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巢鼠是體型最小的鼠類之一,身長5.5-7.5釐米,體重衹有5-7剋。巢鼠尾巴具有纏繞性,可以在茂盛的禾草中靈活地攀爬。巢鼠産於歐亞大陸北部。這張畫畫於大學期間,參考《動物世界》上的一張照片繪製。
學名:micromys minutus
英文名:harvest mouse
別名:葦鼠(東至縣七裏湖)。 |
|
體型比小傢鼠更小,外形與小傢鼠相似,與小傢鼠最主要區別是上頜門齒後方無缺刻,臀部周圍毛色比背部毛色更為鮮豔。耳殼具三角形耳瓣,能將耳孔關閉。 |
|
(根據黃山芙蓉居標本描述)
四肢及尾背面均呈棕黃色調,腹毛及四肢內側和尾的腹面均純白色;而采自黃山和祁門的標本,背部毛色均呈棕褐色,毛尖略顯沙黃色,臀部略呈棕黃色,四肢背面略呈淡棕色,尾背面棕褐色。腹面毛色灰白色,毛基淺灰色,毛尖灰白色。
外形:屬小型鼠類,體型比小傢鼠更小,耳殼短而圓,嚮前拉僅達眼與耳距離之半,耳殼內具三角形耳瓣,能將耳孔關閉。尾細長,多數接近體長或長於體長。
毛色:巢鼠的毛色變化較大,常隨着環境、氣溫、濕度不同而有不同的體色。我們采自繁昌縣的一隻標本,背毛呈深黃色,臀部毛色更為鮮豔,呈棕紅色,且具光澤。
四肢及尾背面均呈棕黃色調,腹毛及四肢內側和尾的腹面均純白色;而采自黃山和祁門的標本,背部毛色均呈棕褐色,毛尖略顯沙黃色,臀部略呈棕黃色,四肢背面略呈淡棕色,尾背面棕褐色。腹面毛色灰白色,毛基淺灰色,毛尖灰白色。
頭骨:頭骨狹小,腦顱較隆起,顴弓細弱,顴弓比小傢鼠窄,鼻骨比小傢鼠短小,鼻骨後緣達不到前頜骨後緣連綫,無眶上嵴和顳嵴,頂骨和頂間骨的聯合縫在中部平直,麗側成兩鈍角而小傢鼠頂骨和頂間骨的縫不平直而成一銳角。
牙齒:門齒後方無缺刻,上頜笫一臼齒具3橫嵴,第一橫嵴上有3個齒突,中齒突最大,外齒突最小,內齒突仲嚮下方。第二橫嵴與第一橫嵴棚似,第3橫嵴3個齒突較發達,但齒突問距離較小,因而齒突高度顯得較短。第二上臼齒與第一上臼齒相似。第三上臼齒較小,第三橫列齒突不明顯。 |
|
已知國內有三個亞種,安徽省標本屬四川亞種m.m.pygmaeus milne-edwards,1874,其主要特徵為尾較長,尾長約為體長的125 %。
另一個為東北亞種m.m.ussuricus barrett—hamileon,1899。
再一個為臺灣亞種m.m.takasagoensis takuda,1940,分佈於臺灣。 |
|
棲息地:巢鼠在安徽省不論是淮河以北或長江以南,或山區、或平原均有分佈。但數量稀少。由於體型小,我們常用的一般鼠鋏不易捕獲,據潁上縣群衆反映,巢鼠有時築巢於蘆葦上,蒙城、太和群衆反映,巢鼠常棲居於麥田中,作窩於麥稭之上。從我們捕捉的幾衹標本來看,其中3衹是從大別山區和皖南山地的常緑闊葉林和落葉闊葉林捕捉的,1衹是在東至縣剛剛開墾的湖灘草地中捕捉的,還有1衹是在繁昌縣江灘葦地捕捉的。
巢鼠在本省雖然分佈廣泛,但數量稀少。在十數年鼠類調查中,僅捕獲到數衹標本,這可能與我們捕鼠工具有關係。巢鼠體型小,而我們用的鼠鋏較大。
食性:從東至縣湖灘捕捉的1衹巢鼠胃內容物看,主要為蘆根,荊三棱等禾本科植物的根莖。在祁門和黃山闊葉林內捕捉的2衹巢鼠,胃內容物主要為茶籽、毛慄、苔蘚、地衣等,另外還有昆蟲幾丁質外殼。
洞穴:據杜增瑞等(1959)報道,夏季巢鼠在雜草和作物的莖上把許多草莖架在一起,用植物葉子造一個球形巢,大小與拳頭相似,衹有一個巢口。秋季多在草堆中作一個盤狀巢或在地下挖洞。
繁殖:據東北獸類調查報告報道及杜增瑞等(1959)報道,巢鼠在東北每胎以6—9衹居多。a.Ⅱ.庫加金(1959)報道,巢鼠在蘇聯3—10月間繁殖,懷孕期18—20天,每年繁殖1—4胎,每胎5—8衹。 |
|
本種廣布於歐亞大陸,國內見於南北各地,如東北三省、河北、陝西、甘肅、碣建、廣東、廣西、臺灣及湖南、湖北、江西、浙江、安徽等省。標本採集於繁昌縣、東至縣、祁門縣及黃山芙蓉居和大別山山地的霍山青楓嶺。 |
|
巢鼠對農林業雖然危害不大,但在某些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傳播上有一定意義,目前已知它是流行性出血熱、鈎端蠃旋體病及鼠疫傳染源之一。 |
|
- lat.: Micromys minutus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