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郵編:627650 代碼:513335 區號:0836
拼音:Bā Táng Xiàn 英譯:Batang County
巴塘縣位於四川西部,西與西藏自治區和雲南省隔金沙江江相望。總面積7852平方千米。總人口5萬人(2006年),以藏族為多。全縣轄1個鎮、18個鄉:夏邛鎮、拉哇鄉、黨巴鄉、竹巴竜鄉、中心絨鄉、蘇哇竜鄉、昌波鄉、地巫鄉、中咱鄉、亞日貢鄉、波密鄉、莫多鄉、鬆多鄉、波戈溪鄉、甲英鄉、措拉鄉、茶洛鄉、列衣鄉、德達鄉。縣政府駐夏邛鎮,距州府483千米。
地勢北高南低。屬青藏高原氣候,年均氣溫12.6℃,年降水量467毫米。金沙江流貫西境,有巴麯河、莫麯河、定麯河,呈葉脈狀分佈。國道318過境。古跡有秦漢石板墓地。有“弦子故鄉”之稱(巴塘弦子)。每年八月在竜王塘舉行傳統民族節日“央勒節”。 |
|
巴塘縣位於甘孜州西部。北緯28°46-30°38′,東經98°58′-99°45′。東接鄉城、理塘縣,南連得榮縣,西隔金沙江與西藏芒康、????井、貢覺縣和雲南省德欽縣相望,北與白玉縣交界。南北長約260公裏,東西寬約45公裏。面積8186平方公裏。
1990年總人口47256人,其中農業人口42044人,非農業人口5212人。藏族44601人,漢族1986人,餘為納西、彝、回、羌等民族。
古為羌地。漢係白狼國地。唐屬吐蕃。元屬朵甘思宣慰司都元師府轄,並置奔不思招討司。明屬朵甘衛生都指揮使司,港武七年(1374)置磨兒勘招討司,境內又置刺宗千戶所。明隆慶二年至崇禎十二年(1568-1639),屬雲南麗江土知府木氏管轄。後轉隸青海和碩部固始汗統治。清雍正六年(1728),置巴塘糧臺。雍正七年(1729)年,置巴塘宣撫司,下轄7個土百戶。光緒三十三年(1907),“改土歸流”後置巴安縣,翌年升為巴安府。民國2年(1913),復為巴安縣。民國14年(1925)屬西康特別行政區。民國28年(1939),屬西康省第五行政督察區。1950年屬西康省藏族自治區。1951年更名巴塘縣。1955年屬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1990年全縣(包括敦縣撤銷後劃歸巴塘的1個區4個鄉)轄5區、21鄉、1鎮。縣治夏邛鎮,距州府康定483公裏,離省會成都公裏。
巴塘,最早見於清康五十八年(1719)《清實錄》,係藏語譯音,意為“綿羊聲壩”,含吉祥之意。巴塘縣駐地,原係四山生命,緑野中開的一片草地,放牧牛羊,到處一片“咩咩”叫聲,藏語“咩”即為“巴”音,因而以聲音定地名,取名“巴塘”。 |
|
巴塘縣位於甘孜州西部。介於東經98°58′—99°45′,北緯28°46′—30°38′之間。東接鄉城、理塘縣,南連得榮縣,西隔金沙江與西藏芒康、????井、貢覺縣和雲南省德欽縣相望,北與白玉縣交界。
巴塘地處川西北丘養高原山區。沙魯裏山脈高聳於縣境東部,橫斷山脈縱貫全縣。北部黨吉曾然峰海拔6060米,為全縣最高點。其餘諸峰多在5000米左右。最低處為縣境西南角貢波鄉美榮竜村,海拔2240米。全縣平均海拔3300米以上。東北部屬山原區,中部和西北部屬高山峽𠔌區,西南部屬金沙江幹旱河𠔌區。
巴塘縣境內的海子山平均海拔4500米,最高峰果銀日則海拔為5020米,共有1145個大小海子。其規模密度在我國是獨一無二的,故名海子山。海子山位於理塘與稻城兩縣之間。
紮金甲博神山:峭壁嶙峋、山岩裸露、山型奇特無比的紮金甲博神山山上怪石林立,形態萬千,獨特的風貌使它在多山的高原仍是那般出衆。
生態資源:全縣有森林面積1202955畝,占幅員面積的10.32%;森林積蓄量達20187691立方米;耕地面積57120畝,占0.49%。珍稀野生動植物品種豐富,有木本植物100餘種、草本植物1200多種;有國傢一類保護動物白唇鹿和黑金絲猴,國傢二類保護動物雪豹、藏羚、盤羊、藏馬雞、藏雪雞、經腹角雉、班頭雁、黑頸鶴及大批三類保護動物。
礦産資源:巴塘縣地質屬川西地槽區結構,各褶皺斷帶區多處於川、藏“歹”字形急劇轉折部,具有良好的成礦條件和場地。現已探明的礦藏有鉛、鋅、銀、錫、銅等19種,大型礦床8處,中型礦床4處,小型礦床3處,礦點32處,礦化點22處,主要分佈於北部和中東部,儲量大,品位高,僅夏塞銀礦中的金屬儲量就達100多萬噸,極具開發潛力。
水能資源:境內江河自然落差達360米,水資源總量為36.6億立方米,其理論藴藏量達283萬千瓦,可開發量25萬千瓦,年發電量達17.8億千瓦時,現僅開發6135千瓦。
中藥材資源:巴塘中藥材資源十分豐富,是全州、全省主要的藥材産區和重要的藥材寶庫。名貴藥材有:蟲草、黨參、知母、貝母、丹皮、鹿茸、大黃、熊膽、經景天、雪蓮、藏紅花等。巴塘的主要創匯産品是鬆茸,年産達200多噸,主要銷往日本。
林果資源:全縣水果品種多,産量大,主要有蘋果、梨、杏、石榴、柑桔、葡萄、核桃等,僅蘋果、核桃的種植面積就達9000畝。巴塘蘋果因其果形美、色澤鮮、味道好、品種多、耐儲藏而聞名遇迎巴塘核桃亦以品種優良、果大殼薄、含油多、産量高而被列為甘孜州南部林果致富工程重點實施項目。 |
|
巴塘,最早見於清康五十八年(1719)《清實錄》,係藏語譯音,意為“綿羊聲壩”,含吉祥之意。巴塘縣駐地,原係四山生命,緑野中開的一片草地,放牧牛羊,到處一片“咩咩”叫聲,藏語“咩”即為“巴”音,因而以聲音定地名,取名“巴塘”。
古為羌地。
漢係白狼國地。唐屬吐蕃。
元屬朵甘思宣慰司都元師府轄,並置奔不思招討司。
明屬朵甘衛生都指揮使司,港武七年(1374)置磨兒勘招討司,境內又置刺宗千戶所。
明隆慶二年至崇禎十二年(1568-1639),屬雲南麗江土知府木氏管轄。後轉隸青海和碩部固始汗統治。
清雍正六年(1728),置巴塘糧臺。
雍正七年(1729)年,置巴塘宣撫司,下轄7個土百戶。
光緒三十三年(1907),“改土歸流”後置巴安縣,翌年升為巴安府。
民國2年(1913),復為巴安縣。
民國14年(1925)屬西康特別行政區。
民國28年(1939),屬西康省第五行政督察區。
1950年屬西康省藏族自治區。
1951年更名巴塘縣。
1955年屬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
1990年全縣(包括敦縣撤銷後劃歸巴塘的1個區4個鄉)轄5區、21鄉、1鎮。縣治夏邛鎮,距州府康定483公裏,離省會成都公裏。
1997年,巴塘縣面積7844平方千米,人口4.3萬,轄1鎮17鄉:夏邛鎮、竹巴竜鄉、拉哇鄉、波密鄉、中心絨鄉、地巫鄉、蘇哇竜鄉、昌波鄉、中咱鄉、亞日貢鄉、莫多鄉、甲英鄉、鬆多鄉、黨巴鄉、波戈溪鄉、列衣鄉、德達鄉、措拉鄉等。縣政府駐夏邛鎮。
2000年,巴塘縣轄1個鎮、18個鄉。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43814人,其中: 夏邛鎮 8891 拉哇鄉 1319 黨巴鄉 2535 竹巴竜鄉 1713 中心絨鄉 2084 蘇哇竜鄉 2689 昌波鄉 1603 地巫鄉 2029 中咱鄉 4328 亞日貢鄉 3643 波密鄉 1504 奠多鄉 1899 鬆多鄉 1699 波戈溪鄉 1666 甲英鄉 931 措拉鄉 1748 茶洛鄉 1288 列衣鄉 946 德達鄉 1299
2004年,巴塘縣轄1個鎮(復邛)、18個鄉(竹巴竜、拉哇、波密、中心絨、地巫、蘇哇竜、昌波、中咱、亞日貢、莫多、甲英、鬆多、黨巴、波戈溪、列衣、德達、措拉、茶洛)。 |
|
弦子,是藏族人民十分喜愛的一種民間歌舞。在藏區,一提起弦子,都會不由自主地想到巴塘,因為巴塘自古以來就被人們譽為“弦子的故鄉”。2000年5月,國傢文化部將巴塘縣正式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弦子)之鄉”。
巴塘縣地處川滇藏三省區結合部,幅員面積7844平方公裏,人口4.5萬,其中藏族占95%,是一個以藏民族為主的少數民族聚居縣。境內氣候溫和,山川秀麗,物華天寶。千百年來,生活在這裏的各族兒女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和獨特的民族風情,特別是婀娜多姿的巴塘弦子,不但風靡整個藏區,而且蜚聲海內外,成為藏民族文化藝術寶庫中的一朵奇葩。
巴塘弦子的形成
巴塘弦子,藏語叫“諧”,是歌舞的意思,全稱“嘎諧”,意為圓圈舞,西藏人稱之為“康諧”,即“康巴人跳的舞”,迄今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她的故鄉就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巴塘縣。“巴塘弦子”的原型可以追溯到遠古時期的“歌卓”。
早在戰國時期,巴塘隸屬白狼古國。當時生産力十分低下,面對大自然的風霜雪雨等各種自然災害,人們毫無辦法,於是迷信鬼神、信仰祖先,崇拜圖騰,便産生了一種叫“歌卓”的祭祀舞蹈。每當集體祭祀時,參加者由年長者排頭,自然分成兩排,不論男女,互相牽手或搭抱,彎腰垂首,圍着篝火舞蹈。“蠻夷所處”,“鼕多霜雪,夏多和雨,寒溫時適”不僅是對巴塘自然環境的寫照,也是白狼羌人跳歌卓舞最古老的歌詞。
在唐代,“歌卓”逐漸深入到人民群衆當中,成為在生産勞動之餘、時令佳節之期、婚喪嫁娶之時所跳的集體舞蹈。其隊形也由兩排變為圓圈;其舞姿由彎腰垂首變為手舞足蹈,人們稱之為“嘎諧”(圓圈舞),這便是巴塘弦子的雛形。
經宋元兩代到明清兩朝,“嘎諧”在巴塘得以迅速發展,特別是在清康熙年間,川滇藏陝等省的漢、回、藏等各族商人到巴塘經商,促進了巴塘縣地方經濟的發展,加之茶馬古道的興盛,使巴塘成為多民族文化交匯的走廊,這時的“嘎諧”在充分吸取其他藝術特長的基礎上完全成熟,成為藏區獨樹一幟的民間歌舞藝術一一巴塘弦子。
巴塘弦子形成後,最初沒有樂器伴奏。清光緒三十二年(公元l906年),趙爾豐在巴塘改土歸流後,因往來巴塘的商旅甚多,文化交流頻繁,於是巴塘弦子在原來歌舞的基礎上,吸收外來歌舞的長處,開始試用樂器伴奏,從而使巴塘弦子風韻獨具,並在康巴地區乃至整個藏區開始流傳。
巴塘弦子的樂器為鬍琴。其第一把鬍琴是一個弦子藝人用氂牛角做琴筒,用羊皮蒙琴面,用枝條做拉弓,用馬尾做弓弦和琴弦製作而成的。後來,有人將牛角琴筒改為圓木琴筒而流傳至今.琴頭多由竜頭或寶塔頂裝飾,意寓吉祥。這種鬍琴音質純正,音量厚重,音色深沉,既適合於行進間跳動時拉奏,又易於製作,深受琴手的喜愛。
巴塘弦子的特點
巴塘弦子歌舞是集詩、琴、歌、舞於一體的綜合藝術,歌舞以琴手為核心,整個舞蹈的節奏由琴手掌握,跳弦子歌舞必有藏二鬍伴奏。
跳巴塘弦子舞不受人數和場地限製,在弦鬍手的帶領下,男性在前,女性在後,並按能歌善舞者及長者在前的習慣排列,按順時針方向圍成圓圈且按順時針方向舞動;領舞的弦鬍手是控製節奏和整場弦子舞高低潮的主導者。弦子舞開始時,由領舞的弦鬍手引入,所有的參舞者按照這個麯子特定的舞步隨節奏翩翩起舞,邊舞邊唱,循環反復,舞麯的速度由慢逐漸加快,把舞麯推嚮高潮,一場弦子舞結束時,所有參舞者齊聲高喊“諧亞”,意即跳得好,跳得盡興。在稍作休息後,當領舞的弦鬍手拉起另一首麯子時,參舞者再次翩翩起舞,如此一麯麯跳下去,直至弦子舞會結束。
巴塘弦子的唱詞內容可分為七種類型:祭歌、團聚歌、風土人情歌、婚嫁歡歌、情歌、悲歌、祝福歌,其中有六字一句、四句一組的;有八字一句、兩句一組的,每首歌詞都可以放進任何一支弦子麯調中舞唱。弦子麯調優美,短小精悍,節奏整齊,易唱易記。女性舞姿以柔美見長,男性舞姿柔中剛勁豪放。與藏區其他地方的弦子相比,巴塘弦子最突出的特點是更加輕盈抒情、優美典雅,主要體現在麯調旋律、弦鬍拉奏手法和舞蹈姿勢上。
從麯調旋律上講,巴塘弦子突出藏區典型農耕文化的細膩、註重柔和多變,優美抒情的特點,從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音樂中汲取了適合自身需要的元素和手法,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風格。一是音域寬廣,旋律變化更加豐富細膩,調子多為6調式、5調式、2調式,也往往有幾種調式交替出現。二是裝飾音用得相對較多,某些樂句的尾部,別的地方不加裝飾音或衹加一個裝飾音,而巴塘弦子卻加有兩個裝飾音,第二個裝飾音時值很短(多為三十二分音符或六十四分音符),或上揚或下滑,不僅使麯調更加優美,而且也更加抒情。三是從節奏速度上講,巴塘弦子旋律由慢到快,節奏優揚,充分體現其典雅風格。
從二鬍的拉奏上看,巴塘弦子技巧更豐富更講究。先說按弦的指位,用的是第一指節的中部或第一指節與第二指節之間的位置來按弦,比通常的弦鬍手用第二與第三指節之間的位置來按弦,手指靈活得多;再看弦鬍拉奏的把位,巴塘弦子的弦鬍手通常不換把位,碰上樂麯出現比第一個把位最高音還高時,是將小指和無名指下移至所需位置來按弦,這樣難度更大,效果卻更明顯;在空弦的節奏性指顫音上,巴塘弦子用得很多,不僅在樂句尾部加裝飾性節奏時用,在樂句中某個過度音上也適時地加上短暫的指顫音,用得很巧,為麯子增色不少。
從舞姿上講,巴塘弦子的舞者身姿端莊,擡頭挺胸,有彎腰的動作時,也保持上半身的挺直。長袖是其一大特點,舞動長袖使其有翩然之感,雙臂舞動幅度就大,因而有舒展飄逸之美。其他地區的弦子,雙臂舞動是隨音樂節拍有明顯的停頓動作,而巴塘弦子則不停頓,講究行雲流水般的優美流暢感。巴塘弦子踏步、擦步、跨腿步、前點步等舞步也非常輕盈優美,有流暢感。
巴塘弦子的影響
弦子在巴塘的普及:弦子在巴塘非常普及,城鄉各地男女老少沒有不會跳的。他們除在勞動之餘、時令佳節、朋友聚會、耍壩子時盡情歌舞外,還在婚喪嫁娶、開張營業、喬遷新居、祝壽賀歲之時以跳弦子為主人支撐場面。在巴塘,無論是城鎮還是鄉村,無論是耄耋之年的老人還是三歲孩童,衹要一聽到鬍琴聲就會忘情地跑去結隊歡舞,圍着篝火或火塘,跳個通宵達旦,甚至跳上幾天幾夜也絲毫沒有倦意。人們常說,巴塘人“會說話就會唱歌,會走路就會跳舞”,可以說弦子已滲透到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影響着每一位巴塘人的生活和心態。
弦子在藏區乃至全國的影響:從上個世紀初葉到現在,著名舞蹈傢戴愛蓮,音樂傢鬍鬆華、羅念一、劉廷禹,畫傢葉淺予、李喚民等國內著名專傢學者先後到巴塘,對巴塘弦子進行採風、學習、考察。
《人民日報》、《人民畫報》、《民族畫報》、中央電視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等國內主要媒體對巴塘弦子均作過大篇幅的多次宣傳和專題報道。
1945年,為參加國共兩黨重慶談判代表舉辦的專場晚會上,著名舞蹈傢戴愛蓮女士為毛澤東、周恩來、蔣介石表演的第一個節目就是巴塘弦子。
1954年,在波蘭華沙舉辦的世界青年聯歡節上,舞蹈《巴塘弦子》就是中國代表團參演的主要節目之一。
1964年,巴塘縣業餘演出隊到北京參加全國少數民族文藝調演,弦子舞《拉起二鬍上北京》受到周總理和賀竜元帥的好評,全體演員還受到毛主席、劉少奇、朱德、周恩來的親切接見。
1986年,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十世班禪大師視察藏區到巴塘時,觀看了由數百人表演的巴塘弦子後,異常高興,對巴塘弦子大加贊揚,並嚮演員親手賜予哈達。
歌麯《毛主席的光輝》、舞蹈《洗衣歌》、歌劇《柯山紅日》、舞劇《花仙卓瓦桑姆》、電影《女活佛》、電視劇《格薩爾王》、電視紀錄片《唐蕃古道》、1996年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上的歌舞節目《巴塘連着北京》等一大批非常有影的響音樂作品或主題音樂,其音樂素材均取自於巴塘弦子。
1988年,四川省文化廳將巴塘縣城所在地夏邛鎮命名為“四川省特色(弦子)文化鄉(鎮);2000年,國傢文化部授予巴塘縣“中國民間藝術(弦子)之鄉”。
巴塘弦子是巴塘人民用勤勞和智慧創造的輝輝煌文化藝術,不僅在巴塘有着深厚的群衆基礎,而且在整個藏區廣為流傳。隨着民族文化的不斷發展,巴塘弦子這一民族藝術寶庫中的奇葩,經過不斷的繼承和創新,將會越開越豔麗。 |
|
1、社會經濟概況
巴塘縣地處四川省西北邊陲,自然條伯惡劣,人煙稀少,經濟發展相對滯後。介經過多年的艱苦奮鬥,社會以濟穩步發展,各個方面有了長足的進步發展,各個方面有了長足的進步,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一事實上的提高。巴塘縣2002年GDP為1.10億元,人均GDP2300元;固定資産投産總額0.53億元;城鎮職工月均工資1194.2元;農村人均年收入772元。第一、二、三産業在GDP中的比值為33∶22∶44。
巴塘縣各項經濟指標的共同特點是經濟總量小。因此,巴塘縣委、縣政府决定加大産業結構調整的力度,尋求新的經濟增長點,培育新的經濟支柱産業,謀求社會經濟的可持續、跨越式發展。
2、林業經濟狀況
巴塘肥在1983年縣林業局成立之後,全面開展了設林防火、以法治林、封山育林、防治病蟲害和採種育苗的工作,成片更新造林2000多平方米,義務植樹70多萬株,積極推廣林業科技,大力發展適生經濟林木,林業經濟有了較大的發展。
1998年,天然林禁伐後,巴塘縣林業戰綫廣大職工堅决擁護黨和政府的决策,積極投身到植樹造林,建設秀美山川的活動中去,為長江上遊的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作出了較大的貢獻。
3、巴塘縣旅遊發展規劃
巴塘的旅遊資源十分豐富,縣委、縣政府决定把旅遊業作為支柱産業來培育和發展,於2001年成立了文化旅遊局,正積極著手編製巴塘縣旅遊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對巴塘縣“十五”期間旅遊業發展的戰略方針、總體佈局、基礎建設、産品開發、營銷策略、保護規劃、綫路佈局、資金籌措、實施對策等作出宏觀規劃,將為巴塘縣勾畫出旅遊業快速發展的美好藍圖。
在甘孜州旅遊發展總體規劃中,對巴塘旅遊資源折評價因其多樣性等特色而名列前茅。在其總體佈局中被列為三個片區的“康南片區”、“三個輻射主軸綫”的“南軸綫”,四大旅遊目的地之第一;在按旅遊産品作的“旅遊綫路規劃”中,涉及巴塘、措普溝的有11條。由此可見,巴塘——措普森林公園在全州旅遊業發展中具有很高的價值、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
|
巴塘縣位於甘孜州西部。北緯28°46-30°38′,東經98°58′-99°45′。東接鄉城、理塘縣,南連得榮縣,西隔金沙江與西藏芒康、????井、貢覺縣和雲南省德欽縣相望,北與白玉縣交界。
Batang Xian
513335
627650
縣人民政府駐夏邛鎮
2004年,巴塘縣轄1個鎮(復邛)、18個鄉(竹巴竜、拉哇、波密、中心絨、地巫、蘇哇竜、昌波、中咱、亞日貢、莫多、甲英、鬆多、黨巴、波戈溪、列衣、德達、措拉、茶洛)。 |
|
- n.: Batang County
|
|
巴塘 |
|
|
|
巴塘縣人民醫院 | 巴塘縣中藏醫院 | 巴塘縣????政管理所 | 巴塘縣婦幼保健院 | 巴塘縣衛生防疫站 | 四川省甘孜州巴塘縣中藏醫院 | |
|
|
夏邛鎮 | 茶洛鄉 | 措拉鄉 | 德達鄉 | 列衣鄉 | 波戈溪鄉 | 黨巴鄉 | 鬆多鄉 | 甲英鄉 | 莫多鄉 | 亞日貢鄉 | 中咱鄉 | 昌波鄉 | 蘇哇竜鄉 | 地巫鄉 | 中心絨鄉 | 波密鄉 | 拉哇鄉 | 竹巴竜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