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四川省會成都人民公園正門,默默屹立着一尊雕塑:一名年輕的士兵,腳蹬破爛的草鞋,穿着短褲,身着舊式軍服,打着綁腿,胸前挂着兩衹木柄手榴彈,背上背着一把大刀和一隻竹編鬥笠,他手裏端着一支上着刺刀的老舊步槍,前傾着身軀,堅毅的面龐正對着東方!----這就是川軍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每年的抗戰紀念日,每年的清明節,都會有不知名的老老少少,默默地把鮮花放在碑前,然後默默地離去。
雕塑上年輕士兵衣衫的襤褸、裝備的破舊,曾經引起過我的好奇。老人們說,當年的川軍將士,衣衫就是這樣襤褸、裝備就是這樣破舊。他們的步槍多是四川土造的“單打一”,據說其威力“打衹土雞、兔子什麽的還能湊合”,連手榴彈都是四川土造的“麻花手榴彈”,在當時的世人眼中就是根本不堪使用的劣質裝備。但這些生於亂世、許多人連自己名字都不會寫的將士們心中,對國傢和民族的忠誠,卻是那樣的強烈,令人在很多年以後都無法忘卻他們的忠烈!老人們說,那川軍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原就是一尊銅像,就立在成都東門城門外(現城東東門大橋橋頭)----川軍將士們當年去參加抗戰就是從這裏出城的,許多人再也沒有回來。後來這尊銅像就不知去嚮了----在那個瘋狂的年月,連古老的城墻和市中心的皇城都無法保全,何況一尊舊軍人像?現在這個碑是後來重建的了。 |
|
說起這川軍,還得從清末民初說起,宣統二年,清政府廢緑營,在全國建陸軍叁十六鎮(師),四川因省大人多兼控康藏地區,因而成立了十六、十七、十八叁個鎮。同時,成立武備學堂、陸軍小學、官軍學堂、陸軍速成學堂、陸軍講武堂等,來培養中下級軍官,這些學堂出來的學生,後來成為川軍中的骨幹,其中優秀者還曾被派遣出國深造。在辛亥革命中,各省紛紛獨立成立一個軍政府宣佈獨立,惟獨四川先有革命黨人在重慶成立大漢軍政府,後又有人在成都成立蜀軍政府,這種情形是各省中絶無僅有的。在護國之役以前,川軍編為五個師,尚可基本統一。護國之役之後,川軍分裂,以坐鎮重慶的熊剋武為主的一派,傾嚮孫中山先生,另有一派則依靠北洋政府勢力與熊軍爭奪。歷經多年作戰,內部幾經分裂判變,熊始終未能統一全川,反而自己連腳都漸漸立不住,於二十年代率部下,號稱十萬大軍經貴州赴廣東投奔孫中山。留在四川的各路軍閥經過一番遠交近功,合縱連橫,逐步形成了劉湘、劉文輝、賴心輝、劉存厚、鄧錫侯、楊森、田頌堯等幾大勢力。北伐戰爭後,各部都先後易幟換上了國民革命軍的旗號。劉湘為二十一軍、劉存厚為二十叁軍、劉文輝為二十四軍、鄧錫侯為二十八軍、田頌堯為二十九軍、楊森為二十軍。然而,改旗易幟並未結束川中的內戰,在這各派當中,又以劉湘、劉文輝這二劉實力最強,此二人都是四川大邑人,這劉文輝還是劉湘之叔。二劉首先聯合在一起,擊敗了劉存厚、賴心輝,瓜分了兩人的地盤,最後四川形成了劉湘、劉文輝、鄧錫侯、田頌堯四巨頭分治的局面。二劉都是野心很大的人物,他們的目標不光是統一全川,還要問鼎中原,因此兩人的合作衹能是暫時的,最終還要有一番對决,而這其中,由於劉湘與老蔣關係較密,而劉文輝則與桂係等反蔣勢力有些瓜葛,故劉湘得到了老蔣的支持。1932年劉湘在蔣介石的支持下,秘密聯絡川中各部,與之結盟,並策反劉文輝部下,嚮劉文輝開戰。二劉經過瀘州、宜賓、成都、榮縣威遠等戰役,劉文輝大敗,十萬人馬損失四分之叁,於1933年秋敗退西康,這樣劉湘就當上了四川省主席、川軍總司令。從一九一二年成都省門之變開始,到此,歷時二十叁年,大小四百餘戰的四川內戰纔基本結束。
從公元一九一二年至一九三四年,歷經二十二年大小四百餘戰,四川軍閥的混戰終於有了大體的眉目,“面帶三分憨相”的劉湘當上了四川省主席。川軍打內戰的惡名舉國聞名,其人員素質、裝備等,卻堪稱中國最差勁的雜牌!但川軍將士們還來不及在天府之國的土地上盡情享受,抗戰就爆發了。此前的川軍也曾參與對紅四方面軍和中央紅軍的作戰,除了慘敗、大敗,沒有更值得外傳的戰績。但就是這樣一支如此不堪的隊伍,卻在抗日戰爭的烽火中,用自己對民族的忠誠、用自己的熱血和生命,嚮世人展現了中國人的錚錚鐵骨,實現了作為軍人的價值!
抗戰初起,川軍將士即紛紛請纓參戰,據說當時的川軍將領楊森曾經說了這樣一段話,“我們過去打內戰,對不起國傢民族,是極其恥辱的。今天的抗日戰爭是保土衛國,流血犧牲,這是我們軍人應盡的天職,我們川軍决不能辜負父老鄉親的期望,要灑盡熱血,為國爭光。”,這段話可謂代表了廣大川軍將士的心聲。這位楊森雖然也是一名軍閥,但很有民族氣節,當年駐防川東門戶萬縣,就曾率部與英國海軍血戰(事件緣起於英國兵艦在川江上肆意橫行,撞毀我漁船、殘殺我平民,詳情請查閱萬縣“九五慘案”有關史料----與“五卅運動”同時期),楊森可謂川軍中的代表人物。當時蔣介石需要兵源、另一說稱其也有“藉刀殺人”之意,遂同意調川軍出川抗日。 |
|
1935年1月整編前的各路川軍編製如下:
第20軍,軍長楊森,轄6個混成旅共18個團。另一憲兵大隊,一精練司令,一機炮指揮,一手槍大隊,共6個團。
第21軍,軍長劉湘,轄9個師,5個獨立旅,四路邊防司令,叁路警衛司令,兩路警備司令,一城防警備司令,一獨立支隊,共125個團。另有:一憲兵大隊,一機槍司令,一炮兵司令,一警衛大隊,一稅警總隊;一航空司令,飛機10架;一川江公安艦隊,炮艦2艘;一戰車大隊。
第23軍,軍長劉邦俊(原為劉存厚),轄1個師,6個團。另一特務大隊。
第24軍,軍長劉文輝,轄4個師,一屯殖司令,共27個團。
第28軍,軍長鄧錫侯,轄5個師,一特科司令,一警衛司令,共42個團。另一憲兵司令。
新6師,師長李傢鈺,轄7個旅,共19個團。另一特科司令。
新23師,師長羅澤洲,轄4個旅,共12個團。另有特科叁大隊。
以上新6、新23師及24軍獨立,其他統歸劉湘指揮。共有兵力約340個團。
1935年3月,整編後的川軍編製序列如下:
第20軍,軍長楊森,編為第133、134、135叁個師,計6個旅14個團。
第21軍,分編為21、23、44叁個軍,以唐式遵、潘文華、王纘緒分任軍長,統歸劉湘直轄。共計83個團。第24軍,軍長劉文輝,編為136、137、138叁個師,共16個團。
第28軍,改45軍,鄧錫侯為軍長,編為125、126、127、128、131五個師,共24個團。
第29軍,改為41軍,軍長孫震,編為122、123、124師,共19個團。
新6師,改為104師,李傢鈺任師長,編為3個旅9個團,另一獨立團。
整編後,川軍縮編為不到170個團。
(以上資料見《圍追堵截紅軍長徵親歷記》<原國民黨將領的回憶>)。 |
|
劉湘剛剛統一全川,紅四方面軍就來到了川北,田頌堯投入六萬人馬,叁路進剿,結果大敗而歸,被蔣、劉藉機撤職查辦,劉湘隨後親統二十萬大軍,開展六路圍攻,結果激戰十個月,損失八萬人,劉湘自嘆無法剿滅紅軍。川陝紅軍尚未剿滅,中央紅軍長徵又到達川邊,更為要命的是,蔣的中央軍也跟在紅軍的後面開來。吸取貴州王傢烈的教訓,劉湘會見蔣介石,力拒中央軍入川,蔣衹得改派賀國光率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行營參謀團入川,而劉湘也不得不答應蔣對龐雜的川軍進行整編。
正當老蔣在成都設陸大分校,準備輪訓川軍中級軍官,以使川軍“中央化”,蔣劉矛盾激化時,抗戰爆發了。在全國一片抗戰聲中,川軍將領紛紛請纓抗戰,而老蔣也有意“藉刀殺人”,剩機支解消滅川軍。蔣任劉湘為七戰區司令長官,將川軍編成第二十二、二十叁兩個集團軍,第二十二集團軍總司令鄧錫侯,副司令孫震,轄四十一、四十五、四十七軍(由李傢鈺新6師擴編而來),第二十叁集團軍由劉湘自任總司令,唐式遵副之,轄二十一、二十叁軍。蔣先將從川北出川的二十二集團軍調往山西,劃入閻錫山二戰區,當由川江出川的二十叁集團到達漢口時,蔣又將其劃歸程潛第一戰區,拱衛南京外圍。當劉湘到達南京時,他第七戰區防區何在,任務是什麽都還不知道,手下的川軍就全沒了,劉湘完全失去了對川軍的控製,不久就病死了。川軍出川時,各界普遍認為這是當時中國“最糟的軍隊”,裝備不足,缺乏彈藥、給養和醫療設備,鼕天在山西打仗時,士兵腳上穿的還是草鞋。然而,就是這樣一支部隊,卻在抗戰中進行了無數次最艱苦、最慘烈的犧牲,為中華民族的民族獨立事業做出了偉大的貢獻。川軍二十六師,參加淞滬會戰,是戰績最好的五個師之一,全師四千餘官兵,到撤離戰場時僅存六百多人,傷亡85%以上。徐州會戰,川軍二十一軍防守南綫,其中一四五師守廣德,在優勢敵人的圍攻下,陣地失守,師長饒國華毅然率剩餘僅一營部隊衝入敵陣,以圖恢復陣地,終因寡不敵從,身陷重圍,彈盡援絶,將軍不願做俘虜,舉槍自戕殉國。一四四師師長郭勳祺也在戰鬥中負重傷。二十二集團37年底編入李宗仁雜牌軍戰區,參加臺兒莊戰役,一二二師師長王銘章,奉命駐守滕縣,日軍主力板垣師團猛攻滕縣不下,以重炮飛機猛轟,炸毀城墻,王師長親自指揮巷戰,不幸遭機槍掃射壯烈犧牲。王師長殉國後,所部官兵逐屋抵抗,戰至最後一人,城內傷兵不願做俘虜,以手榴彈與衝進來的敵人同歸於盡。騰縣一役,一二二師五千餘人幾乎全部傷亡,但也斃日軍四千餘人。在騰縣以北的界河、竜山帶佈防之一叁一師陳離部,也傷亡四五千人。正是川軍的巨大犧牲纔換得臺兒莊戰役的勝利,李宗仁曾揮淚而言:“川軍以寡敵衆,不惜重大犧牲,阻敵南下,完成戰鬥任務,寫成川軍史上最光輝的一。”李寶鈺部第四十七軍,長期在晉東南作戰,後編為叁十六集團軍,駐守河南,在豫鄂湘桂戰役中,由國民黨上層指揮不力,豫西各部在混亂中轉移,叁十六集團軍因是雜牌,奉命擔任掩護,在轉移途中,司令部直屬隊不幸與日軍穿插分隊遭遇,總司令李傢鈺當場中彈身亡,成為抗戰中殉國的川軍最高級別將領。但是,抗戰期間,少部川軍不思抗日,專門反共,楊森部製造了“平江慘案”,川軍一部還參與了皖南事變。各有所終川軍歷史劃上句號。
抗戰後,原二十二集團軍各軍劃歸孫震指揮,一直在中原戰場作戰,淮海時編入孫元良兵團,最終被殲。王陵基投靠老蔣當了四川省主席。楊森後來還當了重慶市長。抗戰期間出川抗戰的其它各路川軍也先後被蔣分割,編散,先後投入到前綫,被解放軍消滅。抗戰中留在西南的24軍劉文輝一部一直駐紮在西康,鄧錫侯將四十五軍留川的一師兩旅編為九十五軍,由黃隱任軍長。劉湘死後,所部留川的五師二旅,十六個保安團劃潘文華指揮,抗戰時編為二十六集團軍。抗戰後縮編為叁個整編旅,分別劃給了張軫、白崇禧和襄樊康澤,潘文華成了光桿綏署司令,後來一六四旅在襄樊被殲,部分殲兵逃回四川重組為一個團,潘將該團與綏署直屬隊合編為二叁五師,由其子潘清洲任師長,這成為了潘最後的傢底。
劉、鄧、潘長期受老蔣打擊排擠,與蔣有很深的矛盾,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劉伯承、鄧小平等親自組織對川軍的策反,在襄樊在役中被活捉的川軍將領郭勳祺,被劉鄧首長特批入黨,回川做劉、鄧、潘的工作。在解放軍席圈大西南的局勢下,蔣要叁人配合鬍宗南,决戰川西。為了不給蔣傢王朝陪葬,叁人於彭縣宣佈起義。川軍其它將領中,王陵基於1964年被作為戰犯特赦。王纘緒解放後留在了成都,任四川省政府參事室參事。唐式遵最可笑,他本已退役在重慶辦南林學院,最不甘寂寞,到西昌嚮蔣要了一個四川省主席的空銜(時四川全境已基本解放),表示“寧為文天祥,不做降將軍,作為四川人,死也要死在四川”,結果果然於1950年被擊斃。有叁十多個姨太太的範紹曾,卻戒掉大煙,在家乡迎接解放,電視劇《傻兒師長》就是以他為原型寫成的。楊森、孫震因忠心事蔣,蔣在臺灣給他們安排了一個總統府國策顧問的位置。兩人分別於1977、1985年病死於臺北。至此,一部川軍的興衰史畫上了句號。
川軍在抗戰中以硬戰、血戰聞名,前後出川300萬兵員,共64萬餘人傷亡,除了英勇頑強外,裝備過於簡陋也是重要原因。另外也有人說是蔣介石藉日軍之手圖謀消滅川軍,因此在抗戰之初,國民黨中央軍主力潰退之時,以襤褸之衆的川軍去一綫衝殺,試圖將川係軍閥的老本都拼光在抗日前綫。川軍首領劉湘據稱是“七七”事變後第一個通電請戰的高級將領(“七七”後第三天),其抗日熱情卻正中了蔣介石“消除異己”的下懷。蔣介石遂要求四川調集30萬部隊(川軍當時把各種武裝加完不過40餘萬)出川抗日,另準備50萬壯丁備戰。劉湘親率川軍精銳10萬甫一出川即暴病而死,部隊被分散抽調各處最前綫,又得不到補給,蔣介石很難與“陰謀論”脫離幹係。
對中國軍隊中的派係問題,日軍的岡村寧次是很清楚的,他在一九三九年就專門製定了分化、瓦解中國軍隊中雜牌武裝,集中優勢兵力消滅國民黨中央軍的“解决方案”,並付諸實行。日軍的“招降”政策也不是沒有效果的,尤其汪偽政權成立後,也的確有部分中國軍隊(多為雜牌軍)投降日軍。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大多數的雜牌部隊都沒有投降,還在隨後的戰鬥中給予日軍沉重打擊----如川軍楊森部、王陵基部參與的昆侖關大捷。並且更多的、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投身抗日戰場、投身到轟轟烈烈的抗日救亡運動,中國的抗日武裝不僅沒有瓦解,還在後來的戰爭中日漸發展壯大,並最終取得了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
抗戰中的川軍嚴格來說並不能算是中國軍隊的正規部隊,而是一支地方軍閥武裝。無論是部隊的裝備和軍事素質、部隊待遇,都無法與國民黨中央軍相提並論。但抗日戰爭中,這支部隊用自己大無畏的犧牲換來了“川軍能戰”、“無川不成軍”的名聲。在數十年的內戰中,他們中的一些人也許沒少幹過壞事、甚至傷天害理的事,他們中絶大多數人也沒有多高的文化水平,講不出什麽大道理。他們很難有現在一些“理性的精英”那樣的個人利益與國傢利益間關係的感悟,身逢亂世,他們也許感受最少的,就是“國傢”這個概念,感受最多的應該是大大小小的“大帥”。從成軍之時起,這樣的部隊事實上就衹是某人的私人衛隊。從個人而言,他們也許從來就沒有感受過“國傢”對他們做過什麽,但他們知道,“打內戰”是一個軍人最大的恥辱!他們也許曾橫行鄉裏、也許曾魚肉百姓,但衹有在投身於偉大的衛國戰爭中,投身於維護國傢領土完整和捍衛民族獨立的鬥爭中時,他們纔真正體會到了一個軍人的使命和榮譽!衹有在爭取民族獨立自由的鬥爭中,他們體內火一樣的激情纔被喚醒,並且象火山一樣地迸發出來,令他們可以無視敵我實力的懸殊而奮勇前行----為了身後四萬萬同胞,寧可戰至最後一人而决不後退! |
|
川軍的吃苦耐勞精神可以說是獨步華夏,沒有其他的省份的人的吃苦精神可以比得上川軍。抗日戰爭期間,四川人砸鍋賣鐵以一個省份,承擔了全國百分之三十的供應,和十分之一兵源,不知數字是否有誤,請見識廣博者考證一下。那個報道裏面有個細節讓我挺感動的,講的是抗戰期間四川一而再再而三的捐款,有很多要飯的都把傢底翻空的投錢.抗戰口號也響亮:“敵軍一日不退出國境,川軍一日誓不返鄉”,“男兒欲報國恩重,死到沙場是善終”。
打仗有輸贏,可不能丟人.國軍第一王牌74軍,共軍第一王牌27軍,都經歷過無數血戰。都也有勝負,可從來沒有丟人的時候,走到哪裏都是贊譽一片。同樣,川軍的122師在王銘章的領導下,在滕縣全軍犧牲。從嚴格的軍事意義上說,應該是慘敗,因為3000人的犧牲換來的是日軍僅僅66人的傷亡。可在各種輿論的眼裏,川軍贏得了尊重。考慮到川軍低劣的裝備和低水平的訓練,沒有任何人認為那是丟人的。相反,那是名垂千古!於是有了無川不成兵的美談。川軍最大的榮譽,應該是抗美援朝。雖然沒有一個部隊是起源於四川的,可四川的犧牲是3萬多人,竟然是犧牲最多的地方省份。在上甘嶺,可以說正是川軍的吃苦精神,把陣地死死的守住讓美軍感到無能為力。
徐州會戰,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指揮。1929年到1930蔣馮閻大戰中原,中央軍和地方軍打得一塌糊塗,此後,中央軍與地方軍也是貌合神離,各有算盤。但是在徐州會戰之際,中央軍、西北軍、東北軍、廣西部隊、雲南部隊、川軍、山東部隊、江蘇保安隊這些部隊在七八年前彼此還是兵刃相見互相殺個你死我活的,而在面對兇惡的倭寇時,這些部隊卻能捐棄前嫌無私無我空前合作空前團结,皆中國熱血漢子。
男兒立志出夔關,不滅倭奴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處處有青山!
--------唐式遵
川軍著名將領、122師師長王銘章奉命駐守滕縣,日軍主力坂垣師團猛攻滕縣不下,以重炮和飛機猛轟,炸毀城墻。王銘章寧死不屈,跳墻殉國。王銘章殉國後,所部官兵抵抗戰至最後一人,城內傷兵不願做俘虜,以手榴彈與衝進來的敵人同歸於盡。滕縣一役,122師5000餘人幾乎全部傷亡,但也斃日軍4000餘人。在滕縣以北的界河、竜山一帶佈防的131師陳離部也傷亡四五千人。川軍的巨大犧牲換得了臺兒莊戰役的勝利,李宗仁在回憶錄中感慨,“如無滕縣之固守,焉有臺兒莊之大捷!川軍以寡敵衆,寫成川軍史上最光輝的一頁!”“……城中殘留官兵,均戰至最後,以手榴彈自戕,無一被俘投降。奉命之忠,死事之烈,剋以保障徐淮,奠定抗戰之基,睢陽之後,一人而已……”
川軍出川後,最先進行的是川軍第43軍第26師和川軍第20軍在淞滬戰場的血戰。據何聘儒先生回憶:26師裝備可憐,“一個連僅有士兵八九十人,衹有一挺輕機槍和五六十支步槍。有的槍使用過久,來復綫都沒有了,還有少數步槍機柄用麻繩係着以防失落,武器之窳(yu禹)劣,可以想見。”日軍飛機大炮狂轟濫炸,傷亡慘重,戰士誓與陣地共存亡,前仆後繼,毫無懼色。該師官兵英勇頑強鏖戰七晝夜,多次擊退日軍進攻,被譽為參加淞滬抗戰的70多個師中成績最好的5個師之一。該師付出的代價也極為慘重,全師4000多人,這場仗打完後僅剩下600多人!
在內戰中惡名在外的20軍楊森部,這次也在淞滬抗日前綫立下大戰功。10月15日,804團奉命收復失掉的陣地。團長嚮文彬率部當夜惡戰,奪回了陣地,但全團官兵,營長衹剩彭煥文1人,連排長非傷即死,無一幸免,排長剩下4個,士兵衹剩120餘人!
新津縣的愛國模範、72歲高齡的高尚奇,十分痛恨日本侵略者,他將4個兒子中的3個先後動員去參軍抗日,僅留老三高光田在傢做小生意維持—傢六口人的生活。
"模範父親"的安縣王者成,送其自動請纓出徵的兒子王建堂時場景更催人淚下:他贈送給兒子的竟是一面"死"字旗!他在白布旗正中寫了個大大的"死"字,旗子左方寫道:"國難當頭,日寇猙獰。國傢興亡,匹夫有分。本欲服役,奈過年齡。幸吾有於,自覺請纓。賜旗一面,時刻隨身。傷時拭血,死後裹身。勇往直前,勿忘本分!"
抗戰中的川軍是一個縮影,一個參於抗戰的千百萬地方武裝的縮影。就象在淞滬會戰中端着刺刀與日軍坦剋“肉搏”的桂係部隊,這些年輕人都曾經為軍閥混戰賣命、都曾為了幾個大洋的賞錢而迷失在內戰的烽火之中,但當民族危難、國傢存亡之際,他們的青春依然能放射出奪目的光彩。在那樣的時代,我們不必苛求他們個個都是完人,我們也不應訕笑他們以刺刀拼坦剋的“不理智”,正是他們的勇氣和犧牲令侵略者為之膽寒、令世人為之嘆服、令我們有了今天的民族獨立與自由!他們,都是人民英雄紀念碑上的銘文;他們,都是人民英雄紀念碑上的浮雕;他們,理應永遠是我們心中不朽的人!
震撼!細說川軍抗日血性及逸聞趣事[圖]
話說自民國以來,四川是內鬥最厲害的省,現在在一些地方的成渝論戰鬥得是窩火翻天的,都是用嘴巴和手指敲鍵盤。那個時候可是真刀實槍的幹。
四川內鬥雖然劇烈,但四川人天性幽默,因此川軍的很多事情也是搞笑的很。
一,當革命軍到達武漢的時候,四川的軍人馬上改變顔色,宣佈服從蔣光頭,首先就是大佬劉湘,所以他不但通電反對吳佩孚,而且命令他的軍隊,見了女學生都高呼着:打到奴的夫和“反對站起睡”,所以劉湘登時被稱為革命同志,蔣光頭同志一高興就和劉湘拜了把子。
二、四川軍閥形形色色,老百姓用歌謠總結:
水有彭水旋,神有劉神仙,靈官來鎮殿。
哈兒去守邊,修路唐子晉,衛鋒郭大蠻。
張斯可,餘安民,都是安邦定國臣。
還有司令藍田玉,彎腰駝背打球去。
鬍子大漢潘文華,光頭小夥王瓚緒,
飛機軍艦件件齊。
李羅楊森,好象劉湘幹女婿。
現在我們都說楊森是個大軍閥,殺人魔王,是個專門殘害處女的色狼,其實楊森也算個英雄人物,接受新思想比較快;楊森最火的時候管理四川,喜歡用新式人物,凡從北京上海這些比較洋盤的地方回來的學生,見一哈就拜為秘書,久了就成了“秘書團”。人一多,老楊就不發薪水了,但每個人有勤務兵一個,馬燈一架,那些秘書本來就是挂個職,見有便宜可占,於是每天到督署領洋油的動以百計,都來搞摸夥,於是秘書們便被稱為“洋油秘書”
楊森當權了,又是個色狼GG,妻子小妾數不勝數,都是些纔多貌美的MM,他辦的報紙吹噓老楊英雄蓋世,所做所為,皆是為國為民,實乃俠之大者,於是老楊成了當時四川少女的偶像,顛倒了大把高才女生,好多人寫信給他求愛,其中有一封這樣寫:“願為英雄妾,不作庸人妻。” 數十載之後,讀之仍使我等庸人唏噓不已。
1926年8月29日,在長江上遊,四川東部城市萬縣附近江面上,英國商船“萬流”號浪沉川軍楊森部官兵乘坐的三衹木船,船上官兵54人全部溺死,肇事英輪在英國軍艦掩護下逃跑。川軍第一路總司令兼四川省長楊森扣留了另外兩艘英國商船。中英雙方尚在交涉之中,三艘英國軍艦在9月5日下午5時左右劫奪被扣英輪,並猛烈炮擊萬縣城區達三個小時,發射重型炮彈300餘發,萬縣城區一片火海,繁華街市頓為瓦礫。萬縣軍民死亡604人。
四川一個師長,羅煙灰,在宣佈革命後對官兵談話道:大傢都說老子是假革命,現在我因改換國民革命軍的招牌,另製旗幟及全師領章、臂章等東西,已經花掉了二萬多,難到不是錢邁,還敢說老子不革命,難道還要傻花些錢纔算革命爍?
軍閥割據時代,四川軍隊五花八門,其番號名稱,更是牛頭不對馬面:
邊防軍:理應駐防川邊,可是卻長期駐防川中各縣,從不挨邊(軍長賴)
江防軍:理應駐防沿江,但卻長期留駐成都盆地。(軍長黃)
成屬清鄉軍:成屬係指成都府所屬地區,不但不對不在成都,遠駐川南資中一帶,而且從未清過鄉(司令官彭)
雷馬屏屯殖軍:部隊衹有一連,不在雷波.馬邊.屏山屯殖,卻閑駐敘府(今宜賓)坐吃糧餉,直至解放(司令官穆)
混成旅:聽起像步.騎.炮.工.輜諸兵種合成,其實清一色步兵,一點也不混(各軍皆有)
騎兵團:不但無馬,連牛都沒有一頭。(陳三師杜團)
炮兵團:連土擡炮也沒有一門。(各軍都是這樣)
工兵營:沒有一把鐵鍬,十字鎬,挖戰壕要嚮老百姓藉鋤頭
川軍的結局
抗戰後,原二十二集團軍各軍劃歸孫震指揮,一直在中原戰場作戰,淮海時編入孫元良兵團,最終被殲。王陵基投靠老蔣當了四川省主席。楊森後來還當了重慶市長。抗戰期間出川抗戰的其它各路川軍也先後被蔣分割,編散,先後投入到前綫,被解放國消滅。抗戰中留在西南的24軍劉文輝一部一直駐紮在西康,鄧錫候將四十五軍留川的一師兩旅編為九十五軍,由黃隱任軍長。劉湘死後,所部留川的五師二旅,十六個保安團劃潘文華指揮,抗戰時編為二十六集團軍。抗戰後縮編為叁個整編旅,分別劃給了張軫、白崇禧和襄樊康澤,潘文華成了光桿綏署司令,後來一六四旅在襄樊被殲,部分殲兵逃回四川重組為一個團,潘將該團與綏署直屬隊合編為二叁五師,由其子潘清洲任師長,這成為了潘最後的傢底。 |
|
川軍
Sichuan Warlord Clique's Army
ChuQnlun
川軍(Siehuan warlord elique’5 Army)
民國時期四川各實力派所轄軍隊的習稱。
其前身主要為四川新軍暫編陸軍第17鎮。
1 902年(清光緒二十八年)四川着手編練新
軍。至19H年(宣統三年)建成第17鎮,
慶斕任統製。武昌起義爆發後,新軍中的同
盟會組織和保路同志軍紛紛宜告獨立,分
別建立大漢蜀北軍政府、重慶蜀軍政府等。
同年底,新軍和保路同志軍等合編為四川
陸軍3個鎮,宋學臯、彭光烈、孫兆蠻分任
第1鎮至第3鎮統製。不久增編第4鎮,劉
存厚任統製。共轄步、騎、炮兵20標,工
兵、瑙重各1營。1912年4個鎮改編為陸軍
第1師至第4師,新建第5師。宋(後周駿)、
彭、孫、劉和熊剋武依次任各師師長。討袁
戰爭和護國戰爭期間,川軍內部分化,部分
參加討伐袁一世凱,大部參與鎮壓討袁武裝。
1917一1925年,川軍與滇黔軍之間及川軍
內部,先後爆發劉(存厚)羅(佩金)之戰
及川黔軍驅楊(森)之戰等,進一步形成以
同鄉、同學等不同關係的各個軍閥集團,
分別占有一定地盤,形成“防區製”,各自
擴充軍隊,建製混亂。1926年在北伐戰爭
節節勝利形勢下,川軍歸附國民革命軍,改
編為第20軍至第24軍,第28、第29軍。楊
森、劉湘、賴心輝、劉成勳、劉文輝、鄧錫
侯、田頌堯依次分任各軍軍長,另由原楊森
部分化出來的部隊亦稱第20軍,郭汝棟任
軍長。總兵力達30餘萬人。形式上雖有統
一編製,但仍分別由劉湘、楊森為首的“速
成係”,鄧錫侯、田頌堯為首的“保定係”等
各集團所控製。1927一1934年,各集團為
爭奪四川統治權,發生過“下川東”、“上川
東”以及劉湘與劉文輝的“二劉”之戰等。
其間,川軍數次參加圍堵長徵進人川境和
川陝革命根據地的工農紅軍。1935年8月,
國民黨政府對川軍進行整編,保留第20、
第21、第23、第24軍番號,將其餘部隊改
編為第41、第44、第45軍和獨立第104師。
楊森、唐式遵、潘文華、劉文輝、孫震、王
績緒、鄧錫侯分任各軍軍長,李傢飪任第
104師師長。1937年“七七”事變後,主要
部隊擴編為第4軍團至第6軍團,第24、第
25軍團。鄧、劉(文輝)、楊、唐、潘分任
各軍團長。至1939年鼕,以川軍為基礎,陸
續擴編為第22、第23集團軍,第27集團軍
至第30集團軍,第36集團軍和第88軍。
鄧、唐、楊、潘和王攢緒、王陵基、李傢飪
依次任各集團軍總司令,範紹增任第88軍
軍長。其間大部先後出川,分別參加淞滬、
徐州、武漢等地會戰,陣亡官兵26萬餘人。
解放戰爭期間,劉文輝、鄧錫侯等分別率領
第24、第95軍等部起義;其餘部隊在安徽、
山東等地相繼被人民解放軍殲滅,部分逃
往臺灣。(董亞文) |
|
- n.: rhubarb
|
|
人物 | 辛亥革命 | 井研 | 民國將領 | 四川 | 民族英雄 | 大邑 | 軍閥 | 百科大全 | 汶川地震 | 四川人 | 百科辭典 | 抗日英雄 | 上海 | 聯想 | 革命傢 | 江西人 | 四川歷史 | 民國幕僚 | 將軍 | 將領 | 中華民國 | 抗日戰爭 | 營山 | 更多結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