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9年7月由李大釗、王光祈等在北京發起成立。宗旨是本科學的精神,為社會的活動,以創造少年中國”。總會設北京(1924年遷往南京),南京、成都和法國巴黎設分會。會務活動有出版刊物、講演、學術討論等。1925年底,因會員嚴重分化而停止活動。 |
|
少年中國學會學會是由李大釗等人於1918年聯合各方面的青年有志之士組織起來的。當時留日學生因反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全體回國,國內各學校學生請願受到反動軍閥壓迫而失敗,因此感到有組織一個帶學術性的政治團體之必要。這個學術性的政治團體定名為少年中國學會,於1918年6月30日開會籌建(後於1919年7月1日正式成立)。李大釗和王光祈是這個學會的發起人。會員最後發展到108人,主要包括以下三種人:(一)嚮往俄國十月革命的一些人;(二)因反對日本侵占山東而歸國的一部分留日學生;(三)從事愛國運動的國內各學校學生。毛澤東、惲代英、鄧中夏、楊賢江、高君宇、李達、黃日葵、繆伯英、蔡和森、趙世炎、張聞天、許德珩等進步學生都參加了這個組織,而且他們中的一部分還起到了重要的領導作用。這個學會的宗旨是“本科學的精神為社會活動,以創造少年中國”,還有四條信約:(一)奮鬥;(二)實踐;(三)堅忍;(四)儉樸。凡是有宗教信仰的人、納妾的人、做官的人均不能成為會員,即使已經做了會員出現上述情況,也要清退出會。學會出版了《少年中國》月刊,由李大釗任主編;還出版了《少年世界》,鄧中夏是主要負責人。這個學會分散在國內各大城市,都同情或直接參加五四運動,後來雖然因為會員的立場觀點不同走嚮分裂,但在當時對於五四運動起了很大的聯繫作用。北大校長蔡元培當時曾評價說:“現在各種集會中,我覺得最有希望的是少年中國學會。因為他的言論,他的行動,都質實的很,沒有一點浮動與誇張的態度。”(見《蔡孑民先生言行錄》169頁)
少年中國學會在成立一年之後,不但和別的社團聯合起來,形成了統一戰綫,在任務和工作方面也漸漸地由朦朧而顯明,比先前更實際更具體。學會中的最高領導機構是評議會,李大釗、惲代英、楊賢江、黃日葵四位是評議員。少年中國學會的成員雖然相當復雜,思想也極不相同,但是在當時會員中有許多共産主義者,並且擔負着少年中國學會的領導任務。這對於五四運動起到了幫助和推進的作用,同時也說明五四運動之所以能獲得鬥爭的勝利,是因為北京學生、全國青年以及社會各方面愛國人士的團结。由於這樣的廣泛的團结,纔有力地打擊了兇惡的敵人北洋軍閥,贏得了勝利。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