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用語 : 佛教寺塔 : 中國風景名勝 : 中國 >山西 >太原 >太原市區 > 崇善寺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崇善寺聯繫方式地址:太原東部的上官巷。
  郵編:030000崇善寺投訴電話太原旅遊投訴電話:0351-4070511
  山西省旅遊投訴電話:0351-7325012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崇善寺門票價格2元崇善寺節慶活動山西太原國際民間藝術節每年9月
  首創於1991年9月21日,以後每隔一年在太原市舉辦一次,同時還有“山西國際鑼鼓節”及“山西對外友好交流周”活動。
  在首屆山西太原國際民間藝術節及國際鑼鼓節開幕式上,以數百名身穿大紅古裝綢服的青年男女為主的威風鑼鼓隊,敲響了“天下第一鼓”。之後,是舞竜燈的盛大隊伍,赤、橙、黃、緑、青、藍、紫、褐八條彩竜,抖出八面威風。來自全國十幾個藝術團體的上千名表演人員彙聚在太原古城,彩旌飄舞,鼓樂齊鳴,全市人民都沉浸在節日的歡樂氣氛中。
  在藝術節上,還有來自俄羅斯、朝鮮、日本、新加坡、蒙古等國的民間文藝團體,表演精彩的外國民間舞蹈,還舉辦美術、繪畫、剪紙、雕塑、麯藝、雜技、魔術、服飾等文化展覽,令人大開眼界。崇善寺開放時間8:00-17:00崇善寺最佳旅遊時間每年5一10月,是去太原的最佳旅遊季節。崇善寺特別提醒太原公交車是無人售票,票價1元。如果逗留時間較長建議購買ic卡出行較方便。
  太原商場的關門時間比較早,一般在7點左右。崇善寺美食太原的面食最為有名,品種多,歷史久,製作方法各異,澆頭菜碼考究。炒莜面、拉麵、貓耳朵、搓魚兒、莜面烤佬、紅面糊糊、肉絲炒剔尖、刀削面、炒疙瘩等應有盡有,特色獨具。
  除面食外,當地的風味食品首推特色早點“太原頭腦”(八珍湯),其他如“認一力”蒸餃、太𠔌餅、六味齋醬肉、聞喜煮餅、芮城麻片、太原羊雜碎湯、灌腸、高平燒豆腐、平陽泡泡糕等,都是值得一嘗的美味。
  位於太原市府東街口的食品一條街,是品嚐風味小吃的好去處。在這條幾百米長的街道兩邊都是古色古香的仿古建築,遍布各種飯店、酒肆,有餃子館、涼皮店、燒梅店等。位於米市街上的小吃林裏,有冒着熱氣的各式滋補粥、整齊地擺放在柳藤籃中的肉夾饃、肉夾餅等點心,讓人眼饞。早晨,在位於橋頭街的清和園飯店你可以嘗到地道的“頭腦”。
  小吃
  “三倒手”硬面饃撥魚刀削面豆腐腦豆沙糕稷山麻花解州羊肉泡饃晉南醪糟晉中油糕砍三刀拉麵老勁子麻花貓耳朵孟封餅面麻片蕎面灌腸燒麥太𠔌餅太後御膳泡泡糕太原頭腦聞喜煮餅羊雜燴羊雜碎湯陽城肉罐肉陽泉飄抿麯應州牛腰油糊角油面油炸饊子莜面窩窩榆次灌腸珍珠粥豬血灌腸崇善寺住宿太原市做為省會城市,它的住宿業是比較發達的,從經濟實惠的旅館招待所到豪華舒適的賓館飯店一應具備,服務設施齊備,可滿足不同消費者的需求。
  
  舞竜大酒店位於太原市府西街中段,總建築面積為2.8萬平方米,樓體高達31層,擁有各類客房共300間套。中央空調、衛星電視、國內外直拔電話以及其它房內設施一應俱全。
  山西大酒店山西首傢四星級豪華型涉外飯店,地處太原市迎澤大街和新建南路交匯處,交通方便。飛機場有專車接送預定客人。
  太平洋酒店集餐飲、娛樂、住宿、旅遊、商務為一體,硬件設施達三星級現代化大型綜合酒店。由11層主樓及配屬樓組合而成,營業面積達30000平方米。酒店建有400平方米的總統套房1套,豪華商務套房4套,標準套房12套,標準客房108套。
  太原除了星級高檔酒店外還有不受有本地特色的廉價賓館或旅館、招待所。收費低、服務周到是背包族的理想選擇。崇善寺購物太原市內購物中心主要分佈在迎澤東大街、五一路、解放南路、建設南路、開化寺街等區域,其中既有歷史悠久的五一百貨大樓、天竜大廈;又有新興的華宇購物中心、禦花園商廈、貴都百貨;若是想看看太原的民風民俗,你可以去柳巷商品街、鐘樓街、柳南夜市一條街。這些都是太原市人氣最旺的地區,其中尤以柳巷和橋頭街最為繁華,每到節假日,這裏常常是人滿為患。
  太原的土特産品,以汾酒、竹葉青最為有名。此外,稷山板棗、平陸百合、蒲州青柿、垣麯獼猴桃、清徐葡萄、上黨“黨參”、文山段畝硯、高平絲綢、平陽木板年畫、推光漆器等,均屬名産之列。崇善寺交通乘2、3路公交車到紅市街下車。崇善寺玩法觀光、拜佛
  崇善寺位於山西省太原市五一南路皇廟巷的崇善寺,現在雖不及太原晉祠那樣引人註目,但它在歷史的進程中,卻有着自己光輝燦爛的一頁。
  崇善寺,初建於唐,名白馬寺,後改稱延壽寺、宗善寺,後來又叫新寺。據記載,那是因為崇善寺是在原有舊寺的基礎上大興土木,重新修建的。崇善寺新寺的名稱,從十四世紀初葉到二十世紀民國年間,一直沿用了幾百年。
  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明太祖朱元璋的發妻孝慈高皇后馬氏病逝。朱元璋第三子,即晉王朱(木岡),是馬氏撫養成人的。為紀念母後,朱岡請求準建崇善寺崇善寺的修建,從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動工,到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建成,歷時八載。當年崇善寺的盛景,我們可以從一幅現仍保存在寺內的《崇善寺建築全圖》中看到。
  明代的崇善寺是完全按照標準的宮殿式建築的格式修建的。中軸綫上的金剛殿、天王殿、大雄殿、毗盧殿、大悲殿、金靈殿,由南往北一字排開。在各大殿的左、右,又整齊的排列着一係列的小院落。它們不僅對稱,而且整齊劃一。這種格局,與北京故宮中軸綫上的主殿和東西六宮的佈局極為相似。從這幅圖,我們可以想象得到當年占地二百四十五畝的崇善寺,是多麽的富麗堂皇,宏偉壯觀。當年的崇善寺不僅外表引人註目,更重要的是擁有其他寺廟不具備的條件,那就是它不僅是一座寺院,而且是朱傢王朝的一座祖廟。中軸綫上的最後一座大殿——金靈殿,就是一座沒有帝座的祖廟。這在中國佛教寺院的修建中是罕見的。崇善寺既是佛教寺廟,又是皇傢祖廟,因此,它享受着比一般寺廟更多的香火。在這種背景下,它渡過了自己旺盛、興隆的時期。
  我們現在看到的崇善寺,衹是原來寺廟的幾十分之一,僅是六大主殿中的一座——大悲殿。崇善寺的其他宏偉建築,於清代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的大火中全都化為了灰燼。
  幸免一毀的大悲殿,雖然在明成化和清嘉慶年間進行過修葺,但都是小修,大至梁架,小至門窗都未更換,基本上還是明代初修時的原物。因此具有更高的歷史價值。
  占地僅為九百平方米的大悲殿,雖然僅是原崇善寺的幾十分之一,但它卻保存着崇善寺的精華,保存着價值連城的寶物。
  藏經是它的第一寶。這裏保存的佛教藏經,數量之多,版本之名貴,在全國是少有的。寺內保存着我國木刻印刷史上的早期珍貴版本——北宋《崇寧萬壽藏》和南宋《磧砂藏》。《崇寧萬壽藏》又稱《鼓山大藏》,前後用了三十三年時間刻成。原刻本共五百六十四函,五千八百餘捲。現僅存十七捲零十八頁。《磧砂藏》是南宋紹定四年(公元1231年)開刻,到元英宗至治二年(公元1323年)完工。歷經百年刻成的《磧砂藏》,共五百九十一函,六千三百六十二捲。現存五百六十二函,四千八百四十六捲。除此之外,這裏還一直保存着元版藏經,即元皇慶元年(公元1312年),由民間募資刻印的《普寧藏》,現存五百零五函,四千二百五十七捲,比原版少八十一函,二千零六十八捲。
  除上述版本外,這裏還有以後從其他寺院或地方移來的藏經多種,如從太原中十萬院移來的明版藏經《南藏》和從大同移來的《北藏》,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從日本清置的影印藏文《大藏經》,又名《甘珠爾》等。此外還有另具特色的石刻《金剛經》拓本、金字《華嚴經》、《法華經》及刺血《華嚴經》等。正是這一些不同時期、不同版本、不同特色的藏經,使崇善寺在佛教寺院中占據着重要的席位。
  崇善寺的第二寶,就是那兩套壁畫臨摹本。在還沒有照像和製版技術的古代,臨摹復製是使歷史上的名畫流傳後世的唯一手段。我們今天能夠一睹大雄寶殿當年兩掖長廊上的繪畫風采,應感謝為我們留下如此珍貴摹本的先人。這兩套繪畫,一套是《釋迦世尊應化示跡圖》,描繪了釋迦牟尼成佛的故事;另一套是《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圖》,描繪了善財童子參拜諸佛學法的故事。這兩套摹本,雖經五百餘年,但仍鮮豔如初,被人們稱為“寶石畫”。這些畫不僅可使我們得到美的享受,同時也為我們研究我國的繪畫史等等,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崇善寺的第三寶,就要數那位於大悲殿正面須彌座上的三尊泥塑貼金菩薩立像了。這三尊佛像是明洪武年間塑製的,距今已有五百餘年的歷史。正中是千手千眼觀音菩薩像;其左為普賢菩薩像;其右為千手千鉢千釋迦文殊菩薩像。三尊立像均高八米左右,身姿秀美,面慈目善,雍容華貴,給人可親可敬的感覺。這三尊佛像造型奇特,雕工細膩,實為我國雕塑藝術的珍品。
  崇善寺的文物寶藏很有特色,也很珍貴。這是中華民族的驕傲。今天,崇善寺正以它自己獨特的魅力,迎接着日益增多的四方客人。
No. 2
  崇善寺正門
  崇善寺在山西太原市迎澤區狄梁公街。創建於唐。初名白馬寺,後改延壽寺、宗善寺,明代又改崇善寺。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三子晉恭王朱 為薦其母高皇后,就該寺舊址大事擴建,南北長550米,東西長250 米,總面積達14萬平方米。為山西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明代以前,衹是一個不大的寺院,有說它是隋煬帝巡幸太原時的行宮,還有的說它是武則天少時出傢的舊址,如今山門右額的“宗唐遺址”四字,很可能就是源於這些傳說。據寺內木匾記載:晉恭王朱楓為紀念其母孝慈高皇后馬氏,於洪武十六年(1383年)四月,啓奏明太祖,批準建立新寺,歷時8載,至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竣工,名為崇善禪寺。不幸的是,清同崇善寺正殿前治三年(1864年)的一場大火,主要建築均被焚毀,幸存下來的衹有大悲殿及一些附屬建築。清光緒七年(1881年),山西巡撫張之洞在崇善寺的廢墟上建造了文廟。從此,崇善寺一分為二,文廟占了大部分地方,這就是現在的山西博物館第一部分,而僅占原寺面積四十分之一的大悲殿,就成為古白馬寺、明崇善禪寺的當然代表了。
  步入古樸的山門,衹見一院芳草,落英繽紛,沿着花間甬道,即達大悲殿。大悲殿是本寺主要建築,也是太原現存最完整、最標準的明代木構建築,它的歷史比北京故宮的太和殿還要早二三十年。殿面寬七間,進深四間,其上部為重檐歇山頂,鬥拱五鋪作,具有一種莊嚴的美。殿內豁敞明亮,從內柱、梁枋到平基,全部采取了宮廷中慣用的金碧彩繪,處處給人以富麗、典雅崇善寺殿內觀音菩薩像的感覺。
  殿內正面是一尊8.3米高的千手千眼觀音菩薩立像,造型奇特,比例勻稱,金箔覆身,金光熠熠。千手千眼觀音菩薩實際上左右衹有20手臂,每個手中心各有一眼,40衹手、40衹眼分別乘以佛傢的“二十五有”,就構成了千手千眼。按照佛經的解釋,千手千眼是觀音的“六種變相”之一,象徵能洞察人間一切禍福。額頭上的那衹眼睛,象徵她已修行到了“三摩”境界,所持的輪、蠃、傘、幢、花、瓶、魚、結等8種法器,象徵着吉祥如意;手握的刀、槍、劍、戟,據說是用來降魔伏妖的;那頭邊兩手上高托的日用,象徵主宰宇宙的無量佛法;那胸前四手中高舉的哈達,象徵着她對祖師虔誠的敬仰……她大而不悍,身姿秀麗,具有溫文的女性風度。飄動的衣帶、流暢的綫條,感情豐富的面龐,處處表現出一種端莊、持重的內涵美。這座佛像不僅是珍貴的宗教藝術品,而且也是我國古代雕塑藝術的傑作。
  在千手千眼觀音菩薩像的兩側分別矗立着一尊與她等身的塑像,右為普賢菩薩立像,左為千手千鉢千釋迦文殊菩薩立像。文殊像從正面看,衹有三頭六臂,但如果加上身後由一圈圈手臂組成的相輪上的手的話,那就不止是千衹手臂了。走近觀看可以發現塑像的每衹手上還托着一個金鉢,每個金鉢中都端坐着一位釋迦佛。據《大乘瑜伽經》的解釋,這種形象是文殊菩薩的變相之一,具有如同觀音菩薩一樣特定的象徵意義。值得一提的是那每衹手中的雕塑,雖多少帶有裝飾意義,仍精雕細刻,一絲不苟的金球球面,釋迦的眉眼都清晰可辨。繁工不蔓,令人嘆服。
  普賢菩薩右下方的韋馱立像,是一件形神兼具的木雕珍品。大小與真人相仿,鎧甲齊整,體稍前傾,眉宇、眼神和嘴角之間,流露出一種堅毅、英武的氣質,此塑像已完全擺脫了宗教塑像類型化束縛。此外還有一尊銅佛,一尊緬甸玉佛,十幾尊高不盈尺的小銅佛,它們別具一格,各臻其妙。
  在大殿內的兩側,排列着幾十衹古色古香的藏經櫃,一部清代和尚刺血手寫的《華嚴經》,特別引人註目。
  大悲殿臺基不高,但月臺卻很大,幾乎占了整個大院的三分之二,這也許是整個大院並不因其建築高大而顯得擁塞的主要原因。為使平曠的月臺變化有緻,聰明的古代建築師在月臺兩側增添了兩個小巧的六角亭子,左為鼓亭,右為鐘亭,一律琉璃瓦蓋頂,磚鑲圍欄,玲瓏剔透,極有風緻,也是珍貴的明初建築。大院東南拐角的大鐘樓,高達20多米,樓上懸挂着一口正德元年(1506年)鑄造的大鐵鐘,通高2米,外徑1.8米,總重9999斤。大鐘的音域寬廣,輕擊圓潤深沉,幽雅悅耳,重擊則其聲宏亮,渾厚有力。每遇慶典,那渾厚悠揚的鐘聲,全城可聞。門前鐵獅一對,明洪武時鑄造,神姿威猛,筋骨雄健,為明代獅獸中的佳作。
  崇善寺面積雖然僅為原寺的四十分之一,但集中了這麽多價值連城的文物和資料,以其所獨具的典雅、和諧、充實,吸引着越來越多的遊人登門造訪。
   崇善寺三寶
  藏經是它的第一寶。這裏保存的佛教藏經,數量之多,版本之名貴,在全國是少有的。寺內保存着我國木刻印刷史上的早期珍貴版本——北宋《崇寧萬壽藏》和南宋《磧砂藏》。《崇寧萬壽藏》又稱《鼓山大藏》,前後用了三十三年時間刻成。原刻本共五百六十四函,五千八百餘捲。現僅存十七捲零十八頁。《磧砂藏》是南宋紹定四年(公元1231年)開刻,到元英宗至治二年(公元1323年)完工。歷經百年刻成的《磧砂藏》,共五百九十一函,六千三百六十二捲。現存五百六十二函,四千八百四十六捲。除此之外,這裏還一直保存着元版藏經,即元皇慶元年(公元1312年),由民間募資刻印的《普寧藏》,現存五百零五函,四千二百五十七捲,比原版少八十一函,二千零六十八捲。
  除上述版本外,這裏還有以後從其他寺院或地方移來的藏經多種,如從太原中十萬院移來的明版藏經《南藏》和從大同移來的《北藏》,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從日本清置的影印藏文《大藏經》,又名《甘珠爾》等。此外還有另具特色的石刻《金剛經》拓本、金字《華嚴經》、《法華經》及刺血《華嚴經》等。正是這一些不同時期、不同版本、不同特色的藏經,使崇善寺在佛教寺院中占據着重要的席位。
  崇善寺的第二寶,就是那兩套壁畫臨摹本。在還沒有照像和製版技術的古代,臨摹復製是使歷史上的名畫流傳後世的唯一手段。我們今天能夠一睹大雄寶殿當年兩掖長廊上的繪畫風采,應感謝為我們留下如此珍貴摹本的先人。這兩套繪畫,一套是《釋迦世尊應化示跡圖》,描繪了釋迦牟尼成佛的故事;另一套是《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圖》,描繪了善財童子參拜諸佛學法的故事。這兩套摹本,雖經五百餘年,但仍鮮豔如初,被人們稱為“寶石畫”。這些畫不僅可使我們得到美的享受,同時也為我們研究我國的繪畫史等等,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崇善寺的第三寶,就要數那位於大悲殿正面須彌座上的三尊泥塑貼金菩薩立像了。這三尊佛像是明洪武年間塑製的,距今已有五百餘年的歷史。正中是千手千眼觀音菩薩像;其左為普賢菩薩像;其右為千手千鉢千釋迦文殊菩薩像。三尊立像均高八米左右,身姿秀美,面慈目善,雍容華貴,給人可親可敬的感覺。這三尊佛像造型奇特,雕工細膩,實為我國雕塑藝術的珍品。
  交通綫路:乘820路、815路、102路、805路、4路在橋頭街下車,步行10分鐘即到。
百科大全
  Chongshan Si
  崇善寺
  Chongshan Temple
  中國佛教寺院。位於今山西省太原市內,建於明洪武十四年(1381),是明代大型□建佛寺的典型代表。現僅存後院大悲殿,但成化十八年(1482)的廟貌圖仍存,可全面反映其佈局原狀。寺南嚮,基地規整,為縱長方形,據載,東西長290多米,南北長570多米。山門前有東西橫街,經過街門通嚮城市。街南三院,正中橫院設欞星門和照壁與山門相對,豐富了山門前的處理。橫街則密切了寺院和城市的聯繫。山門內佈局分左中右3路,以最寬的中路為主。正中大回廊院是全寺核心,院門為天王殿,院內主殿9間,單層重檐廡殿頂,下有2層白石臺基。殿左右為朵殿,殿北以中廊與後殿相連成工字形。院北隔橫路並連3座小院,中院較大,以大悲殿為主殿。在大回廊院東西各隔以通長的南北夾道,建左右路各9座小院。其中從南至北第 4院的東西軸綫恰與回廊院東西廊上的配殿所形成的寺院橫軸相重,在此兩小院的外側建面嚮寺內的殿堂,以中廊和前述回廊院的配殿連成工字殿。兩條夾道北端都有門通後園。全寺佈局嚴格對稱,構圖謹嚴,主次分明,氣氛隆重。
  明成化八年廟貌圖
  (蕭默)
包含詞
崇善寺街太原崇善寺山西崇善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