銀鵬,乘風直上天九重。千頃滄溟泛雪浪,萬裏碧空弄巧雲”。
  詩歌是想象和激情的語言。“它與任何使人的心靈感到快樂或痛苦的事物有關。它以人們的胸懷和事物為歸宿。”抗日戰爭的烽火,解放戰爭的炮聲,抗美援朝的波濤,改革開放的浪潮,郡曾撥動了詩人的心弦,彈奏出戰鬥的歌,美妙的麯。另一方面,一.人一事總關情,作者對革命戰友,對文藝界的同志,對所有同志和朋友都懷有真摯感情和溫厚的善意。文藝戰士烏尼逝世了,他撰寫了情深意惋的悼文;工程師李金波激流勇進,在四化建設中成績卓越,被他熱情地贊譽為“勇挑重擔的人”;他懷着敬意稱頌老同志們:“四十年前事戎軒,金戈鐵馬殲兇頑。而今華發雄心在,解甲歸裏荷羊鏟”(《訪老同志》)。
  古人說:“詩之佳,拂拂如風,洋洋如水,一往神韻,行乎其間。”布赫的詩文是頗具如此古風的。
  布赫同志還專為某刊寫下《我的父親烏蘭夫》一文。文章以樸實的文筆、豐厚的內容,滿懷深情地回憶並總結了烏蘭夫同志光輝的一生,展示了一個老革命傢波瀾壯闊的奮鬥歷程和高潔的革命情操。
  《布赫文叢》收入了布赫同志自1979年至2003年間各類書稿、信件及所創作的詩詞和書法作品等共13捲,總計250萬字。其中,政論性書稿400篇,詩詞700首,書法作品108幅。
  《布赫文叢》係統地記述了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國傢,尤其是內蒙古自治區翻天覆地的變化,具體深刻地總結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經驗。同時,《布赫文叢》也記述了布赫同志所經歷的三個重要歷史時期的思想、探索和工作情況。第一個時期,指文革後期,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到1983年,布赫同志在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和呼和浩特市工作時期。第二個時期,從1983年至1993年,布赫同志在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政府工作時期。第三個時期,從1993年至今,重點是1993年至2003年布赫同志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工作時期。
相關詞
中國人民書畫院人民書畫精品展鄧小君院長烏剋蘭女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