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醫婦科病名 TCM Gynecology disease name | 中醫婦科病名。《醫宗金鑒·婦科心法要訣·崩漏總括》:“淋瀝不斷名為漏,忽然大下謂之崩。”註:“婦女行經之後,淋瀝不止名曰經漏;經血忽然大下不止名曰經崩。” | | 【概念】
崩漏(metrorrhagia and metrostaxis)是指婦女非周期性子宮出血,其發病急驟,暴下如註,大量出血者為“崩”;病勢緩,出血量少,淋漓不絶者為“漏”。崩與漏雖出血情況不同,但在發病過程中兩者常互相轉化,如崩血量漸少,可能轉化為漏,漏勢發展又可能變為崩,故臨床多以崩漏並稱。青春期和更年期婦女多見。
崩漏可見於西醫學的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子宮出血。西醫學認為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是由於調節生殖的神經內分泌機製失常引起的異常子宮出血,而全身及內外生殖器官無器質性病變存在,可分為排卵性和無排卵性兩類。
病證名。見《濟生方》。亦名崩中漏下。是指月經周期、經期、經量嚴重失常的病證。經血非時而下,並量多如註,謂之崩、崩中或經崩;淋漓不斷謂之漏、漏下或經漏。崩漏在發病過程中常互相轉化,如崩血漸少,可能緻漏,漏勢發展又可轉變為崩,故臨床常以崩漏並稱。本病以青春期婦女、更年期婦女多見。多因血熱、氣虛、肝腎陰虛、血瘀、氣鬱等損及衝任,衝任氣虛不攝所致。治崩要以止血為先,以防暈絶虛脫,待血少或血止後,可審因論治,亦即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的原則。
--------------------------------------------------------------------------------
【病因病機】
本病發生的主要機理,是由於衝任損傷,不能固攝,以致經血從胞宮非時妄行。素體陽盛,外感熱邪,過食辛辣,緻熱傷衝任,迫血妄行;情志抑鬱,肝鬱化火,緻藏血失常;七情內傷,氣機不暢,或産後餘血未淨,瘀血阻滯衝任,血不歸經發為崩漏。憂思勞倦過度,損傷脾氣,統攝無權,而致衝任不固;腎陽虧損,失於封藏,使衝任不固,或腎陰不足緻虛火動血,而成崩漏。本病病變涉及到衝、任二脈及肝、脾、腎三髒,證候有虛有實。
--------------------------------------------------------------------------------
【辨證】
1.實證
主癥 崩漏下血量多,或淋漓不斷,血色紅。
兼見血色深紅,質粘稠,氣味臭穢,口幹喜飲,舌紅苔黃,脈滑數者,為血熱;出血量多,色紫紅而粘膩,帶下量多,色黃臭穢,陰癢,
苔黃膩,脈濡數者,為濕熱;血色正常,或帶有血塊,煩躁易怒,時欲嘆息,小腹脹痛,苔薄白,脈弦者,為氣鬱;漏下不止,或突然下血甚多,色紫紅而黑,有塊,小腹疼痛拒按,下血後疼痛減輕,舌質紫暗有瘀點,脈沉澀者,為血瘀。
2.虛證
主癥 暴崩下血,或淋漓不淨。
兼見血色淡,質薄,面色萎黃,神疲肢倦,氣短懶言,納呆便溏,舌質淡而胖,苔白,脈沉細無力者,為脾虛;出血量多, 日久不止,色淡紅,少腹冷痛,喜溫喜按,形寒畏冷,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脈沉細而遲者,為腎陽虛;下血量少,色紅,頭暈耳鳴,心煩不寐,腰膝酸軟,舌紅少苔,脈細數者,為腎陰虛。
--------------------------------------------------------------------------------
【治療】
1.基本治療
(1)實證
治法 行氣散寒,通經止痛。以足太陰經及任脈穴為主。
主穴 三陰交 中極 次髎
配穴 寒凝者,加歸來、地機;氣滯者,加太衝;腹脹者,加天樞、氣穴;脅痛者,加陽陵泉、光明;胸悶者,加內關。
操作 毫針瀉法,寒邪甚者可用艾灸。
方義 三陰交為足三陰經交會穴,可通經而止痛。中極為任脈穴位,可通調衝任之氣,散寒行氣。次髎為治療痛經的經驗穴。
(2)虛證
治法 調補氣血,溫養衝任。以足太陰、足陽明經穴為主。
主穴 三陰交 足三裏 氣海
配穴 氣血虧虛者.加脾俞、胃俞;肝腎不足者,加太溪、肝俞、腎俞;頭暈耳鳴者,加懸鐘。
操作 毫刺補法,可加用灸法。
方義 三陰交為肝脾腎三經之交會穴,可以健脾益氣,調補肝腎,肝脾腎精血充盈,胞脈得養,衝任自調。足三裏補益氣血。氣海為任脈穴,可暖下焦,溫養衝任。
2. 其他治療
(1)耳針法 選內生殖器、交感、皮質下、內分泌、神門、肝、腎、腹。每次選2~4穴,在所選的穴位處尋找敏感點,快速捻轉數分鐘,每日或隔日1次,每次留針20—30分鐘。也可用埋針或埋丸法。
(2)皮內針法 選氣海、阿是穴、地機、三陰交。消毒穴位後,取撳釘型或麥粒型皮內針刺人,外用膠布固定,埋入2天後取出。
(3)皮膚針法 選下腹部任脈、腎經、胃經、脾經,腰骶部督脈、膀胱經、夾脊穴。消毒後,腹部從肚臍嚮下叩刺到恥骨聯合,腰骶部從腰椎到骶椎,先上後下,先中央後兩旁,以所叩部位出現潮紅為度,每次叩刺10-15分鐘,以痛止、腹部舒適為度。
(4)穴位註射法 選中極、關元、次髎、關元俞。用2%普魯卡因或當歸註射液,每穴每次註入藥液2毫升,隔日1次。
崩漏的辨證論治
應分別出血期以塞流、澄源為主與止血後以復原、澄源為主不同進行辨證論治。
腎虛型【證見】 經亂無期,陰道出血淋漓不淨或量多如崩,或崩與漏交替出現。經色鮮紅,質稠。頭暈耳鳴,腰膝酸軟,夜尿多,心煩多夢,面部黯斑,眼眶黯;或先天發育不良。舌質偏紅,苔少,脈細數。
【治法】 滋腎益陰,止血調經。
【方藥】
1.主方左歸丸(張介賓《景嶽全書》)合生脈散(李杲《內外傷辨惑論》)加減
處方:熟地黃20剋,山藥30剋,枸杞子15剋,山茱萸15剋,菟絲子20剋,鹿膠、龜膠各15(烊化),黨參30剋,麥鼕15剋,五味子9剋,女貞子30剋,旱蓮草30剋。水煎服。
如陰虛火旺,去枸杞子、黨參,加太子參30剋、白芍20剋。兼有小腹痛,經血有塊者,去二膠,加失笑散。
2.中成藥六味地黃丸,每次6剋,每日3次。
3.單方驗方
(1)滋陰固氣湯(《羅元愷論醫集·崩漏》)
處方:菟絲子,山茱萸,黨參,北黃芪,白术,炙甘草,阿膠,鹿角霜,何首烏,白芍,續斷。水煎服,每日1劑。
(2)固腎攝血湯(陳慧珍《廣西中醫藥》1989.3)
處方:熟地黃、枸杞子、山藥各12剋,蒲黃炭、山茱萸各10剋,菟絲子20剋,續斷、黨參、北黃芪各15剋,海螵蛸18剋。水煎服,每日1劑。
脾虛型【證見】 經血非時妄行,崩中與漏下交替反復,經色淡而質稀,可有血塊。面色自光白,氣短神疲,甚則兩目昏花,面浮肢腫,四肢不溫,食欲不振。舌淡胖,苔白,脈細弱。
【治法】 補氣攝血,養血調經。
【方藥】
1.主方固本止崩湯(傅山《傅青主女科》)加減
處方:黨參35剋,炒白术20剋,北黃芪30剋,熟地黃20剋,炮薑10剋,當歸12剋,炙甘草9剋,鹿銜草15剋,馬鞭草15剋,何首烏20剋,桑寄生20剋,續斷15剋。水煎服,每日1~2劑。
2.中成藥
(1)歸脾丸,每次6剋,每日3次。
(2)補中益氣丸,每次6剋,每日3次。
3.單方驗方
(1)益氣固衝止崩湯(賴天鬆等《臨床方劑手册》)
處方:黃芪30剋,白术、醋柴鬍、陳皮炭、仙鶴草、甘草各10剋,黨參、荊芥炭、當歸、炒續斷各15剋,升麻4剋。水煎服。
(2)獨參湯:紅參10~15剋,燉服,每日1次。
血熱型【證見】 經血非時妄行,時崩時漏,淋漓不止,經色鮮紅或深紅,質稠或夾小血塊。面赤唇紅,口幹渴,頭暈耳鳴,或五心煩熱,夜睡不寧,大便秘結,小便黃。舌紅苔少,脈細數。
【治法】 滋陰清熱,止血調經。
【方藥】
1.主方保陰煎(張介賓《景嶽全書》)加減
處方:生地黃、熟地黃各15剋,白芍20剋,山藥30剋,續斷15剋,黃芩15剋,黃柏10剋,甘草9剋,女貞子30剋,旱蓮草30剋,地榆30剋,麥鼕15剋。水煎服。
血熱緻崩漏虛熱多,實熱較少。如屬實熱,可去續斷、熟地黃、女貞子,加焦梔子15剋、生藕節30剋、貫衆20剋,以清熱涼血止血。熱邪傷陰耗氣,失血亦傷陰傷氣,故宜適量配以養陰益氣之生脈散,以清熱涼血,益氣養陰。青春期崩漏患者,常見血熱緻崩,虛熱、實熱均有。臨床還有鬱熱或濕熱之邪,導致血海不寧,崩漏不止者,當隨證加減。
血瘀型【證見】 經血非時而下,時下時止,或淋漓不淨;或停閉日久,又突然暴下不止,繼而淋漓不斷;經色紫黑有塊。伴見下腹痛脹不適,或痛則下血有塊,塊出痛減。舌質紫黯,苔白,脈弦澀。
【治法】 活血化瘀,止血調經。
【方藥】
1.主方失笑散(陳師文等《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合四烏賊骨一蘆茹丸(《黃帝內經》)加減
處方:五靈脂10剋,蒲黃10剋,海螵蛸20剋,茜根15剋,三七末3(衝服),鹿銜草15剋,馬鞭草15剋,益母草30剋,黨參30剋,香附子10剋。水煎服。
血瘀緻崩漏者,臨床並非少見。必須通因通用化瘀止血。如血瘀偏寒者,可選用王清任少腹逐瘀湯,以溫經化瘀止血,收效甚佳。長期崩漏不止者,因久崩久漏,離經之血為瘀,必須配以化瘀止血之品。
2.中成藥益母草流浸膏,每次10毫升,每日3次。
3.單方驗方
(1)三七末3~5剋,開水衝服,每日2~3次。
(2)化瘀理衝湯(張達旭《中醫婦科驗方選》)
處方:蒲黃炭15剋,大黃炭6剋,花蕊石10剋,三七10剋,茜根10剋,血餘炭6剋,每日l劑,水煎服。
若屬寒凝血瘀者,去大黃炭,加炮薑、艾炭、肉桂。若兼氣滯者,加白芍、橘核。若腹內有包塊,或疼痛較劇者,可加三棱、莪術。
出血後可根據不同年齡階段分別恢復。青春期、生育期婦女調周期促排卵,多聽腎、肝、脾三經同調可選用中醫人可周期。恢復正常3個周期。更年期補脾調氣血促康復、防復發。
--------------------------------------------------------------------------------
【按語】
1.絶經期婦女反復多次出血,需作婦科檢查以明確診斷,排除癌性病變。
2.大量出血,出現虛脫時應及時采取搶救措施。 | | 【概念】
崩漏(metrorrhagia and metrostaxis)是指婦女非周期性子宮出血,其發病急驟,暴下如註,大量出血者為“崩”;病勢緩,出血量少,淋漓不絶者為“漏”。崩與漏雖出血情況不同,但在發病過程中兩者常互相轉化,如崩血量漸少,可能轉化為漏,漏勢發展又可能變為崩,故臨床多以崩漏並稱。青春期和更年期婦女多見。
崩漏可見於西醫學的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子宮出血。西醫學認為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是由於調節生殖的神經內分泌機製失常引起的異常子宮出血,而全身及內外生殖器官無器質性病變存在,可分為排卵性和無排卵性兩類。
病證名。見《濟生方》。亦名崩中漏下。是指月經周期、經期、經量嚴重失常的病證。經血非時而下,並量多如註,謂之崩、崩中或經崩;淋漓不斷謂之漏、漏下或經漏。崩漏在發病過程中常互相轉化,如崩血漸少,可能緻漏,漏勢發展又可轉變為崩,故臨床常以崩漏並稱。本病以青春期婦女、更年期婦女多見。多因血熱、氣虛、肝腎陰虛、血瘀、氣鬱等損及衝任,衝任氣虛不攝所致。治崩要以止血為先,以防暈絶虛脫,待血少或血止後,可審因論治,亦即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的原則。
--------------------------------------------------------------------------------
【病因病機】
本病發生的主要機理,是由於衝任損傷,不能固攝,以致經血從胞宮非時妄行。素體陽盛,外感熱邪,過食辛辣,緻熱傷衝任,迫血妄行;情志抑鬱,肝鬱化火,緻藏血失常;七情內傷,氣機不暢,或産後餘血未淨,瘀血阻滯衝任,血不歸經發為崩漏。憂思勞倦過度,損傷脾氣,統攝無權,而致衝任不固;腎陽虧損,失於封藏,使衝任不固,或腎陰不足緻虛火動血,而成崩漏。本病病變涉及到衝、任二脈及肝、脾、腎三髒,證候有虛有實。
--------------------------------------------------------------------------------
【辨證】
1.實證
主癥 崩漏下血量多,或淋漓不斷,血色紅。
兼見血色深紅,質粘稠,氣味臭穢,口幹喜飲,舌紅苔黃,脈滑數者,為血熱;出血量多,色紫紅而粘膩,帶下量多,色黃臭穢,陰癢,
苔黃膩,脈濡數者,為濕熱;血色正常,或帶有血塊,煩躁易怒,時欲嘆息,小腹脹痛,苔薄白,脈弦者,為氣鬱;漏下不止,或突然下血甚多,色紫紅而黑,有塊,小腹疼痛拒按,下血後疼痛減輕,舌質紫暗有瘀點,脈沉澀者,為血瘀。
2.虛證
主癥 暴崩下血,或淋漓不淨。
兼見血色淡,質薄,面色萎黃,神疲肢倦,氣短懶言,納呆便溏,舌質淡而胖,苔白,脈沉細無力者,為脾虛;出血量多, 日久不止,色淡紅,少腹冷痛,喜溫喜按,形寒畏冷,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脈沉細而遲者,為腎陽虛;下血量少,色紅,頭暈耳鳴,心煩不寐,腰膝酸軟,舌紅少苔,脈細數者,為腎陰虛。
--------------------------------------------------------------------------------
【治療】
1.基本治療
(1)實證
治法 行氣散寒,通經止痛。以足太陰經及任脈穴為主。
主穴 三陰交 中極 次髎
配穴 寒凝者,加歸來、地機;氣滯者,加太衝;腹脹者,加天樞、氣穴;脅痛者,加陽陵泉、光明;胸悶者,加內關。
操作 毫針瀉法,寒邪甚者可用艾灸。
方義 三陰交為足三陰經交會穴,可通經而止痛。中極為任脈穴位,可通調衝任之氣,散寒行氣。次髎為治療痛經的經驗穴。
(2)虛證
治法 調補氣血,溫養衝任。以足太陰、足陽明經穴為主。
主穴 三陰交 足三裏 氣海
配穴 氣血虧虛者.加脾俞、胃俞;肝腎不足者,加太溪、肝俞、腎俞;頭暈耳鳴者,加懸鐘。
操作 毫刺補法,可加用灸法。
方義 三陰交為肝脾腎三經之交會穴,可以健脾益氣,調補肝腎,肝脾腎精血充盈,胞脈得養,衝任自調。足三裏補益氣血。氣海為任脈穴,可暖下焦,溫養衝任。
2. 其他治療
(1)耳針法 選內生殖器、交感、皮質下、內分泌、神門、肝、腎、腹。每次選2~4穴,在所選的穴位處尋找敏感點,快速捻轉數分鐘,每日或隔日1次,每次留針20—30分鐘。也可用埋針或埋丸法。
(2)皮內針法 選氣海、阿是穴、地機、三陰交。消毒穴位後,取撳釘型或麥粒型皮內針刺人,外用膠布固定,埋入2天後取出。
(3)皮膚針法 選下腹部任脈、腎經、胃經、脾經,腰骶部督脈、膀胱經、夾脊穴。消毒後,腹部從肚臍嚮下叩刺到恥骨聯合,腰骶部從腰椎到骶椎,先上後下,先中央後兩旁,以所叩部位出現潮紅為度,每次叩刺10-15分鐘,以痛止、腹部舒適為度。
(4)穴位註射法 選中極、關元、次髎、關元俞。用2%普魯卡因或當歸註射液,每穴每次註入藥液2毫升,隔日1次。
崩漏的辨證論治
應分別出血期以塞流、澄源為主與止血後以復原、澄源為主不同進行辨證論治。
腎虛型【證見】 經亂無期,陰道出血淋漓不淨或量多如崩,或崩與漏交替出現。經色鮮紅,質稠。頭暈耳鳴,腰膝酸軟,夜尿多,心煩多夢,面部黯斑,眼眶黯;或先天發育不良。舌質偏紅,苔少,脈細數。
【治法】 滋腎益陰,止血調經。
【方藥】
1.主方左歸丸(張介賓《景嶽全書》)合生脈散(李杲《內外傷辨惑論》)加減
處方:熟地黃20剋,山藥30剋,枸杞子15剋,山茱萸15剋,菟絲子20剋,鹿膠、龜膠各15(烊化),黨參30剋,麥鼕15剋,五味子9剋,女貞子30剋,旱蓮草30剋。水煎服。
如陰虛火旺,去枸杞子、黨參,加太子參30剋、白芍20剋。兼有小腹痛,經血有塊者,去二膠,加失笑散。
2.中成藥六味地黃丸,每次6剋,每日3次。
3.單方驗方
(1)滋陰固氣湯(《羅元愷論醫集·崩漏》)
處方:菟絲子,山茱萸,黨參,北黃芪,白术,炙甘草,阿膠,鹿角霜,何首烏,白芍,續斷。水煎服,每日1劑。
(2)固腎攝血湯(陳慧珍《廣西中醫藥》1989.3)
處方:熟地黃、枸杞子、山藥各12剋,蒲黃炭、山茱萸各10剋,菟絲子20剋,續斷、黨參、北黃芪各15剋,海螵蛸18剋。水煎服,每日1劑。
脾虛型【證見】 經血非時妄行,崩中與漏下交替反復,經色淡而質稀,可有血塊。面色自光白,氣短神疲,甚則兩目昏花,面浮肢腫,四肢不溫,食欲不振。舌淡胖,苔白,脈細弱。
【治法】 補氣攝血,養血調經。
【方藥】
1.主方固本止崩湯(傅山《傅青主女科》)加減
處方:黨參35剋,炒白术20剋,北黃芪30剋,熟地黃20剋,炮薑10剋,當歸12剋,炙甘草9剋,鹿銜草15剋,馬鞭草15剋,何首烏20剋,桑寄生20剋,續斷15剋。水煎服,每日1~2劑。
2.中成藥
(1)歸脾丸,每次6剋,每日3次。
(2)補中益氣丸,每次6剋,每日3次。
3.單方驗方
(1)益氣固衝止崩湯(賴天鬆等《臨床方劑手册》)
處方:黃芪30剋,白术、醋柴鬍、陳皮炭、仙鶴草、甘草各10剋,黨參、荊芥炭、當歸、炒續斷各15剋,升麻4剋。水煎服。
(2)獨參湯:紅參10~15剋,燉服,每日1次。
血熱型【證見】 經血非時妄行,時崩時漏,淋漓不止,經色鮮紅或深紅,質稠或夾小血塊。面赤唇紅,口幹渴,頭暈耳鳴,或五心煩熱,夜睡不寧,大便秘結,小便黃。舌紅苔少,脈細數。
【治法】 滋陰清熱,止血調經。
【方藥】
1.主方保陰煎(張介賓《景嶽全書》)加減
處方:生地黃、熟地黃各15剋,白芍20剋,山藥30剋,續斷15剋,黃芩15剋,黃柏10剋,甘草9剋,女貞子30剋,旱蓮草30剋,地榆30剋,麥鼕15剋。水煎服。
血熱緻崩漏虛熱多,實熱較少。如屬實熱,可去續斷、熟地黃、女貞子,加焦梔子15剋、生藕節30剋、貫衆20剋,以清熱涼血止血。熱邪傷陰耗氣,失血亦傷陰傷氣,故宜適量配以養陰益氣之生脈散,以清熱涼血,益氣養陰。青春期崩漏患者,常見血熱緻崩,虛熱、實熱均有。臨床還有鬱熱或濕熱之邪,導致血海不寧,崩漏不止者,當隨證加減。
血瘀型【證見】 經血非時而下,時下時止,或淋漓不淨;或停閉日久,又突然暴下不止,繼而淋漓不斷;經色紫黑有塊。伴見下腹痛脹不適,或痛則下血有塊,塊出痛減。舌質紫黯,苔白,脈弦澀。
【治法】 活血化瘀,止血調經。
【方藥】
1.主方失笑散(陳師文等《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合四烏賊骨一蘆茹丸(《黃帝內經》)加減
處方:五靈脂10剋,蒲黃10剋,海螵蛸20剋,茜根15剋,三七末3(衝服),鹿銜草15剋,馬鞭草15剋,益母草30剋,黨參30剋,香附子10剋。水煎服。
血瘀緻崩漏者,臨床並非少見。必須通因通用化瘀止血。如血瘀偏寒者,可選用王清任少腹逐瘀湯,以溫經化瘀止血,收效甚佳。長期崩漏不止者,因久崩久漏,離經之血為瘀,必須配以化瘀止血之品。
2.中成藥益母草流浸膏,每次10毫升,每日3次。
3.單方驗方
(1)三七末3~5剋,開水衝服,每日2~3次。
(2)化瘀理衝湯(張達旭《中醫婦科驗方選》)
處方:蒲黃炭15剋,大黃炭6剋,花蕊石10剋,三七10剋,茜根10剋,血餘炭6剋,每日l劑,水煎服。
若屬寒凝血瘀者,去大黃炭,加炮薑、艾炭、肉桂。若兼氣滯者,加白芍、橘核。若腹內有包塊,或疼痛較劇者,可加三棱、莪術。
出血後可根據不同年齡階段分別恢復。青春期、生育期婦女調周期促排卵,多聽腎、肝、脾三經同調可選用中醫人可周期。恢復正常3個周期。更年期補脾調氣血促康復、防復發。
[方一]烏梅肉15剋,紅糖適量。將上二味加水。500毫升,煎至300毫升,去渣。日內分2次服。
本方適用於虛熱之崩漏。
[方二]豆腐250剋,好醋120剋。將豆腐與醋同煮,煮熟即成,一次頓服,可連服數劑,血止後停服;要忌食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本方適用於血熱崩漏。
[方三]狗頭骨1個,煅竜骨、棉花籽、百草霜各18剋,黃酒適量。將豬頭骨燒存性,竜骨煅,棉花籽炒與百草霜共研為細末,混合均勻即成。每次服24剋,用黃酒送下,微見出汗為好。
本方適用於腎陽虛的崩漏。
[方四]鮮藕、鮮白蘿蔔、鮮旱蓮草各800剋。將上藥洗淨共搗爛,用淨紗布包裹取汁,冰糖適量,不拘多少,頻頻飲服。
本方適用於腎陰虛之崩漏。
[方五]麥麩1000剋,百草霜30剋,紅糖250剋。將麥麩、百草霜、紅糖加開水揉和成每個重100剋的餅,將餅放籠屜上蒸熟,每日早晚空腹白開水送服1個。
本方適用於脾虛之崩漏。
[方六]鮮益母草、鮮薺菜、生油各30剋。前兩味藥洗淨切斷,鐵鍋置旺火上,註入生油,待油燒熱後下鮮益母草、鮮薺萊炒熟,日分2次食。
本方適用於因瘀血所致的崩漏。
--------------------------------------------------------------------------------
【按語】
1.絶經期婦女反復多次出血,需作婦科檢查以明確診斷,排除癌性病變。
2.大量出血,出現虛脫時應及時采取搶救措施。 | | benglou
崩漏
massive or incessant extramenstral vaginal bleeding
崩漏是指婦女在不是來月經期間,陰道大量出血,或持續淋漓不斷下血。出血量多的稱之為“崩”;出血淋漓不止的稱之為“漏”。崩和漏在出血量多少及病勢緩急有所不同,出血量多而經血來勢急為“崩”,出血量少而經血來勢緩為“漏”。從病情程度來看,漏輕崩重。崩和漏二者雖病情不同,但可互相轉化,如久崩不止,可致成漏;久漏不止,亦可成崩。本病的發生,多由於:①血熱:陰道突然大量下血或淋漓不斷,血色深紅,常伴有煩躁易怒,口幹渴喜飲,舌質紅,舌苔黃。治宜清熱涼血。可服用清熱固經湯;②氣虛:陰道大量出血,或血下淋漓不止,血色淡紅,質地清稀,神疲力乏,氣短心悸,面色蒼白,舌質淡,舌苔薄,脈細弱。治宜補氣攝血。可服用固本止崩湯。如大汗出,四肢涼,脈微細欲絶,急用人參濃煎,頓服;③腎陰虛:陰道出血量少或淋漓不斷,血色鮮紅,手足心熱,口幹不欲飲,頭暈耳鳴,腰酸腿軟,舌質紅,舌苔少,脈細數。治宜滋腎止血。可服用左歸丸減牛膝加旱蓮草、女貞子、茜草炭;④腎陰虛:陰道出血量多或淋漓不斷,經色淡紅,腰酸腿軟,怕冷肢涼,舌質淡,舌苔薄白,脈細弱。治宜溫腎止血。可服用右歸丸加血餘炭,側柏炭;⑤血瘀:陰道下血量多或淋漓不斷,經色紫黑有塊,小腹疼痛,按之痛重,瘀塊排出則腹痛減輕,舌質暗紅或舌邊舌尖有瘀點,脈弦緊。治宜活血化瘀。可服用四物湯合失笑散加三七末、茜草炭。 | | - n.: uterine bleeding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