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雲南 >大理 >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 > 巍山古城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巍山古城投訴電話 大理州旅遊投訴電話:0872- 96927
  雲南省旅遊投訴電話:0871-4608315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巍山古城又叫象化城,是南詔古國的發祥地。它座落在繞山壩子南端,是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所在地。古城北距大理市61公裏,東至昆明約400余公裏。
   早在漢武帝時,就在巍山設邪竜縣,屬益州郡;東漢屬永昌郡。蜀漢、晉、南朝屬雲南郡。唐初設陽瓜州。後屬傢捨詔。南詔時,巍山設蒙捨瞼。大理國前期置蒙捨賧,後期置蒙捨鎮,開南縣。元初改蒙捨千戶所,明改為府,清改為蒙化直隸廳。1913年改為蒙化縣,1954年改為巍山縣。據《蒙化志稿》記載:現存的巍山古城建於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了。古城形狀方如巨印,中間的文筆樓為印棲,方方有四裏三。四道城門樓上都各建有誰樓,東叫忠武,西叫威遠,南叫迎費,北叫拱辰。樓高三層,威武壯觀。由於古城屢遭兵禍,加上年久失修,古城的東、西、南三座古樓已被拆除,今衹有北古樓和城中的文筆樓幸存下來。但從整個佈局來看,古城仍保持着明清時的棋盤式建築格局。解放後政府撥款,對二座古樓進行修復,面貌煥然一新。但由於縣城嚮北發展,北古樓成了城的中心,而原來位於城中心的文筆樓,現卻位於城南。
   拱辰樓建於高8.5米的城墻之上,為重檐歌山式建築,面寬五間28米,進深17米,高16米,下層四面設廊,最下為城門洞。上檐南面是挂“魁雄六詔”巨匾,北面檐下有“萬裏瞻天”匾。兩匾內容皆言志,反映了當年南詔氣吞山河的雄心壯志。書法氣勢磅礴,雄渾有力,與整個建築渾然一體,使古樓顯得更加雄偉壯麗,氣勢不凡。
   文筆樓又叫星拱樓、鐘鼓樓,始建於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明末毀於戰亂,清代又重建。樓高11米,面寬三間,重檐歇山式建築。下層四周為圍廊,上下層檐下均設鬥拱,雕刻精美。門窗透雕,四角翹起,看上去古雅華麗,精巧美觀。樓上四面懸挂匾額為:“瑞霞華峰”、“巍霞擁鶴”、“玉環瓜浦”、“蒼影盤竜”。樓下臺基起券洞,東西南北四條街由此交叉通過。登樓四顧,衹見古城青磚碧瓦與現代高樓交映生輝,城內人流如潮,一派生機勃勃之景象。在古城及附近還有數十處古建築和名勝古跡。如城遺址、大小寺、巍寶山建築群、圓覺寺、南詔蒙捨城遺址、等覺寺太陽宮、白塔、寶竜寺、封川塔、文廟、三鶴洞摩崖題刻、文昌宮、文華書院、雲淨寺、月波庵、北社學、圭峰寺、西竺庵、東嶽廟、杜文秀起義遺址、城隍廟、蕭公調、陳翼權基等。
   近幾年,城建部門將原來的南街、北街、縣醫院門口的橫街、十字街等擴寬,鋪成水泥路面。又新修了西新街和東新街等街道,建蓋了許多樓房,對兩座公園進行擴建整修,使古城青春煥發,欣欣嚮榮。
   1994年1月,經國務院批準,巍山定為第三批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城外還有巍寶山道觀群、圓覺寺、玄竜寺、竜於圖山、天摩耶寺等文物景點。
No. 2
  巍山古城地處雲南西部哀牢山麓,紅河源頭的巍山,是一座具有濃郁地方歷史文化特色的城市,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同時也是南詔國的發祥地。始建於元代的古城,在明代改為磚城,如今風貌依然。巍山還是雲南推行土司制度時間最長的地區之一,其悠久的歷史孕育了衆多寺觀廟宇,與多姿的自然景觀遙相呼應,相得益彰。
  巍山古城在唐初就有村捨了,元代的時候,段氏總管開始建築土城,到明朝纔正式建城,至今整座縣城依然較為完整的保持了600多年前建城時候的棋盤格局,是中國保存最完好的明清古建築群,古城內大街小巷縱橫交錯,呈標準的井字結構建設,共有25條街道,18條巷,全長14公裏;以星拱樓為中心,街道成井字狀分佈開來。
  保持井字建設格局,是巍山古城自明清以來在建築方面的一個比較成功的經驗,其間隨着人口的增加、經濟的發展相應的擴修了幾條街道。城內房屋基本保持了中式結構,南、北主軸綫兩側的房屋則完整的保存了明、清時代的建築式樣和風格。古城內的民居多數是院落式的,保持了大理白族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土木結構的特色,北門外的二條街道是主要居住區,臨街為鋪面及大門,寬度一般為6-7米,後面為住宅。整坐古城的城墻高度一樣,放眼望去,視綫開闊,神清氣爽!
  巍山是一座古風猶存的古城。古樸的民風,適宜的氣候及深厚的文化底藴,造就了巍山人神閑氣定的生活性格。在古城內我驚奇的發現,居然有從右至左書寫的告示,除了在電視電影上看到過之外,在其他地方,我還真沒見到過。巍山很多人都喜歡養蘭花,蘭花品種繁多,以元旦蘭為上等佳品,它在元旦的時候開花,花期長達4個月,這些都反映出古城人古樸清新的居住環境、和諧自然的生活氣氛和高雅的審美情趣。
  一方山水養育了一方風土,巍山物産豐富,有一批聞名遐邇的土特名産。巍山彝族紮染具有漫長的歷史和濃郁的地方色彩,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巍山的紮染工藝在布料、成品上不斷的創新。蜜餞是巍山很有特色的食品,主要源於巍寶山道人精製的蜜食品,以瓜、果、藥材為原料,選用優質鼕蜜製作而成;卜醬豆用優質的黑豆,經過篩選、浸泡、蒸、餾、降溫、發酵、配料、養護等數道傳統工序,色澤黑亮,是香醇可口的美食調料;粑肉餌絲、青豆小糕、鍋巴涼粉、什錦鹹菜等更是巍山遠近聞名的小吃。
  巍山古城是國傢級歷史文化名城,是雲南省四個“文獻名邦”之一,是南詔(蒙捨詔)的發祥地,有不少南詔遺跡和歷史傳說。
  西漢時期在此設邪竜縣,又名蒙化。是雲南省最早設置郡縣的地區之一。因縣城東有巍寶山得名巍山。現在的巍山古城,始建於元代,明洪武23年(公元1390年)擴建。
  唐開元25年(公元737年),南詔第四代王皮邏閣以巍山為基地,在唐王朝的支持下,兼併了洱海地區的五詔和其他小部落,建立南詔國,傳王位十三代,歷時253年。
  明清兩代,巍山實行土司制度,彝族左氏任土司,承襲18世。明代稱蒙化府,是雲南“三大土府”之一,另外兩個土府是麗江納西族木氏土府,元江傣族那氏土府。
  悠久的歷史,造就了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豐富多彩的歷史文化,文物古跡薈萃,風景名勝衆多。有巍寶山、巍山古城、玄竜寺、圓覺寺、山竜山於圖城、雲隱寺、陳異叔石棺、慧明寺、東山蒙化靈泉、鳥道雄關、五印山等等。
  巍山古城築有城墻,東西南北四個城門,城中心建星拱樓,古城形方如印。城內為棋盤式街道格局。有25條街,18條巷,街道縱橫交錯。
  巍山北城樓名拱辰樓,建於明洪武年間。在高大的城墻上,有五間重檐歇頂式的古老建築。城樓南面挂“魁雄六詔”,北面挂“萬裏瞻天”橫匾。氣勢雄威。古樓高23.5米,下舌城墻高8.3米。樓架由28棵大柱支撐,由東、西兩道小門登級而上。登上樓頂,舉目四望,東西南北四條街道嚮四方延伸,屋捨儼然。整個巍山壩子全收眼底,十分壯觀。
  巍然屹立的拱辰樓和星拱樓,成為古城的標志性建築。古城內民居基本保留了明、清風貌的中式結構。有的是“三坊一照壁”,有的是“四合五天井”,古樸典雅。在古城內外,有衆多明、清古建築,如文廟、文華書院、玉皇閣、東嶽宮等。一些專傢學者考察巍山古城後贊嘆不已,認為“巍山古城風貌如此完整,在雲南乃至全國均屬少見”。
  巍寶山是全國14座道教名山之一。為雲南省第一批國傢級森林公園。森林覆蓋率達85.2%。山體像一大青獅,正回頭俯瞰古城和瓜江;山下水庫和大壩好似其梳妝臺,白雲浮遊的水面宛若其穿衣鏡。山勢起伏雄偉,蒼鬆翠柏挺拔,麯徑通幽,景色迷人。在全國14座道教名山中,巍寶山的道觀殿宇最多、最宏偉、建築風格最具地方民族特色。其中的長壽洞八卦建築風格、大殿門上的八仙過海鏤空浮雕、大殿頂部的八對藻井鏤空竜圖,在全國道教名山中絶無僅有。巍寶山上依山就勢建有22座清代道觀,規模宏大,建築工藝精湛。山上、殿宇中保留着“鬆下踏歌”壁畫等大批有價值的碑文、石刻、壁畫、楹聯、匾額、雕刻等。
  巍寶山古建築群、巍山古城拱辰樓、南詔山竜山於圖城遺址,均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巍寶山是南詔發祥地,是南詔始祖細奴邏耕、牧、發跡之地。山前土主廟(又稱“巡山殿”)相傳為其傢廟。南詔土主廟是國內最早、規模最大的土主廟,是彝族土主崇拜的中心和源流。每年農歷正月十五、十六兩天,彝族群衆均到土主廟殺豬宰羊,祭祀開國先祖細奴邏。據《蒙化縣志》記載,蒙捨詔,俗名土主廟,蒙化十三代為郡中十三土主。又據《南詔野史》載:“開元二年,唐授邏皮為特進,封臺登郡王……開元二年,立土主廟”。大殿上塑有身着彝服的細奴邏及二侍者的像。每年9月14日,是南詔始祖細奴邏生日,屆時新村男子要來巡山殿祭祀。土主廟附近,方圓數十裏內道教係統的名勝古跡,星羅棋布。
  巍寶山是集自然風光、南詔根源文化和道教文化為一體的名山。
  圓覺寺林木掩映,風景秀麗,是遊覽勝地,已有五百多年歷史。明代學者楊慎曾寓居於此,在大殿上題了兩副對聯,一副是:“一水抱孤城,煙靄有無,拄杖僧歸蒼茫外;群峰朝殿閣,雨晴濃淡,倚欄人在畫圖中”。一副是:“高閣高懸,低閣低懸,僧在畫中看畫;遠峰遠刊,近峰近刊,人來山上觀山”。圓覺寺前的參天古柏林中,有雙塔聳立,高約15米,有九層,上有寶頂,是方形密檐式磚塔。圓覺寺背山面城,從山門拾級而上,一進三院,步步登高,有四大天王殿、大雄寶殿、後殿。大雄寶殿兩側建有側殿。整個寺建築結構嚴謹,安排得體。這裏林深樹密,流水潺潺,環境幽靜,遊人不絶。
  巍山縣城北約20公裏的山竜山於圖城山上,有一面積約三百多平方米的緩坡,傳說是南詔國的第一代都城——山竜山於圖城。山竜山於圖山旁,有一名叫“火燒鬆明樓”的地方,是傳說中的南詔王“火燒鬆明樓”的遺址。蒙捨詔主皮邏閣,逐漸強盛,想吞併五詔,於唐開無26年(公元738年)6月24日,用松樹明子建一幢樓,叫“鬆明樓”,邀請五詔主來祭祖。邆賧詔主皮邏登妻白潔夫人,感到南詔王居心叵測,打一隻鐵鐲戴在丈夫手臂上,正當五詔主在鬆明樓作樂時,皮邏閣放火燒鬆明樓,五詔主均被燒死。五詔妻子無法辨認燒焦的屍體。衹有白潔夫人認出丈夫手臂上有鐵鐲。後,白潔夫人起兵抵抗,以身殉情。後人為紀念白潔夫人,每到6月25日,就在各村點起火把,各傢紮小火把,村裏村外遍地火把。據說,這就是彝族“火把節”的由來。
  古城東,有一奇特的石棺,建於清初。據雲是明將陳異叔之墓。石棺長13米,寬10米,前高2米,後高3米。石棺前立大理石墓碑,碑前有一長石桌,碑後10米年有石亭一座。石棺兩側各立石方桌一張,距離方桌左右各30米處,各立5米高的石燭一根。這奇特的石棺,為陳異叔晚年所鑿,並在石棺上鎸詩明志。石棺建成,陳異叔即邀親友前來觀看,於是陳含笑入棺,長眠在此。陳是明末一位武將,明亡避居山中。
  巍山的民族風情也獨具特色。彝族打歌,舞姿粗獷豪邁,熱情奔放。巍山彝族打歌隊曾到北京參加會演,還曾到日本獻藝。巍山民間的“洞經音樂”,也受到好評。
  巍山的紮染具有民族傳統工藝特色,曾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紮染藝術之鄉——巍山”。巍山紮染出口日本、歐美、東南亞等國。
  巍山的蜜餞、果脯,是遠近馳名的土特産。名特小吃“粑肉餌絲”,不油不膩,清香可口。遊人到此,總要品嚐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