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別特徵:成蟲體長2.0~3.6mm,體呈寬卵圓形。表皮黑色,有光澤,僅觸角基部2節、口器、前足、中足脛節端距及後足脛節端距為紅褐色。觸角節細長。前胸背板寬約為長的1.5倍。小盾片三角形。鞘翅稍呈方形,翅的端部圓。卵扁平,長約0.5mm。老熟幼蟲呈菜豆形,乳白色。
生物學特性:主要在倉庫內危害,在雲南南部1年可發生8代。以幼蟲蛀食豆類種子,對儲藏的菜豆和豇豆危害尤其嚴重。成蟲羽化後即達性成熟,但多在豆粒內停留2~3天才頂開羽化蓋爬出活動。雌蟲直接將卵産於豆粒表面,卵牢固地粘在種皮上。産卵量一般為20~50粒,産卵的最適溫度25~30℃。幼蟲發育最快的溫度是32.5℃,發育的最低溫度在20℃左右。限製其繁殖和越鼕的主要因子是低溫和低濕度。
原産地:巴西。
中國分佈現狀:主要見于云南南部,尤其是中緬邊境地區。
引入擴散原因和危害:隨寄主傳播蔓延,已擴散到印度和東南亞、歐洲、非洲、美洲(由美國到智利的各國)等地。成蟲産的卵牢固地附在豆粒表面,幼蟲期和蛹期全部在被害豆粒內生活,這種習性使該蟲很容易隨寄主而傳播蔓延。卵、幼蟲、蛹和成蟲均可傳播。主要危害菜豆、豇豆、紅豆、豌豆、扁豆及某些野生豆科植物。
控製方法:嚴格從疫區進口豆類,需要進口時必須嚴格檢疫,杜絶其侵入新的區域。發現蟲害要及時徹底清除,可采取溴甲烷熏蒸,用辛硫酸、蟲蟎磷拌種以及高溫處理等措施加以控製。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