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 > 工程地震學
目錄
No. 1
  工程地震學
  是用地震學理論和方法研究各種工程結構對地震的反應及其抗震設計.它可以用於大型水利工程,核電站,高層建築等工程結構的地震響應分析和抗震設計以及地下洞室,隧道,人工及天然邊坡的穩定性分析;在場地地震烈度確定和地震危險性分析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學科主要研究內容包括:
  近場地震動理論;
  工程地震學中的數值方法;
  工程結構的地震響應和地震安全性分析;
  邊坡地震的穩定性分析.
  發展歷史
  1931年日本地震學者末廣恭二赴美國講學,講題為“工程地震學”,側重強地面運動的觀測和建築物振動性能的測量,這便是工程地震學成為學科名稱的起源。
  1962年蘇聯梅德韋傑夫(С.В.Медведев)著有《工程地震學》一書,內容包括地震區劃和小區劃以及結構在地震作用下的反應。
  1983年日本又出版了金井清著的《工程地震學》,涉及了地震觀測、地震活動性、地面和建築物的振動、地震破壞現象、工程抗震設計準則等方面。
  1956年,第一屆世界地震工程會議在美國舉行,以後,這樣的會議每 4年舉行一次,確立了“地震工程學(earthguake engineering)”這門學科。
  工程地震學所研究的主題:
  1.地震宏觀考察  這是工程地震學的基礎工作,目的在於取得強烈地震造成的實際破壞現象和震時景物等各種反應的第一手資料。
  2強震觀測  服務於工程需要的強震觀測則在於取得大地震近場地面運動過程和在它作用下建築物反應過程的準確記錄。
  3.近場地面運動  地震造成的破壞主要來自地震近場的地面運動,因此地面運動特性成為工程地震學的主要研究對象之一。
  4.地震區域劃分和地震危險性分析  這是旨在給工程場地提供在未來一定時期內可能遭受地震襲擊的危險程度(簡稱地震危險性),以便采取適當的防禦措施。
  5.地震小區劃    這是相對於地震區劃而言。地震區劃是從大範圍劃分地震危險性不等的區域;地震小區劃是在局部範圍分清對抗震有利或不利的場地,着重研究場地條件對地震烈度(廣義的)的影響。
  6.近場地震學  它研究的主題是近場地面運動和震源機製的關係。
物理百科
  gongcheng dizhenxue
  工程地震學
  engineering seismology
  地震學中為工程建設服務的一個分支,主要研究強烈地震運動及其效應。早期的地震學家主要把地震當作一種自然現象來進行研究,但亦涉及強烈地震時建築物的破壞。1891年在日本發生了濃尾地震,接着,1906年在美國發生了舊金山地震,1920年在中國發生了海原地震,1923年在日本又發生了關東地震。這幾次地震造成了巨大損失和慘重傷亡,從而使地震及其防禦的研究受到了社會的高度重視。1931年日本地震學者末廣恭二赴美國講學,講題為“工程地震學”,側重強地面運動的觀測和建築物振動性能的測量,這便是工程地震學成為學科名稱的起源1962年蘇聯梅德韋傑夫(..)著有《工程地震學》一書,內容包括地震區劃和小區劃以及結構在地震作用下的反應。1983年日本又出版了金井清著的《工程地震學》,涉及了地震觀測、地震活動性、地面和建築物的振動、地震破壞現象、工程抗震設計準則等方面。由此可見,工程地震學的領域還沒有明確的界限,因時因人而異。
   1956年,第一屆世界地震工程會議在美國舉行,以後,這樣的會議每 4年舉行一次,確立了“地震工程學(earthguake engineering)”這門學科。它的領域愈來愈廣,概括了工程地震學的內容。現在工程地震學和地震工程學作為學科名稱並用,兩者的範圍雖有重疊,但各有側重。就現狀來看,工程地震學所研究的主題大致如下:
   地震宏觀考察 這是工程地震學的基礎工作,目的在於取得強烈地震造成的實際破壞現象和震時景物等各種反應的第一手資料。這種資料既可作為研究工作的依據,又可作為研究結果的驗證。地震考察有悠久歷史,遠在地震學形成之前,便受人們重視。尤其在中國,幾千年前便有地震現象的記載,散見於史書、地方志以及各種典籍、條文數以萬計(見中國地震歷史資料、中國著名大地震)。中國地震學者憑藉這些記載,經過整理、篩選和分析,編成了中國古代地震目錄、歷史地震震中分佈圖、中國的宏觀烈度表、破壞性地震的等震綫圖等基礎資料。中國工程地震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了這些資料。
   在地震學已經發達、地震儀器觀測已經普遍開展的今天,地震宏觀考察的意義仍然不減往昔。現在強震觀測臺網已大力布設,但覆蓋面積極為有限,地震發生時仍不能不藉助於宏觀考察來繪製等震綫圖,研究烈度分佈,判別發震構造。從工程角度看,地震現場是真正的試驗臺,在此臺上,各類工程結構和地形、地貌的影響都受到實際地震的考驗,使前者的抗震性能暴露無遺。所以從地震考察中獲得的經驗仍然是抗震設計的重要依據,也是科學研究的源泉。半個多世紀以來,中國發生了多次毀滅性大地震,充分揭示了地震災害的嚴重性,也為今後抗禦地震提供了豐富的資料和經驗教訓。1920年海原地震和1927年古浪地震發生在黃土高原;1966年邢臺地震發生在華北腹地;1970年通海地震發生在橫斷山脈;1975年海城地震和1976年唐山地震發生在濱海平原。各個地震的震害都充分表現了地區特點,也暴露了當地建築的弱點。尤其是唐山地震的經驗,說明即使是現代建築物,若未經抗震設計,同樣會在大地震中毀滅;也說明對地震危險性估計不足會帶來嚴重的後果。
   強震觀測 早期的地震觀測主要為地震學服務,目的在於確定地震發生的時間、位置和大小以及其他震源參數,通常用靈敏度較高的儀器在遠場觀測地面的微弱震動以達其目的。服務於工程需要的強震觀測則在於取得大地震近場地面運動過程和在它作用下建築物反應過程的準確記錄。由於大地震不常發生,儀器不值得經常運轉,衹宜在震時觸發記錄,所以觀測儀器比較復雜,觀測工作開展較晚。首批強震儀是1932年在美國設置的,有位移儀和加速度儀兩種(前者以後沒有發展),可以記錄地面運動的全過程。這批儀器多設置在建築物內,同時觀測地面的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