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簡介】
嶗山的勝景在於它的山景和海景並存,山中又有溪有瀑,有僧 有道,山峻石奇,別有洞天。嶗山不僅有奇峰異石,更因其優越的地理位置,奇特的地理環境, 名山藴名水,名水育名茶,這是品茶人的講究。嶗山是“海上第一名山”,有“神仙宅窟”、“道教全真天下第二叢林”之美譽。由於嶗山地區瀕臨海洋,空氣中污染較少,形成的降雨、降雪潔淨,而這些雨雪所形成的水源又經過多級岩層的循環滲透,吸收了多種有益人體的礦物質,因此嶗山泉水礦化度低,水質清純,口感甘甜清冽。而1903年德國人通過檢驗發現,嶗山礦泉水水質優異,於是設廠開採生産,至今已有百年歷史。這真正成就了“仙山聖水嶗山茶”的顯貴地位,成就了中國江北第一名茶。作為中國最北方的緑茶所具有的生長周期長、品質優良、葉肥味厚的特點。
【嶗山緑茶製作工藝】
★ 種茶即育茶。
要生産出優質的茶葉需要優質的空氣、土壤、水分、周圍環境,缺一不可。沒有此基礎,就沒有優質的茶葉。更需要種茶者像關懷、照顧自己的小孩子一樣來培育茶葉。
★ 茶葉的采摘。
採茶時間在清晨,選取一芽一葉、一芽兩葉。
★ 殺青。
茶葉晾幹後,就進入了炒茶階段。通過殺青揉捻將茶葉種的草氣味驅除。這一步,直接影響到成品茶的品質。
★ 烘幹。
在殺青、揉捻之後就可以將茶葉烘幹、磨光。其中關鍵是要掌握好炒茶的火候。
★ 篩選。
將炒好的茶葉中的粉末過濾出來後,捲麯、新鮮、帶有濃郁板慄香味的成品茶製作完成。
★ 包裝。
內包裝是用高密度聚乙烯、聚丙烯、聚酯等與低密度聚乙烯薄膜復合或噴塗鋁後形成的雙層或三層復合包裝材料,具有防潮保鮮的作用。
外包裝主要體現了茶葉的檔次與對嶗山茶文化的品位,有散裝、袋裝、盒裝、筒裝、手提袋等。
★ 衝泡嶗山茶時,水溫應控製在80℃~90℃。這從水沸騰的程度就能看出來。如果水冒魚眼大小的泡,則水溫就低了,逼不出“茶香”;如果水全部沸騰,則水溫就過高了,衝泡的茶葉會顯出“糊”味;衹有水冒螃蟹眼大小的水泡,纔是衝泡嶗山茶最好的水溫。
【分類】
傳統的嶗山茶係主要分三大類:嶗山緑茶,嶗山石竹茶,嶗山玉竹茶。
嶗山緑茶:嶗山,青山碧海,雲霧繚繞,空氣濕潤,土地肥沃,水質優良,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嶗山茶樹引種始於1959年,是南茶北引最早的茶葉實驗點和江北緑茶發源地。嶗山茶葉生長緩慢,芽粗葉壯肥厚耐衝泡。嶗山地區氣候溫暖濕潤,光照較強霜期也較南方長,加之晝夜溫差大,茶樹生長發育慢,有充分時間積纍養分,故嶗山茶內含營養物質豐富,有大量的多酚類、咖啡鹼、芳香物質和蛋白質、氨基酸、維生素等有益人體健康的成份。飲用嶗山緑茶,有興奮解倦、止渴解毒、促進血液循環、軟化血管、清心明目之功效。特別是茶內氨基酸含量高,茶湯濃醇鮮爽,飲後頰齒留香,令各地好茶者贊不絶口。
“嶗山茶”商標正式通過國傢商標局審查,此舉表明“嶗山茶”擁有了自己的“護身符”,未經授權的單位、個人從此將不能再擅自使用“嶗山茶”的標志。
嶗山茶在全國緑茶中享有極高聲譽,被消費者盛譽為“江北第一名茶”。然而,伴隨嶗山茶業經濟的快速發展,許多經營者們都瞄上了這塊“金字招牌”,紛紛假冒和仿製。島城的緑茶市場漸漸地暴露出“加工質量良莠難辨、衆多品牌混雜、規模化程度不高”等問
題。
為徹底打破製約嶗山茶發展的瓶頸,嶗山工商分局將註册嶗山茶證明商標作為整合嶗山茶品牌的突破口, 全面提高嶗山茶加工質量,為此,他們着手“嶗山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的註册申請工作,期間又圓滿解决了嶗山茶商標所有權的轉讓問題,經過3年多的積極努力,終於使商標註册成功。
據介紹,“嶗山茶”註册成功後,將由青島嶗山茶協會統一管理,凡申請使用“嶗山茶”商標並符合嶗山茶證明商標使用管理規則規定條件的企業,在履行使用管理規則規定的義務後,均可使用嶗山茶證明商標。這樣,通過使用以産地名稱為標志的證明商標,所有符合條件的嶗山茶加工生産企業均可打“嶗山茶”牌子。
嶗山石竹茶:由嶗山石竹烘炒加工而成。嶗山石竹書名瞿麥,純野生草本植物,一般生長於嶗山南面的山崖石縫中,故名嶗山石竹子。它衹長在太陽能照到的地方,中藥屬性為陽,所以,又傳這茶非常適合男人們飲用。它內含皂甙,糖類及維生素a、c,有清熱,消炎,利尿,通絡作用。《本草綱目》稱:味苦寒,無毒。其作用有:治療關格諸癃結,小便不通,出刺,决癰腫,明目去翳,破胎墮子,下閉血。養腎氣,逐膀胱邪逆,止霍亂,長毛發,主五林,月經不通,破血塊排膿,痔瘻並瀉血,眼目腫痛及腫毒,治浸淫瘡並婦人陰瘡。因嶗山石竹特殊的生長習性及嶗山的氣候環境,石竹子生長期長,每年採茶次數少,使得嶗山石竹茶營養豐富、品質自然純正且獨具特色,被當地人稱為“嶗山緑”,甚至昵稱為“嶗緑”。經精工製作而成的嶗山石竹茶,色澤翠緑,香氣馥鬱持久,滋味鮮爽濃香,湯色鮮緑,栩栩如生,飲後唇齒留香、甘醇生津,使人回味無窮,實為茶中極品。同時也確是上等保健飲料。它是“嶗山道傢陰陽茶”中陽的部分。
嶗山玉竹茶:嶗山玉竹,長於嶗山北面背陰處,太陽照不到的地方纔有,中藥屬性為陰,長得非常慢,每年纔長半寸左右。秋季時采挖,除去須根,洗淨,曬至柔軟後,反復揉搓,晾曬至無硬心,曬幹;或蒸透後,揉至半透明,曬幹。它根莖長圓柱形,略扁,少有分枝。表面黃白色或淡黃棕色,半透明,具縱皺紋及微隆起的環節,有白色圓點狀的須根痕,莖痕圓盤狀。質硬而脆或稍軟,易折斷,斷面角質樣或顯顆粒性。氣微。味甘,有粘性。它含玉竹粘多糖及4種玉竹果聚糖,還含吖丁啶-2-羧酸等。養陰潤燥,生津止渴。用於肺胃陰傷、燥熱咳嗽、咽幹口渴、內熱消渴。故傳最適合女性朋友飲用,它還可以入菜,煲湯最佳。喝起來香甜味,並且非常耐衝泡,喝到最後,玉竹泡大了泡軟了,還可以吃掉哦。
上面的兩種,嶗山石竹茶和嶗山玉竹茶,放到一起衝泡,就稱為“嶗山道傢陰陽茶”,相傳這是嶗山道士發明的喝法哦。。男女均可喝,滋陰壯陽,調節人體陰陽平衡,達到強身健體之功效。
近年隨着當地加工技術的提高,又相繼生産出嶗山烏竜(北方烏竜),嶗山紅茶,嶗山普洱,嶗山茶粉,嶗山茶枕,嶗山花草,嶗山道傢甘露茶等品種。
【嶗山茶的歷史】
喜歡喝茶的青島人都知道“嶗山緑”,它吸收了山水精華,湯碧色青,品之回味無窮。但可能很少有人知道,嶗山茶並不是“坐地戶”,而是從千裏之外“移民”而來。
1.南茶“北嫁”入嶗山
1957年鼕,茶苗移植試驗,引種的是皖南,浙江良種。最初在太平山南麓苗圃試種。第一次是從黃山運來的兩年生茶苗5000株,次年春天培植完全失敗。
1958年又試行育苗馴化,由杭州引種,在中山公園太平山南麓的空曠地帶試種,出苗率達70%左右。茶樹入嶗山,首選地方是素有“小江南”之稱的太清宮林區。
1959年,播種了5萬多叢,折合40多畝,由於缺乏管理,僅存活5千至1萬多叢。經過一兩年的精心管理和培育,引種成功。
日前,在上清宮附近,海拔3000米的一塊坡地上,發現了1962年種植的27叢茶樹。期間沒人管理,但茶苗竟安全越鼕,可見嶗山極適宜茶樹生長。
2.入鄉容易隨俗難
“南茶北引”成功了,但産地有限,産量很低,在社會上幾乎沒有影響。
80年代中後期到90年代初,茶樹種植技術有所發展,但技術很不普及,製茶技術衹有極少幾個人掌握,上市量非常有限。加之當時人們的生活水平較低,到90年代初期嶗山茶種植面積也就1000畝左右。
3.嶗山茶“反客為主”
90年代中後期,嶗山茶獲得大發展。政府政策扶持,資金支持,技術指導,鼓勵種植,改糧為茶。
茶樹種植面積年均增加1000畝左右,註册商標幾十個,種植技術和製茶技術越來越精湛,知名度越來越高,花茶日漸從當地人的桌上退出,嶗山茶成了不可替代的飲品。
2004年5月青島市首屆“嶗山茶節”成功舉辦,60多個品種的嶗山茶參展,萬裏江,雲霧茶等名茶風靡海內外,嶗山茶文化的研究也在興起。
目前,嶗山區茶葉種植面積達12000餘畝。
從第一批茶樹“客人”移居嶗山算起,嶗山茶的歷史已近半個多世紀。到今天,嶗山“客茶”已經成為我國茶葉市場上的一支崛起的新生軍。在人們的潛意識裏它就是地道的“坐地戶”了。
【嶗山茶文化】
嶗山,是“海上第一名山”,有“神仙宅窟”“道教全真天下第二叢林”之美譽。獨特的地理環境,肥沃的土地,優質的水源培育出的嶗山茶,色、香、味、形俱佳,名揚海內外。
嶗山種茶已有悠久的歷史。嶗山茶相傳原由金丘處機,明張三豐等嶗山道士自江南移植,親手培植而成,數百年為嶗山道觀之養生珍品。清顧炎武曾品作詩贊嶗山,蒲鬆齡曾飲茶《聊齋》寫絳雪。嶗山茶的成品茶屬於緑茶,由精選嶗山鮮茶用現代工藝加工而成。嶗山地區氣候溫暖濕潤,光照較強,霜期也較南方長,加之晝夜溫差大,茶樹生長發育慢,有充分時間積纍養分,故嶗山茶內含營養物質豐富,有大量的多酚類、咖啡鹼、芳香物質和蛋白質、氨基酸、維生素等有益人體健康的成份。飲用嶗山茶,有興奮解倦、止渴解毒、促進血液循環、軟化血管、清心明目之功效。特別是茶內氨基酸和咖啡鹼含量高,茶湯濃醇鮮爽,飲後頰齒留香,令各地好茶者贊不絶口。因此,嶗山茶與嶗山礦泉水、嶗山耐鼕花並稱“嶗山三絶”,享名天下,冠蓋東方。
嶗山茶史悠久,絢麗多彩,在幾百年的歷史長河中積澱了豐富的文化內含,托情寓義、理性升華,個性獨具、形神完美,極具大傢風範,在中國茶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同國內其他茶文化源地相比,嶗山茶文化有諸多獨到之處。一是內聚山海文化的特質。"茶實嘉木英,其香乃天育"。嶗山茶,集天地之靈氣,納山海之精華,實是名山名水孕育出的名品。被譽為"海上名山第一"的嶗山,是我國海岸綫上唯一海拔超千米的高山,山青海碧,雲霧繚繞,氣候適宜,加上富含礦物質的天然泉水,造就了嶗山茶色、形、香、味、意俱佳的品質,位居"嶗山三絶"之首,遠有美名/
嶗山素有景色優美、氣候宜人而聞名於世。鼕季最冷的一月份平均氣溫為零下1.2℃,夏季最熱的8月平均氣溫為25℃,全年平均氣溫12.2℃。當中國北方早以冰封雪飄之時,青島市、嶗山依舊溫暖如春,當南方酷暑難耐之時,青島市、嶗山卻涼如初秋,所以一年四季(尤其春、夏、)雲霧繚繞,空氣溫度大,白晝溫差較大,嶗山土地肥沃,嶗山水充沛。該地區被山東省農業廳命名為無公害農業生産基地。為此很適合嶗山緑茶種植和生産。由於獨特的氣候和優良的生態環境,嶗山緑茶生産周期長(即采摘間隔時間長)鮮茶葉葉面厚實,所以茶葉所含營養成份豐富,茶葉本身有一種天然的、獨特的、豌豆面香味,山慄子面的香氣,經科學論證確認緑茶是六大保健食品之一,為此深受消費者喜愛。
【嶗山茶的傳說】
若幹年以前,嶗山太清宮處來了一位年輕的白麵書生。據說,該書生原籍杭州,傢境殷實,衹因自小有兩大嗜好,一是酷愛品茗飲茶,二是廣習琴棋書畫,而於八股學業上則聊無用心,所以屢試不第,遂心灰意冷,終緻攜琴揣茗,離傢出走,遍訪華夏名山大川,廣尋天下畫朋琴友。一日,來到嶗山太清宮處,但見山清水秀,石奇草異,浩瀚大海,一碧萬頃,清風徐來,花香鳥鳴,大有心曠神怡、寵辱皆忘、超然物外的愉悅心境。遂藉居廟中,早晚與廟中道士或品茗論道,或撫琴賞樂,樂不思蜀,竟在此住了下來。話說東海竜王的三女兒一日閑暇遊玩來至嶗山太清宮,似神仙窟宅、類靈異府地的嶗山美景,深深地吸引了這位在寂寞深宮中長大的小竜女。走在緑蔭小徑上,忽然和煦的細風,從緑樹掩映的山路深處送來了一陣委婉幽雅的琴聲。循着琴聲,來到一處道捨窗外。但見屋內一白麵書生正在撫琴,面前的幾案上放着一杯熱茶,裊裊上升的熱氣中,股股濃郁的茶香沁人肺腑。近觀白麵書生,耳聞陽春白雪,嗅品濃郁茶香,小竜女醉了。如是,他們相愛了,結為夫妻,嶗山就成了他們的傢。遊山玩水,品茗撫琴,終日廝守相伴,其樂融融。卻說光陰如梭,轉眼已是數月。忽一日小竜女見書生面帶愁容,經再三究問,原來書生自杭州帶來的茶葉已經沒有了,嶗山當地又沒有茶,斷了吃茶這一嗜好之源,令書生整日無精打采、心思不安,大有回歸故裏的意思。小竜女一聽,原來如此,笑對書生說:“相公,嶗山乃天下神山,不管是江南的,還是塞北的,衹要是世上有的,嶗山就有,何況是一株茶呢。嶗山巨峰頂下、比高崮上,就有一株神茶,趕明天,我和您一起去采回來,茶葉不就有了嗎?”小竜女說完,從頭上摘下一支珠花簪子,揚手一扔,衹見這支簪子隨風飄飄搖搖,朝着比高崮飛了上去。待到第二天書生和小竜女來到比高崮上時,但見崮頂上石縫中,已經長出了數株翠緑鮮嫩的茶樹來了。從此以後,書生和小竜女也就在嶗山安居樂業、白頭偕老了。
這個嶗山茶的民間故事,是20多年前,一位80多歲的宋姓老人在當時的嶗山林場裏給周圍的人講的。老人還講了下面一個故事。
嶗山比高崮附近有兩座廟。東南不遠處的一座叫“鐵瓦殿”,此廟初建於何時沒有記載,衹知曾於明朝萬歷年間重修過,據說因為當時所用的屋瓦都是從江南定製的鐵瓦,因而稱“鐵瓦殿”,但因清朝康熙初年遭雷擊引發火災而成廢墟。西南不遠處的一座叫“白雲庵”,建成於明朝嘉靖年間,略早於鐵瓦殿的重修,至清朝康乾時期,因已經無人居住而逐漸傾廢。故事說,早年間有一位住在鐵瓦殿的老道士,因為年紀大了,為延緩體衰、祛病健身,所以經常出門爬山,一為鍛煉身體,二為採集山藥,堅持數年,自覺確實有益。鄰近的白雲庵裏住着一位老道姑,年紀跟老道士相仿,也經常出門爬山,有時候與老道士相伴一起走上一段山路,不過,很少見到老道姑採集山珍草藥一類的東西。令老道士百思不解的是,雖兩人年紀相仿,但多年來自覺自己堅持不懈的鍛煉和藥補,確實於身體有益,可是終究年紀不饒人,一年一年,老相益深。再看老道姑,鍛煉是一樣的,雖從未見老道姑服用什麽靈丹妙藥,但老道姑多年來始終是鶴發童顔。想至此,老道士自愧弗如,見面時就覺矮人三分,時間一長,竟因此而病,一直臥床不起。忽一日,但聞“吱呀”一聲,鐵瓦殿柴扉輕啓,老道姑來到了老道士的病榻前。衹見道姑從懷中摸出一小紙包,從中取出幾片黑褐色的樹葉狀的東西,放在碗裏,衝上開水,扶起老道士,給他喝了幾口。昏睡中的老道士正迷迷糊糊危在旦夕,忽然覺得一股熱流入口後直衝丹田,衹聽得“啊”一聲,老道士緩過氣來了。睜開眼的老道士見老道姑坐在自己身旁,知道是老道姑救了自己一命。遂轉問老道姑給自己喝的是什麽藥。老道姑回道,是比高崮上神茶葉子,並且告訴他說,自己就是因為常年喝這種神茶水,所以體質健壯,百病不染,容顔不衰。老道士恍然大悟,衹覺得精氣神又回到了自己的軀體內。從此,每日與老道姑一起到比高崮下尋撿神茶落下來的葉子,常年飲用,兩人相偕百歲之後無疾而終。 |
|
【簡介】
嶗山的勝景在於它的山景和海景並存,山中又有溪有瀑,有僧 有道,山峻石奇,別有洞天。嶗山不僅有奇峰異石,更因其優越的地理位置,奇特的地理環境, 名山藴名水,名水育名茶,這是品茶人的講究。嶗山是“海上第一名山”,有“神仙宅窟”、“道教全真天下第二叢林”之美譽。由於嶗山地區瀕臨海洋,空氣中污染較少,形成的降雨、降雪潔淨,而這些雨雪所形成的水源又經過多級岩層的循環滲透,吸收了多種有益人體的礦物質,因此嶗山泉水礦化度低,水質清純,口感甘甜清冽。而1903年德國人通過檢驗發現,嶗山礦泉水水質優異,於是設廠開採生産,至今已有百年歷史。這真正成就了“仙山聖水嶗山茶”的顯貴地位,成就了中國江北第一名茶。作為中國最北方的緑茶所具有的生長周期長、品質優良、葉肥味厚的特點。
【嶗山緑茶製作工藝】
★ 種茶即育茶。
要生産出優質的茶葉需要優質的空氣、土壤、水分、周圍環境,缺一不可。沒有此基礎,就沒有優質的茶葉。更需要種茶者像關懷、照顧自己的小孩子一樣來培育茶葉。
★ 茶葉的采摘。
採茶時間在清晨,選取一芽一葉、一芽兩葉。
★ 殺青。
茶葉晾幹後,就進入了炒茶階段。通過殺青揉捻將茶葉種的草氣味驅除。這一步,直接影響到成品茶的品質。
★ 烘幹。
在殺青、揉捻之後就可以將茶葉烘幹、磨光。其中關鍵是要掌握好炒茶的火候。
★ 篩選。
將炒好的茶葉中的粉末過濾出來後,捲麯、新鮮、帶有濃郁板慄香味的成品茶製作完成。
★ 包裝。
內包裝是用高密度聚乙烯、聚丙烯、聚酯等與低密度聚乙烯薄膜復合或噴塗鋁後形成的雙層或三層復合包裝材料,具有防潮保鮮的作用。
外包裝主要體現了茶葉的檔次與對嶗山茶文化的品位,有散裝、袋裝、盒裝、筒裝、手提袋等。
★ 衝泡嶗山茶時,水溫應控製在80℃~90℃。這從水沸騰的程度就能看出來。如果水冒魚眼大小的泡,則水溫就低了,逼不出“茶香”;如果水全部沸騰,則水溫就過高了,衝泡的茶葉會顯出“糊”味;衹有水冒螃蟹眼大小的水泡,纔是衝泡嶗山茶最好的水溫。
【分類】
傳統的嶗山茶係主要分三大類:嶗山緑茶,嶗山石竹茶,嶗山玉竹茶。
嶗山緑茶:嶗山,青山碧海,雲霧繚繞,空氣濕潤,土地肥沃,水質優良,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嶗山茶樹引種始於1959年,是南茶北引最早的茶葉實驗點和江北緑茶發源地。嶗山茶葉生長緩慢,芽粗葉壯肥厚耐衝泡。嶗山地區氣候溫暖濕潤,光照較強霜期也較南方長,加之晝夜溫差大,茶樹生長發育慢,有充分時間積纍養分,故嶗山茶內含營養物質豐富,有大量的多酚類、咖啡鹼、芳香物質和蛋白質、氨基酸、維生素等有益人體健康的成份。飲用嶗山緑茶,有興奮解倦、止渴解毒、促進血液循環、軟化血管、清心明目之功效。特別是茶內氨基酸含量高,茶湯濃醇鮮爽,飲後頰齒留香,令各地好茶者贊不絶口。
“嶗山茶”商標正式通過國傢商標局審查,此舉表明“嶗山茶”擁有了自己的“護身符”,未經授權的單位、個人從此將不能再擅自使用“嶗山茶”的標志。
嶗山茶在全國緑茶中享有極高聲譽,被消費者盛譽為“江北第一名茶”。然而,伴隨嶗山茶業經濟的快速發展,許多經營者們都瞄上了這塊“金字招牌”,紛紛假冒和仿製。島城的緑茶市場漸漸地暴露出“加工質量良莠難辨、衆多品牌混雜、規模化程度不高”等問
題。
為徹底打破製約嶗山茶發展的瓶頸,嶗山工商分局將註册嶗山茶證明商標作為整合嶗山茶品牌的突破口, 全面提高嶗山茶加工質量,為此,他們着手“嶗山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的註册申請工作,期間又圓滿解决了嶗山茶商標所有權的轉讓問題,經過3年多的積極努力,終於使商標註册成功。
據介紹,“嶗山茶”註册成功後,將由青島嶗山茶協會統一管理,凡申請使用“嶗山茶”商標並符合嶗山茶證明商標使用管理規則規定條件的企業,在履行使用管理規則規定的義務後,均可使用嶗山茶證明商標。這樣,通過使用以産地名稱為標志的證明商標,所有符合條件的嶗山茶加工生産企業均可打“嶗山茶”牌子。
嶗山石竹茶:由嶗山石竹烘炒加工而成。嶗山石竹書名瞿麥,純野生草本植物,一般生長於嶗山南面的山崖石縫中,故名嶗山石竹子。它衹長在太陽能照到的地方,中藥屬性為陽,所以,又傳這茶非常適合男人們飲用。它內含皂甙,糖類及維生素A、C,有清熱,消炎,利尿,通絡作用。《本草綱目》稱:味苦寒,無毒。其作用有:治療關格諸癃結,小便不通,出刺,决癰腫,明目去翳,破胎墮子,下閉血。養腎氣,逐膀胱邪逆,止霍亂,長毛發,主五林,月經不通,破血塊排膿,痔瘻並瀉血,眼目腫痛及腫毒,治浸淫瘡並婦人陰瘡。因嶗山石竹特殊的生長習性及嶗山的氣候環境,石竹子生長期長,每年採茶次數少,使得嶗山石竹茶營養豐富、品質自然純正且獨具特色,被當地人稱為“嶗山緑”,甚至昵稱為“嶗緑”。經精工製作而成的嶗山石竹茶,色澤翠緑,香氣馥鬱持久,滋味鮮爽濃香,湯色鮮緑,栩栩如生,飲後唇齒留香、甘醇生津,使人回味無窮,實為茶中極品。同時也確是上等保健飲料。它是“嶗山道傢陰陽茶”中陽的部分。
嶗山玉竹茶:嶗山玉竹,長於嶗山北面背陰處,太陽照不到的地方纔有,中藥屬性為陰,長得非常慢,每年纔長半寸左右。秋季時采挖,除去須根,洗淨,曬至柔軟後,反復揉搓,晾曬至無硬心,曬幹;或蒸透後,揉至半透明,曬幹。它根莖長圓柱形,略扁,少有分枝。表面黃白色或淡黃棕色,半透明,具縱皺紋及微隆起的環節,有白色圓點狀的須根痕,莖痕圓盤狀。質硬而脆或稍軟,易折斷,斷面角質樣或顯顆粒性。氣微。味甘,有粘性。它含玉竹粘多糖及4種玉竹果聚糖,還含吖丁啶-2-羧酸等。養陰潤燥,生津止渴。用於肺胃陰傷、燥熱咳嗽、咽幹口渴、內熱消渴。故傳最適合女性朋友飲用,它還可以入菜,煲湯最佳。喝起來香甜味,並且非常耐衝泡,喝到最後,玉竹泡大了泡軟了,還可以吃掉哦。
上面的兩種,嶗山石竹茶和嶗山玉竹茶,放到一起衝泡,就稱為“嶗山道傢陰陽茶”,相傳這是嶗山道士發明的喝法哦。。男女均可喝,滋陰壯陽,調節人體陰陽平衡,達到強身健體之功效。
近年隨着當地加工技術的提高,又相繼生産出嶗山烏竜(北方烏竜),嶗山紅茶,嶗山普洱,嶗山茶粉,嶗山茶枕,嶗山花草,嶗山道傢甘露茶等品種。
【嶗山茶的歷史】
喜歡喝茶的青島人都知道“嶗山緑”,它吸收了山水精華,湯碧色青,品之回味無窮。但可能很少有人知道,嶗山茶並不是“坐地戶”,而是從千裏之外“移民”而來。
1.南茶“北嫁”入嶗山
A、1957年黃山引種茶苗 太平山試種
1957中央實行緑化與生産相結合的方針,山東省將茶苗移植試驗範圍確定為青島、日照、臨沂三市,並首先在青島開始了移植試驗。1957年鼕,茶苗移植試驗起動,引種的是皖南,浙江良種。最初在太平山南麓苗圃試種。第一次是青島市從黃山運來2年生的茶苗5000株,進行試植,無一成活。
B、1958年杭州引種 太平山試種
1958年又試行育苗馴化,由杭州引種進行試驗,在中山公園太平山南麓的空曠地帶試種。首先是在花木苗圃地裏進行,出苗率達70%左右,通過打蔭棚、設風障,半數以上安全渡過了第一個鼕天,育苗馴化的第一個階段獲得初次成功。
C、1959年移植試驗
1959年,馴化小苗出圃後的移植試驗,選地移植效果良好,成活率也達到70%,春雨之後,部分避風位置較好的茶樹又從根部發出了新芽,有30叢茶樹得以成活,雖然數量不大,但是還是很鼓舞人心的,為下一步移植奠定了事實依據。( 通常我們所說的嶗山茶“南茶北引”成功,就是從這一年開始的,即第一棵茶樹真正成活 )。
D、1960茶園培植
1960年作了培植茶園的嘗試,省林業廳撥給青島市茶種800斤,在原有苗圃地內進行了較大數量的播種育苗培植。
E、1962引種成功
1962年在嶗山縣下宮風景區進行直播茶苗試驗,當時播種的約有5萬多叢,折合40多畝,但由於長期缺乏管理,死亡率很大,存活僅1萬叢,引種成功。在上清宮附近海拔300米的一塊坡地上發現了1962年直播的茶樹27叢,期間並沒有人對其實施防凍措施,然茶苗竟能夠安全越鼕,可見嶗山極適宜茶樹的生長。
F、馴化培植
1963年以,開始進行馴化培植,主要是進行開園移植采取一次直播定植的試驗。重新調整了茶樹管理小組,在茶樹的正常管理中,采取勤中耕、常除草、多施肥的辦法,促使茶苗生長快、生長旺盛、植株強壯從而增強了茶苗本身對嚴寒、幹旱和季風侵襲的抵抗力。
G、南茶北引 落地生根
1964年采到了第一批茶籽,1965年播種出苗完全正常,青島茶樹第二代的出世,說明茶樹不僅能在青島落戶,而且也能世代相傳的定居下來,現在可以肯定地說在青島完全有條件大量發展茶樹。 (真正的大面積積極開始)
2.入鄉容易隨俗難
“南茶北引”成功了,但産地有限,産量很低,在社會上幾乎沒有影響。
80年代中後期到90年代初,茶樹種植技術有所發展,但技術很不普及,製茶技術衹有極少幾個人掌握,上市量非常有限。加之當時人們的生活水平較低,到90年代初期嶗山茶種植面積也就1000畝左右。
3.嶗山茶“反客為主”
90年代中後期,嶗山茶獲得大發展。政府政策扶持,資金支持,技術指導,鼓勵種植,改糧為茶。
茶樹種植面積年均增加1000畝左右,註册商標幾十個,種植技術和製茶技術越來越精湛,知名度越來越高,花茶日漸從當地人的桌上退出,嶗山茶成了不可替代的飲品。
2004年5月青島市首屆“嶗山茶節”成功舉辦,60多個品種的嶗山茶參展,萬裏江,雲霧茶等名茶風靡海內外,嶗山茶文化的研究也在興起。
目前,嶗山區茶葉種植面積達12000餘畝。
從第一批茶樹“客人”移居嶗山算起,嶗山茶的歷史已近半個多世紀。到今天,嶗山“客茶”已經成為我國茶葉市場上的一支崛起的新生軍。在人們的潛意識裏它就是地道的“坐地戶”了。
【嶗山茶文化】
嶗山,是“海上第一名山”,有“神仙宅窟”“道教全真天下第二叢林”之美譽。獨特的地理環境,肥沃的土地,優質的水源培育出的嶗山茶,色、香、味、形俱佳,名揚海內外。
嶗山種茶已有悠久的歷史。嶗山茶相傳原由金丘處機,明張三豐等嶗山道士自江南移植,親手培植而成,數百年為嶗山道觀之養生珍品。清顧炎武曾品作詩贊嶗山,蒲鬆齡曾飲茶《聊齋》寫絳雪。嶗山茶的成品茶屬於緑茶,由精選嶗山鮮茶用現代工藝加工而成。嶗山地區氣候溫暖濕潤,光照較強,霜期也較南方長,加之晝夜溫差大,茶樹生長發育慢,有充分時間積纍養分,故嶗山茶內含營養物質豐富,有大量的多酚類、咖啡鹼、芳香物質和蛋白質、氨基酸、維生素等有益人體健康的成份。飲用嶗山茶,有興奮解倦、止渴解毒、促進血液循環、軟化血管、清心明目之功效。特別是茶內氨基酸和咖啡鹼含量高,茶湯濃醇鮮爽,飲後頰齒留香,令各地好茶者贊不絶口。因此,嶗山茶與嶗山礦泉水、嶗山耐鼕花並稱“嶗山三絶”,享名天下,冠蓋東方。
嶗山茶史悠久,絢麗多彩,在幾百年的歷史長河中積澱了豐富的文化內含,托情寓義、理性升華,個性獨具、形神完美,極具大傢風範,在中國茶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同國內其他茶文化源地相比,嶗山茶文化有諸多獨到之處。一是內聚山海文化的特質。"茶實嘉木英,其香乃天育"。嶗山茶,集天地之靈氣,納山海之精華,實是名山名水孕育出的名品。被譽為"海上名山第一"的嶗山,是我國海岸綫上唯一海拔超千米的高山,山青海碧,雲霧繚繞,氣候適宜,加上富含礦物質的天然泉水,造就了嶗山茶色、形、香、味、意俱佳的品質,位居"嶗山三絶"之首,遠有美名/
嶗山素有景色優美、氣候宜人而聞名於世。鼕季最冷的一月份平均氣溫為零下1.2℃,夏季最熱的8月平均氣溫為25℃,全年平均氣溫12.2℃。當中國北方早以冰封雪飄之時,青島市、嶗山依舊溫暖如春,當南方酷暑難耐之時,青島市、嶗山卻涼如初秋,所以一年四季(尤其春、夏、)雲霧繚繞,空氣溫度大,白晝溫差較大,嶗山土地肥沃,嶗山水充沛。該地區被山東省農業廳命名為無公害農業生産基地。為此很適合嶗山緑茶種植和生産。由於獨特的氣候和優良的生態環境,嶗山緑茶生産周期長(即采摘間隔時間長)鮮茶葉葉面厚實,所以茶葉所含營養成份豐富,茶葉本身有一種天然的、獨特的、豌豆面香味,山慄子面的香氣,經科學論證確認緑茶是六大保健食品之一,為此深受消費者喜愛。
【嶗山茶的傳說】
若幹年以前,嶗山太清宮處來了一位年輕的白麵書生。據說,該書生原籍杭州,傢境殷實,衹因自小有兩大嗜好,一是酷愛品茗飲茶,二是廣習琴棋書畫,而於八股學業上則聊無用心,所以屢試不第,遂心灰意冷,終緻攜琴揣茗,離傢出走,遍訪華夏名山大川,廣尋天下畫朋琴友。一日,來到嶗山太清宮處,但見山清水秀,石奇草異,浩瀚大海,一碧萬頃,清風徐來,花香鳥鳴,大有心曠神怡、寵辱皆忘、超然物外的愉悅心境。遂藉居廟中,早晚與廟中道士或品茗論道,或撫琴賞樂,樂不思蜀,竟在此住了下來。話說東海竜王的三女兒一日閑暇遊玩來至嶗山太清宮,似神仙窟宅、類靈異府地的嶗山美景,深深地吸引了這位在寂寞深宮中長大的小竜女。走在緑蔭小徑上,忽然和煦的細風,從緑樹掩映的山路深處送來了一陣委婉幽雅的琴聲。循着琴聲,來到一處道捨窗外。但見屋內一白麵書生正在撫琴,面前的幾案上放着一杯熱茶,裊裊上升的熱氣中,股股濃郁的茶香沁人肺腑。近觀白麵書生,耳聞陽春白雪,嗅品濃郁茶香,小竜女醉了。如是,他們相愛了,結為夫妻,嶗山就成了他們的傢。遊山玩水,品茗撫琴,終日廝守相伴,其樂融融。卻說光陰如梭,轉眼已是數月。忽一日小竜女見書生面帶愁容,經再三究問,原來書生自杭州帶來的茶葉已經沒有了,嶗山當地又沒有茶,斷了吃茶這一嗜好之源,令書生整日無精打采、心思不安,大有回歸故裏的意思。小竜女一聽,原來如此,笑對書生說:“相公,嶗山乃天下神山,不管是江南的,還是塞北的,衹要是世上有的,嶗山就有,何況是一株茶呢。嶗山巨峰頂下、比高崮上,就有一株神茶,趕明天,我和您一起去采回來,茶葉不就有了嗎?”小竜女說完,從頭上摘下一支珠花簪子,揚手一扔,衹見這支簪子隨風飄飄搖搖,朝着比高崮飛了上去。待到第二天書生和小竜女來到比高崮上時,但見崮頂上石縫中,已經長出了數株翠緑鮮嫩的茶樹來了。從此以後,書生和小竜女也就在嶗山安居樂業、白頭偕老了。
這個嶗山茶的民間故事,是20多年前,一位80多歲的宋姓老人在當時的嶗山林場裏給周圍的人講的。老人還講了下面一個故事。
嶗山比高崮附近有兩座廟。東南不遠處的一座叫“鐵瓦殿”,此廟初建於何時沒有記載,衹知曾於明朝萬歷年間重修過,據說因為當時所用的屋瓦都是從江南定製的鐵瓦,因而稱“鐵瓦殿”,但因清朝康熙初年遭雷擊引發火災而成廢墟。西南不遠處的一座叫“白雲庵”,建成於明朝嘉靖年間,略早於鐵瓦殿的重修,至清朝康乾時期,因已經無人居住而逐漸傾廢。故事說,早年間有一位住在鐵瓦殿的老道士,因為年紀大了,為延緩體衰、祛病健身,所以經常出門爬山,一為鍛煉身體,二為採集山藥,堅持數年,自覺確實有益。鄰近的白雲庵裏住着一位老道姑,年紀跟老道士相仿,也經常出門爬山,有時候與老道士相伴一起走上一段山路,不過,很少見到老道姑採集山珍草藥一類的東西。令老道士百思不解的是,雖兩人年紀相仿,但多年來自覺自己堅持不懈的鍛煉和藥補,確實於身體有益,可是終究年紀不饒人,一年一年,老相益深。再看老道姑,鍛煉是一樣的,雖從未見老道姑服用什麽靈丹妙藥,但老道姑多年來始終是鶴發童顔。想至此,老道士自愧弗如,見面時就覺矮人三分,時間一長,竟因此而病,一直臥床不起。忽一日,但聞“吱呀”一聲,鐵瓦殿柴扉輕啓,老道姑來到了老道士的病榻前。衹見道姑從懷中摸出一小紙包,從中取出幾片黑褐色的樹葉狀的東西,放在碗裏,衝上開水,扶起老道士,給他喝了幾口。昏睡中的老道士正迷迷糊糊危在旦夕,忽然覺得一股熱流入口後直衝丹田,衹聽得“啊”一聲,老道士緩過氣來了。睜開眼的老道士見老道姑坐在自己身旁,知道是老道姑救了自己一命。遂轉問老道姑給自己喝的是什麽藥。老道姑回道,是比高崮上神茶葉子,並且告訴他說,自己就是因為常年喝這種神茶水,所以體質健壯,百病不染,容顔不衰。老道士恍然大悟,衹覺得精氣神又回到了自己的軀體內。從此,每日與老道姑一起到比高崮下尋撿神茶落下來的葉子,常年飲用,兩人相偕百歲之後無疾而終。 |
|
嶗山的山根根兒上,早年有個小茶館兒,掌櫃的叫王九富,雇着兩個小夥計,一個叫鄧山,一個叫張連。當然這鄧山、張連,都是從小傢裏窮得要命的茬子。人窮,人傢就說是“老短”弄得舅舅不親姥娘不愛,受凍受餓,誰能拿着當個人待?親戚也就斷了。
一天,鄧山娘把兒叫到身邊說:“兒呀,你也半大不小,十四、五歲的漢子啦。娘一把屎一把尿把你拉扯這麽大,也該給娘爭爭氣,掙個仨把倆的,來傢吃個糠餅子,也好弄個包米豆子做個拌貨兒。”鄧山一聽,說:“娘,行呵,我出去掙點好吃給你吃。”娘問上哪去?鄧山說:“娘,我從小上山打柴,山上的一草一木,一石半瓦我都知道它們姓甚名誰,這身把骨兒練得挺結實。前天聽說王九富那個小茶館要用個跑堂的,看看我去掙個仨把倆的。也好養活娘”。
娘一聽當然滿心歡喜,連說好好好,再說離傢也不算遠,兒出去娘也放心。
這工夫,娘就給洗洗漿漿,被窩拆洗拆洗,打點得幹幹淨淨,就打發兒子上路了。
鄧山背着行李,走了一天路程就來到了這個“財主茶館”。他大步往裏闖,掌櫃的尋思是來喝茶的,看他渾身補丁,可穿的倒是幹幹淨淨,也沒敢怠慢,把他讓了坐。
鄧山坐下,也沒多話,劈頭就問:“掌櫃的,我來給你當小夥計的,聽說這裏用人,要不要我?”掌櫃一聽,心想:送上門的小夥計,價錢也準便宜,就問:“你能幫我生財有道啊?”鄧山說:“當然,掌櫃肯收我,準叫你發財”掌櫃一喜,角角眼一閉,白眼珠沒有了,剩下塊黑的,就象粒鬍椒一下子安上了,再配上那個上寬下窄的瓜子兒臉,加上個蛤蟆嘴兒,模樣兒就再“好看”也不過了,當下就說;“好好,再沒有這麽合適的啦。”鄧山也就住下了。
小鄧山幹活勤謹,小腿跑得也快,茶客們見小夥計招待得好,都願意到這裏來歇歇腳,泡上壺茶,就這麽的,九富的小茶館人丁興旺,買賣一天比一天強。錢一賺多了,就捎帶着賣個茶葉,又是茶館兒又是茶莊。把個九富喜得心裏盤算:開茶館開茶莊,依靠買茶本錢太高,利錢不大,自傢能想法採茶倒是一本萬利。看了看兩個夥計,知道鄧山這孩子生在山地,爬山越嶺不在乎,再加人年輕手腳靈,叫他去幹這種採茶的活兒滿行。他就把鄧山叫到跟前和他說:“山,你到這裏也有兩年啦,咱光坐吃山空不行,本錢太高,咱養活不起這幾張嘴啦,我看咱還得想個法兒纔行。”鄧山一尋思:掌櫃的要下我的工了?就說:“掌櫃的,要下工就下吧,不用轉彎抹角啦。”九富說:“不不,我是想,你挺勤快,從小又爬慣了山,往後,這個茶咱就自己采吧,這不就省去了一道本錢?傢裏再雇上個小夥計頂你的差。”鄧山一聽倒挺歡氣,就說:“掌櫃的,嶗山裏十萬大山,可不是一年兩年的工夫就能采到好茶。”心想:也有兩年多沒見娘的面了,藉這個工夫回去看看娘。
掌櫃一看鄧山挺歡氣,就說:“是的,採茶這個景兒,是得下點工夫,眼下清明快到,茶樹也快發芽了,我給你打點了幾十兩碎銀子,進山也好買點吃的,住個一年兩載,找點好葉子帶回來,買賣好了,我虧待不了你。”
這鄧山再也沒有別的說,就打點了個小包袱,往肩上一撩就上路了。
日偏西山的時候,鄧山到了傢門口兒,叫了幾聲娘,就見娘眼淚汪汪地出來迎。兩年了,娘想兒也想神了。
進門先把碎銀子交給娘,娘一見銀子又哭了起來:“兒呵,從你爹下世,你已兩年不回,娘眼巴眼望地盼你回來,這回可也總算熬到頭兒了,從今咱就不出去啦。”鄧山說:“不呵娘,我是回來給東傢上山採茶的,不去,那銀子還得還人傢的”。
這麽一來,娘就給山子做了一些大餅子,叫孩子在傢耍了兩天,絮叨絮叨,就打發孩子上山了。
誰知這小山子一上山就是十年沒回來,娘的眼哭瞎了,掌櫃的腳也跺裂了,他跺什麽?疼的他呀!他算了算,鄧山這些年連吃帶穿帶捎帶,一共破了他一百多兩銀子的本錢,他那個腳能不跺裂?心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