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福建 >泉州 > 屈鬥宮古窯址
顯示地圖
目錄
屈鬥宮古窯址聯繫方式地址 Miyako kiln Qu Dou Contact Address
  屈鬥宮古窯址聯繫方式地址:福建省德化縣城東隅的寶美村。
  電話:0595-3586130
  郵編:362000屈鬥宮古窯址投訴電話泉州市旅遊投訴電話:0595-22162068
  福建省旅遊投訴電話:0591-87535640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屈鬥宮古窯址景區榮譽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屈鬥宮古窯址門票價格10元屈鬥宮古窯址節慶活動(一)過春節,道恭喜。此外上元節(元宵)也是大節日,傢傢挂花燈,小孩提紙燈,歡宵達旦。
  (二)清明節,春祭敬祖,掃墓燒紙錢,寄托對逝者的緬懷和哀思。
  (三)五月節也就是端午節,這時是黃梅季節要過渡到暑天,傢傢戶戶都做粽,俗稱“補天”,以祈求不再下雨;在鄉村,這一天要竜頭“採蓮”,村民們唱“嗦蓮”的採蓮歌,邊唱邊走,繞完全村,以此祈求豐收和健康。
  (四)“七娘媽生”,即七夕,起源於“董永與七仙女”的傳說,這一天傢傢要擺紙轎、胭脂盒、花粉,拜七娘媽,以求庇佑。
  (五)普渡日,就是中元節。農歷七月十日起,歷時一個月,分鋪分區祭祖先、設宴席、演戲、請客,最後一日再燒燈,擺些菜碗,喜慶結束。
  (六)中秋節,泉州人過中秋節的熱鬧程度僅次於“上元”。這時秋高氣爽,又是收成季節,婦女們就買月餅,蒸煮甘薯、芋頭,小孩們則到處撿磚瓦片造塔仔,當月滿天心,傢人團聚賞月、吃餅、或搏“狀元”餅,而小孩子分到月餅後,就結伴去拜他們造的塔仔公。泉州城裏,這一夜,許多人都到江邊泛舟賞月,有的在江邊悠然地吹奏南麯,很有雅趣。
  (七)九九重陽節,登高遠足,是一項很有詩意的活動。
  (八)鼕至,就是鼕節。用糯米粉搓丸,做成雞、鴨、狗、豬、羊、牛六畜的模樣;在鄉村,還舉行隆重的鼕祭。
  (九)做“年兜”。在除夕的前幾天,傢傢戶戶都“除塵”貼春聯,備辦年貨,蒸糕,還要送神。除夕當夜,傢人團聚點獨守歲,然後燃放鞭炮,送舊迎新。屈鬥宮古窯址開放時間8:00-17:30
  屈鬥宮古窯址最佳旅遊時間最佳旅遊季節一般為每年的4-11月。屈鬥宮古窯址特別提醒在石獅買東西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狠狠還價,無論是服裝還是小商品,衹要你是個還價高手,一定能淘到價廉物美的東西。到石獅購物一定不要忘記“貨比三傢”的古訓,這樣才能避免吃虧。屈鬥宮古窯址美食泉州的小食自古就十分有名,早在唐代泉州港已是我國四大商港之一,與世界100多個國傢和地區有貿易往來,到宋元時期一躍成為“東方第一大港”,人員和文化交流也促進了中外飲食文化的交匯。歷代泉州廚師都善於利用豐富的物産烹飪別有風味的菜餚。
  由於泉州具有獨特的閩南民俗文化,各種慶典禮儀繁多,婚喪喜慶、敬神祀祖、饋贈親友都少不了風味小點心。因而許多普通家庭都能製作百壽龜、白米龜、碗糕、鹼粽、芋果、元宵丸、桔紅糕、緑豆餅、嫩餅菜等日常小食點心,這些點心不僅造型美觀,而且味道清淡鮮美。屈鬥宮古窯址住宿泉州有各種檔次的賓館、酒店,可以滿足不同遊客的住宿要求。
  泉州酒店坐落於歷史文化名城泉州市中心,是泉州市唯一的四星級旅遊商務涉外酒店。提供吃、住、行、娛、購完整的商務。泉州華僑大廈聳立於泉州最繁華的百源清池畔。環境優雅、風景宜人,商業、銀行、外貿等機構近在咫尺,實為商務及旅遊之最佳選擇。
  屈鬥宮古窯址購物泉州購物最有名的兩個地方是後城旅遊文化街和石獅市,另外,狀元街上有很多網吧和酒吧,也可以逛逛。後城旅遊文化街的建築群分佈在八卦溝兩旁,柳樹成蔭,小橋流水,環境很不錯,主要經營木雕、石雕、影雕、刺綉、玉器、陶瓷、紫砂工藝、竹編、宗教綉品、鐘錶、文房四寶、電子産品、畫廊、花燈製品、文體器材等。
  石獅的貨品種類繁多,當地是“有街無處不經商”,熱門的購物商場包括僑鄉商業城、環球商場、華林廣場以及汽車站附近商店和大侖街小商品市場等。屈鬥宮古窯址交通市郊區有到達屈鬥宮古窯址的旅遊專綫。長途汽車:泉州╠德化專綫車屈鬥宮古窯址玩法參觀、學習、旅遊、
  屈鬥宮古窯址位於德化縣城關,1976年發掘,屬宋元古窯址。東西寬300米,南北長約150米,有17間窯址,出土800多件窯具和670件較為完整的器物。其産品以純淨瑩潤的乳白色為特徵,其造型和燒製方法具有宋元時代瓷器的特點。古窯址的發現為判定東南亞出土的中國德化瓷器的窯口和斷代提供了確鑿的實物佐證,為研究海上“陶瓷之路”,陶器外銷和宋元時期中外貿易友好往來提供了重要的歷史見證。
  屈鬥宮古窯址,位於有“中國瓷都”之稱的福建省德化縣城東隅的寶美村。1988年1月被國務院頒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座宋元古瓷窯址共17間窯室的窯床,出土了800多件生産工具和6790多件完整或殘缺的陶瓷器物。屈鬥宮古窯址發掘的瓷器造型和燒製方法具有明顯的宋元朝代瓷器的特徵,它對研究宋元時期的中國民窯體係、瓷業生産規模、窯爐結構、燒製工藝、瓷器外銷等都有重要價值,同時為研究“海上絲綢之路”、瓷器外銷和宋元時期中外貿易提供了重要的歷史資料。
  窯址東西寬約300公尺,南北長約150公尺。1976年發掘一座有17間窯室的雞籠窯,長57.1公尺,寬1.4-2.95公尺,共出土800件燒製工具和6793件或完整或殘缺的日用瓷器。其産品以純淨瑩潤的乳白色為特徵,造型和製作工藝具有宋元的特點。出土的高足杯、直道紋洗、折腰弦紋洗、墩子式碗、粉盒和軍持等為元代製品。尤其直通紋洗底部刻畫長袍、纓冠、無鬍須像為蒙古人特徵,三足墊餅陰印元朝花押和蒙古八思巴文。瓷器中的粉盒、執壺、蓋壺、軍持、小口瓶、蓮瓣碗、墩子式碗、高足杯、飛鳳碗和弦紋洗等類,是宋元時的外銷瓷,都曾分別發現於日本、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和斯裏蘭卡。有的粉盒蓋上印有“長壽新船”四字,可見産品是通過海運外銷的。窯鬥宮古瓷窯址的發現,為研究“海上絲瓷之路”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簡介 Introduction
  屈鬥宮古窯址,位於有“中國瓷都”之稱的福建省德化縣城東隅的寶美村。1988年1月被國務院頒布為第三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座宋元古瓷窯址共17間窯室的窯床,出土了800多件生産工具和6790多件完整或殘缺的陶瓷器物。屈鬥宮古窯址發掘的瓷器造型和燒製方法具有明顯的宋元朝代瓷器的特徵,它對研究宋元時期的中國民窯體係、瓷業生産規模、窯爐結構、燒製工藝、瓷器外銷等都有重要價值,同時為研究“海上絲綢之路”、瓷器外銷和宋元時期中外貿易提供了重要的歷史資料。
地理位置 Location
  屈鬥宮古窯址位於德化縣城關,1976年發掘,屬宋元古窯址。東西寬300米,南北長約150米,有17間窯址,出土800多件窯具和670件較為完整的器物。其産品以純淨瑩潤的乳白色為特徵,其造型和燒製方法具有宋元時代瓷器的特點。古窯址的發現為判定東南亞出土的中國德化瓷器的窯口和斷代提供了確鑿的實物佐證,為研究海上“陶瓷之路”,陶器外銷和宋元時期中外貿易友好往來提供了重要的歷史見證。 屈鬥宮古瓷窯址,位於泉州市德化縣城東南隅的寶美村破寨山西南坡上,因窯址附近昔有屈鬥宮小廟而得名。1988年1月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特點 Features
  窯址東西寬約300公尺,南北長約150公尺。1976年發掘一座有17間窯室的雞籠窯,長57.1公尺,寬1.4-2.95公尺,共出土800件燒製工具和6793件或完整或殘缺的日用瓷器。其産品以純淨瑩潤的乳白色為特徵,造型和製作工藝具有宋元的特點。出土的高足杯、直道紋洗、折腰弦紋洗、墩子式碗、粉盒和軍持等為元代製品。尤其直通紋洗底部刻畫長袍、纓冠、無鬍須像為蒙古人特徵,三足墊餅陰印元朝花押和蒙古八思巴文。瓷器中的粉盒、執壺、蓋壺、軍持、小口瓶、蓮瓣碗、墩子式碗、高足杯、飛鳳碗和弦紋洗等類,是宋元時的外銷瓷,都曾分別發現於日本、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和斯裏蘭卡。有的粉盒蓋上印有“長壽新船”四字,可見産品是通過海運外銷的。窯鬥宮古瓷窯址的發現,為研究“海上絲瓷之路”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屈鬥宮窯窯頭火腔和窯床基本保存完好,窯體寬大,火腔狹小,呈半圓形,火腔與窯床交界外,保留有五個通火孔;窯室一般呈長方形,兩邊都留有火路溝,室與室之間保留有隔墻(擋火墻)。隔墻底設通火孔,窯室底部傾斜,上鋪石英細砂,砂上放置匣鉢墊或托座,根據窯基出土的觀狀和結構分析,它屬於由竜竊發展到階級窯的一種獨特的窯爐類型——“雞籠窯”。
産品 Products
  屈鬥宮窯出土的生産工具有印模、製坯轉盤、敲匣鉢的鐵刀、匣鉢墊及各類匣鉢等。器物有碗、盤、碟、壺、罐、瓶、洗、盅、盒、高足杯等10餘種。瓷器的釉色有近乎影青係統的白釉和一些未經燒熟和生燒所形成的灰釉和黃釉,裝飾方法有印花、劃花、貼花、浮雕等。有的盒蓋上還印有“壽”、“金玉”、“壽山福海”、“長壽新船”等各種吉祥文字。瓷器造型和燒製方法具有明顯的宋元朝代瓷器的特點。它對研究宋元時代民窯體係、瓷業生産規模、窯爐結構、燒製工藝、瓷器外銷等都有重要價值.日,德化縣屈鬥宮古窯址被列入國傢文化事業“十一五”重點工程項目———第二批《“十一五”國傢重要大遺址保護規劃綱要》的64處重要大遺址。屈鬥宮古窯址位於德化縣城關東隅的寶美村,這座宋元時期的古瓷窯址共有17間窯室,出土了800多件生産工具和6700多件完整或殘缺的陶瓷器物。
旅遊風景點 Tourist scenic spots
  屈鬥宮古窯址,位於有“中國瓷都”之稱的福建省德化縣城東隅的寶美村。1988年1月被國務院宣佈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元。這座宋元古瓷窯址共17間窯室的窯床,出土了800多件生産對象和6790多件完全或殘破的陶瓷器物。屈鬥宮古窯址發現的瓷器姿勢和燒製方式擁有顯着的宋元朝代瓷器的特色,它對考慮宋元期間的中國民窯係統、瓷業生産規模、窯爐佈局、燒製工藝、瓷器外銷等全有主要價值,同時為考慮“海上絲綢之路”、瓷器外銷和宋元期間中外商業供給了主要的汗青材料。出土的高足杯、直道紋洗、折腰弦紋洗、墩子式碗、粉盒和軍持等為元代成品。尤其縱貫紋洗基部描繪長袍、纓冠、無鬍須像為蒙古人特色,三足墊餅陰印元朝花押和蒙古八思巴文。瓷器中的粉盒、執壺、蓋壺、軍持、小口瓶、蓮瓣碗、墩子式碗、高足杯、飛鳳碗和弦紋洗等類,是宋元時的外銷瓷,都曾分別創造於日本、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和斯裏蘭卡。有的粉盒蓋上印有“長命新船”四字,可見産物是經由過程海運外銷的。窯鬥宮古瓷窯址的創造,為考慮“海上絲瓷之路”供給了寶貴的什物材料。
相關古窯址 Related to ancient kiln
  泉州碗窯古窯址
  在泉州東門外碗窯鄉,有南、北窯。北窯燒影青瓷,南窯燒青瓷。産品有碗、洗、執壺、瓶等。多素面,釉色灰青,燒製用墊圈,露胎處有朱砂紅瘢,胎質灰白,且厚重,俗稱“土竜泉”。在南洋群島多有發現。
  德化蓋德古窯址
  北宋初,蓋德窯以産青瓷聞名,色呈青灰,釉層透明,胎釉密貼。胎質堅結緻密,吸水率低,近於青白瓷。器物以碗、粉盒、軍持為主。除影青為主外,也有部分白瓷、黑釉瓷。産品行銷東南亞、菲律賓等地。青白瓷用石灰釉配製,釉色白中泛青、青中帶白,瑩潤明亮。因釉中含鐵量少,經充分還原焰燒成,加之瓷胎純白,故釉色白勝於青。自北宋至今,青白瓷的延燒歷史最長,采用最廣泛,尤盛行於德化。
  南安東田南坑古窯址
  南坑窯址依山而建,出産青瓷、白瓷、青白瓷,且以青瓷和青白瓷為最多。主要産品有碗、碟、盞、洗、壺、瓶、杯、罐、盆、爐、器蓋和動物玩具等。胎骨裏呈灰色、白色、灰白色,質地堅硬細膩,釉色晶瑩潤澤,釉水均勻。裝飾技法有蓮瓣、菊瓣、草葉、纏枝、斜直綫、篾紋和弦紋等,風格活潑奔放,綫條剛勁流暢。釉色繁多是南坑窯的一大特點,除大量燒造篦點劃花青瓷(日本稱為“珠光瓷”)外,還仿燒竜泉、官窯等多種釉色青瓷。工藝水平已經非常成熟,采用竜窯式窯爐燒造,大量采用匣鉢正燒法,另有匣體復疊法,疊燒法支圈復燒等方法。2003年省考古隊發掘整理出蘭溪寮仔山宋代窯址竜窯、南坑加鼕井大宮後宋代古窯址、南坑坪壙古窯址三處。蘭溪寮仔山宋代窯址竜窯是此次發掘中規模最大的一個。前半部分(約10多米)因建有一個磚瓦場而被切斷,後半部發掘出了46米,窯底及遺跡保存較好。該古窯址都是燒青白瓷,主要品種有碗、盤、杯、爐、水註之類,器型、花紋規則,連窯具都很規則;尤其是水註製作工藝比較高,此次出土的就有一種很精美的水註——鳳首水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