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寺塔 : 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 西安公交站 : 碑林區 [顯示全部] > 小雁塔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在 陝西省 西安市 南 薦福寺 內。建於 唐 景竜 年間,因此塔比 慈恩寺 大雁塔 小,故名。塔身為密檐式方形磚構建築,體型峻秀挺拔。塔原為十五層,經多次地震,塔頂震坍,現餘十三層,通高43米。
在陝西省西安市南薦福寺內
  在陝西省西安市南薦福寺內。因比大雁塔小,故名。建於公元707年。原塔高十五層,明代為地震破壞,現存十三層。高433米。為正方形磚塔,玲瓏秀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No. 3
  小雁塔聯繫方式地址:西安市南門外友誼西路南側,西安城1公裏處的薦福寺內。
  郵編:710000小雁塔投訴電話西安旅遊投訴電話:029-87296758
  陝西省旅遊投訴電話:029—85261437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小雁塔景區榮譽文物保護單位小雁塔門票價格10元登塔:10元小雁塔節慶活動清明節黃帝陵祭祖黃陵縣每年4月宣讀祭文、供奉祭品、鳴竹炮、植鬆柏、拜謁黃帝廟。
  西安古文化藝術節西安每年9月傳統文化展覽和歌舞、民俗、民間鑼鼓表演等
  中國華山國際攀岩比賽華山每年9月攀岩
  西安城墻國際馬拉鬆友誼賽西安古城墻每年11月第1個周日男、女組5公裏、10公裏賽,半程馬拉鬆賽。
  長安國際書法年會西安隔年11月百米長捲題辭、著名書畫傢筆會、參觀碑林及文房四寶展銷等。
  小雁塔開放時間8:00——17:00小雁塔最佳旅遊時間西安地處黃河流域關中平原中部,南依秦嶺,北臨渭河,屬於暖溫帶半濕潤的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13℃。
  除了較寒冷的鼕季外,其它時間都比較適合旅遊。小雁塔特別提醒公交車
  西安公交車中,以數字1、2、6打頭的車是普通公交車,上車1元;以5、7打頭的是中巴,前三站5角,以後每四站加5角。市內有610旅遊專綫車,以火車站為起點,經過北新街、革命公園、鐘樓、鼓樓、廣濟街、朱雀門、小雁塔、南稍門、大興善寺、陝西歷史博物館、大雁塔、秦王宮等地,票價在1-2元之間,且都在景點正門下車,大大方便了遊人。
  去兵馬俑,華清池一綫,可在火車站乘306/307路,價格便宜,速度較快,車次多,最好別上那些一日幾遊的車,會拉你到一些人造景點和購物點,不僅時間太受限製,而且斬客厲害。去華山可在汽車東站乘中巴,單程20元(依維柯),車程1.5小時。
  出租車
  西安市出租車車色為緑色,收費低廉。桑塔納起步價6元,3公裏後為1.6元/公裏;其他車型起步費均為6元,3公裏後1.4元/公裏。市區有乘車點標識。
  小雁塔美食西安的飲食文化洋溢着濃郁的西北風情,品嚐西安的風味小吃是遊西安的一大樂事,無論是一直被西安人鐘愛的羊肉泡饃,還是名揚海內外的“西安餃子宴”,都帶有鮮明的地方特色。此外還有梆梆面、柿面糊塌、涼皮、炒粉魚、鍋盔、千層油酥餅等特色小吃。
  在西安城內經營羊肉泡饃的餐館很多,幾乎每一條大街上都會有幾傢專門的羊肉泡饃館,其中最有名的無疑要算老孫傢羊肉泡饃了,此外,同盛祥牛羊肉泡饃館、陝西太子樓御膳館有限公司、西關牛羊肉泡饃館、春發生泡饃館等也久有盛名。
  首創“西安餃子宴”的是西安餐飲行業中唯一的國傢二級企業——西安解放路餃子館,此外,天津餃子館、德發長餃子館、永新餃子館等幾傢餐館也各具特色。
  在西安品嚐小吃除可在南稍門、東新街的夜市外,還可以去鼓樓後的小吃街。鼓樓的街道兩邊都是古色古香的仿古建築,各種知名的西安小吃應有盡有,很有特色,但是切記適可而止,不要吃壞肚子。小雁塔住宿西安是一個國際性的旅遊城市,每年都有大量的中外遊客前來遊覽參觀,市內有各種不同檔次的飯店和賓館,住宿十分方便。在西安市火車站及汽車站附近,就有不少的賓館可供普通遊客住宿,雖然不是很豪華,但也幹淨舒適,而且價格不貴,一般都在百元以下。市內還有很多的旅遊定點飯店,套間和標準間客房內一般有衛生間、電話、和電視。普通標準間客房價通常100元至200元不等,淡旺季價格有所浮動,大部分飯店可為住店客人代訂飛機票、火車票,非常方便。小雁塔購物西安作為中國西北部的重要城市之一,經濟發展迅猛。市內有很多大型購物中心、百貨公司及超市,主要集中在西大街的百勝、世紀金花、南大街的中大國際、海大天地,東大街、解放路等地,這裏的商品種類很全,但是一般在晚上八、九點鐘就停止營業了。在西安還有許多文物商店,如位於碑林博物館旁邊的書院門仿古一條街、西安南郊朱雀路中段的西安古玩市場、以及雁塔路中段5號的文寶齋,都可以買到兵馬俑復製品、唐三彩等仿古工藝品,以及剪紙、布藝等民間手工藝品。
  除此之外,在個體小商店、街頭攤點購物時,經過精挑細選之後,您盡可以討價還價。在一番口舌之後,買到了比標價便宜很多的商品,也是購物的樂趣之一。小雁塔交通可乘1、21、521路公交車直達,也可乘3路或26路到南梢門站,下車後西行即到。
  小雁塔玩法參觀、遊覽、
  
  
  小雁塔位於距西安城1公裏處的薦福寺內。薦福寺創建於公元684年,是在唐高宗死後百日,為其獻福而建的,所以最初起叫獻福寺。公元698年改名薦福寺。薦福寺是我國另一位偉大的翻譯傢義淨法師的譯經處。小雁塔建於公元707年,共15級。義淨法師是為了保存從印度帶回的經書,上書朝廷請求朝廷出資修建的。
  
  55年,華縣發生大地震,小雁塔頂兩級被震毀,現在衹剩13級。雁塔建於唐中宗景竜年間(公元707-709年),是一座密檐式磚塔,挺拔秀麗,同大雁塔交相輝映,唐武宗(李炎)毀佛時它是京城僅存的四座寺院之一,成為古都長安保留至今的重要唐代遺跡和顯著標志。“雁塔晨鐘”,即指此寺鑄於金明昌三年(公元1192年)的一口8000公斤的大鐵鐘,過去寺僧撞鐘,鐘聲遠播,傳為“關中八景”之一。
  
  塔平面呈方形,底邊各長11.56米,塔的底層特高,以上逐層遞減,越上越促,整體輪廓呈自然圓和捲剎麯綫,與大雁塔風格迥異。
  
  小雁塔為密檐式方形磚構建築,最初為15層,高約46米,南北面各闢一門。塔身從下至上逐層遞減內收,愈上愈促,秀麗玲瓏,別具風格。門框為青石砌成。塔身內部為空筒式結構,設木構樓層,有木梯盤旋而上。
No. 4
  全稱:西安薦福寺小雁塔
  簡稱或俗稱:薦福寺小雁塔小雁塔
  Small Wild Goose Pagoda
  建築概況及建造緣由:
  小雁塔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西安市南門外友誼西路東段南側的薦福寺內,是一座典型的密檐式佛塔,與大雁塔東西相嚮,因規模小於大雁塔,故稱小雁塔,是唐代古都長安保留至今的兩處重要標志之一,“雁塔晨鐘”也是清代關中八景之一。小雁塔雖不及大雁塔規模宏大,但這裏環境清幽,風景優美,在古城中別有一番韻味。
  薦福寺創建於唐代,初名獻福寺,為唐文明元年(公元684年)睿宗李旦為其父高宗死後獻福而建,武則天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改名為薦福寺,寺內有佛殿、佛塔、金像、壁畫。寺內還保存一口重達一萬多公斤的金代明昌三年(公元1192年)鑄的巨大鐵鐘,每天早晨寺內會定時敲鐘,鐘聲清亮,數十裏內都可聽到。
  著名的小雁塔建於唐景竜年間(707年~710年),當時塔院並不在寺內而是與寺門相對,但依舊是薦福寺的一部分。薦福寺於大慈恩寺一起在皇傢的庇護下走嚮興盛。到唐武宗會昌年間滅佛時,薦福寺被敕令保留20僧人維持香火,由盛至衰。唐末的的兵火戰亂中,薦福寺屢遭破壞,寺院毀廢,衹有小雁塔得以保存。從北宋哲宗元祐年間的文字記錄來看,這時薦福寺已遷入塔院內,與小雁塔成為整體。
  明代開始了薦福寺的中興,曾有五次大規模的整修,基本上維先進保留的格局。明宣德元年(1426年)陝西西寧衛弘覺寺番僧勺思吉蒙欽錫度牒,到薦福寺住坐,薦這裏殿堂荒廢,雖發願重修。正統十四年(1449年)大修竣工,勺思吉嚮朝廷乞賜寺名。如今的“敕賜薦福寺”就是當年英宗皇帝的親筆。
  清朝時薦福寺又多次修繕,以康熙三十一年的整修規模最大。晚清時期由建造了藏經樓和南山門等。辛亥革命後,薦福寺伴隨着戰亂再次走嚮低落,並受到了戰火的摧殘。1926年~1949年5月薦福寺長期被國民黨軍隊占住。其間天主教會的英國人曾開設過苦兒院來收容戰爭孤兒。但1938年後就成為軍營,小雁塔也成為高級軍事指揮部。鬍宗南撤離後,中央黨校五分部進駐。1949年至1957年寺內殿宇被黨校、人民法院、檢察院、公安派出所、農業技術推廣站、電影放映隊等機關占用。1958年後文物部門接管了薦福寺,開始了對薦福寺和小雁塔的修復。1964年~1965年對寺、塔多處進行了加固和修復,基本保持了古物的原貌。文革期間,薦福寺的東、西院有被小學和部隊占用,直到1989年以後纔清退幹淨。
  薦福寺是唐代重要佛經翻譯場所之一,唐高僧義淨從長安出發,經廣州取海路到印度,歷時25年,遊歷30餘國,帶回佛經400餘部,於武則天證聖元年(公元695年)回到洛陽,唐中宗神竜二年(公元706年)入薦福寺譯經。唐中宗復位的景竜年間(公元707~709年)於薦福寺所在的開化坊之南的安仁坊浮圖院中修造了15層的佛塔,即為小雁塔小雁塔在唐宋時期一直叫薦福寺塔,至於“小雁塔”之名,則和“大雁塔”的名稱有關。由於此塔比慈恩寺大雁塔小,其高43.3米,底邊長11.38米,高與底邊的比例是100比26,皆比大雁塔小,故稱小雁塔
  小雁塔的特點是塔形玲瓏秀麗,屬於密檐式磚結構建築,塔壁不設柱額,每層磚砌出檐,檐部迭澀磚,間以菱角牙子。塔身寬度自下而上逐漸遞減,愈上愈促,全部輪廓呈現出嬌媚舒暢的錐形形狀,造型優美,比例均勻。原為15級,約45米高,現存13級,約43.3米高。該塔塔平面為正方形,各層南北兩面均開有半圓形拱門,塔內設有木梯,遊人由此登上塔頂可以飽覽西安市內風光。
  技術成就:
  在漫長的歲月中,小雁塔還有一段“神合”的歷史呢!公元1487年,陝西發生了6級大地震,把小雁塔中間從上到下震裂了一條一尺多寬的縫。然而時隔34年,在1521年又一次大地震中,裂縫在一夜之間又合攏了。人們百思不得其解,便把小雁塔的合攏叫“神合”。1555年9月,一位名叫王鶴的小京官回鄉途中夜宿小雁塔。聽了目睹過這次“神合”的堪廣和尚講的這一段奇事後,驚異萬分,把這段史料刻在小雁塔北門楣上。建國後修復小雁塔時,纔發現它不是“神合”,而是“人合”。原來古代工匠根據西安地質情況特地將塔基用夯土築成一個半圓球體,受震後壓力均勻分散,這樣小雁塔就象一個“不倒翁”一樣,雖歷經70餘次地震,仍巍然屹立,這不能不令人嘆服我國古代能工巧匠建築技藝的高超。右下圖是建築考古學家楊鴻勳教授復原的小雁塔原貌。
  參觀須知:
  地址:西安市友誼西路,乘21、29、402、204、203路車小雁塔站下車
  門票價格:40元 學生票半價
  活動:首屆大雁塔文化廟會周
  門票價格:25元 ,無兒童票。
建築概況
  小雁塔,又稱薦福寺塔小雁塔正式稱謂應為“薦福寺佛塔”,位於中國陝西省西安市南門外的薦福寺內。屬於保護比較好的著名唐代佛塔,是唐朝都城長安保留至今(西安)的兩處重要建築之一。小雁塔的塔形秀麗,被認為是唐代精美的佛教建築藝術遺産。
  小雁塔始建於公元707年(唐代景竜年間),是一座典型的密檐式磚塔。小雁塔與位於西安南郊大慈恩寺內的大雁塔是唐代長安城保留至今的兩處標志性建築。小雁塔與大雁塔相距三公裏。因規模小於大雁塔,故稱小雁塔
  小雁塔規模雖不及大雁塔宏大,但環境清幽,風景優美,“雁塔晨鐘”是清代“關中八景”之一。現今小雁塔是西安市著名古跡,現位於西安博物院內。
建築歷史
  小雁塔建於公元707年~710年(唐代景竜年間),位於當時唐朝都城長安城朱雀門街東安仁坊修建薦福寺塔(即小雁塔),是為了存放唐代高僧義淨從天竺帶回來的佛教經捲、佛圖等而建。小雁塔所在塔院是薦福寺的一部分,不過當時塔院並不在薦福寺內,而是與寺門相對。塔園位於安仁坊,與位於開化坊的薦福寺門隔街相望。唐朝末期的戰亂中,薦福寺屢遭破壞,寺院毀廢,衹有小雁塔得以保存。
  從北宋哲宗元祐年間的文字記錄來看,當時薦福寺已遷入塔院內,與小雁塔成為整體。公元1116年(北宋徽宗政和六年)一位自稱“山𠔌迂叟”的信士發願修繕小雁塔,將風化嚴重的塔檐、塔角修好,以白土粉飾,至今塔身可見白土粉刷的痕跡。
  明、清兩朝時期對薦福寺和小雁塔進行過多次修繕。明代開始了薦福寺的中興,曾有五次大規模的整修,基本上保留先有的格局。公元1426年(明宣德元年)陝西西寧衛弘覺寺番僧勺思吉蒙欽錫度牒,到薦福寺住坐,見這裏殿堂荒廢,遂發願重修。公元1449年(明正統十四年)大修竣工後,嚮朝廷乞賜寺名。如今的“敕賜薦福寺”匾額就是當年明英宗的親筆。公元1487年(明成化末年)西安地區發生地震,小雁塔的塔身震裂。後來重修時在塔的底部砌了一層包磚,但沒有修復塔身的裂縫(至1965年經過一次整修,纔修復了地震震裂的裂縫)。小雁塔原有15層,公元1555年(明嘉靖三十四年)遇到地震時塔頂兩層被震毀,現存13層。清朝時薦福寺又多次修繕,以康熙三十一年的整修規模最大。晚清時期還建造了藏經樓和南山門等。
  辛亥革命以後,1926年~1949年5月薦福寺長期被軍隊占駐。小雁塔還曾成為軍事指揮部。到國民黨軍隊撤離西安後,小雁塔的地宮已填滿了垃圾。
  1949年~1957年寺內殿宇由機關占用。1958年後文物部門接管了薦福寺,開始了對薦福寺和小雁塔的修復。小雁塔於1961年國務院頒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64年~1965年對寺、塔多處進行了加固和修復,本着"修舊如舊"的原則基本保持了古建築原貌。文化大革命期間,薦福寺的東、西院有被小學和軍隊占用,直到1989年以後纔完成清退。
  小雁塔文物保護區於1980年正式對外開放。2007年西安博物院正式對外開放,包括文物展館、歷史名勝區、園林遊覽區三部分組成,小雁塔成為該院的一部分。
建築構造
  小雁塔塔基與塔身小雁塔是密檐式磚結構佛塔。塔為青磚砌築。塔平面為正方形。原為15級,約45米高,現存13級,1989年測定塔的總高度是43.395米,底邊長11.38米,高與底邊的比例是100比26。小雁塔的基座為磚方臺。基座下有地宮,為竪穴。基座之上為塔身,塔身底層較高,二層以上逐層高度遞減,故塔的輪廓呈現出秀麗的捲剎。塔身寬度自下而上逐漸遞減,塔身輪廓呈現錐形形狀。小雁塔塔形玲瓏秀麗,造型優美,比例均勻。
  塔底部 小雁塔的塔身單壁塔內中空,塔壁不設柱額,塔身上為疊澀挑檐,塔身每層磚砌出檐,檐部迭澀磚,間以菱角牙子,塔身表面各層檐下砌斜角牙磚。塔底層南北兩面各開有一券門,青石門相。門框上布滿精美的唐代綫刻,尤其門楣上的天人供養圖像,藝術價值很高。塔底層以上各層南北兩面正中均開有半圓形拱券門洞。小雁塔內設有木梯,可登臨塔頂。
  塔底層北券門外緊靠塔體的磚砌門樓,係清代後期所增建。塔基座南側有清代石門坊,南額刻有“萬匯沾恩”,北額刻有“不二法門”。
  塔底層南門入口的石質弓形門上,刻有陰文蔓草花紋和天人供養的圖像,與大雁塔的門楣相同。但因年久及保護不善,已殘缺不全,模糊不清。
  原來在小雁塔底層環繞塔身有磚木結構的大檐棚,被稱為“纏腰”。在金、元朝交戰的年代“纏腰”毀沒。
  歷史軼事
  在漫長歷史歲月中,小雁塔還有一段“神合”的歷史。公元1487年,陝西發生了6級大地震,把小雁塔中間從上到下震裂了一條一尺多寬的縫。然而時隔34年,在1521年又一次大地震中,裂縫在一夜之間又合攏了。人們百思不得其解,便把小雁塔的合攏叫“神合”。小雁塔復原的原貌1555年9月,一位名叫王鶴的京官回鄉途中夜宿小雁塔。聽了目睹過這次“神合”的堪廣和尚講的這段奇事後,驚異萬分,把這段史料刻在小雁塔北門楣上。在小雁塔門楣刻石上記敘:“明成化末,長安地震,塔自頂至足,中裂尺許,明澈如窗牖,行人往往見之。正德末,地再震,塔一夕如故,若有神比合之者。”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修復小雁塔時,纔發現不是“神合”,而是“人合”。古代工匠根據西安地質情況特地將塔基用夯土築成一個半圓球體,受震後壓力均勻分散,這樣小雁塔就象“不倒翁”一樣,雖歷經數十次地震,仍屹立不倒,令人嘆服我國古代能工巧匠高超的建築技藝。(圖是建築考古學家楊鴻勳教授參考薦福寺出土的明代石碑上小雁塔塔頂的形象復原的小雁塔原貌。)
小雁塔名稱由來
  小雁塔在唐、宋朝時期一直叫“薦福寺塔”,至於“小雁塔”之名,則和“大雁塔”的名稱有關。公元652年(唐代永徽年間),朝廷資助在長安大慈恩寺內西院建用於安置玄奘由印度帶回經籍的佛塔,此塔名雁塔。公元707年(唐代景竜年間),朝廷資助在薦福寺內修建了一座較小的薦福寺塔。後來,因塔形似雁塔並且小於大雁塔,故薦福寺塔叫作小雁塔,而大慈恩寺塔叫作大雁塔,一直流傳至今。
小雁塔與薦福寺
  薦福寺建於公元684年(唐代文明元年),是唐睿宗李旦為其父唐高宗死後獻福而建佛教寺院,最初名獻福寺。公元690年(武則天天授元年)改名為薦福寺。薦福寺是唐代重要佛經翻譯場所之一。
  小雁塔即薦福寺塔的修建則與唐代高僧義淨有關。唐代高僧義淨公元670年(唐高宗鹹享元年)從長安出發,經廣州取海路到印度,歷時25年,帶回佛經400餘部,於公元695年(武則天證聖元年)回到洛陽,公元706年(唐中宗神竜二年)入薦福寺譯經。除翻譯了五十六部佛經,還撰寫出《南海寄歸內法傳》、《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義淨已成為與玄奘齊名的學識淵博、影響很大的翻譯傢和著作傢。為了存放從天竺帶回來的佛經、佛圖,義淨上書請求唐中宗出資修建薦福寺塔。公元707~709年(唐中宗景竜年間)於薦福寺所在的開化坊之南的安仁坊浮圖院中修建了15層的佛塔,即為小雁塔。薦福寺在皇傢的庇護下走嚮興盛。到唐武宗會昌年間滅佛時,薦福寺被敕令保留少量僧人維持香火,由盛至衰。
  雁塔晨鐘
  薦福寺的寺內保存有公元1192年(金代明昌三年)鑄造的大鐵鐘,鐘高3.55米,重約8000公斤。原是武功崇教禪院故物,後來流失沉落渭河河底。清代康熙年間,重新發現這口鐘,於是移入西安薦福寺內小雁塔旁的鐘樓內。
  清代每天清晨寺內會定時敲鐘,數十裏內都可聽到。鐘聲清亮,塔影秀麗,在古城中別有一番韻味。小雁塔及其古鐘即“雁塔晨鐘”成為“關中八景”之一。“雁塔鐘聲”非僅清康熙年間重修塔寺偶得鐵鐘之後,早在唐代小雁塔初建時,便有此聲此景了。傳說當年義淨釋經為早起禮佛、譯經,嚮寺中主持建議“每日清晨擊鐘”。清代詩人朱集義題詩寫道:“噌弘初破曉來霜,落月遲遲滿大荒。枕上一聲殘夢醒,千秋勝跡總蒼茫。”
旅遊信息
  西安博物院大門開放時間:9:00-17:00(每日)
  門票:50元;學生票、兒童票25元(包括小雁塔、薦福寺古建築群、西安博物館)。
  小雁塔附近公交站點
  經過"小雁塔"站的公交綫路:18 203 204 218 21 224 29 29 32 407 40 410 46 508 521 700 707 713 720 遊7 遊8
  鄰近景點
  薦福寺古建築群
  西安博物院文物展館(與薦福寺/小雁塔景區相臨)
相關詞
鐘樓大雁塔語言西安事變
包含詞
小雁塔小學小雁塔復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