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 > 尼羅鰐
目錄
No. 1
  ní luó è
  crocodylus niloticus laurenti
  別名非洲鰐,英文名nile crocodile;
  尼羅鰐是大型的鰐魚,體長可超過5米,有不確切的紀錄則長達7.3米。産於非洲尼羅河流域及東南部。博茨瓦納、津巴布韋、贊比亞、莫桑比剋、坦桑尼亞、埃塞俄比亞及蘇丹等均有分佈。在馬達加斯加島也有分佈,有些種群生活於海灣環境中,在不同地區生活着不同的亞種,這些亞種彼此之間略有區別。
  穴居河岸的地下,性情兇暴,常襲擊往來水邊的獸類。成鰐的吼鳴,聲可傳很遠。尼羅鰐以兇猛著稱,可以捕食包括人在內的大型哺乳動物,也捕食魚、鳥和小型鰐魚等。尼羅鰐挖洞産卵,成鰐對卵和幼鰐精心照看。
  皮可製年,肉和卵可食用。除蘇丹種群列入國際貿易公約附錄1以外,其餘諸産區的尼羅鰐均被列入附錄2,限定每年獵取量並按指定出口定額進行國際貿易。
物種信息
  中文名稱:尼羅鰐
  中文別名:非洲鰐
  英文名稱:Nile crocodile
  拉丁文學名:Crocodylus niloticus(Laurenti, 1768)
  名稱來源:Crocodylus來源於希臘語krokodeilos;Niloticus意思是“尼羅河的”
  物種分類:動物界(Animalia)、脊索動物門(Chordata)、爬行綱(Sauropsida)、鰐目(Crocodylia)、鰐科(Crocodylidae)、鰐屬(Crocodylus)、尼羅鰐(C. niloticus)
外型特徵
  尼羅鰐是一種大型的鰐魚。體長2—6米,平均體長4米,有不確切的紀錄則長達7.3米。成體有暗淡的橫帶紋。前頜齒5,上頜齒13~14,頜齒14~15,總數為64~68。幼體深黃褐色,身體和尾部有明顯的橫帶紋。
  尼羅鰐體色為橄欖緑色至啡色,有黑色的斑點。其下顎第四齒由上顎的V字形凹陷中嚮外面突出。尼羅鰐非常強壯,尾巴強而有力,有助於遊泳。成年尼羅鰐的體重可重達一噸。
  在馬裏及撒哈拉沙漠地帶,有兩種侏儒尼羅鰐
地理分佈
  尼羅鰐野外分佈於非洲尼羅河流域及東南部(安哥拉、貝寧、博茨瓦納、布隆迪、喀麥隆、中非共和國、乍得、剛果、埃及、埃塞俄比亞、赤道幾內亞、加蓬、加納、象牙海岸、蘇丹等地)。
  野外棲息參考數據反映出它們在湖泊、河流、淡水沼澤、????水區域都有分佈。當它們達到大約1.2米成為亞成體後離開繁殖地分散到不同的棲息地。
  另外,尼羅鰐在馬達加斯加島也有分佈,有些種群生活於海灣環境中,在不同地區生活着不同的亞種,這些亞種彼此之間略有區別。
生活習性
  尼羅鰐通常用吻部和腳來挖洞穴從而修改棲息習慣來躲避生存條件不利,比如溫度極限。常襲擊往來水邊的獸類。成體則能捕食包括羚羊、水牛、河馬幼體等在內的大型脊椎動物。
  成年鰐尼羅鰐會吞下石塊以作壓艙物之用,有助於水底保持平衡。在旱季期間,尼羅鰐會躲藏於地底之下,直到下一個雨季來臨為止。
  繁殖期為11月—4月。雌性體長2.6米,雄性體長3.1米時達到性成熟。一般9~10齡以上的個體才能開始交配産卵。通常在離水數米的沙質岸上挖掘深度為50釐米的洞穴,雌性在洞穴中産卵40~60枚。孵化期約80~90天。
  幼體以小型水生無脊椎動物、昆蟲等為食,也吃小型脊椎動物,如魚、兩棲類和爬行動物等。
物種現狀
  現狀
  由於尼羅鰐的體形巨大,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強,特別適合旅遊景點的參觀與表演。此外,尼羅鰐的養殖得到大面積推廣,可大力推動尼羅鰐相關産品加工業的發展,帶動整個鰐類産品的研究與開發。
  尼羅鰐皮為高級皮革,肉和卵可食用。自公元9世紀開始,它們已經成為人類的獵殺對象,因為它們的皮於當時非常名貴,在尼羅河一帶,尼羅鰐已經絶跡。
  除蘇丹種群列入國際貿易公約附錄1以外,其餘諸産區的尼羅鰐均被列入附錄2,限定每年獵取量並按指定出口定額進行國際貿易。
  保護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低危,可能有些分佈區瀕危。
亞種言論
  由於分佈區廣泛,一些數量有差異,被提議為幾個亞種,但在文獻上區別很少。
  提議亞種:
  C. n. africanus 東非尼羅鰐
  C. n. chamses 西非尼羅鰐
  C. n. corviei 南非尼羅鰐
  C. n. madagascariensis 馬達加斯加尼羅鰐
  C. n. niloticus 埃塞俄比亞尼羅鰐
  C. n. pauciscutatus 肯尼亞尼羅鰐
  C. n. suchus 中非尼羅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