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術的別名。參閱《爾雅.釋草》宋邢昺疏﹑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一.術》。 |
|
杜若的別名。參閱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三.杜若》。 |
|
薑科。多年生常緑草本。其根、種子和花均可供藥用。 晉 嵇含 《南方草木狀·山薑花》:“山薑花,莖葉即薑也。根不堪食。於葉間吐花,作穗如麥粒,軟紅色。煎服之,治冷氣甚效。” 宋 蘇軾 《地黃》詩:“崖蜜助甘冷,山薑發芳辛。”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草三·山薑》:“山薑生南方,葉似薑,花赤色甚辛,子似草豆蔻,根如杜若及高良薑,今人以其子偽充草豆蔻,然其氣甚猛烈。” |
|
【別名】箭桿風、九薑連、九竜盤、雞爪蓮[江西婺源]
【來源】為薑科山薑屬植物山薑alpinia japonica miq.,以根狀莖入藥。
【源形態】多年生常緑草本,高40~60釐米。根狀莖分枝,多節,幼嫩部分紅色,生細長而稀少的須根。莖直立,叢生。葉互生,常排成二列,長橢圓形或寬披針形。5~6月開花,總狀花序頂生於有葉的莖頂,密生銹色茸毛。花白色捎帶紅條紋。果實寬橢圓形,直徑1釐米,紅色,表面密生毛。種子多數。
【性味歸經】辛、溫。
【功能主治】祛風通絡,理氣止痛。用於風濕性關節炎,跌打損傷,牙痛,胃痛。
【用法用量】 1~3錢。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
|
1.對離體胸管平滑肌的影響山薑小劑量對豚鼠小腸無影響,大劑量呈抑製作用,和山薑對乙酸膽鹼和氨化鋇引起的大鼠腸管緊張性、強直性收縮均有部分始抗作用,和山薑的揮發性部位,可使兔腸管輕度興奮,然後轉入明顯抑製,張力
降低,收縮頻率減慢,振幅減少,並隨着濃度不同能部分或完全拮抗乙酸膽鹼、氯化鋇引起的腸管興奮和痙攣。
2.抗潰瘍作用 山薑水煎劑灌胃對幽門結紮型、應激型及利血平型大鼠實驗性胃潰瘍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製作用,但對蚓噪美辛(消炎痛)型胃潰瘍作用不明顯。它能增加胃液及胃蛋白酶活性,降低總酸度與遊離酸度,對高體胃條有短暫收縮興奮作用,隨即轉入抑製,降低胃張力和抽抗乙酸膽鹼引起的胃收
縮。
3.抗菌作用體外試驗,山薑煎劑對結腸炎耶爾森菌和摩根變形桿菌的最低抑菌濃度(mic)是1/160(抑菌力達中度),最低殺菌濃度(mbc)是1/80(殺菌乃為低度),對福氏痢疾桿菌的抑殺菌作用分別是1/40和1/10,屬低度有效,對腸毒素型大腸桿菌均不表現抑、殺菌作用。
4.毒性小鼠灌服山薑25g/kg(最大容積)1次,觀察3d均未見小鼠中毒癥狀和死亡。大鼠每日灌胃山薑熱浸液1.62g/kg,連續30d,結果各組間體至增加光明顯差異。肝、腎功能均在正常範圍,病理檢查無特殊異常。 |
|
根莖含9(10)-佛術烯-11-醇[Δ9(10)-eremophilene-11-ol],9-羥基山薑內酯(9-hydroxyalpinolide),二氫沉香呋喃(dihydroagarofuram),10--γ-桉葉醇(10-epi-γ-eudesmol),3β,4β-環氧沉香呋喃(3β,4β-oxidoagarofuran)山薑烯酮(alpinenone),山薑萜醇(alpiniol),廣藿香奧醇(pogostol),漢山薑過氧萜酮(hanalpinone),異漢山薑過氧萜醇(isohanalpinone),山薑內酯過氧化物(alpinolide peroxide),6-羥基山薑內酯(6-hydroxyalpinolide),漢山薑環氧萜醇(hanamyol),山薑內酯(alpinolide),呋喃天竺葵酮(furopelargone)a和b,α-沉香呋喃(α-agarofuran),4α-羥基二氫沉香呋喃(4α-hydroxydihydroagarofuran),3α,4α-環氧沉香呋喃(3α,4α-oxidoagarofuran),β-桉葉醇(β-eudesmol),漢山薑過氧萜醇(hanalpinol),6,9-愈創木二烯(guaia-6,9-eiene),10--5β-氫過氧基-β-桉葉醇(10-epi-5β-hydroperoxy-β-eudesmol),10--5α-氫過氧基-β-桉葉醇(10-epi-5α-hydroperoxy-β-eudesmol),4,10--5β-羥基二氫桉葉醇(4,10-epi-5β-hydroxydihydroeudesmol)。葉中含小茴香酮(fenchone),1,8-桉葉素(1,8-cineole),小茴香醇(fenchyl alcohol),α-和β-蒎烯(pinene),竜腦(borneol),桃金娘醇(myrtenol),桃金娘醛(myrtenal)。
功效
溫中;散寒;祛風;活血
考證
出自《本草經集註》。
科屬分類
薑科
主治
脘腹冷痛;肺寒咳嗽;風濕痹痛;跌打損傷;月經不調;勞傷吐血 |
|
生於林下陰濕處。 |
|
1.《本草拾遺》:山薑根及苗,並如薑而大,作樟木臭。2.《本草圖經》:山薑花、莖葉皆薑也,但根不堪食,是與豆蔻花相亂而微小耳。花生葉間,作穗如麥粒,嫩紅色。3.《綱目》:山薑,生南方。葉似薑,花赤色,甚辛;子似草豆蔻,根如杜若及高良薑。今人以其子偽充草豆蔻,然其氣甚猛烈。 |
|
3-4月采挖,洗淨,曬幹。
資源分佈
分佈於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和雲南等地。
選方
1.陶弘景:腹中冷痛,煮服甚效。2.《本草拾遺》:去惡氣,溫中。治中惡霍亂,心腹冷痛,功用如薑。3.《草木便方》:解大毒,行血消瘀,透筋骨。治風濕四肢麻木,煎服;中風頑痹,煎湯洗。4.《峨嵋藥植》:治無名腫毒。5.《貴陽民間藥草》:根莖和葉:溫肺,散寒,止咳。6.《四川中藥志》:根莖:治勞傷吐血,跌損瘀血停滯,月經不調。 |
|
山薑,多年生草本,高35-70cm。根莖橫生,分枝。葉片通常2-5片;近無柄至具長達2cm的葉柄;葉舌2裂,長約2mm,被短柔毛;葉片披針形或狹長橢圓形,長25-40cm,寬4-7cm,兩端漸尖,先端具小尖頭,兩面,特別是葉下面被短柔毛。總狀花序頂生,長15-30cm,花序軸密生絨毛;總苞片披針形,長約9cm,開花時脫落;小苞片極小,早落;花通常2朵聚生,在2朵花之間常有退化的小花殘跡可見;小花梗長約2mm;花萼棒狀,長1-1.2cm,被短柔毛,先端3齒裂;花冠管長約1cm,被疏柔毛,花冠裂片長圓形,長約1cm,外被絨毛,後方的1枚兜狀;側生退化雄蕊綫形,長約5mm;唇瓣卵形,寬約6mm,白色而具紅色脈紋,先端2裂,邊緣具不整齊缺刻;雄蕊長1.2-1.4cm;子房密被絨毛。果球形或橢圓形,直徑1-1.5cm,被短柔毛,熟時檢紅色,先端具宿存的萼筒;種子多角形,長約5mm,徑約3mm,有樟腦味。花期4-8月,果期7-12月。
功效分類
溫裏藥;祛風藥 |
|
生物學特性,喜溫暖潮濕氣候。宜選擇肥沃疏鬆的夾砂土或腐殖質土栽培。
栽培技術,用分株繁殖法,3-4月,結合采挖,把老株分成數篼,每篼留地上莖3-4根,按行株距50cm×40cm開穴,每穴栽1篼,填土,淋水。
田間管理,栽後當年除草、追肥3次,第2-3年除草4次、追肥3次。肥料以人畜糞水為主。 |
|
山薑
(《本草經集註》)
【異名】美草(《本草經集註》),箭桿風(《草木便方》),九薑連(《峨帽藥植》),薑葉淫羊藿(《貴州民間方藥集》),九竜盤(《貴陽民間藥草》)。
【來源】為薑科植物和山薑的根莖或全草。
【植物形態】和山薑
多年生草本,高40~60釐米.根莖分歧。單葉互生,3~4片,2列,葉片長橢圓形或闊披針形,長20~40釐米,寬5~7釐米,先端尖,基部楔形,全緣,上面光滑無毛,下面密被茸毛。總狀花序,密被銹色茸毛,長10~15釐米;花白色帶紅條紋,長約25毫米;花萼圓筒狀,長1釐米,直徑4毫米,先端3裂;花冠長圓形,先端3裂,花萼與花冠均被絹毛;唇瓣卵形,有波狀缺刻,橙紅色;雄蕊1;花柱1,超過藥隔,子房下位。果實闊橢圓形,直徑約1釐米,紅色,表面被細毛;種子多數。花期5~6月。果期9~10月。
生於山野溝邊或林下濕地。分佈湖北、四川、浙江、福建、臺灣,廣東、廣西、貴州、湖南等地。
本植物的花(山薑花)、種子(土砂仁)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採集】在栽種2~3年後的3~4月采挖,洗淨,曬幹。
【性味】辛,溫。
①《本草拾遺》:"辛,溫。"
②《綱目》:"辛,熱,無毒。"
【功用主治】溫中,散寒,祛風,活血。治脘腹冷痛,風濕筋骨疼痛,勞傷吐血,跌損瘀滯,月經不調。
①陶弘景:"腹中冷痛,煮服甚效。"
②《本草拾遺》:"去惡氣,溫中。治中惡霍亂,心腹冷痛,功用如薑。"
③《草木便方》:"解大毒,行血消瘀,透筋骨。治風濕四肢麻木,煎服;中風頑痹,煎湯洗。"
④《峨帽藥植》:"治無名腫毒。"
⑤《貴陽民間藥草》:"根莖和葉:溫肺,散寒,止咳。"
⑥《四川中藥志》:"根莖:治勞傷吐血,跌損瘀血停滯,月經不調。"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1~2錢;或浸酒。外用:搗敷或煎水洗。
【選方】①治勞傷吐血:九薑連(童便泡七日,取出陰幹用)三錢,一口血三錢,山高梁三錢。泡酒半斤,每服一兩。
②治虛弱咳嗽:㈠九薑連三錢,大鵝兒腸三錢。燉肉吃。㈡九薑連粉末一兩,核桃仁一兩。加蜂糖二兩,混勻蒸熱,製成竜眼大的丸子,含化吞服。
③治久咳:九薑連根(石灰水泡一天,用淘米水和清水洗淨,蒸熱,曬幹)二錢,白芷二錢,追風傘二錢。泡酒一斤,每服一兩。(選方出《貴陽民間藥草》) |
|
山薊, 楊枹薊, 山芥, 天薊, 乞力伽, 山精, 山連, 鼕白术, 白大壽, 沙邑條根, 枹楊, 枹薊於術, 鼕術, 浙術, 種術, 白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