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雲南 >大理 > 巍寶山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巍寶山聯繫方式
  地址:地理巍山縣城南10公裏.
  電話:08726123574
  郵編:6722400巍寶山投訴電話大理州旅遊投訴電話:0872-96927
  雲南省旅遊投訴電話:0871-4608315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巍山是雲南省設置郡縣最早的地區之一,是南詔的發祥地,是清代雲南省四個文獻名邦之一。有省、州、縣級文保護單位30多處,有明清風貌保存較完整的古城,有全國十四座道教名山之一的巍寶山,有展現候鳥遷徙奇觀的鳥道雄關,有建築風格各異的回族清真寺,有雲南省緑孔雀自然保護區。民族傳統節日以彝族“二月八”、火把節及回族的聖誕節、開齋節最為熱烈。巍山以其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旖旎的自然風光,濃郁的民族風情構成了巍山深厚的文化內涵和豐富的旅遊資源。
  巍寶山簡稱巍山,位於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城南11公裏。海拔2509米,峰巒起伏,綿綿數十裏。山中緑樹成蔭,地涌青霞、花放異彩,前人認為有寶氣,故得名。巍山可分為前山和後山兩個景區,景點有30多處。除10多個道觀外,有洗心間、銀粟泉、七星井等新景觀,還有古人撮合的美女瞻雲、竜池煙柳、鶴樓古梅等八景,這些景觀往往與神話故事相關聯,使自然風光與人文景觀互相交融,形成巍山一大特色。此外,巍寶山還是南詔發祥地,道教名山,如今又恢復了洞經音樂樂奏會和彝族歌會,使這座名山更加璀璨。
  巍寶山是國傢級大理風景名勝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位於巍山縣城東南面約10公裏處,面積19?4平方公裏,主峰海拔2569米。巍寶山南依太極頂,西鄰陽瓜江,東連五道河,北與大理點蒼山遙望,峰戀起伏,綿延數十裏。因山勢挺俊,滿山古樹蔥蘢,山中地涌青霞,花放異彩,古人認為山中有寶氣,故名巍寶山,簡稱巍山。1992年巍寶山被列為國傢級森林公園。現已查明有高等野生植物300多種,飛鼠、花面狸等稀有動物20多種,緑鳩、金絲黃眉等珍貴禽鳥40多種。與其它高大的山脈相比,巍寶山並不算高。但“山不在高,有仙則靈”。巍寶山是中國十四個道教名山之一,又是歷史上顯赫一時的南詔國發祥地,這裏的彝族同胞至今還流傳着與南詔有關的傳說——“老君點化細奴邏”(這與《南詔圖傳》“觀音點化細奴邏”的說法同樣是一種“君權神授”的附會傳說),使巍寶山增添了神秘的宗教氣氛,成為雲南的道教中心和著名的風景旅遊地。
  一千二百多年前,南詔曾以260人的大型樂舞團歷盡艱辛,跋山涉水,赴長安嚮唐山朝獻"南詔奉聖樂"樂舞,成都市雲南音樂史上的壯舉。經世界語民族文藝學會的推薦,巍山洞經古樂隊又踏上了這條古才能的"音樂絲路"到了北京,作為民族文藝的新成就,光榮出席了1998年8月10日至16日在北京召開的《第二屆國際世界語科技學術會議》,把古老的巍山洞經古樂奉獻給與會的28個國傢和地區的國內外專傢和朋友,演出受到了中外貴賓的高度贊揚和好評,並榮獲大會《緑星》二等奬。巍山洞經古樂,得名於"文昌大洞仙經"。它值根於當地民族民間,又深受"特善諸國"的"龜茲樂"的薫陶,成為明淨深幽、泌透心靈的一種特殊古樂。演奏以民間樂器為主,各種樂器配合得貼切和諧,融吹、打、彈、拉、唱為一體。使用的樂器有:瑟、箏、古琴、琵琶、笙、簫、笛、青銅鑼、磬、鈸等數十種民族樂器。深受歷史影響的巍山洞經古樂,不僅吸取了中原古文化和宮廷音樂的韻味,同時也融合了當發民族民間音樂的風格特色,形成了莊嚴、典雅、深沉古樸的獨特風格,區別於其它任何地區的洞經音樂,深受各民族群衆的喜愛。當你聆聽這抑揚起伏、節奏明快、旋律流暢、古樸典雅、清新優美的巍山洞經古樂時,仿佛使你走進了繁榮昌盛的唐代宮殿,看到了長安古城人民安居樂業的歡樂情景;又仿佛看到了唐玄宗把"龜茲樂"等大型樂舞賠給"南詔"古國;南詔王嚮唐王敬獻大型樂舞"南詔奉聖樂"的熱烈歡騰的場景。又好似你置身在風景如畫的巍寶名山,追尋着那"巍寶仙蹤",浮想聯翩,那時隱時現的古樂聲,尤如鬆濤陣陣,仙樂飄飄,令人陶醉。十年來,巍山洞經古樂隊除了炎豐富群衆節日文化生活外,還先後為順巍山召開的《雲南省歷史文化名城會議》、《雲南省第五次十五地州市縣我政協橫嚮聯繫會議》、《縣慶迎賓文藝晚會》等會議進行演出。中央臺播出的實況錄音磁帶,先後贈送給美國、日本友人及巍山在外的港臺同胞、僑胞以及前來巍山考察、旅遊觀光者,對宣傳介紹巍山和兩個文明建設作出了貢獻。在黨的文藝方針指引下,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巍山洞經古樂定能發揚光大,放射出更加絢麗奪目的光彩!
No. 2
  巍山縣城為國傢歷史文化名城,縣城中心保存有明代建築古城樓。巍寶山在縣城東南約10公裏處,總面積19.4平方公裏,山頂海拔2509米,山勢雄偉,氣勢磅礴,自東北嚮西南走嚮。開闢於漢代,唐代為南詔國的發詳地。
  巍寶山以南詔發祥地和道教聖地而出名,是中國西南部的名山之一,歷代史籍均有記載。主峰南北兩側有宮觀二十餘座,其中以清微觀、鬥姥閣、培鶴樓、長春洞規模最大。宮觀群中有一大廟名巡山殿,主祀細奴邏,即第一代土主神,與其他道教名山有別。
  張陵所創立之五鬥米道也曾傳播到此,山中至今還流傳着許多關於張陵的故事。傳說道教教祖太上老君曾雲遊止巍寶山並在山上點化南詔始祖細奴羅,故唐代南詔山並在山中傳教,許多關於呂洞賓在山傳教的故事至今仍流傳於山間道觀與村捨。明末清初,很多道士進入巍寶山隱居修煉,收徒傳教,並創建了青霞觀、玉皇閣、依仙閣、三官殿、三師殿、三皇殿、魁星殿、鬥姥閣、無極宮、碧永宮、雲鶴宮、培鶴樓、道源宮、財神殿等二十餘座規模宏大的道教建築,時住山道士多達數百人;清代巍寶山道教發展到鼎盛時期,山中宮觀林立,香火旺盛,十方道士往來不絶;民國期間,前往巍寶山出傢清修的道士亦為數不少。解放後,巍寶山的道教宮觀廟宇得到了黨和政府的大力保護。從1982年開始,當地政府逐年撥款對山中的文昌宮、玉皇閣、青霞觀、三皇殿、鬥姥閣、培鶴樓、財神殿等道教建築進行修繕。現存道教宮觀殿宇佈局嚴謹,格式齊全,金碧輝煌,氣勢壯觀,其建築造型具有顯明的少數民族古建築特色和地方特點;宮觀殿堂內的壁畫雕刻,內容豐富多彩,形象逼真傳神。巍寶山不僅是滇南的道教名山,而且還是全國風景名勝區之一,山中名勝景點頗多,主要有“天門鎖勝”、“拱城遠眺”、“竜池煙柳”、“朝陽育鶴”、“山茶流紅”、“鶴樓古梅”、“古洞長春”等三十餘處。每年農歷二月初一至十五為巍寶山傳統的廟會期,屆時山上香客遊人成千上萬,宮觀殿宇香煙繚繞,常可欣賞到由民間道教組織演奏的洞經音樂和富有濃厚民族特色的彝族歌會。
  《中國大百科全書·宗教》捲把巍寶山列為中國的13座道教名山之一。根據史籍記載,巍寶山在漢代就有孟優(孟獲之兄)導師在山中傳教。明清湖北武當山、四川青城山的道人移住巍寶山,先後在山中修建了準提閣、甘露亭、報恩殿、巡山殿、文昌宮、主君閣、老君殿、玉皇閣、三皇殿、觀音殿、魁星閣、三清殿、三公主殿、財神殿、青霞觀、靈宮殿、鬥姥閣、培鶴樓、含真樓、長春洞等20多座道觀殿宇,鼎盛時期,道人多達上百人。宮觀依山就勢,佈局巧妙,出閣架鬥,工藝精湛,雄渾古雅,雕塑形象逼真傳神,雕刻壁畫和圖案豐富多姿,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和民族特色。文昌宮內文竜亭橋墩上的清代壁畫“鬆下踏歌圖”,畫面上反映的是彝族打歌的歡樂情景,是一件珍貴的文物,摹本曾送北京展出,評價甚高。
  巍寶山的自然植被保存完好。從山腰到山頂,覆蓋着枝葉繁茂的蒼鬆翠柏和各種闊葉林木,其中不乏古樹名木,如粗可數人合抱的高山栲、名貴樹種雲頭柏、野香樟等。主君閣(靈宮殿)前的古山茶,為明末清初遺物,高15米,粗28釐米,已生長300多年,現仍亭亭玉立,姿態優美,早春二月,開花達數百朵,花大如碗,紅似胭脂。行走在巍寶山中,令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
  每年農歷二月一日之十五日是巍寶山傳統朝山廟會,四方遊人云集,絡繹不絶,盛況空前。屆時山上香客遊人成千上萬,宮觀殿宇香煙繚繞,常可欣賞到由民間道教組織演奏的洞經音樂和富有濃厚民族特色的彝族歌會。
近義詞
巍寶山
包含詞
巍寶山鄉巍寶山道觀巍寶山風景區
巍寶山朝山會雲南大理巍寶山三清道觀巍寶山國傢森林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