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 : 古文 : 中國鐵路客運營業站 > 山市
目錄
《山市 Mountain City》
詩人: 姚勉 Yao Mian

  路詢山市宿,店近石橋橫。
  老水穿檐過,低窗照水明。
  雨聲凄客思,野處愜幽情。
  沽酒聊牽睡,茅柴醉不成。
山區集市 Mountain Market
  山區集市。 唐 張籍 《送海客歸舊島》詩:“竹船來 桂 府,山市賣魚鬚。” 明 曹學佺 《過木瀆》詩:“琢研開山市,為園灌藥苗。”
山中蜃景 Mountain mirage
山市 山中蜃景
山市 山中蜃景
  山中蜃景。 元 趙顯宏 《晝夜樂·春》麯:“遊賞園林酒半酣,停驂;停驂看山市晴嵐。” 清 周亮工 《書影》捲五:“然人知有海市,而不知有山市。 東省萊 濰 去邑西二十裏許,有 孤山 ,上有 夷齊廟 。誌稱春夏之交,西南風微起,則 孤山 移影城西。從城上望之,凡山巒林木、神祠人物,無不聚現。踰數時,漸遠,漸無所覩矣。” 清 蒲鬆齡 《聊齋志異·山市》:“ 奐山 山市,邑八景之一也。”
科學知識 Scientific knowledge
  山市即山中的“海市蜃樓”
  平靜的海面、大江江面、湖面、雪原、沙漠或戈壁等地方,偶爾會在空中或“地下”出現高大樓臺、城廓、樹木等幻景,稱海市蜃樓,又稱“蜃景”。古人歸因於蛟竜之屬的蜃,吐氣而成樓臺城廓,因而得名。
  海市蜃樓是近地面層氣溫變化大,空氣密度隨高度強烈變化,光綫在鉛直方向密度不同的氣層中,經過折射進入觀測者眼簾造成的結果。常分為上現、下現和側現海市蜃樓。
  這裏說的“山市”,跟海市一樣,是一種因折光反射而形成的自然景象。它美麗而又奇特,然而好幾年也難得出現一次,衹有少數幸運兒在偶爾的機緣裏能夠見到它,而絶大多數人衹能望而興嘆。這篇文章是根據目擊者的敘述寫的,它歷歷如畫地再現了山市由生成到消失的過程,無論是大筆勾勒或工筆描摹,
《山市》原文 "Mountain City" original
  作者:蒲鬆齡
  奐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數年恆不一見。孫公子禹年與同人飲樓上,忽見山頭有孤塔聳起,高插青冥,相顧驚疑,念近中無此禪院。無何,見宮殿數十所,碧瓦飛甍,始悟為山市。未幾,高垣睥睨,連亙六七裏,居然城郭矣。中有樓若者,堂若者,坊若者,歷歷在目,以億萬計。忽大風起,塵氣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風定天清,一切烏有,惟危樓一座,直接霄漢。樓五架,窗扉皆洞開;一行有五點明處,樓外天也。 層層指數,樓愈高,則明漸少。數至八層,裁如星點。又其上,則黯然縹緲,不可計其層次矣。而樓上人往來屑屑,或憑或立,不一狀。逾時,樓漸低,可見其頂;又漸如常樓;又漸如高捨;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見。 又聞有早行者,見山上人煙市肆,與世無別,故又名“鬼市”雲。
譯文 Translation
  奐山的“山市”,是淄川縣八景中的一景,但是經常是多年看不見一次。孫禹年公子跟他的同業朋友在樓上喝酒,忽然看見山頭有一座孤零零的寶塔聳立起來,高高地直插青天,你看我,我看你,又驚奇又疑惑,心想這附近並沒有這座佛寺。不一會兒,又看見幾十座宮殿,瓦是碧緑的,屋脊高高翹起,纔明白到原來是(出現)山市了。不久,(又出現了)高高的城墻,高高低低的矮墻,連綿不斷六七裏,竟然像是一座城了。其中有的像樓,有的像廳堂,有的像街坊,清晰地出現在眼前,數也數不過來。忽然颳起大風,煙塵彌漫,全城的景象變得模糊不清。過一陣子,大風停止,天空晴明,先前的景象全都消失了,衹剩下一座高樓,上與天接。(每層)有五間房,窗戶都敞開着,都有五處明亮的地方,那是樓外的天空。
  一層一層地指着數上去,房間越高,亮點越小;數到第八層,亮點衹有星星那麽小;再往上就變得暗淡了,似有若無,看不清它的層次。(低層)樓上的人們來來往往,各幹各的事情,有的靠着(欄桿),有的站着,姿態不一。過了一段時間,樓漸漸低矮下來,可以看見樓頂了;漸漸地,又變得跟平常的樓房一樣;漸漸地,又變成了高高的平房;突然又縮成拳頭一般大小,(再縮)成為豆粒一般大小,終於完全消失。
   我又聽說,有早起趕路的人,看到山上有人傢、集市和店鋪,跟塵世上的情形沒有什麽區別,所以人們又管它叫“鬼市”。
賞析 Appreciation
  縱觀山市出現的全過程,可分三個階段。
  1.初生階段:從孤塔高聳到宮殿出現。
  這是目擊者眼中的畫面。文章還描寫了目擊者的心理變化:見孤塔時,彼此“相顧驚疑”,表明它是突然出現的,而且跟實景差不多,使人不得不“驚”,但一想到“近中無此禪院”,又不得不“疑”。待到宮殿出現,纔悟出原來這是“山市”。這樣寫就把讀者帶到目擊者所在的地方了。
  以下所寫仍是目擊者所見畫面,但讀者在感覺上發生了變化:一切都如同親見。
  2.發展階段:城郭的出現。
  先總寫一筆:“高垣睥睨,連亙六七裏。”頗有恢宏的氣象。然後分寫:“中有樓若者,堂若者,坊若者,歷歷在目,以億萬計。”雖然寥寥數語,卻可以誘發讀者想像出一幅跟《清明上河圖》相似的畫捲來。這幅畫捲最後在風中消失,又不禁使人感到悵然。
  3.高潮階段:危樓的出現。
  因“風定天清,一切烏有”,衹剩下一座高接霄漢的危樓,所以樓的形狀看得格外清楚,連樓外天空也顯現了出來,給人的感覺是距離比先前的城郭縮短了一些。更為特殊的是,樓上還有來來往往的人,或憑或立,與人世無異,這又給人以親切感,增強了觀賞的興趣。最後寫幻景的消失,跟影視中的漸隱鏡頭頗為相似,又使人感到餘味無窮。
  結尾一段寫山上的“鬼市”,這是補筆,有照應開頭的作用,說明奐山這個地方確實能看到這種奇異的現象。
作者介紹 Author Introduction
  蒲鬆齡(1640年—1715年),清代著名文學家、短篇小說傢,字留仙,一字劍臣,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山東淄川(今山東淄博市淄川區)蒲傢莊人,蒙古族。舊志稱其“性厚樸,篤交遊,重名義,而孤介峭直,尤不能與時相俯仰。”所著有詩詞、文賦、雜著、俚麯、戲等,其文言小說《聊齋志異》膾炙人口,廣為流傳,飲譽海內外。他生於明末,卒於清初,出身書香門第,自幼聰慧,學識淵博,19歲即考得全縣第一名,取中秀纔。但以後參加科舉考試,屢考不中,儘管其學識名聞鄉裏,但追求功名卻始終沒能如願。直到71歲,纔按例補為貢生(清代對考了一輩子都沒有取得功名,而年齡超過七十歲的考生的安慰性的功名)。四年後,蒲鬆齡去世。 在科舉考試中和官宦仕途上,蒲鬆齡屢屢受挫,終生不得志。為生活所迫,蒲鬆齡衹好去做私塾先生。他對仕途失落同時,便把精力轉到寫作上去了。他一邊教書,一邊開始了文學創作。從20歲起,蒲鬆齡就開始收集、寫作志怪小說。 科場仕途的失敗使蒲鬆齡滿腔悲憤,一生的窮睏潦倒使他接近和熟悉勞苦平民,身不在官場,反而使他對科舉和官場的黑暗腐敗有了深刻的認識。他滿腹實學,卻屢不中舉,他牢騷滿腹,卻無處可發,於是他把牢騷悲憤寄托在《聊齋志異》的創作中,這本書就成了蒲鬆齡“觸時感事”、“以勸以懲”的孤憤之書。
  到蒲鬆齡40歲時,他的代表作《聊齋志異》一書的大部分已經完成,此後他還不斷有所增補和修改。可以說《聊齋志異》這部小說凝聚了蒲鬆齡一生的心血,是他文學創作的最高成就,也是中國古典短篇小說的高峰。
  所以有人說:若是蒲鬆齡中舉了,最多多一個清官,但中國文學卻少掉了一個里程碑,世人也無人知曉蒲鬆齡。禍福就是這麽難於理解的轉換,這也是有所失纔會有所得。
  除《聊齋志異》外,蒲鬆齡還有不少詩、詞、散文、俚麯,他的作品還有:《聊齋文集》、《聊齋詩集》、《聊齋俚麯》以及《歷傢文》、《農桑經》、《藥崇書》等關於歷法、農業、醫藥等通俗讀物,著有《宋七律詩選》和長篇白話小說《醒世姻緣傳》。
  蒲鬆齡大事記:
  明崇禎十三年( 1640年)
  農歷四月,蒲鬆齡生。
  明崇禎十七年( 1644年)
  清順治元年
  蒲鬆齡 5歲。
  李自成軍陷北京,崇禎帝自縊。清兵入關;李自成軍敗走。清定都北京。
  順治 14年(1657年)
  蒲鬆齡 18歲。與劉氏成婚。
  順治 15年(1658年)
  蒲鬆齡 19歲。初應童子試,以縣、府、道三第一進學,受知山東學政施閨章。
  順治 16年(1659年)
  蒲鬆齡 20歲。與張篤慶、李堯臣結郢中詩社。
  順治 17年( 1660年)
  蒲鬆齡 21歲。應鄉試未中。
  康熙元年( 1662年)
  蒲鬆齡 23歲。長子蒲箬生。
  康熙二年( 1663年)
  蒲鬆齡 24歲。應鄉試未中。
  康熙四年( 1665年)
  蒲鬆齡 26歲。在本邑王村王永印傢坐館。
  康熙九年( 1665年)
  蒲鬆齡 30歲。八月,應江蘇寶應知縣、同邑友人孫蕙之聘,南遊做幕。
  康熙十年( 1671年)
  蒲鬆齡 31歲。春、夏在寶應、高郵。秋辭幕返裏。三子蒲笏生。
  康熙十一年( 1672年)
  蒲鬆齡 32歲。四月,隨本邑縉紳高珩、唐夢賚遊嶗山。秋應鄉試未中。
  康熙十二年( 1673年)
  蒲鬆齡 33歲。在本縣豐泉鄉王觀正傢坐館。
  康熙十四年( 1675年)
  蒲鬆齡 35歲。應鄉試未中。四子蒲筠生。
  康熙十八年( 1679年)
  蒲鬆齡 40歲。開始在本縣西蒲村畢際有傢坐館。三月,已作成之狐鬼小說初步結集,定名《聊齋志異》。高珩為之作序。
  康熙二十二年( 1683年)
  蒲鬆齡 44歲。作《婚嫁全書》。長孫蒲立德生。
  康熙二十三年( 1684年)
  蒲鬆齡 45歲。作《省身語錄》。
  康熙二十六年( 1687年)
  蒲鬆齡 48歲。春,結識大詩人王士禎。夏,王士禎來信索閱《聊齋志異》。秋,蒲鬆齡應鄉試,因“越幅”被黜。
  康熙二十九年( 1690年)
  蒲鬆林 51歲。秋應鄉試,再次犯規被黜。
  康熙三十二年( 1693年)
  蒲鬆齡54歲。春,山東按察使喻成竜慕名邀請,到濟南作客數日。館東畢際有病逝,蒲鬆齡作《哭畢刺史》八首。
  康熙三十六年( 1697年)
  蒲鬆齡58歲。選《莊列選略》。朱緗寄詩、札,續藉《聊齋志異》未讀到的稿本。
  康熙四十一年( 1702年)
  蒲鬆齡63歲。暮春赴濟南,滯留數月,應鄉試未中。王觀正病卒。
  康熙四十五年( 1706年)
  蒲鬆齡67歲。作《藥祟書》。朱緗抄錄《聊齋志異》全書畢,題詩三首。
  康熙四十八年( 1709年)
  蒲鬆齡70歲。歲暮,撤帳歸傢,結束在畢傢三十年的西賓生涯。
  康熙四十九年( 1710年)
  蒲鬆齡71歲。十月,與張篤慶、李堯臣同舉鄉飲介賓。
  康熙五十年( 1711年)
  蒲鬆齡72歲。五月,王士稹病逝,蒲鬆齡有《五月晦日夜夢漁洋先生枉過,不知爾時已捐客數日矣》四首輓之。十月,赴青州考貢,為歲貢生,受知山東學政黃書琳。作俚麯《墻頭記》。
  康熙五十二年( 1713年)
  蒲鬆齡74歲。八月,劉氏病卒。
  康熙五十四年( 1715年)
  蒲鬆齡76歲。正月,病逝。
《聊齋志異》簡介 "Strange" Introduction
  “聊齋”是蒲鬆齡的書齋名,所謂“聊”就是在交談,話說蒲鬆齡在他居住的地方附近設一茶棚,凡是進來的人是不收銀子的,捧上一壺茶坐下來和客人閑談,他就專門問一些奇聞異事,蒲鬆齡的“聊齋”變由此而生。然後,蒲鬆齡就把聽來的這些事情經過自己的加工潤色後記錄下來。“志”變産生了(記錄)。“異”當然就是旨在說明自己所記錄的事情都是奇聞異事。“聊齋志異”變由此而生。
  《聊齋志異》是一部具有獨特思想風貌和藝術風貌的文言短篇小說集。多數小說是通過幻想的形式談狐說鬼,但內容卻深深地紮根於現實生活的土壤之中,麯折地反映了蒲鬆齡所生活的時代的社會矛盾和人民的思想願望,熔鑄進了作傢對生活的獨特的感受和認識。蒲鬆齡在《聊齋自志》中說:“集腋為裘,妄續幽冥之錄;浮白載筆,僅成孤憤之書:寄托如此,亦足悲矣!”在這部小說集中,作者是寄托了他從現實生活中産生的深沉的孤憤的。因此我們不能衹是看《聊齋志異》奇異有趣的故事,當作一本消愁解悶的書來讀,而應該深入地去體會作者寄寓其中的愛和恨,悲憤和喜悅,以及産生這些思想感情的現實生活和深刻的歷史內容。由於《聊齋志異》是一部經歷了漫長時期纔完成的短篇小說集,故事來源不同,作者的思想認識前後有發展變化,加上作者世界觀本身存在矛盾,因而全書的思想內容良莠不齊,比較復雜。但從總體看來,優秀之作占半數以上,主要傾嚮是進步的,真實地揭示了現實生活的矛盾,反映了人民的理想、願望和要求。歌頌生活中的真、善、美,抨擊假、惡、醜,是蒲鬆齡創作《聊齋志異》總的藝術追求,也是這部短篇小說集最突出的思想特色。
  從題材內容來看,《聊齋志異》中的作品大致可分為以下五類:
  第一類,是反映社會黑暗,揭露和抨擊封建統治階級壓迫、殘害人民罪行的作品
  第二類,是反對封建婚姻,批判封建禮教,歌頌青年男女純真的愛情和爭取自由幸福而鬥爭的作品
  第三類,是揭露和批判科舉考試制度的腐敗和種種弊端的作品
  第四類,是歌頌被壓迫人民反抗鬥爭精神的作品
  第五類,總結生活中的經驗教訓,教育人要誠實、吃苦耐勞、知過能改等等,帶有道德訓誡意義的作品
重點字詞解釋 Key terms explained
  1. 奐山 解釋:山名。舊淄州縣有奐山,也做煥山。
  2.然數年恆不一見 解釋:但是經常是多年看不見一次。恆,經常。然:但是。
  3.青冥 解釋:青天,天空。
  4.相顧 解釋: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5.近中 解釋:近處。
  6.禪院 解釋:寺院。禪,佛教用語,表示與佛教有關的事物。
  7.無何 解釋:不久,不一會兒。
  8.飛甍 解釋:飛檐。甍,屋檐。
  9.始悟 解釋:纔明白。
  10.未幾 解釋:不久,不一會兒。
  11.高垣睥睨 解釋:高高低低的城墻。高垣,高墻。睥睨,指女墻,即城墻上呈凹凸形的矮墻。又寫做“埤堄”。
  12.連亙 解釋:接連不斷。
  13.居然城郭 解釋:竟然像一座城市。居然,竟然。城郭,城市。
  14.中有樓若者 解釋:其中有的像樓。
  15.堂若者 解釋:有的像廳堂。堂,廳堂。
  16.坊若者 解釋:有的像街巷。坊,街巷,店鋪。
  17.歷歷在目 解釋:清晰地出現在眼前。
  18.莽莽然 解釋:這裏形容塵土之大。莽莽,廣大。
  19.依稀 解釋:隱隱約約。
  20.烏有 解釋:沒有。烏,同“無”。
  21.危樓 解釋:高樓。危,高。
  22.霄漢 解釋:雲霄與天河。
  23.窗扉 解釋:窗戶。
  24.洞開 解釋:大開。
  25.裁如星點 解釋:僅僅像星星點點。裁,同“纔”,僅僅。
  26.黯然縹緲 解釋:昏暗得看不分明。縹緲,隱隱約約,若有若無。
  27.往來屑屑 解釋:形容來往匆匆。屑屑,忙碌的樣子。
  28.憑 解釋:靠着。
  29.不一狀 解釋:形狀不一。
  30.逾時 解釋:過了一會兒。逾,越過。
  31.倏忽 解釋:突然。
  32.人煙市肆 解釋:人傢和商店。市肆,集市。肆,店鋪。
通假字 Pass off the words
  烏有:沒有。烏,通“無”。
  裁:通“纔”,僅僅。
  然數年恆不一見:“見”同“現”
古今義詞 Ancient and modern meaning of the word
  直接
  (原文:惟危樓一座,直接霄漢)
  古義:一直連接到
  今譯:不經過中間的事物。
  危
  (原文:惟危樓一座,直接霄漢)
  古義:高,高聳。
  今譯:危險。
  睥睨
  (原文:未幾,高垣睥睨)
  古義:指女墻,即城墻上呈凹凸形的矮墻。
  今譯: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樣子。
一詞多義 Polysemy
  然
  (原文:然數年恆不一見)
  但是,而然(表轉折)
  (居然城郭矣)
  竟然(放詞尾)
  數
  (原文:見宮殿數十所)
  幾,幾個
  (數至八層,裁如星點)
  表示計數。
  一
  (原文:惟危樓一座)
  數詞,表數目
  (原文:夫天下之不可一亦明矣)
  動詞,統一。
主題思想 Theme
  揭露當時現實的黑暗和官吏的罪惡,對科舉制度和禮教也有所批判,並以同情的筆調描繪了青年男女相愛的故事。但書中也存在着一些宣傳“忠,孝,節,義”的封建倫理觀念和迷信色彩。
課文研討 Seminar texts
  一、整體把握
  這裏說的“山市”,跟海市一樣,是一種因折光反射而形成的自然景象。它美麗而又奇特,然而好幾年也難得出現一次,衹有少數幸運兒在偶爾的機緣裏能夠見到它,而絶大多數人衹能望而興嘆。這篇文章是根據目擊者的敘述寫的,它歷歷如畫地再現了山市由生成到消失的過程,無論是大筆勾勒或工筆描摹,都能麯盡其妙。
  二、問題研究
  1.關於培養學生的想像力
  人民文學出版社的《聊齋志異》選本上將此文的體裁定為散文,這是正確的,因為它不僅寫出了山市變化莫測的景象,而且表達了目擊者的感情,有很美的意境,值得欣賞。但從初學者學習的需要來看,倒無妨把它看作一篇描寫性的說明文,因為作者的意圖是用描寫的手段來說明這種自然景象由生到滅的全過程。如果我們確認這一點,那就要在教學過程中着重培養學生的再造想像力,讓學生根據作者的描述在自己的頭腦中再造出山市的景象來。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教師可以嚮學生提出如下一類問題:
  孤塔的底部在什麽地方?周圍有哪些事物?
  城上有樓嗎?你看見城中的街道了嗎?
  危樓上有多少人?都在幹什麽?
  要讓學生放開想,能畫畫兒的還可以任選一個鏡頭畫出來。總之,這堂課一定要生動活潑地進行,不拘一格。
  2.引導學生閱讀自然小品
  《聊齋志異》是以寫狐鬼故事著稱的,但也有個別篇章近似小品,且內容廣泛,涉及自然現象(含動物趣聞)、民間技藝等。例如《地震》一文就記錄了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夏歷)戌時作者在濟南親自經歷的一次地震;《木雕人》記木偶戲;《鐵布衫法》記氣功表演;《獅子》《大鼠》《螳螂捕蟬》等記動物趣聞,等等。讀自然小品(當然不限於《聊齋志異》)可以引起學生對物理現象的興趣,擴大視野。
教學建議 Teaching Suggestions
  這是一篇自讀課文,可用一節課指導學生閱讀。
  首先我們要知道山市的形成:當光綫在同一密度的均勻介質內進行的時候,光的速度不變,它以直綫的方向前進,可是當光綫傾斜地由這一介質進入另一密度不同的介質時,光的速度就會發生改變,進行的方向也發生麯折,這種現象叫做折射。當你用一根直桿傾斜地插入水中時,可以看到桿在水下部分與它露在水上的部分好象折斷的一般,這就是光綫折射所成的,有人曾利用裝置,使光綫從水裏投射到水和空氣的交界面上,就可以看到光綫在這個交界面上分兩部分:一部分反射到水裏,一部分折射到空氣中去。如果轉動水中的那面鏡子,使投嚮交界面的光綫更傾斜一些,那麽光綫在空氣中的折射現象就會顯得更厲害些。當投嚮交界面的光綫如左下圖所示的情況時,光綫就全部反射到水裏,再沒有折射到空氣中去的光綫了。這樣的現象叫做全反射。
  空氣本身並不是一個均勻的介質,在一般情況下,它的密度是隨高度的增大而遞減的,高度越高,密度越小。當光綫穿過不同高度的空氣層時,總會引起一些折射,但這種折射現象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已經習慣了,所以不覺得有什麽異樣。
  可是當空氣溫度在垂直變化的反常,並會導致與通常不同的折射和全反射,這就會産生海市蜃樓的現象。由於空氣密度反常的具體情況不同,海市蜃樓出現的型式也不同。
  在夏季,白晝海水濕度比較低,特別是有冷水流經過的海面,水溫更低,下層空氣受水溫更低,下層空氣受水溫影響,較上層空氣為冷,出現下冷上曖的反常現象(正常情況是下曖上涼,平均每隔100米高度,氣溫降低0.5~0.6 左右)。下層空氣本來就因氣壓較高,密度較大,現在再加上氣溫又較上層為低,密度就顯得特別大,因此空氣層下密上稀的差別異常顯著。
  假使在我們的東方地平綫下有一艘輪船,一般情況下是看不到它的。如果由於這時空氣下密上稀的差異太大了,來自船舶的光綫先由密度的氣層逐漸折射進入稀的氣層,並在上層發生全反射,又折回到下層密的氣層中來;經過這樣彎麯的綫路,最後投入我們的眼中,我們就能看到它的像。由於人的視覺總是感到物像是來自直綫方向的,因此我們所看到的輪船映像比實物是擡高了許多,所以叫做上現蜃景。
  我國渤海中有個廟島群島,在夏季,白晝海水溫度較低,空氣密度會出現顯著地下密上稀的差異,在渤海南岸的蓬萊縣(古時又叫登州),常可看到廟島群島的幻影。宋朝時候的瀋括,在他的名蓍《夢溪筆談》裏就有這樣的記載:
  “登州海中時有雲氣,如宮室臺觀,城堞人物,車馬冠蓋,歷歷可睹。”
  這就是他在蓬萊所看到的上現蜃景。1933年5月22日上午11點多鐘,青島前海(膠州灣外口)竹岔島上也曾發現過上現蜃景,一時轟傳全市,很多人前往觀看。1975年在廣東省附近的海面上,曾出現一次延續6小時的上現蜃景。
  不但夏季在海面上可以看到上現蜃景,在江面有晨也可看到,例如1934年8月2日在南通附近的江面上就現過。那天酷日當空,天氣特別熱,午後,突然發現長江上空映現出樓臺城廓和樹木房屋,全部蜃景長20多裏。約半小時後,嚮東移動,突然消逝。後又出現三山,高聳入雲,中間一山,很象香爐;又隔了半小時,纔全部消失。
  在沙漠裏,白天沙石被太陽曬得灼熱,接近沙層的氣溫升高極快。由於空氣不善於傳熱,所以在無風的時候,空氣上下層間的熱量交換極小,遂使下熱上冷的氣溫垂直差異非常顯著,並導致下層空氣密度反而比上層小的反常現象。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前方有一棵樹,它生長在比較濕潤的一塊地方,這時由樹梢傾斜嚮下投射的光綫,因為是由密度大的空氣層進入密度小的空氣層,會發生折射。折射光綫到了貼近地面熱而稀的空氣層時,就發生全反射,光綫又由近地面密度小的氣層反射回到上面較密的氣層中來。這樣,經過一條嚮下嚮下凹陷的彎麯光綫,把樹的影像送到人的眼中,就出現了一棵樹的倒影。
  由於倒影位於實物的下面,所以又叫下現蜃景。這種倒影很容易給予人們以水邊樹影的幻覺,以為遠處一定是一個湖。凡是曾在沙漠旅行過的人,大都有類似的經歷。拍攝影片《登上希夏邦馬峰》的一位攝影師,行走在一片廣阔的幹枯草原上時,也曾看見這樣一個下現蜃景,他朝蜃景的方向跑去,想汲水煮飯。等他跑到那裏一看,什麽水源也沒有,纔發現是上了蜃景的當。這是因為幹枯的草和沙子一樣,可以被烈日曬得熱浪滾滾,使空氣層的密度從下至上逐漸增大,因而産生下現蜃景。
  無論哪一種海市蜃樓,衹能在無風或風力極微弱的天氣條件下出現。當大風一起,引起了上下層空氣的攪動混合,上下層空氣密度的差異減小了,光綫沒有什麽異常折射和全反射,那麽所有的幻景就立刻消逝了。
  根據這篇課文的特點和教學要求,課堂教學可分為兩個部分:前一部分,任務是使學生能順暢地誦讀,熟悉課文中的描寫用語,並培養學生的想像力。需時約35分鐘。後一部分,任務是完成練習,需時約10分鐘。前者是基礎,基礎打得紮實,練習才能順利完成。
  下面僅就怎樣完成前一部分任務提幾條建議:
  一、預習還是要抓。本課生詞較多,儘管都有註釋,不多讀幾遍,仍恐難記住;文句要讀得順暢,也並非易事。對這些睏難,必須充分估計到,要使學生在預習中對課文有個初步印象,並劃出難詞難句。
  二、文中四字結構頗多,有的獨立成句,如“相顧驚疑”“高垣睥睨”等;有的帶有關聯詞或語末助詞,如“(既而)風定天清”“居然城郭(矣)”;有的在句中,如“(然數年)恆不一見”“(見山上)人煙市肆”等。讀好這些四字結構是關鍵。
  讀全文至少四遍(約需10分鐘)。
  三、把解詞和培養學生的想像力結合在一起。全用啓發提問的方式,按“山市”的三個畫面(塔和宮殿;城郭和其他建築;危樓一座)依次提問,最後再用時間詞語把它們聯結起來。(約需20分鐘)
  提問完畢,最好將全文再讀兩遍,要提示學生一邊讀一邊想像“山市”的圖景,以保持印象的完整。
  關於作傢作品的介紹,切忌貪多,如果練習完成得快,也可以講一兩個短小的故事。題註已經講到了的,用不着重複。
作者介紹 Author Introduction
  蒲鬆齡(1640-1714),明崇禎十三年─清康熙五十四年,享年74歲,字留仙,身長七尺(約為1.83米),又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自稱異史氏,清代傑出文學家,小說傢,山東省淄川縣(現淄博市淄川區洪山鎮)蒲傢莊人。出身於一個逐漸敗落的地主家庭。18歲應童子試,以縣、府、道三考皆第一而聞名籍裏,補博士弟子員。但後來卻屢應省試不第,直至71歲時纔成歲貢生。為生活所迫,他除了應同邑人寶應縣知縣孫蕙之請,為其做幕賓數年之外,主要是在本縣西鋪村畢際友傢做塾師,舌耕筆耘,年近42年,直至61歲時方撤帳歸傢。1714年(清康熙五十四年)正月病逝。.郭沫若對他的評價是“寫人寫鬼高人一籌,刺貪刺虐入骨三分”
  蒲鬆齡一生熱衷科舉,卻始終不得志,72歲時纔補了一個歲貢生,因此對科舉制度的不合理深有感觸。他畢生精力完成《聊齋志異》8捲、491篇,約40餘萬字。內容豐富多彩,故事多采自民間傳說和野史軼聞,將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會化,充分表達了作者的愛憎感情和美好理想。作品繼承和發展了我國文學中志怪傳奇文學的優秀傳統和表現手法,情節幻異麯折,跌宕多變,文筆簡練,敘次井然,被譽為我國古代文言短篇小說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說此書是“專集之最有名者”;郭沫若先生為蒲氏故居題聯,贊蒲氏著作“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老捨也評價過蒲氏“鬼狐有性格,笑駡成文章”。
  《聊齋志異》書成後,蒲鬆齡因傢貧無力印行,直至1766年(清乾隆三十一年)方刊刻行世。後多傢競相翻印,國內外各種版本達30餘種,著名版本有青柯亭本、鑄雪齋本等,近20個國傢有譯本出版。全國《聊齋》出版物有100多種,以《聊齋》故事為內容編寫的戲劇、電影、電視劇達160多出(部)。
  除《聊齋志異》外,蒲鬆齡還有大量詩文、戲劇、俚麯以及有關農業、醫藥方面的著述存世。計有文集13捲,400餘篇;詩集6捲,1000餘首;詞1捲,100餘闋;戲本3出(考詞
  九轉貨郎兒、鐘妹慶壽、鬧館);俚麯14種(墻頭記、姑婦麯、慈悲麯、寒森麯、翻魘殃、琴瑟樂、蓬萊宴、俊夜叉、窮漢詞、醜俊巴、快麯、禳妒咒、富貴神仙復變磨難麯、增補幸雲麯),以及《農桑經》、《日用俗字》、《省身語錄》、《藥崇書》、《傷寒藥性賦》、《草木傳》等多種雜著,總近200萬言。
《聊齋志異》簡介 "Strange" Introduction
  “聊齋”是蒲鬆齡的書齋名,所謂“聊”就是在交談,話說蒲鬆齡在他居住的地方附近設一茶棚,凡是進來的人是不收銀子的,捧上一壺茶坐下來和客人閑談,他就專門問一些奇聞異事,蒲鬆齡的“聊齋”變由此而生。然後,蒲鬆齡就把聽來的這些事情經過自己的加工潤色後記錄下來。“志”變産生了(記錄)。“異”當然就是旨在說明自己所記錄的事情都是奇聞異事。“聊齋志異”變由此而生。
  《聊齋志異》是一部具有獨特思想風貌和藝術風貌的文言短篇小說集。多數小說是通過幻想的形式談狐說鬼,但內容卻深深地紮根於現實生活的土壤之中,麯折地反映了蒲鬆齡所生活的時代的社會矛盾和人民的思想願望,熔鑄進了作傢對生活的獨特的感受和認識。蒲鬆齡在《聊齋自志》中說:“集腋為裘,妄續幽冥之錄;浮白載筆,僅成孤憤之書:寄托如此,亦足悲矣!”在這部小說集中,作者是寄托了他從現實生活中産生的深沉的孤憤的。因此我們不能衹是看《聊齋志異》奇異有趣的故事,當作一本消愁解悶的書來讀,而應該深入地去體會作者寄寓其中的愛和恨,悲憤和喜悅,以及産生這些思想感情的現實生活和深刻的歷史內容。由於《聊齋志異》是一部經歷了漫長時期纔完成的短篇小說集,故事來源不同,作者的思想認識前後有發展變化,加上作者世界觀本身存在矛盾,因而全書的思想內容良莠不齊,比較復雜。但從總體看來,優秀之作占半數以上,主要傾嚮是進步的,真實地揭示了現實生活的矛盾,反映了人民的理想、願望和要求。歌頌生活中的真、善、美,抨擊假、惡、醜,是蒲鬆齡創作《聊齋志異》總的藝術追求,也是這部短篇小說集最突出的思想特色。
  從題材內容來看,《聊齋志異》中的作品大致可分為以下五類:
  第一類,是反映社會黑暗,揭露和抨擊封建統治階級壓迫、殘害人民罪行的作品
  第二類,是反對封建婚姻,批判封建禮教,歌頌青年男女純真的愛情和爭取自由幸福而鬥爭的作品
  第三類,是揭露和批判科舉考試制度的腐敗和種種弊端的作品
  第四類,是歌頌被壓迫人民反抗鬥爭精神的作品
  第五類,總結生活中的經驗教訓,教育人要誠實、吃苦耐勞、知過能改等等,帶有道德訓誡意義的作品
  寫作特點
  1、懸念起筆。本文開篇就點明“奐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引起讀者極大興趣,想瞭解其中的奧秘,可是作者筆鋒一轉“然數年恆不一見”,又給山市增添了一些神秘的氣氛,讀者的好奇心被強烈的激發了。
  2、融情入景,以情襯景。作者在描寫時,是通過孫禹年及其朋友的眼睛來描寫山市奇景的。孫禹年在與朋友飲酒時,忽然看見遠處奐山山峰上出現了隱隱約約的高聳的“孤塔”,他們不禁“相顧而疑”,因為此處根本就沒有寺院,哪來的孤塔呢?這種強烈的驚奇、迷惑的情緒,既是對離奇的山市景色一種烘托,又是感染讀者的一種媒介。作者在描述的過程中融入了這種情緒,一步步吸引讀者,去揭開山市的秘密。文中伴隨着驚異的情緒波動,層層展開描寫,使山市的每一景物,每一次變幻都給人以新奇的感覺。接着,“孤塔”旁又出現了數十所華麗的宮殿,直到此時,作者纔點明了“始悟為山市”。孫某及其朋友由“驚疑”而“悟”。伴隨着“悟”而來的應該是輕鬆、釋然的心情,集中精神觀賞難得一見的山市奇觀。
  3、由粗及細,詳略得當,例如文中寫城郭,僅僅是“高垣睥睨,連亙六七裏”九個字,以虛代實,以略代詳,粗綫條勾勒了城市的規模和輪廓,對城市的整體佈局和具體事物,一概不做細描,衹以“有樓若者,堂若者,坊若者”概括。我們雖不知其詳細,卻能夠産生無限的遐想,那城市是多麽的繁榮。緊接着,作者對“危樓”的描述卻是實寫、細寫。作者不僅摹寫出樓的高大、雄偉以及它簡明的結構,並且運用富有表現力的筆墨,寫出樓上各色人的活動,細膩地點染了樓中人物的姿態和神韻。如果說,前面是以粗、虛、略的筆法勾勒了城市的概貌,寫起來氣勢飛動的話,那麽後面則是以細、實、詳的筆墨,具體描繪了山市中的一樓一景,一人一態,寫得極有情味,這樣的描寫,我們不衹是看到了“山市”裏的高樓、城郭,而且似乎觸摸到了“山市”裏人情風俗的氣息。同時,也使得本是無中生有的山市蜃景充滿濃郁的生活氣息,富有實感。同時,作者在描繪景物時點到為止,給讀者留下了無限想像與玩味的空間。
  4、動靜互變。山市景象變幻不定,作者着力捕捉山市的每一次變化,在短短的一百字中,將其描寫的生動、形象、令人拍案叫絶。
鬼市 Ghost town
  據《肅州志.西陲紀要》載, 在祁連山中也出現過“山市蜃樓”。
  丁 (待考)所做的長詩《山市》記敘了變化莫測且有時令之分的“山市”。的確是個有心人,起初他看到“祁連六月堆晴雪,赤日當天凍雲結”的壯麗景色時,有人告訴他山中有山市,他還不大相信,心有懷疑:“……羲馭將開九霄紫,黯霧東近山半起,千熊萬狀頃刻間,傍人為我談山市。昔聞山市海市同,定有妖蜃藏其中,寶光踅嚮甘泉浴,憑虛變幻迷長空。懷疑已久末敢說,豈有光天肆妖孽。於是他决心要看個究竟。丁 果真在三年之中的不同時間裏看到了景象各異的山市奇景。“初看山市在子醜,妖氛殺氣彌山川。往往西隅飛一縷,先為蛇豕後鳩質。饑鳶 狗,爭奔騰,狍 突散復聚”。這真是一幅活脫脫的百獸圖。而就是在百獸奔騰之中卻又“介然鐵騎從東來,髀槊腰弓莫可數,指日督從戈影回,捲風直使旌旗怒,恍聞鼙鼓萬馬嘶,猖狂鳥獸皆擒虜。”在七月間他又看到,“一麾將士氣吞牛,四面峰圍萬重壁,野鹿在囿豕在牢,霜作刀 雨作鏑,生擒死馘無盾藏,唱凱歸來斂幹戚”的兩軍激烈搏鬥的場面。直到十月,丁 纔享受到了山市中一片升華的景象,說:“十月使星乍西指,山市形容頓不爾。春樹煙籠有萬傢,傢傢禾黍話桑麻。又化金城數千雉,繞成五色芙蓉花。晴地熙熙麯阿上,散作祥光歸滄蟒。別有餘霞蟠結成,紫府仙人白鶴氅。東嚮神京拜玉尊,金盤甘露 仙掌。更喜新年叱慶雲,玉枝輪圍金柯分。自從元旦至元夕,碧落朝朝呈錦文,知是天山道帝座,紛紛瑞靄先期賀。”
近義詞
山市
山市
相關詞
海市蜃樓文言文
包含詞
韶山市中山市乳山市江山市昆山市
臺山市鶴山市密山市合山市鳳山市
黃山市山市鎮諒山市塗山市岑山市
唐山市舟山市眉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