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文學名: 小鴇
中文目名: 鶴形目
中文科名: 鴇科
中文屬名: 小鴇屬
同物異名: otis tetrax linnaeus, 1758,
中文俗名: 地鵯
拉丁文目名: gruiformes
拉丁文科名: otidae
拉丁文屬名: tetrax
拉丁文種名: tetrax
物種命名人及年代: linnaeus, 1758
英文俗名: little bustard |
|
大型鳥類,但體形比大鴇小,體長為40一45釐米,體重525—910剋。雄鳥在夏季上體為灰黃褐色,具黑色的細斑。頰部和喉部為石板灰色,頸部為黑色,但具有一條白色的橫帶和“v”字形的斜帶,斜帶在上,橫帶在下,是它與其他鴇類區別的主要特徵之一。其餘下體均為白色。飛羽主要為白色,外側飛羽的尖端和羽緣為黑色,飛翔時極為明顯。雌鳥的頰部沒有灰色,頸部也不是黑色,而與背部和整個上體同為黃褐色,並具有黑色斑紋。雄鳥的鼕羽則與雌鳥的羽色相似。虹膜為亮黃色,嘴灰黑色,灰緑色或藍灰色,腳和趾為黃色、緑黃色或黃褐色。 |
|
分佈範圍: 僅分佈於新疆並在此繁殖,見於天山博格達峰北麓琵琶柴荒漠,準噶爾盆地南緣莫索彎梭梭荒漠及六運湖邊梭梭荒漠,爾泰西南部福海荒漠。在新疆西部喀什、桑珠、葉城、塔什庫幹等 地有繁殖及遷徙記錄。四川南充(迷鳥)。國外見於印度、歐洲。 共分化為2個亞種,我國僅有東方亞種,分佈於新疆天山、帕米爾高原、阿爾泰山、準噶爾盆地以西地區,為夏候鳥。 |
|
小鴇棲息於平原草地、牧場、開闊的麥田、𠔌地以及半荒漠地區,有時也出現在有稀疏樹木、灌叢的平草地和荒漠地區。常成群活動,特別是在鼕季。性情膽小而機警,發覺有危險時立刻跑開或隱藏起來。不用在地面上助跑即可直接起飛,飛行時兩個翅膀煽動很快,常常發出振翅的聲響,飛行快而直,離地較高。主要以昆蟲和各種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也吃各種植物的嫩葉、幼芽、種子、草籽和果實等。
叫聲:求偶叫聲為幹澀、持久的prrrt聲。飛行時第四枚初級飛羽能出哨音。 |
|
繁殖期為5—6月,營巢於偏僻而開闊的原野草地上。巢多築於草叢中的地上。通常利用地上天然凹坑,或由親鳥自己刨一個坑,裏面在鋪墊一些枯草。每窩産卵3一5枚。卵的形狀為橢圓形,顔色為橄欖緑色,被有細小的暗褐色斑點。雌鳥孵卵。孵化期為20一21天,雛鳥為早成性。 |
|
小鴇在全球範圍內不僅分佈區域明顯縮小,種群數量也急劇下降。作為繁殖鳥,它目前已從阿爾及利亞、突尼斯、希臘,奧地利、捷剋、斯洛伐剋、匈牙利、南斯拉夫、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絶跡了。在目前還有分佈的一些國傢如摩洛哥、葡萄牙、西班牙、法國、意大利、土耳其、伊朗和俄羅斯等,種群數量也日趨下降。我國新疆的種群數量亦很稀少。 |
|
cites瀕危等級: 附錄i
生效年代: 1997
iucn瀕危等級: 稀有
生效年代: 1996
iucn瀕危等級: lr/nt
生效年代: 2003年
國傢重點保護等級: 一級
生效年代: 1989
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等級: 未定
生效年代: 1996 |
|
棲息地破壞:草原過度開墾和過度放牧,使小鴇喪失適宜的棲息地。
環境污染:農業機械和農藥的使用,直接威脅繁殖期的小鴇、幼鴇及鴇卵。
種內生物學特點:由於小鴇營巢於地面,卵極易受到人和其它動物的破壞,增加了卵的巢內損失,引起了數量減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