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山西 >太原 > 崛圍山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崛圍山聯繫方式地址:太原市西北24公裏處崛圍山投訴電話太原旅遊投訴電話:0351-4070511
  山西省旅遊投訴電話:0351-7325012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崛圍山開放時間8:00-18:00崛圍山玩法觀光、欣賞紅葉
  崛圍山景區位在太原市西北20公裏的汾河西岸呼延村一帶。山勢磋峨高聳,山峰麯折迂回,上山要弓背環繞而行,古稱“屈圍”,今稱“崛圍”。崛圍山山巒疊翠,郁郁葱葱,宛如翻捲着的茫茫緑海,四季景色各異。尤其是秋菊綻黃、白露結霜的晚秋季節,巨石罅岩、灌木叢中,遍布着紫中透紅的片片紅葉,坡、梁、溝、岔間捲起了層層的紅色浪濤,漫山遍野,煞是好看。“崛圍紅葉”是舊陽麯八景之一。
  山巔南坡有古剎多福寺,始建於唐貞元二年(786),明洪武年間(1368——1398)重建,一直是“高僧修真慕道之棲止”,“晉藩諸王之善場”,歷代名人逸士的遊蹤之地。寺為三進院,占地面積6500平方米。頭進院主建築是大雄寶殿,重檐歇山頂。面寬七間,四周圍廊。殿內供三身佛,有4尊菩薩脅待,還有金剛護衛。山墻有明代立粉貼金彩繪的佛傳故事84幅,幅間用自然景物相銜接,構思奇特,技法嫻熟,為明代寺觀壁畫中的精品。二進院的藏經樓下堅一石碑,上鎸“傅山讀書處”,是一間磚券窯洞,洞外壁有先生墨跡。東側即紅葉洞,都是先生著書行醫的地方。後人將他的著述匯集成册,名曰《霜紅龕集》即指此。順石級盤旋而上即三進院,1994年重建了千佛殿,新塑佛像千餘尊,恢復了東西配殿,培植了傳統景觀——牡丹。寺內有古建築多座。石碑十數通,還有“竜入穴”而成的水井等,掩蓋在紅墻碧瓦間,寬猛相濟,十分得體。
  
  寺東南方有山岩,岩下即“珍珠坡”,原是僧人擔水和信士禮佛的岩石古道。現砌成340多級石磴,是遊人從山下登坡遊山的最佳路綫。上坡攀登到山岩頂,有六角七層捨利風水寶塔,站在塔基上東望,晉陽大地盡收眼底;西眺,古鬆蒼相分列南北山坡,“南鬆北柏”是崛圍奇觀之一。鬆林中有傅山隱居的“七鬆庵”。一對青年男女不屈從封建禮教而跳崖身亡的“合抱柏”等傳說故事,一直流傳至今。
  
  山坡有土堂村,村西山崖腰間有淨土大佛寺。據碑文記載,漢時土山崩裂,裂陷成洞,洞內土丘形似佛,高可10丈。傳為“山崩佛現”,乃“淨土之因緣”,因名。寺始建於北齊,金泰和五年(1205)重建,分前後兩院。前院主建築大佛閣東西嚮,單坡二層重檐歇山頂樓閣,是明嘉靖二十年(1541)重建的,沒有勾欄,登閣可參觀大佛的全方位。入閣進洞,洞深25米,寬7米,前部石碑林立,後部是石胎泥塑大佛,高10餘米,稱“土堂大佛”,也是八景之一。後院是四合院建築,南北嚮,主殿塑三身佛,配殿是十八羅漢朝觀音,十大閻王朝地藏,有塑像30餘尊,係明清作品。院內殘存三棵古柏,虯枝亂舞,長勢奇特,叫怪柏”、“神柏”。也是八景之一。
崛圍紅葉
  崛圍山自古樺柏成林,尤以秋色優美的“崛紅葉”最為著名,居晉陽古八景之首。清道光《陽麯縣志》載有“暮秋霜降,滿山紅葉盡成朱紫”之語。山坳中,灌木雜草叢生。春夏翠色如流,山花盛開。深秋來臨,崛圍山便換上了一身輕紗般的紅裝,如雲似霞。漫山遍野的黃蘆,一棵棵都披着一身火苗似的紅葉,在秋風中輕輕搖曳,發出一片颯颯的響聲,極像是燃燒得畢畢剝剝的火樹,連它們腳下的白茅草也被輝映得泛着一抹輕煙似的紅暈。往上看,像是有張輕舒漫捲的紅色地毯,從身邊一直鋪到山頂,把藍天白雲襯托得愈發嬌美;往下看,又像是千頃起伏翻捲的紅色波浪,從山下一直嚮身邊滾滾而來,仿佛要把人融化到這紅色的海洋裏……到達山頂,站在亭亭玉立的崛圍山捨利塔下,神清氣爽,極目遠眺,晉陽風光盡收眼底,使人油然而生一種開朗、蓬勃嚮上的朝氣。
多福寺
  多福寺位於崛圍山上。寺院創建於786年(唐貞元二年),唐代大將沙陀人李剋用、後唐莊宗李存勖父子曾到此禮佛朝拜。寺內現存1615年(明萬歷四十三年)石碑有“棟宇遠邁漢唐”的記載。清道光《陽麯縣志》載:“晉王李剋用與子存勖焚香刻石題名於此,即山上寺也。”宋代曾毀於兵亂,明洪武年間(1368年~1398年)在原址上重建。現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寺院坐北朝南,殿臺樓閣為磚瓦木石結構。原建築規模宏大,佈局別緻,稱為“真三院”,前後左右看皆為3院,共有9院。現存建築有三進院落。第一進院落首先映入眼簾的為面寬3間的山門,山門外塑哼哈二將,內塑四大天王,山門左右為鐘鼓樓。進山門後,正面為大雄寶殿,面闊7間,進深5間,重檐歇山頂,鬥拱五鋪作,四周圍廊,規模雄偉,內供三佛四菩薩,高達丈餘。主像後塑有倒坐觀音1尊,為明代傑作。殿內三壁繪有釋迦牟尼本生故事壁畫84幅,采用瀝粉勾勒衣紋,並用自然景觀連綴單幅。二進院正面為藏經樓,東側是文殊閣,西側是黑竜殿。藏經樓面寬5間,為下洞上閣式雙層建築,洞前6根木柱矗立,形成抱廈,洞內青石砌成,為無梁結構,洞前兩側的明石柱上有傅山手跡。上閣藏經樓為重檐懸山頂。藏經樓東側文殊閣面闊3間,閣內塑3尊高約5米的佛像,造型精緻逼真,為古代泥塑藝術之珍品,四周明代壁畫保存尚好。閣下石砌窯洞為傅青主讀書處,俗稱紅葉洞,洞前石壁上傅山的遺墨和清光緒年間(1875年~1908年)鎸刻的“傅青主讀書處”石碑猶存。黑竜殿為面寬3間、進深1間的硬山式建築,殿內神龕中塑有竜王1尊,左右各塑“風、雨、雷、電”神兵4尊。門前有一石砌古井,井底石板刻有青竜一條,傳為文殊菩薩顯聖所留,號稱竜池。三進院落主要建築為千佛殿,面闊5間,進深3間,歇山頂式建築。兩側配有廂房,石階梯左右各有方形牡丹池,池內有植於唐代的千年牡丹。此外,寺院東約11米處懸崖上刻有飛雲峰,南側中有尼姑院,傍崖鑿洞,石房3間,壘石高達數丈為墻,原為尼姑居住處,現小院尚存。寺內鬆柏參天林立。出多福寺東側的小門,沿石階小道而下,在北側的山𠔌邊,有兩棵古柏同根生長,相互扭結,名曰“師徒柏”、“夫妻柏”等,此柏有許多動人的傳說,一直流傳至今。
  在多福寺東南的山頂建有捨利塔,原是宋代建築,塔基、平臺用磚石砌成,東西寬約17米,南北長21米,塔高25米,共7層,呈6角6面,做工精巧別緻,立於崛圍山之巔,宛如武士頭盔上的頂纓。立於塔基嚮東遠眺,太原城一覽無遺,高樓大廈林立,雙塔凌霄與此塔遙遙相望,近看汾水波粼閃爍,兩岸緑蔭成行,禾田成網,令人心曠神怡。
傅青主讀書處
  多福寺藏經樓下石砌窯洞前壁上有清末鎸刻“傅青主讀書處”,並有傅山遺墨尚存。有不少人誤以為這就是“霜紅龕”(庵),實際上,這是在傅山構築霜紅龕之前藉僧房讀書之處。大約在1642年(明崇禎十五年)左右,傅山曾在多福寺附近構築一庵,名青羊庵,入清後又名霜紅庵,是傅山專為讀書和著書而建。傅山曾說:“道人青羊庵在鬆陰,〖FJF〗爰〖FJJ〗有句:秋山題不盡,霜葉可山紅。”(《題自畫崛紅葉圖》)
  傅山是明清之際的著名思想傢和學者。清稽曾筠撰《傅山傳》說他“該博古今典籍,百傢諸子,靡不淹貫,大叩大鳴,小叩小鳴。”郭撰《傅山傳》說他“博極群書,時稱學海”。傅山的朋友顧炎武曾說:“讀書不多,輕言著述,必誤後學……雖青主讀書四五十年,亦同此見。”傅山少年時,除在私塾讀書外,還在太原蘭村竇大夫寺前一株老杏樹下築一虹巢作外讀書之處。1642年(崇禎十五年)夏,傅山在《即事吟成》詩中,第一次提到在崛圍山上築庵之事:“崛庵小構,直可一生喑”,“身實北郊寄,人猜西崛求”,說明此庵新築不久,但因常去該處,已多為人所知了。他有《青羊庵三首》,寫構築經營和入住青羊庵的情形:“芟蒼鑿翠一庵經,不為瞿曇作客星,既是為山平不得,我來添爾一峰青”;“纓鬆絡柏絮團涼,紅葉樓頭雨氣香。山下村屯看不見,山南山北響淙淙”;“幽花爛漫鬥春暉,庵主扶藜啓石扉。暖雪團團山葡萄,香風陣陣野薔薇。”他還有一首《崛石磴》,寫他自山底登上崛圍山的情形:“石磴鳴筇戛馨微,鬆風輕拂琴徽。芒鞋拾級穿雲鳥,一經天西是崛。”傅山構築和入住此庵,在37歲左右,正是他讀書“始務博綜”之時。
  但沒過幾年,明朝便滅亡了,使他沒有實現“閉門十年讀經史”的願望。明亡之後,他到處雲遊,直到1660年(清順治十七年)已55歲時又定居太原鬆莊,有時為避塵俗,時或崛圍山小居,並改青羊庵之名為霜紅龕,既符合崛紅葉之景,又暗寓“霜打紅花”之意(因當時秘密抗清會社把清朝喻為“紅花”,把抗清力量比為霜雪)。傅山著述甚多,其諸子學著作和醫學著作有相當多是寫於這一時期,並有不少是在霜紅龕寫成的。他有兩首詩,寫他在霜紅龕著書時的專註情景:“古人學富在三鼕,懶病難將藥物攻。江泌惜陰在月白,傅山徹夜醉霜紅”(《紅葉樓》);“紫雲青樹石〖FJF〗?〖FJJ〗,花插牽牛小膽觚。一縷瀋煙縈白牖,先生正著養生書”(《青羊庵》)。正因為如此,後人在收集整理他的著作時,便以《霜紅龕集》命名。
  傅山是太原陽麯西村人,又曾住太原東山鬆莊,也在土堂(淨因寺)多次暫住,又在崛圍山上留下了令人緬懷的蹤跡。多福寺附近林中,有一處石塊相當多的建築遺跡,據推測可能就是霜紅龕遺址。
土堂淨因寺
  土堂淨因寺又名大佛寺,位於崛圍山東麓8公裏處的土堂村西,在尖草坪區柴村北75公裏處,依山而築,東臨汾水,古柏參天,雜樹交蔭。1541年(明嘉靖二十年)《重建土堂閣樓記》碑記載,漢時土山崩壞,裂陷成洞,洞內土丘高及10丈,傳為山崩佛現,乃佛教淨土之因緣。故村民請來雕塑師加工雕飾,並為之砌建窯洞。1739年(清乾隆四年)立碑1通,亦稱“大佛創自漢代”。據考證,淨因寺始建於北齊,1205年(金太和五年)重建,明代又多次重修。該寺屬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寺院坐北嚮南,呈長方形建築,南北長130米,東西寬40餘米,占地面積5200平方米,有殿房25間。舊時分南、中、北三進院,現存二進院。前院主要建築為西南部的大佛洞,洞前有高臺,臺上依高峭的土崖築有重檐歇山頂式樓閣1座,閣內土洞深1770米,寬7米,高12米,磚石結構,內供一泥塑的阿彌陀佛像,高946米,底闊6米,盤膝嚮東而坐。此像雄偉壯觀,雕塑技藝精湛,既有天竺(今印度)古佛神采,又顯中華古代鄉民風貌。佛前2菩薩立像分列左右,閣前臺階下有一對石獅為金代雕刻。大佛的雕塑和高敞窯洞的砌建,確切年代無考。當地有關大佛出世的神話傳說,至今仍廣泛流傳。“土堂大佛”為古陽麯縣外八景之一。大佛東面原淨因寺天王殿所塑四大天王泥塑像已毀,原有鐘樓一座,亦已拆除。穿過天王殿,進入前院,有東會館3間,西會館窯洞3孔。後院大雄寶殿供釋迦牟尼等佛像,東配殿有觀音菩薩和十八羅漢的彩繪木雕像,西配殿有地藏王菩薩和十殿閻君塑像,南側有韋馱殿,均為明塑,但清代曾經裝繪,已失明塑風格。寺院旁昔日翠柏叢生,枝幹虯麯,長勢奇異,被稱為“土堂怪柏”或“土堂神柏”,亦為古陽麯縣外八景之一。清初,著名思想傢和學者傅山曾在此隱居,相傳即住在前院西會館窯洞中。有確切根據者,是傅山手書莊子《人間世》的跋語:“癸巳之鼕,自汾州移寓土堂,行李衹有《南華經》,時時同在,遂寫此數篇。”又手書《逍遙遊》題下註:“土堂大佛陶之南呵凍。”“癸巳”即1653年(清順治十年)。傅山有《土堂雜詩》10首,其中有兩首描寫此處優雅秀美的風景。一首寫鼕季:“鼕山靜如睡,亦不廢秀美。樹外明一河,寒月與逶迤。幽人眠偶遲,獨賞其如此。”一首寫春季:“娟娟春柳外,春山與爭姿。組之以春雲,句懶不勝思。心目亦何極,收視而置之。”
  崛圍山旅遊
  崛圍山景區位於太原市尖草坪區柴村鎮呼延村西,從下元汽車總站乘12路或從勝利橋東汽車總站乘454、835路到呼延村下車西行即到。每年10月前後這裏都將舉行一年一度的“崛圍紅葉登山攝影節”。
包含詞
崛圍山風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