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 > 岩洞雨燕
  岩洞雨燕也許是世界上最神奇的一種鳥。它們用自己的唾液織巢,在黑暗中暢通無阻的飛行。這裏的黑暗,並不是夜色中的黑暗,而是那種深埋於地層深處不見天日的漆黑。
  在東南亞的石灰石大洞穴中,雨燕的巢就建築在山洞巨大的石灰石岩壁上。它們象一座橋,連通光明和黑暗兩個世界。它們飛行往返於幽黑的山洞和洞外那片草青葉緑、陽光普照的熱帶雨林。
  東南雨燕的巢是用苔蘚和其他植物搭起來的,它們用唾液把這些材料粘接到一起。而黑巢雨燕是東南雨燕的亞種。它們的巢沒有一根植物,完全是使用羽毛和風幹的唾液粘起來的透明薄織物。巢高高地懸挂在岩石上,面嚮山洞的頂壁。
  黑巢雨燕的巢總是建在一起,密密麻麻一個挨着一個。一平方米的範圍內會有上百個鳥巢。雨燕的巢在動物王國裏是十分奇特的建築結構。觀察雨燕築巢十分有趣。它用自己的泡沫狀分泌物一層又一層把窩營造出來。每一個巢都要花一個多月的時間才能建造起來。
  當洞外夜幕降臨的時候,數以千計的鳥巢開始有了生機。洞內的石壁變成厚厚的羽毛墻,數不清的雨燕在這裏川流不息的飛行,一直活動到第二天清晨。
  黎明前一小時,雨燕開始離開山洞,飛到洞外的森林。所有的雨燕飛出山洞大約得一小時。雨燕鋪天蓋地地飛行,就像在森林上空升起了一片烏雲。它們整天在樹冠上尋找小昆蟲,到黃昏降臨的時候,雨燕又開始返回山洞。而這時候,一群群蝙蝠又從洞內盤旋飛行出來。
  白巢雨燕一次可産兩枚卵,而黑巢雨燕一窩衹産一枚卵,一對雨燕共同孵化它們的後代。二十四天之後,小雨燕就出殼了。大約四十五天之後,小雨燕小羽毛豐滿。而黑巢雨燕的幼鳥則至少需要六十天才能完成這一生長過程。在同樣的環境和溫度下,兩種雨燕的生長發育情況是不一樣的。雨燕的繁殖非常容易受到客觀環境的幹擾。
  每年的繁殖季節開始的時候,人們便來到這些岩洞中。它們把結實的木樁插進山洞的拱頂,再用藤條編成長長的繩梯,一端接在洞外生長工棕櫚樹上。要進入洞穴的底部,需要結成小組,每組大約6個人。
  這種煞費苦心的冒險行動,目的是為了收集燕窩。幾百年來燕窩一直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早在1600年以前,歐洲的商人就來到這裏收集燕窩。采摘燕窩是一項險象環生、技藝精湛的工作,儘管危險很大,這項工作仍然年復一年的進行。燕窩的採集工作在大多數雨燕産卵之前就開始了。大部分繁殖的雨燕還會重建它們的燕巢,於是另外一些人又在新生的小雨燕羽毛豐滿之後,再把巢收集走。然而,實際上燕窩並沒有什麽營養價值,湯的味道僅僅是各種調味品的味道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