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 : 中醫藥 : 中藥 : 香煙 > 川貝
目錄
chuān bèi chuān bèi
  中藥川貝母的簡稱
No. 2
  本品為常用中藥。商品為百合科貝母屬多種植物的鱗莖。
  [歷史]貝母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列入中品。陶弘景曰:"形如聚貝子,故名貝母"。蘇恭曰:"其葉似大蒜,四月蒜熟時采之良,......出潤州、荊州、襄州者最佳"。《本草綱目拾遺》將川貝與浙貝名確分開,謂川貝味甘而補,虛寒咳嗽以川貝為宜。
  [原植物]
  1. 暗紫貝母 別名: 鬆貝母、烏花貝母。
  fritillaria unibracteata hsiao et k. c. hsia──百合科 liliaceae
  多年生草本,高15~25cm。鱗莖球形或圓錐形。莖直立,無毛,緑色或暗紫色。 葉除最下部為對生外,均為互生或近於對生,無柄;葉片綫形或綫狀披針形,長3.6~6.5cm,寬3~7mm,先端急尖。花單生於莖頂;深紫色,略有黃褐色小方格,有葉狀苞片1,花被片6,長2.5~2.7cm,外輪3片近長圓形,寬6~9mm,內輪3片倒卵狀長圓形,寬10~13mm,蜜腺窩不很明顯;雄蕊6,花藥近基着,花絲有時密被小乳突;柱頭3裂,裂片外展,長0.5~1(~1.5)mm。蒴果長圓形,具6棱,棱上有寬約1mm的窄翅。花期6月,果期8月。
  生於海拔3200~4500m的草地上。
  分佈於四川、青海。四川若爾蓋、小金縣、南川等縣有少量栽培。
  2. 川貝母 別名: 捲葉貝母
  fritillaria cirrhosa d. don──百合科 liliaceae
  多年生草本,植物形態變化較大。鱗莖卵圓形。葉通常對生, 少數在中部兼有互生或輪生,先端不捲麯或稍捲麯。花單生莖頂,紫紅色,有淺緑色的小方格斑紋,方格斑紋的多少,也有很大變化,有的花的色澤可以從紫色逐漸過渡到淡黃緑色,具紫色斑紋;葉狀苞片3,先端稍捲麯;花被片6,長3~4cm,外輪3片寬1~1.4cm,內輪3片寬可達1.8cm, 蜜腺窩在背面明顯凸出;柱頭裂片長3~5mm。蒴果棱上具寬1~1.5mm的窄翅。花期5~7月,果期8~10月。
  生於林中、灌叢下、草地、河灘、山𠔌等濕地或岩縫中。
  分佈于云南、四川和西藏等省區。
  3. 甘肅貝母 別名: 岷貝
  fritillaria przewalskii maxim.──百合花 liliaceae
  多年生草本,高20~30(~45)cm。鱗莖圓錐形。莖最下部的2片葉通常對生,嚮上漸為互生;葉綫形,長3.5~7.5cm,寬3~4mm,先端通常不捲麯。單花頂生,稀為2花,淺黃色, 有黑紫色斑點;葉狀苞片1,先端稍捲麯或不捲麯;花被片6,長2~3cm,蜜腺窩不明顯;雄蕊6,花絲除頂端外密被乳頭狀突起;柱頭裂片通常很短,長不到1mm,極少達2mm。 蒴果棱上具寬約1mm的窄翅。花期6~7月,果期8月。
  生於海拔2800~4400m的灌木叢中或草地上。
  分佈於甘肅、四川和青海等省。
  4. 棱砂貝母 別名:爐貝、德氏貝母、阿皮卡(西藏)、雪山貝(雲南)。
  fritillaria delavayi franch.──百合科 liliaceae
  多年生草本,高20~30(~40)cm。鱗莖長卵形。葉互生,較緊密地生於植株中部或上部1/3處,葉片窄卵形至卵狀橢圓形,長2~7cm,寬1~3cm,先端不捲麯。單花頂生,淺黃色, 具紅褐色斑點;外輪花被片長3.2~4.5cm,寬1.2~1.5cm,內輪花被片比外輪的稍長而寬;雄蕊6; 柱頭裂片長約1mm。蒴果棱上的翅寬約1mm,縮存花被常多少包住蒴果。花期6~7月,果期8~9月。
  生於海拔3000~4700m的流砂灘上的岩石縫隙中。
  分佈於四川、雲南、青海和西藏等省區。
  [采製]采挖季節因地而異,西北地區多在雪融後上山采挖; 青海一帶一般在7月采挖;四川、雲南及甘肅地區約在5月間采挖。挖出後,洗淨,用礬水擦去外皮; 亦有用????水浸泡後曬幹或用木炭烘焙至幹,然後用硫黃熏後再曬幹。
  [藥材及産銷]暗紫貝母 bulbus fritillariae unibracteatae 主産於四川阿壩藏族自治州。 本品是商品川貝母的主要來源。主銷華東、華南地區並出口。川貝母 ulbus fritillariae cirrhosae 主産於西藏南部至東部、雲南西北部和四川西部。本品是商品川貝母的主要來源之一。主銷華東、華南地區和部分出口。甘肅貝母 bulbus fritillariae przewalskii 主産於甘肅南部、 青海東部和南部以及四川西部。梭砂貝母 bulbus fritillariae delavayi 産於青海玉樹,四川甘孜、德格等地者,色白、質實、粒勻,稱白爐貝;産於昌都、四川巴塘和雲南西部者,多黃色,粒大,質鬆, 稱黃爐貝,因具虎皮黃色,亦稱虎皮貝,過去集散於打箭爐(今甘孜藏族自治州的康定縣), 故名爐貝。主銷華北。
歷史
  貝母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列入中品。陶弘景曰:"形如聚貝子,故名貝母"。蘇恭曰:"其葉似大蒜,四月蒜熟時采之良,......出潤州、荊州、襄州者最佳"。《本草綱目拾遺》將川貝與浙貝名確分開,謂川貝味甘而補,內傷久咳以川貝為宜。
分類
  鬆貝 青貝 蘆貝
  鬆貝懷中包月
  青貝笑口常開
  蘆貝頂頭尖尖
原植物
  別名: 鬆貝母、烏花貝母。
  Fritillaria unibracteata Hsiao et K. C. Hsia──百合科 Liliaceae
  多年生草本,高15~25cm。鱗莖球形或圓錐形。莖直立,無毛,緑色或暗紫色。 葉除最下部為對生外,均為互生或近於對生,無柄;葉片綫形或綫狀披針形,長3.6~6.5cm,寬3~7mm,先端急尖。花單生於莖頂;深紫色,略有黃褐色小方格,有葉狀苞片1,花被片6,長2.5~2.7cm,外輪3片近長圓形,寬6~9mm,內輪3片倒卵狀長圓形,寬10~13mm,蜜腺窩不很明顯;雄蕊6,花藥近基着,花絲有時密被小乳突;柱頭3裂,裂片外展,長0.5~1(~1.5)mm。蒴果長圓形,具6棱,棱上有寬約1mm的窄翅。花期6月,果期8月。
  生於海拔3200~4500m的草地上。
  分佈於四川、青海。四川若爾蓋、小金縣、南川等縣有少量栽培。
  2. 川貝母 別名: 捲葉貝母
  Fritillaria cirrhosa D. Don──百合科 Liliaceae
  多年生草本,植物形態變化較大。鱗莖卵圓形。葉通常對生, 少數在中部兼有互生或輪生,先端不捲麯或稍捲麯。花單生莖頂,紫紅色,有淺緑色的小方格斑紋,方格斑紋的多少,也有很大變化,有的花的色澤可以從紫色逐漸過渡到淡黃緑色,具紫色斑紋;葉狀苞片3,先端稍捲麯;花被片6,長3~4cm,外輪3片寬1~1.4cm,內輪3片寬可達1.8cm, 蜜腺窩在背面明顯凸出;柱頭裂片長3~5mm。蒴果棱上具寬1~1.5mm的窄翅。花期5~7月,果期8~10月。
  生於林中、灌叢下、草地、河灘、山𠔌等濕地或岩縫中。
  分佈于云南、四川和西藏等省區。
  3. 甘肅貝母 別名: 岷貝
  Fritillaria przewalskii Maxim.──百合花 Liliaceae
  多年生草本,高20~30(~45)cm。鱗莖圓錐形。莖最下部的2片葉通常對生,嚮上漸為互生;葉綫形,長3.5~7.5cm,寬3~4mm,先端通常不捲麯。單花頂生,稀為2花,淺黃色, 有黑紫色斑點;葉狀苞片1,先端稍捲麯或不捲麯;花被片6,長2~3cm,蜜腺窩不明顯;雄蕊6,花絲除頂端外密被乳頭狀突起;柱頭裂片通常很短,長不到1mm,極少達2mm。 蒴果棱上具寬約1mm的窄翅。花期6~7月,果期8月。
  生於海拔2800~4400m的灌木叢中或草地上。
  分佈於甘肅、四川和青海等省。
  4. 棱砂貝母 別名:爐貝、德氏貝母、阿皮卡(西藏)、雪山貝(雲南)。
  Fritillaria delavayi Franch.──百合科 Liliaceae
  多年生草本,高20~30(~40)cm。鱗莖長卵形。葉互生,較緊密地生於植株中部或上部1/3處,葉片窄卵形至卵狀橢圓形,長2~7cm,寬1~3cm,先端不捲麯。單花頂生,淺黃色, 具紅褐色斑點;外輪花被片長3.2~4.5cm,寬1.2~1.5cm,內輪花被片比外輪的稍長而寬;雄蕊6; 柱頭裂片長約1mm。蒴果棱上的翅寬約1mm,縮存花被常多少包住蒴果。花期6~7月,果期8~9月。
  生於海拔3000~4700m的流砂灘上的岩石縫隙中。
  分佈於四川、雲南、青海和西藏等省區。
  [采製]采挖季節因地而異,西北地區多在雪融後上山采挖; 青海一帶一般在7月采挖;四川、雲南及甘肅地區約在5月間采挖。挖出後,洗淨,用礬水擦去外皮; 亦有用????水浸泡後曬幹或用木炭烘焙至幹,然後用硫黃熏後再曬幹。
  [藥材及産銷]暗紫貝母 Bulbus Fritillariae unibracteatae 主産於四川阿壩藏族自治州。 本品是商品川貝母的主要來源。主銷華東、華南地區並出口。川貝母 ulbus Fritillariae cirrhosae 主産於西藏南部至東部、雲南西北部和四川西部。本品是商品川貝母的主要來源之一。主銷華東、華南地區和部分出口。甘肅貝母 Bulbus Fritillariae przewalskii 主産於甘肅南部、 青海東部和南部以及四川西部。梭砂貝母 Bulbus Fritillariae delavayi 産於青海玉樹,四川甘孜、德格等地者,色白、質實、粒勻,稱白爐貝;産於昌都、四川巴塘和雲南西部者,多黃色,粒大,質鬆, 稱黃爐貝,因具虎皮黃色,亦稱虎皮貝,過去集散於打箭爐(今甘孜藏族自治州的康定縣), 故名爐貝。主銷華北。
  【性味】性涼,甘平
  【歸經】入肺經、胃經
  【功效】潤肺止咳 化痰平喘,清熱化痰
  【主治】
  【 用法】
  1、梨(水果)切片,川貝要砸成粉末,放在水裏然後倒入川貝一起煮,煮30-40分鐘就好了,把梨和湯一起喝了,最好加點冰糖或者蜂蜜,(因為冰糖是涼性的,蜂蜜本來就有潤肺的作用)
  2、用紅梨,把紅梨的頂去掉把川貝放進去再蓋上,配白茅根30剋,陳皮15剋一起煮,等梨燉好了一起把梨和川貝一起吃掉,把藥汁一起喝了。
  3、川貝取粉直接白開水送服。
  4、對於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可以在發作之前把川貝+蛤蚧+西洋參打粉裝膠囊預防。效果不錯啊
  5、用蘋果,去掉蘋果頂部,在把蘋果的心挖掉,然後放入川貝和冰糖,在放到水中煮熟,熟後一起飲用。
川貝的真偽鑒別
  川貝母是一味名貴中藥材。藥用始載於明代的《滇南本草》一書。其主要功用適用於
  外感風熱咳嗽、肺虛久咳、痰少咽燥等癥的良藥。由於其療效卓著,藥用需求量大,就有人用偽品來冒充川貝,因此必須認真加以識別其真偽。
  川貝母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品種較多,可分為鬆貝、青貝、爐貝三種規格,其藥材性狀各有所區別。
  鬆貝呈卵圓形,顆粒大小均勻,直徑一般不超過1釐米。頂端稍尖、閉口。底部平,能直立放穩。外層兩鱗片大小懸殊,小鱗片被包在心髒形的大鱗片內,留一新月形部分在外俗稱“懷中抱月”。外表純白色,有光澤。質地硬脆,粉性足。
  青貝:呈扁球形,外層兩鱗片大小相近。頂端開口,內有小鱗片數枚,顆粒多歪斜,不能直立放穩。外表呈淺黃白色,質地較鬆貝疏鬆,粉性。
  爐貝:多呈棱形或圓錐形,顆粒大,形似馬牙狀,故俗稱“馬牙嘴”。質脆、粉性。這三種貝母均氣微、味微苦。
  偽品川貝
  (1)山慈姑:又名土貝母、草貝母,外形與川貝母相似,但基部呈臍狀凹入,有須根莖。表面呈黃白色或黃棕色。光滑,不分瓣。質堅硬難折,斷面角質。氣微弱,味極苦而辛。本品含秋水仙鹼,係有毒草藥,內服過量可使中樞神經麻痹而死亡。中醫多外用冶癰腫、瘰和關節炎等癥,與川貝母的止咳化痰,清熱散結不同。
  (2)光慈姑:亦名光姑子,藥材呈圓錐形。頂端漸尖,基部圓平,中央凹入。不分瓣。顆粒較鬆貝稍大。表面呈黃白色或淺棕色,光滑。一側有條縱溝到頂端。質硬而脆。斷面白色,粉性,內有一圓錐形心。氣微,味淡。
  總之,偽品川貝川貝的外形相似,但它們的藥材性狀均呈整塊狀,不分瓣。這是識別川貝真偽之重要特徵。
英文解釋
  1. :  bulbus fritilariae
  2. n.:  tendrilleaf fritillary bulb,  fritillaria produced in Sichuan Province
相關詞
川貝雪梨膏平喘止咳川貝雪梨膠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