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陝蘇區反“三路圍攻”
  中文名稱: 川陝蘇區反“三路圍攻”
  又名: 川陝蘇區反三路圍攻
  發生時間: 1933年2月18日~6月15日
  發生地點: 四川、陝西省交界地區
  事件介紹
  事件背景
  事件內容文件
  內容文件
  無
  2月12 日開始敵軍開始以小部隊在根據地邊沿地區進行襲優和偵察活動,並掩護其主力展開。18 日全綫發起進攻,擔任主攻的左縱隊主力直指南江,猛攻三江壩、木門、長池地區,遭紅七十三師和紅十一師主力據險抗擊,進攻受挫後,乃緊急調整部署,在右縱隊8個團加強下,復嚮南江方向進攻。紅七十三師和紅十一師主力憑藉險隘,在中魁山、八廟埡等地擊退其多次進攻,給予敵殺傷後,紅軍主動收緊陣地,於3月18日撤至南江城以東建立新的防綫。中央縱隊在右縱隊配合下,直撲巴中。紅十二師主力乘其急進之際,在巴中城南郊突然反擊,殲敵1000餘人後,於3月8日撤到巴中以東之清江渡附近建立新的防綫。敵右縱隊一部在中央縱隊配合下嚮通江方向進攻,當其經曾口場嚮得勝山進攻時,即被紅十一師一部擊退。與此同時,紅十二、紅十一、紅十師各一部在通江西南和以東之元山場、蘭草渡及余家坪先後擊退楊森部和劉存厚部的進攻,經1個月作戰,至3月18日田頌堯部雖占領南江、巴中兩城,但卻傷亡近8000人,士氣大挫,攻勢頓減。紅軍主力則在北起貴民關,南沿官路口、觀光山、大明埡、殺牛坪至得勝山一綫阻擊,並由得勝山嚮東北沿麻石場、竜鳳場至竹峪關一綫占領新的陣地,繼續進行阻擊。3月下旬以後敵軍停止了進攻,整頓補充部隊,準備發動新的攻勢。紅軍則開展冷槍殺敵運動,加強瓦解敵軍的工作,為反攻作準備。
  4月26日,田頌堯部經1個多月休整補充後,再次發動全綫進攻。左縱隊主力由南江東插,其一部協同中央縱隊、右縱隊分別由大明埡、江渡、得勝山等地直撲通江城。紅四方面軍各部隊仍依托險要陣地,以少量兵力和短促火消耗敵有生力量後,於29日主動撤出通江城。再次收緊陣地,在通江以北之平溪壩、鷹竜山及其東北之九子坡、竹峪關一綫進行阻擊。方面軍總指揮部亦北移至川陝邊界之空山壩。紅軍一而再,再而三地收緊陣地,示弱於敵,是為發起緻敵於死地的反攻創造條件,而田頌堯卻認為紅四方面軍已“潰不成軍”,督促全綫加速進攻。由南江東插的左縱隊主力遂集中9個團的兵力繼續東進。至5月中旬進抵空山壩西南地區。中央縱隊和右縱隊亦嚮通江以北推進,配合左縱隊主力南北夾擊紅軍。劉存厚亦乘機以8個團搶占空山壩東南之竹峪關,威脅紅軍左側。
  此時.紅四方面軍主力已集中,戰綫已縮短,方面軍總部認為反擊條件已成熟,决定先進擊劉存厚部,解除翼側威脅。遂以紅七十三師主力和紅十一、紅十二師各一部牽製田頌堯部,集中紅十、紅十一師主力於5月15、16兩日,對進至竹峪關的劉存厚部發起反擊,斃傷俘其800餘人,迫其潰退30余公裏。17日,方面軍總部决定,集中主力,圍殲左縱隊冒進至空山壩地區的9個團。經21~24日連日激戰,將其大部殲滅,其餘部潰逃。左縱隊全綫崩潰,中央縱隊和右縱隊亦倉惶後撤,紅四方面軍乘勝全綫追擊。26日,紅七十三師收復南江城,繼進抵三江壩地區。紅十一師經平溪壩、官路口抵達長池附近。29 日,紅十二師收復通江城後,一部經清江渡於6月5日收復巴中城,另一部經得勝山收復江口。紅十師繼續迫劉存厚部後撤,一部於6月初進抵通江城東南之土地堡。田頌堯在其防綫全綫崩潰後,於6月初急調後方5個團至三江壩、長池一綫阻擊。10日,紅七十三、紅十一師對其發起猛攻,迫其敗陣潰逃,至15日相繼收復旺蒼壩、長池、木門,直逼廣元、蒼溪城下,紅十二師亦逼近儀隴城。田頌堯部退守嘉陵江沿岸。
  此役歷時4個月,紅軍共計殲滅國民黨川軍田頌堯部1.4萬人,其中俘旅參謀長以下萬餘人,繳獲長短滄8000餘支、機槍200餘挺、迫擊炮50餘門,不僅收復了原有根據地,並使川陝根據地擴大了1倍。田頌堯部損失近半,殘部退守嘉陵江沿岸,其川陝“剿共”督辦的頭銜也被蔣介石罷免。
  事件意義
  事件意義
  反“三路圍攻”是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進入川北後的第一個重大戰役。此役的勝利對於紅四方面軍立足川陝、鞏固和擴大川陝根據地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反“三路圍攻”獲勝的主要經驗是:(1)采取“收緊陣地”的作戰方針。即利用有利的地形,節節抗擊,逐步收縮,以達到最大限度的遲滯、消耗敵軍,並促使紅軍兵力的集中,使交戰雙方力量對比發生變化。在敵軍深入到對紅軍有利的地區時,則適時舉行反攻,打破敵入的圍攻。實踐證明“收緊陣地”與“誘敵深入”同屬於積極防禦範疇,有異求同工之妙。(2)選擇反攻决戰的時機和對象,高度集中兵力戰而勝之。“收緊陣地”的目的在於徹底打破敵人的圍攻,為反攻作準備。在敵軍進到通江後,紅四方面軍選擇敵一路9個團作為反攻開始的打擊對象,集中方面軍80%的兵力將其一舉殲滅,起得了反攻的决定性勝利。(3)適時轉入追擊作戰是收復失地、擴大戰果、發展勝利的重要一環。空山壩戰鬥後,敵軍已全綫崩潰,紛紛後撤。紅四方面軍遂不失時機地展開追擊,窮追猛打,沿途俘敵6000餘人,又在旺倉壩殲敵1個多旅。
  主題關鍵詞: 反攻戰 收緊陣地 追擊戰
  分類: 民主革命戰爭
  相關人物: 徐嚮前 陳昌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