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藥 : 薯蕷科 : 單子葉植物綱 > 山藥
目錄
《山藥 yam》
詩人: 張舜民 Zhang Shunmin

  人無本則憂,物以地為貴。
  如何山芋輩,天下稱宋衛。
No. 2
  又稱薯蕷”。多年生纏繞藤本。其地下塊莖可供食用或作中藥。有健脾、補肺、固腎、益精的功能。可治脾虛泄瀉、久痢、虛勞咳嗽、消渴、遺精、小便頻數等。
No. 3
  薯蕷的別名。 晉 王羲之 有《山藥帖》。見《宣和書譜·草書三·王羲之》。 唐 馬戴 《過野叟居》詩:“呼兒採山藥,放犢飲溪泉。” 宋 蘇軾 《十月十四日以病在告獨酌》詩:“銅爐燒柏子,石鼎煮山藥。” 宋 林洪 《山傢清供·玉延索餅》:“山藥名薯蕷, 秦 楚 之間名玉延。”
No. 4
  山藥
  (侯寧極《藥譜》)
  【異名】藷藇、署預(《山海經》),薯蕷、山芋(《本經》),諸署、署豫、玉延,修脆、幾草(《吳普本草》),藷(《山海經》郭璞傳),山藷(《別錄》),延草(《兼名苑》),王芋(《雜要訣》)。薯藥(《清異錄》),淮山藥(《飲片新參》),蛇芋(《浙江中藥手册》),野山豆(《江蘇植藥志》),山板術(《廣西中藥志》),白苕(《四川中藥志》),九黃薑、野白薯(《湖南藥物志》),扇子薯、佛掌薯(《藥材學》),白藥子(《杭州藥植志》)。
  【來源】為薯蕷科植物薯蕷的塊莖。
  【植物形態】薯蕷
  多年生纏繞草本。塊莖肉貿肥厚,略呈圓柱形,垂直生長,長可達1米,直徑2~7釐米,外皮灰褐色,生有須根。莖細長,蔓性,通常帶紫色,有棱,光滑無毛。葉對生或3葉輪生,葉腋間常生珠芽(名零餘子);葉片形狀多變化,三角狀卵形至三角狀廣卵形,長3.5~7釐米,寬2~4.5釐米,通常耳狀3裂,中央裂片先端漸尖,兩側裂片呈圓耳狀,基部戟狀心形,兩面均光滑無毛;葉脈7~9條基出;葉柄細長,長1.5~3.5釐米。花單性,雌雄異株;花極小,黃緑色,成穗狀花序;雄花序直立,2至數個聚生於葉腋,花軸多數成麯折狀;花小,近於無柄,苞片三角狀卵形;花被6,橢圓形,先端鈍;雄蕊6,花絲很短;雌花序下垂,每花的基部各有2枚大小不等的苞片,苞片廣卵形,先端長漸尖;花被6;子房下位,長橢圓形,3室,柱頭3裂。蒴果有3翅,果翅長幾等於寬。種子扁卵圓形,有闊翅。花期7~8月。果期9~10月。
  生山野嚮陽處。現各地皆有栽培。本植物的藤(山藥藤)、葉腋間的珠芽(零餘子)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採集】11~12月采挖,切去根頭,洗淨泥土,用竹刀颳去外皮,曬幹或烘幹,即為毛山藥。選擇粗大的毛山藥,用清水浸勻,再加微熱,並用棉被蓋好,保持濕潤悶透,然後放在木板上搓揉成圓柱狀,將兩頭切齊,曬幹打光,即為光山藥
  【藥材】①毛山藥:呈圓柱形,彎麯而稍扁,長約15~30釐米,直徑1.5~6匣米,表面黃白色或棕黃色,有明顯縱皺及未除盡之栓皮,並少數根痕。質較硬,斷面白色,顆粒狀,粉質。氣微,味甘微酸,嚼之發粘。
  ②光山藥:呈平滑的圓柱形,長10~20釐米,直徑2~4釐米。表面淡黃白色,光滑。質堅硬,不易折斷,斷面白色,粉質。氣微,微甘味酸,嚼之發粘。以質堅實,粉性足,色潔白者為佳。
  主産河南。此外,湖南、湖北、山西、雲南、河北、陝西、江蘇、浙江、江西、貴州、四川等地亦産。一般以河南博愛,沁陽、武陟、溫縣等地(古懷慶所屬)所産質量最佳,習稱"懷山藥"。
  除上述正品山藥外,在少數地區尚有以日本薯蕷(長江以南各省多有野生,其塊莖習稱野山藥,土山藥,原植物參見"風車兒"條)、三角葉薯蕷(分佈雲南、四川、西藏)等多種薯蕷屬植物的塊莖也作山藥使用。
  【炮製】山藥:揀去雜質,用水浸泡至山藥中心部軟化為度,撈出稍晾,切片曬幹或烘幹。炒山藥:先將麩皮均勻撒布於熱鍋內,俟煙起,加入山藥片拌炒至淡黃色為度,取出,篩去麩皮,放涼(每山藥片100片,用麩皮10斤)。
  《本草衍義》:"山藥入藥,其法,鼕月以布裹手,用竹刀子剮去皮,於屋檐下風徑處,盛竹篩中,不得見日色。一夕乾五分,俟全乾收之,惟風緊則幹速。"
  【性味】甘,平。
  ①《本經》:"味甘,溫。"
  ②《別錄》:"平,無毒。"
  ③《藥性類明》:"味甘,性涼而潤。"
  ④《藥品化義》:"生者性涼,熟則化涼為溫。"
  【歸經】入肺、脾、腎經。
  ①《湯液本草》:"手太陰經。"
  ②《傷寒藴要》:"入手、足太陰二經。"
  ③《得配本草》:"入手、足太陰經血分,兼入足少陰經氣分。"
  【功用主治】健脾,補肺,固腎,益精。治脾虛泄瀉,久痢,虛勞咳嗽,消渴,遺精、帶下,小便頻數。
  補脾養胃,生津益肺,補腎澀精。用於脾虛食少、久瀉不止、肺虛喘咳、腎虛遺精、帶下、尿頻、虛熱消渴。麩炒山藥補脾健胃。用於脾虛食少,泄瀉便溏,白帶過多。
  ①《本經》:"主傷中,補虛,除寒熱邪氣,補中益氣力,長肌肉,久服耳目聰明。"
  ②《別錄》:"主頭面遊風,風頭(一作'頭風')眼眩,下氣,止腰痛,治虛勞羸瘦,充五髒,除煩熱,強鑰。"
  ③《藥性論》:"補五勞七傷,去冷風,止腰痛,鎮心神,補心氣不足,患人體虛羸,加而用之。"
  ④《食療本草》:"治頭疼,助陰力。"
  ⑤《日華子本草》:"助五髒,強筋骨,長志安神,主泄精健忘。"
  ⑥朱震亨:"生搗貼腫硬毒,能消散。"
  ⑦《傷寒藴要》:"補不足,清虛熱。"
  ⑧《綱目》:"益腎氣,健脾胃,止泄痢,化痰涎,潤皮毛。"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3~6錢;或入丸、散。外用:搗敷。
  【宜忌】有實邪者忌服。
  ①《本草經集註》:"紫芝為之使,惡甘逆。"
  ②《湯液本草》:"二門鼕為之使。"
  【選方】①治脾胃虛弱,不思進飲食:山芋、白术各一兩,人參三分。上三味,搗羅為細末,煮白麵糊為丸,如小豆·大,每服三十丸,空心食前溫米飲下。(《聖濟總錄》山芋丸)
  ②治濕熱虛泄:山藥、蒼術等分,飯丸,米飲服。(《瀕湖經驗方》)
  ③治噤口痢:幹山藥一半炒黃色,半生用,研為細末,米飲調下。(《百一選方》)
  ④治心腹虛膨,手足厥冷,或飲過苦澀涼劑,晨朝未食先嘔,或聞食即吐,不思飲食,此乃脾胃虛弱:山藥一味,銼如小豆大,一半炒熱,一半生用,為末,米飲調下。(《普濟方))
  ⑤補下焦虛冷,小便頻敷,瘦損無力:薯蕷於沙盆內研細,入銚中,以酒一大匙,熬令香,旋添酒一盞,攪令勻,空心飲之,每旦一服。(《聖惠方》)
  ⑥治諸風眩運,益精髓,壯脾胃:薯蕷粉,同麯米釀酒;或同山茱萸、五味子、人參諸藥浸酒煮飲。(《綱目》山藥酒)
  ⑦治小便多,滑數不禁:白茯苓(去黑皮),幹山藥(去皮,白礬水內湛過,慢火焙幹用之)。上二味,各等分,為細末,稀米飲調服。(《儒門事親》)
  ⑧治痰氣喘急:山藥搗爛半碗,入甘蔗汁半碗,和勻,頓熱飲之。(《簡便單方》)
  ⑨治腫毒:山藥,蓖麻子,糯米為一處,水浸研為泥,敷腫處。(《普濟方》)
  ⑩治項後結核,或赤腫硬痛:生山藥一挺(去皮),蓖麻子二個。同研貼之。(《救急易方》)
  ⑾治乳癖結塊及諸痛日久,堅硬不潰:鮮山藥和芎藭、白糖霜共搗爛塗患處。塗上後奇癢不可忍,忍之良久漸止。(《本經逢原》)
  ⑿治凍瘡:山藥少許,於新瓦上磨為泥,塗瘡口上。(《儒門事親》)
中國藥典2005版
  名稱:
  山藥
  漢語拼音:
  Shanyao
  英文名:
  RHIZOMA DIOSCOREAE
  基原:
  本品為薯蕷科植物薯蕷 Dioscorea opposita Thunb.的乾燥根莖。鼕季莖葉枯萎後采挖,切宏根頭,洗淨,除去外皮及須根,乾燥;也有選擇肥大順直的乾燥山藥,置清水中,浸至無幹心,悶透,切齊兩端,用木板搓成圓柱狀,曬幹,打光,習稱“光山藥”。
  性狀:
  本品略呈圓柱形,彎麯而稍扁,長15-30cm,直徑1.5-6cm。表面黃白色或淡黃色,有縱溝、縱皺紋及須根痕,偶有淺棕色外皮殘留。體重,質堅實,不易折斷,斷面白色,粉性。氣微,味淡、微酸,嚼之發黏。光山藥呈圓柱形,兩端平齊,長9-18cm,直徑1.5-3cm。表面光滑,白色或黃白色。
  鑒別:
  本品粉末類白色。澱粉粒單粒扁卵形、三角狀卵形、類圓形或矩圓形,直徑8-35μm,臍點點狀、人字狀、十字狀或短縫狀,可見層紋;復粒稀少.由2-3分粒組成。草酸鈣針晶束存在於黏液細胞中,長約至240μm,外晶粒2-4μm。具緣紋孔導管、網紋導管、蠃紋導管及環紋導管直徑12-48μm。
  炮製方法:
  山藥 除去雜質,分開大小個.泡潤至透`,切厚片,乾燥。
  麩炒山藥 取淨山藥片,照麩炒法(附錄Ⅱ D)炒至黃色。
  性味:
  甘,平。
  歸經:
  歸脾、肺、腎經。
  功效:
  補脾養胃,生津益肺,補腎澀精。
  主治:
  用於脾虛食少,久瀉不止,肺虛喘咳,腎虛遺精,帶下,尿頻,虛熱消渴。麩炒山藥補脾健胃。用於脾虛食少,泄瀉便溏,白帶過多。
  用法用量:
  15-30g。
  貯藏:
  置通風乾燥處,防蛀。
  中西藥分類:
  中藥(藥材及飲片)
中 草 藥
    RHIZOMA DIOSCOREAE
中國藥典2000版
  山藥
  拼音名:Shanyao
  英文名:RHIZOMADIOSCOREAE
  書頁號:2000年版一部-22
  本品為薯蕷科植物薯蕷DioscoreaoppositaThunb.的乾燥根莖。鼕季莖葉枯萎後
  采挖,切去根頭,洗淨,除去外皮及須根,用硫黃熏後,乾燥;也有選擇肥大順直的幹
  燥山藥,置清水中,浸至無幹心,悶透,用硫黃熏後,切齊兩端,用木板搓成圓柱狀,
  曬幹,打光,習稱“光山藥”。
  【性狀】本品略呈圓柱形,彎麯而稍扁,長15~30cm,直徑1.5~6cm。表面黃白
  色或淡黃色,有縱溝、縱皺紋及須根痕,偶有淺棕色外皮殘留。體重,質堅實,不易
  折斷,斷面白色,粉性。無臭,味淡、微酸,嚼之發黏。光山藥呈圓柱形,兩端平齊,
  長9~18cm,直徑1.5~3cm。表面光滑,白色或黃白色。
  【鑒別】本品粉末類白色。澱粉粒單粒扁卵形、類圓形、三角狀卵形或矩圓形,
  直徑8~35μm,臍點點狀、人字狀、十字狀或短縫狀,可見層紋;復粒稀少,由2~
  3分粒組成。草酸鈣針晶束存在於黏液細胞中,長約至240μm,針晶粗2~5μm。具
  緣紋孔、網紋、蠃紋及環紋導管直徑12~48μm。
  【炮製】山藥除去雜質,分開大小個,泡潤至透,切厚片,乾燥。
  麩炒山藥取淨山藥片,照麩炒法(附錄ⅡD)炒至黃色。
  【性味與歸經】甘,平。歸脾、肺、腎經。
  【功能與主治】補脾養胃,生津益肺,補腎澀精。用於脾虛食少,久瀉不止,肺
  虛喘咳,腎虛遺精,帶下,尿頻,虛熱消渴。麩炒山藥補脾健胃。用於脾虛食少,泄瀉
  便溏,白帶過多。
  【用法與用量】15~30g。
  【貯藏】置通風乾燥處,防蛀。
百科辭典
  shanyao
  山藥
  yam
  薯蕷科植物薯蕷Dioscorea opposita Thunb. 的乾燥根莖。
英文解釋
  1. :  cinnamomvine,  Common Yan Rhizome,  Rhizoma Dioscoreae,  Common Yam Rhizome,  Wingde Yan Rhizome,  rhizoma batatatis,  Chinese yam
  2. n.:  yam
法文解釋
  1. n.  igname de Chine
  2. n.  Dioscorea batatas
近義詞
, 薯蕷, 藷藇, 署預, 山芋, 諸署, 署豫, 玉延, 修脆, 幾草, 山藷, 延草, 王芋, 薯藥, 山藥, 蛇芋, 野山豆, 山板術, 白苕, 九黃薑, 野白薯, 扇子薯, 佛掌薯, 白藥子
荷蘭薯, 地蛋, 山藥, 山洋芋, 土豆, 洋山芋, 洋芋, 土豆兒, 山藥, 饃饃蛋, 薯仔, 土芋, 土卵, 陽芋, 馬鈴薯
相關詞
植物中藥藥用植物飲食食療保健食譜料理
野菜食譜食物更多結果...
包含詞
山藥蛋
分類詳情
安格那山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