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牙航海傢斐迪南·麥哲倫(ferdinand magellan)和他的船員們在第一次環球航行中有大量的時間研究南天的星空。其結果是,兩個對於南天的天空守望者來說輕易可見的天體奇觀即被命名為麥哲倫雲。我們現在知道這些太空雲彩是不規則星係,是我們更大的旋渦星係銀河係的衛星星係。上圖拍攝的小麥哲倫雲實際跨度為15000光年左右,含有幾億顆恆星。它位於杜鵑座,距離我們大約21萬光年遠,是銀河係的已知衛星星係中第四近鄰的星係,僅次於大犬座和天馬座矮星係以及大麥哲倫雲。這幅華麗的景象中還包括兩個前景的球狀星團ngc 362(左上)和47 tucanae。壯觀的47 tucanae距我們僅13000光年遠,圖中位於小麥哲倫雲的右側。
最近美國加州大學伯剋利分校的天文學家們利用nasa的斯皮策太空望遠鏡上的紅外攝像機,觀測小麥哲倫星雲中一顆超大質量恆星爆發後遺骸中的豐度,再次發現與銀河係恆星爆發相同的問題:塵埃豐度太少,衹有理論預言的百分之一。這個巨大的差異對科學家們試圖解釋早期宇宙恆星形成的理論提出的嚴峻挑戰,因為早期恆星爆發産生的塵埃被認為是下一代恆星形成的“種子”。
加州大學伯剋利分校的天體物理助研snezana stanimirovic說:“以前的大多數工作都衹集中於銀河係,因為沒有足夠高分辨率的望遠鏡能看到其它星係的情況。但是現在斯皮策太空望遠鏡的分辨率足夠觀察到附近的小麥哲倫星雲了。因為小麥哲倫星雲中的超新星經歷了與早期星係類似的演化,所以對它的研究可以檢驗早期宇宙塵埃形成理論。”
stanimirovic猜測理論與觀測的差別可能與某種影響重元素沉積到塵埃中的機製有關,它可能是猛烈的超新星衝擊波對塵埃分解的比例更高或者是天文學家們丟掉了紅外攝像機觀察不到的冷塵埃。這個新發現同時也可能意味着大質量恆星吹出來的風改變了塵埃形成的地點。
stanimirovic與伯剋利、哈佛大學、加州理工學院、波士頓大學和其它幾個國際研究組織的同事們組成了小麥哲倫星雲斯皮策巡天(s3mc)研究小組。他們利用斯皮策望遠鏡空前的高分辨率研究星係中大質量恆星、分子塵埃星雲和周圍環境的相互作用。超新星遺骸放射出的輻射大部分都是紅外綫,所以斯皮策望遠鏡可以很好的看到它們。
s3mc小組計劃利用斯皮策望遠鏡進一步觀測超新星爆發車奶顆粒的化學成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