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①有石的土山陟彼崔嵬。②高聳的樣子冠切雲之崔嵬|古老的泰山越發顯得崔嵬了。③崔嵬(1912-1979)。電影演員、導演。山東諸城人。1930年入山東實驗劇院學習編劇◇參加左翼戲劇傢聯盟。1937年參加上海救亡演劇一隊。1938年赴延安,同年加入中國共産黨。建國後曾任中南文化局局長、中國影協常務理事、全國政協委員。主演影片《老兵新傳》、《紅旗譜》等,並導演《青春之歌》、《小兵張嘎》等。 |
|
∶有石頭的土山 |
|
慎事關門並早歸,眼前恩愛隔崔嵬。——《金瓶梅》 |
|
∶高大;高聳 |
|
帶長鋏之陸離兮,冠切雲之崔嵬。——《楚辭·屈原·涉江》 |
|
仙峰巔險峻嶺崔嵬。——《封神演義》 |
|
本指有石的土山。後泛指高山。《詩·周南·捲耳》:“陟彼崔嵬,我馬虺隤。” 毛 傳:“崔嵬,土山之戴石者。” 唐 孫魴 《湖上望廬山》詩:“輟櫂 南湖 首重迴,笑青吟翠嚮崔嵬。” 宋 辛棄疾 《沁園春·有美人兮》詞:“覺來西望崔嵬,更上有青楓下有溪。” |
|
比喻巨大的障礙或睏難。《金瓶梅詞話》第二回:“慎事關門並早歸,眼前恩愛隔崔嵬。” 華羅庚 《病中鬥(答衆問)》詩:“馳驅絶廣漠,騰躍越崔嵬。” |
|
山頂。《詩·小雅·𠔌風》:“習習𠔌風,維山崔嵬。” 毛 傳:“崔嵬,山巔也。” |
|
高聳貌;高大貌。《楚辭·九章·涉江》:“帶長鋏之陸離兮,冠切雲之崔嵬。” 王逸 註:“崔嵬,高貌。” 北魏 酈道元 《水經註·沁水》:“ 秦 坑 趙 衆,收頭顱,築臺於壘中,因山為臺,崔嵬桀起。” 郭沫若 《十年建國增徽識·民族宮》詩:“ 中華 自古多弟兄,屹立崔嵬 民族宮 。” |
|
顯赫;盛大。 宋 梅堯臣 《答仲雅上人遺草書並詩》:“ 智永 與 懷素 ,其名久崔嵬。” 明 梁辰魚 《浣紗記·得赦》:“氣吞宇宙真豪傑,誰似我崔嵬功業。” |
|
猶塊壘。胸中鬱積的不平之氣。 宋 黃庭堅 《次韻子瞻武昌西山》:“平生四海 蘇太史 ,酒澆不下胸崔嵬。” 宋 辛棄疾 《水調歌頭·九日遊雲洞和韓南澗尚書韻》詞:“ 淵 明 謾愛重九,胸次正崔嵬。” |
|
①有石的土山:陟彼崔嵬。
②高聳的樣子:冠切雲之崔嵬|古老的泰山越發顯得崔嵬了。
③崔嵬(1912-1979)。電影演員、導演。山東諸城人。1930年入山東實驗劇院學習編劇。後參加左翼戲劇傢聯盟。1937年參加上海救亡演劇一隊。1938年赴延安,同年加入中國共産黨。建國後曾任中南文化局局長、中國影協常務理事、全國政協委員。主演影片《老兵新傳》、《紅旗譜》等,並導演《青春之歌》、《小兵張嘎》等。 |
|
崔嵬(1912—1979.2.7),中國電影演員、導演。原名崔景文曾用名崔微暉、崔瀎、瘋子,後改名崔嵬。諸城市昌城鎮王傢巴山村人。著名電影藝術傢、劇作傢。
生於貧苦農民家庭,曾做童工。在青島禮賢中學求學時,因抗議當局殺害共産黨人被開除。
1930年入山東省立實驗劇院學習編劇。翌年回青島,組織〖海鷗劇社〗,並與他人合作創作了揭示蔣介石不抵抗主義的多幕劇《命令!退卻第二道防綫》。
1932年加入左翼戲劇傢聯盟,旋因國民黨迫害逃往北平,曾在國立藝術學院戲劇係學習。
1935年到上海,加入東方劇社、戲劇生活社等團體,創作演出反映工人生活的舞臺劇《工人之傢》等,並在各地演出《放下你的鞭子》,宣傳抗日救亡。
1936年末參加陳波兒等組織的上海婦孺前綫慰問團。抗日戰爭爆發後參加《保衛蘆溝橋》的創作演出,後加入救亡演劇一隊。1938年去延安,在魯迅藝術學院戲劇係任教。同年加入中國共産黨。後在晉察冀抗日根據地主辦華北聯合大學文藝學院戲劇係,領導火綫劇社,創作演出《參加八路軍》、《三個遊擊隊員的故事》等。解放戰爭期間隨軍南下。
1949年任武漢軍管會文藝處處長。
1950年創辦中南文藝學院。
1953年任中南文化局局長,中南人民藝術劇院院長。
1955年主演故事片《宋景詩》。
1956年後任北京電影製片廠演員和導演。是中國劇協第一屆常務理事、中國影協第二、三屆常務理事,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
1962年因在影片《紅旗譜》中飾演主角朱老忠獲首屆電影百花奬最佳男演員奬。導演影片十餘部,《小兵張嘎》於1980年獲全國少年兒童文藝創作一等奬;戲麯藝術片《楊門女將》於1962年獲電影百花奬最佳戲麯片奬。
生於貧苦農民家庭,10歲隨父逃荒青島,12歲去青島煙草公司當童工。後在親友資助下得以求學。 他喜愛文藝,在青島禮賢中學學習時,閱讀了許多進步文藝書刊,從而啓迪了革命思想和對進步文藝的追求,1927年,因抗議當局殺害共産黨人;寫打油詩反對國民黨、用“打牙調”唱國民黨“國 歌”,被開除學籍。後轉入青州中學,又因寫《農村生活一瞥》一文,揭露地主勾結土匪魚肉鄉裏,被驅逐出境。1930年考入山東省立實驗劇院。翌年回青島,1932年參加左聯並組織海鷗劇社,並與他人合作創作了揭露蔣介石不抵抗主義的多幕劇《命令!退卻第二道防綫》;又因演出進步戲劇遭到當局緝捕。後旋因國民黨迫害逃往北平,1933年夏,化名崔瀎考入北平民國大學,繼續從事戲劇活動。1935年到上海,先後參加左聯領導的東方劇社、戲劇生活社和上海業餘劇人協會,組織創作演出了反 映工人生活的舞臺劇《工人之傢》、《這是廠裏的規矩》、《流産》等,1936年改編並主演了著名街頭劇《放下你的鞭子》,並在各地演出,宣傳抗日救亡。1936年末參加陳波兒等組織的上海婦孺前綫慰問團,赴綏東前綫慰問演出,編寫了話劇《察東之夜》、兒童劇《墻》。
抗日戰爭爆發後,參加共産黨領導的上海救亡演劇一隊,奔赴西北各地,創作演出反映人民抗日鬥爭的話劇《張傢店》、《順民》、《八百壯士》、《保衛蘆溝橋》等。1938年2月,應中共中央宣傳部之邀,參加延安魯迅藝術學院的籌建工作,並在該院戲劇係任教,同年7月加入中國共産黨。其間參加演出了《人命販子》、《流寇隊長》、《藍包袱》等。1939年在華北聯合大學文藝學院任戲劇係主任,領導火綫劇社,創作演出《參加八路軍》、《三個 遊擊隊員的故事》、《礦工隊》、《黃鼠狼給雞拜年》、《燈蛾記》等。1942年調任冀中軍區火綫劇社社長,參加冀中反掃蕩鬥爭,創作了《戰鬥生産》、《英雄立功記》、《反敵偽合流》、《軍民合作打老蔣》、《十六條槍》等話劇,改編京劇《嶽飛之死》、《哭祖廟》、《蘇州城》等。1948年隨軍南下。1949年任武漢軍管會文藝處處長。1950年創辦中南文藝學院。1953年任中南文 化局局長,中南人民藝術劇院院長。其間編寫了話劇《是假見不得真》、《對癥下藥》和京劇《東平府》等劇目。1954年應邀拍攝電影《宋景詩》,成功地塑造了起義農民領袖宋景詩的英雄形象。1956年調北京電影製片廠任藝術委員會主任兼導演,先後主演了《海魂》、《老兵新傳》、《紅旗譜》等影片,導演了 《青春之歌》、《小兵張嘎》、《北大荒人》、《天山上的紅花》、《紅雨》、《山花》等故事片和《楊門女將》、《野豬林》等戲劇片。他主演的影片,在傳統的戲劇程式化表演中,溶進對角色的體驗因素,在鏡頭的角度和運動方面,采取中國寫意畫的構圖,虛實相間,鏡頭的分切,既符合戲麯音樂的節奏,又發揮電影的時空特徵,大大增加了原戲的感染力,充滿激情,生活氣息濃厚,綫條粗獷,感情細膩,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受到國內外好評。他在《宋景詩》、《海魂》、《老兵新傳》、《紅旗譜》中飾演的角色性格鮮明,愛憎分明,既激情洋溢,又樸實深沉,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特別是他在《紅旗譜》中塑造的朱老忠形象最為出色,榮獲1962年首屆百花奬最佳男演員奬。1959年隨中國電影代表團參加莫斯科國際電影節,主演的《老兵新傳》,獲技術提高奬。1962年在《大衆電影》舉辦的“百花奬”中,獲最佳男演員奬;1995年在紀念世界電影誕生100周年,中國電影誕生九十周年中獲中國電影世紀奬:男演員奬。他導演的影片有一種氣勢磅礴、濃郁粗獷的藝術風格。在環境的渲染上,充滿着強烈的時代感和生活氣息;在人物刻畫上,既善於表現強烈的戲劇動作,又努力發掘人物的內心世界。《青春之歌》中這一風格得到完整的體現。 他導演的《小兵張嘎》,手法純熟,畫面流暢而富有韻 味,獲全國少年兒童文藝創作一等奬。崔嵬還先後導演了《楊門女將》、《野豬林》、《穆桂英大戰洪洲》等戲麯藝術片。他導演的戲麯藝術片《楊門女將》於1962年獲電影百花奬最佳戲麯片奬。他憑藉
導演崔嵬在《老兵新傳》中飾戰場長(右)
自己豐富的生活閱歷和深厚的藝術造諧,將不同角色,不同個性的角色與自身豪邁的氣質,水乳交融般的結合在一起,形成得天獨厚,可遇不可求的中國氣勢和濃厚的民族風格, 他是中國電 影、戲劇史上的一員巨匠,他描繪了中國電影畫廊中最輝煌的歷史,值得自豪、驕傲!
崔嵬不僅是造詣很深的藝術傢,也是卓越的革命文藝活動傢,為社會主義文藝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他曾被選為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曾任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文聯委員,是中國劇協第一屆常務理事、中國影協第二、三屆常務理事,北京電影製片廠領導小組成員。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殘酷迫害,1979年2月因肝癌在北京逝世。
崔嵬
生卒年:1912-1979
主要經歷:
山東省諸城市人。幼年傢境貧睏,曾做過童工。1930年入山東省立實驗劇院編劇班學習。1932年加入中國左翼戲劇傢聯盟青島分盟。1935年到上海,從事工人戲劇運動,並將《放下你的鞭子》改編為街頭演出劇目,自己主演劇中的賣藝老漢,在民衆中影響很大。
1938年奔赴延安,任教於延安魯藝戲劇係。
1949年,隨軍南下,被任命為中南文化局局長等職。他曾被選為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曾任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文聯委員,是中國劇協第一屆常務理事、中國影協第二、三屆常務理事,北京電影製片廠領導小組成員。
1954年崔嵬第一次登上銀幕,在歷史故事片《宋景詩》中扮演清末農民起義領袖宋景詩。此後,他又主演了影片《海魂》、《老兵新傳》、《紅旗譜》等,尤以在《紅旗譜》中塑造的朱老忠的形象最為出色,
崔嵬的導演處女作是《青春之歌》,在這之後他又導演了優秀故事片《小兵張嘎》、《天山的紅花》,優秀戲麯片《楊門女將》、《野豬林》、《穆桂英大戰洪洲》等。他導演的故事片有一種氣勢磅礴、濃郁粗獷的藝術風格。他導演的戲麯片既符合戲麯音樂的節奏,又發揮電影的時空特徵,大大增加了原戲的感染力。
1979年2月7日著名導演崔嵬逝世。 |
|
1955年:宋景詩(表演)
1956年:黃花嶺 (表演)
1957年:海魂 (表演)
1959年:老兵新傳(表演)、 青春之歌(導演,與陳懷皚合作)
1960年:紅旗譜(表演)、 楊門女將(戲麯片,導演,與陳懷皚 合作)
1961年:北大荒人(導演,與陳懷皚合作)
1962年:野豬林(戲麯片,導演,與陳懷皚 合作)
1963年:穆桂英大戰洪州(戲麯片,導演,與 陳懷皚合作) 、小兵張嘎(導演,與歐陽紅櫻合作)
1964年:天山的紅花(導演)
1974年:平原作戰(戲麯片,導演,與陳懷皚 合作)
1975年:紅雨 (導演)
1976年:山花(導演)
1978年:風雨里程 (導演)
獲奬記錄或主要貢獻:
1962年因《紅旗譜》獲首屆電影百花奬最佳男演員奬。
1962年因《楊門女將》獲首屆《大衆電影》百花奬最佳戲麯片奬。
1980年因《小兵張嘎》獲全國少年兒童文藝創作一等奬。
1995年在紀念世界電影誕生100周年,中國電影誕生九十周年活動中獲中國電影世紀奬男演員奬。
最後提一小點:玉崔嵬,藤萍《香初上舞》裏為了證明聖香好人不會被冤枉,拖着瀕死的身子來證明的玉崔嵬。 |
|
有石的土山:陟彼崔嵬。
高聳的樣子:冠切雲之崔嵬|古老的泰山越發顯得崔嵬了。 |
|
崔嵬,男,1964年6月瀋陽生人。1990畢業於魯迅美術學院版畫係,現為瀋陽師範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中國美術傢協會會員,作品《黃土印象》、《文明的覺醒》分別入選第七屆、第十屆全國美術作品展;《夢入長沙灘》獲第九屆... |
|
Cui Wei
崔嵬
國話劇、電影演員、導演、劇作傢。原名崔景文,曾用名崔徵暉、崔瀎、瘋子,後改名崔嵬。1912年10月4日生於山東諸城。幼年傢貧,12歲去青島煙草公司當童工,後入禮賢中學、青州第十中學,皆因參加進步活動被開除。1931年考入濟南山東省立實驗劇院編劇班。次年回青島組織海鷗劇社,深入嶗山漁村,宣傳抗日。1935年去上海,參加東方劇社、戲劇生活社和上海業餘劇人協會,輔導女工、學生戲劇活動。1936年任上海婦女兒童慰問團戲劇指導,赴綏遠(今內蒙)抗日前綫慰問,與陳波兒合演《放下你的鞭子》,開啓去抗日前綫演出抗日戲劇的先聲。“七七”事變後,參加《保衛蘆溝橋》的集體創作。“八·一三”上海抗戰開始,組織、參加上海救亡演劇一隊,輾轉演出於南京、武漢、開封、西安和山西臨汾地區。1938年初去延安,任教於延安魯迅藝術學院戲劇係。1939年夏,與魯藝部分師生衝破敵人封鎖,到達晉察冀抗日根據地,任華北聯合大學文藝學院戲劇係主任。1942年調任冀中火綫劇社社長。1949年夏,隨軍南下武漢,先後任中南軍政委員會文化部戲麯改進處處長、中南文藝學院院長、中南人民藝術劇院院長、中南文化局長。1954年被藉調到上海電影製片廠,主演電影《宋景詩》、《老兵新傳》。1956年調北京電影製片廠,先後導演《青春之歌》、《天山的紅花》等,並主演《紅旗譜》。
崔嵬先後被選為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五屆全國政治協商會議委員、第三屆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委員、第二屆中國電影工作者協會常務理事、第一屆中國戲劇傢協會理事。1979年2月7日病逝。
從30年代初從事戲劇工作起,崔嵬先後創作、改編近30部作品。代表作有《察東之夜》、《張傢店》、《燈蛾記》等。他在表演上戲路廣、手法多、力求形體動作的質樸、洗練和內在情感的真摯流露,並在此基礎上追求個性化表演的藝術境界。他塑造的衆多人物形象,力求在性格上有較大差別,如《放下你的鞭子》中的賣藝老漢、《流寇隊長》中的袁隊長、《帶槍的人》中的雪特林等。
崔嵬的導演在堅持現實主義寫實風格的基礎上,註意溶入寫意手法,逐漸形成粗獷、渾厚、樸實、自然的特點,如《人命販子》、《流寇隊長》、《母親》、《十六條槍》等戲的藝術成就,對根據地早期話劇運動建立較完整的導演制度具有啓示作用。
崔嵬自幼喜愛戲麯藝術,30年代初學習戲麯編劇,並涉獵戲麯表演。在延安曾參加新平劇(京劇)《鬆花江上》等戲的演出。1942年在火綫劇社組織平劇演出隊,先後改編、創作了《嶽飛之死》、《蘇州城》等宣揚愛國主義、反抗統治階級壓迫的歷史劇。他創作的《老英雄》,突破了當時普遍存在的“舊瓶裝新酒”的束縛,塑造了一個具有北方農民倔強、憨厚性格的抗日老英雄形象,並親自參加導演和演出。這些藝術實踐,對他的話劇導演和表演藝術,都有裨益。
(麯六乙) |
|
- n.: rocky mound or peak, a rocky height or peak
- adj.: loft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