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670年,高句麗故地發生貴族鉗牟岑(《三國史記》作劍牟岑)糾集的叛亂,失敗後南逃新羅。新羅八月册封其中的高句麗王室後裔安勝(《新唐書》作安舜)為'''高句麗王''',册文稱贊其“流離辛苦,跡同晉文;更興亡國,事等衛侯”,希望“永為鄰國,事同昆弟”;安勝等也表示“願作藩屏,永世盡忠”。
674年新羅改封安勝為'''報德王''',678年建立北原小京(今韓國江原道原州),683年,新羅神文王“徵報德王安勝為蘇判,賜姓金氏,留京都,賜甲第良田”,高句麗遺民的報德國就此滅亡;685年,新羅“始備九州”,統一全部完成。 |
|
699年,武周册封高句麗寶藏王的三兒子高德武為安東都督。
部分朝鮮半島歷史學家稱高德武在安史之亂後,建立了小高句麗,由於安史之亂和渤海國給唐的壓力,唐在原高句麗故地危機重重。在此背景下,高德武宣佈反唐廢除安東都督府創建小高句麗。小高句麗與渤海國保持着很好的關係。大約在820年,渤海國大仁秀執政期間,小高句麗被渤海國吸收。 |
|
高德武建立了小高句麗被多數歷史學者是沒有歷史依據的。因為他們根據的衹是《新唐書》的這句話:“明年,以藏子德武為安東都督,後稍自國。至元和末,遣使者獻樂工雲”,屬孤證。《三國史記》衹是照抄此句,兩書特別是《三國史記》沒有再提及高德武。《三國史記·高句麗本紀·寶藏王》:“徙其人於河南·隴右諸州。貧者留安東城傍舊城,往往沒於新羅,餘衆散入靺鞨及突厥。高氏君長遂絶。垂拱二年,以降王孫寶元,為朝鮮郡王,至聖歷初,進左鷹揚衛大將軍,更封忠誠國王,賜{使}統安東舊部,不行。明年,以降王子德武,為安東都督,後稍自國,至元和十三年,遣使入唐,獻樂工。”再沒有其他史料證明所謂小高句麗的存在。
在《新唐書》的作者宋祁、歐陽修看來所謂“後稍自國”,就是王氏高麗取代的高麗,即弓裔建立的[[泰封國——通稱後高句麗。
《新五代史·高麗傳》:高麗,本扶餘人之別種也。其國地、君世見於唐,比他夷狄有姓氏,而其官號略可曉其義。當唐之末,其王姓高氏。同光元年,遣使廣評侍郎韓申一、副使春部少卿樸岩來,而其國王姓名,史失不紀。至長興三年,權知國事王建遣使者來,明宗乃拜建玄菟州都督,充大義軍使,封高麗國王。建,高麗大族也。
《元史·高麗傳》垂拱以來,子孫復封其地,後稍能自立。至五代時,代主其國遷都鬆嶽者,姓王氏,名建。</
金毓黻的《東北通史》認為“'''元和末,遣使者獻樂工'''”的高麗,應該是渤海國,誤抄《册府元龜》之故。其實安東都護在高德武之後,還有薛訥、王玄志、高震(寶藏王的孫子)諸人。渤海國終其始末,也沒有控製以遼陽為中心的遼東半島。 |
|
- : small Gogurye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