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 : 成語 > 盡信書不如無書
目錄
盡信書不如無書 Believe everything the book as no book
拼音: jìn xìn shū bù rú wú shū

解釋: 泛指讀書不要拘泥於書上或迷信書本。

資料來源: 語出《孟子·盡心下》:“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於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宋·陸九淵《政之寬猛孰先論》:“鳴呼,盡信書不如無書。”

例子: 歷史可信嗎?我們衹能說:大體可信。如果說完全不可信,那就成了虛無主義。但~的古訓, 還是有道理的。 ★孫犁《我的史部書》

No. 2
  《孟子.盡心下》"孟子曰'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於《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武成》,《書》篇名,謂武王伐紂,殺人流血漂杵,孟子以為不足信◇泛指不要拘泥於書本的記載。
No. 3
  《孟子·盡心下》:“ 孟子 曰:‘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於《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武成》,《書》篇名,謂 武王 伐 紂 ,殺人流血漂杵, 孟子 以為不足信。後泛指不要拘泥於書本的記載。 清 王夫之 《讀通鑒論·漢章帝》:“ 有虞氏 五載一巡守,歲不給於道途,所謂盡信書則不如無書也。”
No. 4
  盡信書不如無書 (jìn xìn shū bù rú wú shū)
  解釋:泛指讀書不要拘泥於書上或迷信書本。
  :完全 信:迷信 書:<尚書>
  出處:語出《孟子·盡心下》:“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於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宋·陸九淵《政之寬猛孰先論》:“鳴呼,盡信書不如無書。”
  示例:歷史可信嗎?我們衹能說:大體可信。如果說完全不可信,那就成了虛無主義。但~的古訓, 還是有道理的。 ★孫犁《我的史部書》
  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出處: 出自《孟子.盡心下》
  釋義: 讀書時應該加以分析,不能盲目地迷信書本,不能完全相信它,應當辨證地去看問題。
  淵源: 商朝最後一個“君王”紂王的首都在朝歌(今河南淇縣)
  殷商末年,周武王繼位後四年,得知商紂王的商軍主力遠征東夷,朝歌空虛,即率兵伐商。周武王率本部及八個方國部落軍隊,進至牧野。爆發了歷史上著名的牧野之戰。
  商紂王驚聞周軍來襲,倉促調動少量的防衛兵士和戰俘,開赴牧野迎戰。商軍的兵力和周軍相比懸殊很大,但忠於紂王的將士們都决心擊退來犯之敵,展開了一場異常激烈的殊死搏鬥。
  後來,《尚書.武成》一篇上說:“受(紂王)率其旅如林,會於牧野。罔有敵於我師(沒有人願意和我為敵),前徒倒戈,攻於後以北(嚮後邊的自己人攻擊),血流漂杵。”
  戰國時期的孟子,一次,他閱讀了《尚書.武成》一篇,頗有感慨。他說:“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於《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無敵於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孟子認為,像周武王這樣講仁道的人,討伐商紂王這樣極為不仁的人,怎麽會使血流成河呢?孟子不相信《尚書》中的這個記載,纔說了這段話。意思是提醒人們,讀書時應該加以分析,不能盲目地迷信書本。如果讀什麽書時,都照搬課本上的東西,不懂得靈活變通,那麽就像這句話說的,還不如不讀書。
相關詞
歷史名句文學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