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 > 布氏中喙鯨
  物種名稱→ 布氏中喙鯨
  拉丁文名→
  mesoplodon densirostris
  英文名→
  blainville's beaked whale
  科→ 喙鯨科
  現況→ 不詳
  現存→ 不詳
  背鰭位置→ 中央偏體後方
  初生重量→ 約60公斤
  成年重量→ 約1噸
  族群大小→ 1-6(1-12)
  良好食區→
  不詳
  
  簡介>>
  雄性的布氏中喙鯨是鯨豚類動物中長相極怪異者。下顎明顯隆起處長有兩顆巨大的牙齒,好像一對角;牙齒上還可能覆有藤壺,使其頭頂看來仿佛長了兩團暗色的絨綫球。雖然這個特徵平時並不明顯,但在海上時,仍算是個容易辨識的特徵。資訊主要來自擱淺事件。平坦的前額,以及可能是有烏鯊的牙齒和寄生生物所造成,遍布全身的大斑點都非常獨特。雌鯨的下顎雖然也同樣有隆起(較不明顯),但是沒長外露的牙齒。想要與其他中喙鯨屬的喙鯨區分可能非常睏難。布氏中喙鯨的種名densirostris意謂“骨質緻密的嘴喙”,因為最早是根據一小片沉重的下顎來描述這個品種;後來纔發現布氏中喙鯨的骨骼是動物界中密度最高者。初生1.9-2.6米,成年4.5-6米。
  行為>>
  在間隔約15至20秒的一連串淺潛後,會再深潛20至45分鐘。浮升海面時,嘴喙先出現,且直指嚮天;在呼吸之後,有時回拍擊海面,而且在隱沒之前,緩緩翻滾一下。鹹信生性謹慎,噴氣小而不明顯,但在風平浪靜的日子裏或許看得見,氣柱嚮前傾。疤痕顯示競爭的雄鯨之間有打鬥行為。
  別名>>
  (舊稱:布蘭氏喙鯨),鈍喙鯨,大西洋喙鯨,熱帶喙鯨
  雄/雌>>
  巨齒從彎麯下顎突生出,前額平坦,背部與體側呈暗藍灰,色澤會隨年齡而加深,背鰭突出而彎麯,或呈三角形,身上可能疤痕纍纍,小胸鰭,全身布有黃褐色或灰白色的斑塊,腹部有淡色斑塊,體型粗壯,呈紡錘狀,潛水時,尾鰭不會揚升出水。
  尾鰭>>
  尾鰭沒有凹刻,但中央可能有微微的突起或小刻痕,背面色暗,腹面色淡
  雄性的顎骨>>
  顔色比雄性淡,上下顎可能呈白色,下顎彎麯(不象雄性那樣明顯);牙齒不突生 ,牙齒嚮前傾,下顎有大型隆起。
  何處觀賞>>
  記錄來自世界各地的海洋,也許是中喙鯨屬中分佈最廣者。美國的大西洋沿岸似乎是主要的集結地,南非次之,不過數目少了很多。而夏威夷,尤其是瓦鬍島的懷厄奈海岸曾見過一些小群隊。世界上其他地區也有廣泛的分佈記錄。但是數量較少;英國近來發現了一隻擱淺的母鯨。布氏中喙鯨似乎性席深海水域;也被視為所有喙鯨中最多分佈於遠洋深水海域者,原因是它擱淺在遠洋孤島的頻率與大陸一樣多。似乎會比開極地水域。本種是本科中最普遍者,但是很少直接觀察到,或許是因其遠離陸地之故。
  鑒別清單>>
  下顎明顯彎麯
  巨齒似角
  前額平坦
  背部色深,腹部較淡
  全身遍布斑塊
  嘴喙粗長
  背鰭明顯
  隆起的下顎及牙齒使喙部呈凹槽狀
  會以嘴喙拍擊海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