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 : 物理學類 : 天文 : 藥品 > 小行星
目錄
小行星 Xiao Hangxing  

No. 2
  沿橢圓軌道圍繞太陽運行的小天體。公轉周期33-6年,自轉周期2-18小時。大多數分佈在火星與木星運行軌道之間,形成小行星帶”。自1801年意大利天文學家皮亞齊發現第一顆小行星𠔌神星後,至今已發現一萬多顆。正式編號的僅五千多顆。最大的如𠔌神星直徑為770千米,小的直徑不足1千米。
xiǎo xíng xīng xiǎo xíng xīng
  太陽係中的小天體;特指成千上萬的小行星之一,它們的軌道大都在火星與木星軌道之間,由波得定則指定的平均軌道近似為2.8天文單位距離,小行星的大小範圍從直徑幾百米到最大的760公裏
No. 4
  小行星 asteroid
概述
  小行星是太陽係內類似行星環繞太陽運動,但體積和質量比行星小得多的天體。
  至今為止在太陽係內一共已經發現了約70萬顆小行星,但這可能僅是所有小行星中的一小部分,衹有少數這些小行星的直徑大於100千米。到1990年代為止最大的小行星是𠔌神星,但近年在古柏帶內發現的一些小行星的直徑比𠔌神星要大,比如2000年發現的伐樓拿(varuna)的直徑為900千米,2002年發現的誇歐爾(quaoar)直徑為1280千米,2004年發現的2004 dw的直徑甚至達1800千米。2003年發現的塞德娜(小行星90377)位於古柏帶以外,其直徑約為1500千米。
  根據估計,小行星的數目大概可能會有50萬。最大的小行星直徑也衹有1000 公裏左右,微型小行星則衹有鵝卵石一般大小。
  直徑超過 240 公裏的小行星約有 16 個。它們都位於地球軌道內側到土星的軌道外側的太空中。而絶大多數的小行星都集中在火星與木星軌道之間的小行星帶。其中一些小行星的運行軌道與地球軌道相交,曾有某些小行星與地球發生過碰撞。
  小行星是太陽係形成後的物質殘餘。有一種推測認為,它們可能是一顆神秘行星的殘骸,這顆行星在遠古時代遭遇了一次巨大的宇宙碰撞而被摧毀。但從這些小行星的特徵來看,它們並不像是曾經集結在一起。如果將所有的小行星加在一起組成一個單一的天體,那它的直徑衹有不到 1500 公裏——比月球的半徑還小。
研究
  1760年有人猜測太陽係內的行星離太陽的距離構成一個簡單的數字係列。按這個係列在火星和木星之間有一個空隙,這兩顆行星之間也應該有一顆行星。18世紀末有許多人開始尋找這顆未被發現的行星。著名的提丟斯-波得定則就是其中一例。當時歐洲的天文學家們組織了世界上第一次國際性的科研項目,在哥達天文臺的領導下全天被分為24個區,歐洲的天文學家們係統地在這24個區內搜索這顆被稱為“幽靈”的行星。但這個項目沒有任何成果。
  1801年1月1日晚上,朱塞普·皮亞齊在西西裏島上巴勒莫的天文臺內在金牛座裏發現了一顆在星圖上找不到的星。皮亞齊本人並沒有參加尋找“幽靈”的項目,但他聽說了這個項目,他懷疑他找到了“幽靈”,因此他在此後數日內繼續觀察這顆星。他將他的發現報告給哥達天文臺,但一開始他稱他找到了一顆彗星。此後皮亞齊生病了,無法繼續他的觀察。而他的發現報告用了很長時間纔到達哥達,此時那顆星已經嚮太陽方向運動,無法再被找到了。
  高斯此時發明了一種計算行星和彗星軌道的方法,用這種方法衹需要幾個位置點就可以計算出一顆天體的軌道。高斯讀了皮亞齊的發現後就將這顆天體的位置計算出來送往哥達。奧伯斯於1801年12月31日晚重新發現了這顆星。後來它獲得了𠔌神星這個名字。1802年奧伯斯又發現了另一顆天體,他將它命名為智神星。1803年婚神星,1807年竈神星被發現。一直到1845年第五顆小行星義神星纔被發現,但此後許多小行星被很快地發現了。到1890年為止已有約300顆已知的小行星了。
  1890年攝影術進入天文學,為天文學的發展給予了巨大的推動。此前要發現一顆小行星天文學家必須長時間記錄每顆可疑的星的位置,比較它們與周圍星位置之間的變化。但在攝影底片上一顆相對於恆星運動的小行星在底片上拉出一條綫,很容易就可以被確定。而且隨着底片的感光度的增強它們很快就比人眼要靈敏,即使比較暗的小行星也可以被發現。攝影術的引入使得被發現的小行星的數量增長巨大。1990年電荷藕合元件攝影的技術被引入,加上計算機分析電子攝影的技術的完善使得更多的小行星在很短的時間裏被發現。今天已知的小行星的數量約達22萬。
  一顆小行星的軌道被確定後,天文學家可以根據對它的亮度和反照率的分析來估計它的大小。為了分析一顆小行星的反照率一般天文學家既使用可見光也使用紅外綫的測量。但這個方法還是比較不可靠的,因為每顆小行星的表面結構和成分都可能不同,因此對反照率的分析的錯誤往往比較大。
  比較精確的數據可以使用雷達觀測來取得。天文學家使用射電望遠鏡作為高功率的發生器嚮小行星投射強無綫電波。通過測量反射波到達的速度可以計算出小行星的距離。對其它數據(衍射數據)的分析可以推導出小行星的形狀和大小。此外,觀測小行星掩星也可以比較精確地推算小行星的大小。
  現在也已經有一係列非載人宇宙飛船在一些小行星的附近對它們進行過研究:
  1991年伽利略號在它飛往木星的路程上飛過小行星951,1993年飛過小行星243。
  near號於1997年飛過小行星253並於2001年在小行星433登陸。
  1999年深空1號在26千米遠處飛掠小行星9969。
  2002年星塵號在3300千米遠處飛掠小行星5535。
  由於小行星是從早期太陽係殘留下來的物質,科學家對它們的構成非常感興趣。宇宙探測器在經過小行星帶時發現,小行星帶其實非常空曠,小行星小行星之間的距離非常遙遠。1991 年以前,人們都是通過地面觀測以獲得小行星的數據。1991 年 10 月,伽利略號木星探測器訪問了 951 gaspra 小行星,拍攝了第一張高分辨率的小行星照片。1993 年 8 月,伽利略號又飛臨 243 ida 小行星,使其成為第二顆被宇宙飛船訪問過的小行星。gaspra 和 ida 小行星都富含金屬,屬於 s 型小行星。1997年 6月27日,near 探測器與 253 mathilde 小行星擦肩而過。這次難得的機會使得科學家們第一次能夠近距離地觀察這顆富含碳的 c 型小行星。由於 near 探測器並不是專用對其進行考察的,這次訪問成為至今對它進行的唯一的一次訪問。near是用於在 1999年 1 月對 eros 小行星進行考察的。
  天文學家們已經對不少小行星作了地面觀察。一些知名的小行星有 toutais、castalia、vesta 和 geographos 等。對於小行星 toutatis、castalia 和geographos,天文學家是在它們接近太陽時,在地面通過射電觀察研究它們的。vesta 小行星是由哈勃太空望遠鏡發現的。
命名
  c-類小行星253 mathilde小行星的名字由兩個部分組成:前面的一部分是一個永久編號,後面的一部分是一個名字。每顆被證實的小行星先會獲得一個永久編號,發現者可以為這顆小行星建議一個名字。這個名字要由國際天文聯會批準纔被正式采納,原因是因為小行星的命名有一定的常規。因此有些小行星沒有名字,尤其是在永久編號在上萬的小行星。假如小行星的軌道可以足夠精確地被確定後,那麽它的發現就算是被證實了。在此之前,它會有一個臨時編號,是由它的發現年份和兩個字母組成,比如2004 dw。
  第一顆小行星是皮亞齊於1801年在西西裏島上發現的,他給這顆星起名為𠔌神·費迪南星。前一部分是以西西裏島的保護神𠔌神命名的,後一部分是以那波利國王費迪南四世命名的。但國際學者們對此不滿意,因此將第二部分去掉了。因此第一顆
  小行星的正式名稱是小行星1號𠔌神星。
  此後發現的小行星都是按這個傳統以羅馬或希臘的神來命名的,比如智神星、竈神星、義神星等等。
  但隨着越來越多的小行星被發現,最後古典神的名字都用光了。因此後來的小行星以發現者的夫人的名字、歷史人物或其他重要人物、城市、童話人物名字或其它神話裏的神來命名。比如小行星216是按埃及女王剋麗歐佩特拉命名的,小行星719阿爾伯特是按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命名的,小行星17744是按女演員茱迪·福斯特命名的,小行星1773是按格林童話中的一個侏儒命名的,等等。截至2007年3月6日,已計算出軌道(即獲臨時編號)的小行星共679,373顆(查詢),獲永久編號的小行星共150,106顆(查詢),獲命名的小行星共12,712顆。
  對於一些編號是1000的倍數的小行星,習慣上以特別重要的人、物來命名。(但偶有例外)例如:
  (1)編號為1000的倍數的已命名小行星
  1000 皮亞齊
  2000 赫歇爾
  3000 達芬奇
  4000 喜帕恰斯
  5000 國際天文聯會
  6000 聯合國
  7000 居裏
  8000 牛頓
  9000 hal(例外)
  10000 myriostos(例外)
  15000 ccd
  17000 medvedev(例外)
  20000 伐樓拿
  21000 百科全書
  25000 天體測量
  50000 誇歐爾
  56000 美索不達米亞
  71000 hughdowns(例外)
  由於永久編號已超過100,000,一些原來應付5位編號的程序便無法支援,因此出現了一些在萬位采用英文字母的編號表示方法,即a=10、b=11……z=35;a=36……z=61,在此安排下,619,999號以下的小行星仍然可以用5位表示。
  (2)部分與華人有關的著名小行星
  第一顆在中國土地上發現的小行星:139 九華星(juewa)(發現者j.c. watson)
  第一顆由中國人發現的小行星:1125/3789 中華(china) (發現者張鈺哲,1125更改為3789)
  第一顆以中國人名命名的小行星:1802 張衡(zhang heng)(發現者紫金山天文臺)
  第一顆以中國地名命名的小行星:2045 北京(peking)(發現者紫金山天文臺)
  第一顆以中國縣名命名的小行星:3611 大埔(dabu)(發現者紫金山天文臺)
  第一顆以臺灣人名字命名的小行星:2240 蔡(tsai)(蔡章獻)(發現者哈佛天文臺)
  第一顆以中國太空船名字命名的小行星:8256 神舟(shenzhou)(發現者紫金山天文臺)
  為表揚香港中學生陳易希在發明上的成就命名的小行星:20780 陳易希星(chanyikhei)(發現者linear小組)
形成
  愛達小行星一開始天文學家以為小行星是一顆在火星和木星之間的行星破裂而成的,但小行星帶內的所有小行星的全部質量比月球的質量還要小。今天天文學家認為小行星是太陽係形成過程中沒有形成行星的殘留物質。木星在太陽係形成時的質量增長最快,它防止在今天小行星帶地區另一顆行星的形成。小行星帶地區的小行星的軌道受到木星的幹擾,它們不斷碰撞和破碎。其它的物質被逐出它們的軌道與其它行星相撞。大的小行星在形成後由於鋁的放射性同位素26al(和可能鐵的放射性同位素60fe)的衰變而變熱。重的元素如鎳和鐵在這種情況下嚮小行星的內部下沉,輕的元素如硅則上浮。
  這樣一來就造成了小行星內部物質的分離。在此後的碰撞和破裂後所産生的新的小行星的構成因此也不同。有些這些碎片後來落到地球上成為隕石。
結構
  通過光譜分析所得到的數據可以證明小行星的表面組成很不一樣。按其光譜的特性小行星被分幾類:
  c-小行星:這種小行星占所有小行星的75%,因此是數量最多的小行星。c-小行星的表面含碳,反照率非常低,衹有0.05左右。一般認為c-小行星的構成與碳質球粒隕石(一種石隕石)的構成一樣。一般c-小行星多分佈於小行星帶的外層。
  s-小行星:這種小行星占所有小行星的17%,是數量第二多的小行星。s-小行星一般分佈於小行星帶的內層。s-小行星的反照率比較高,在0.15到0.25之間。它們的構成與普通球粒隕石類似。這類隕石一般由硅化物組成。
  m-小行星:剩下的小行星中大多數屬於這一類。這些小行星可能是過去比較大的小行星的金屬核。它們的反照率與s-小行星的類似。它們的構成可能與鎳-鐵隕石類似。
  e-小行星:這類小行星的表面主要由頑火輝石構成,它們的反照率比較高,一般在0.4以上。它們的構成可能與頑火輝石球粒隕石(另一類石隕石)相似。
  v-小行星:這類非常稀有的小行星的組成與s-小行星差不多,唯一的不同是它們含有比較多的輝石。天文學家懷疑這類小行星是從竈神星的上層硅化物中分離出來的。竈神星的表面有一個非常大的環形山,可能在它形成的過程中v-小行星誕生了。
  地球上偶爾會找到一種十分罕見的石隕石,hed-非球粒隕石,它們的組成可能與v-小行星相似,它們可能也來自竈神星。
  g-小行星:它們可以被看做是c-小行星的一種。它們的光譜非常類似,但在紫外綫部分g-小行星有不同的吸收綫。
  b-小行星:它們與c-小行星和g-小行星相似,但紫外綫的光譜不同。
  f-小行星:也是c-小行星的一種。它們在紫外綫部分的光譜不同,而且缺乏水的吸收綫。
  p-小行星:這類小行星的反照率非常低,而且其光譜主要在紅色部分。它們可能是由含碳的硅化物組成的。它們一般分佈在小行星帶的極外層。
  d-小行星:這類小行星與p-小行星類似,反照率非常低,光譜偏紅。
  r-小行星:這類小行星與v-小行星類似,它們的光譜說明它們含較多的輝石和橄欖石。
  a-小行星:這類小行星含很多橄欖石,它們,主要分佈在小行星帶的內層。
  t-小行星:這類小行星也分佈在小行星帶的內層。它們的光譜比較紅暗,但與p-小行星和r-小行星不同。
  過去人們以為小行星是一整塊完整單一的石頭,但小行星的密度比石頭低,而且它們表面上巨大的環形山說明比較大的小行星的組織比較鬆散。它們更象由重力組合在一起的巨大的碎石堆。這樣鬆散的物體在大的撞擊下不會碎裂,而可以將撞擊的能量吸收過來。完整單一的物體在大的撞擊下會被衝擊波擊碎。此外大的小行星的自轉速度很慢。假如它們的自轉速度高的話,它們可能會被離心力解體。今天天文學家一般認為大於200米的小行星主要是由這樣的碎石堆組成的。而部分較小的碎片更成為一些小行星的衛星,例如:小行星87便擁有兩顆衛星。
軌道
  (1)小行星帶的小行星
  約90%已知的小行星的軌道位於小行星帶中。小行星帶是一個相當寬的位於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地帶。𠔌神星、智神星等首先被發現的小行星都是小行星帶內的小行星
  (2)火星軌道內的小行星
  火星軌道內的小行星總的來說分三群:
  阿莫爾型小行星群:這一類小行星穿越火星軌道並來到地球軌道附近。其代表性的小行星是1898年發現的小行星433,這顆小行星可以到達離地球0.15天文單位的距離。1900年和1931年小行星433來到地球附近時天文學家用這個機會來確定太陽係的大小。1911年發現的小行星719後來又失蹤了,一直到2000年它纔重新被發現。這個小行星組的命名星小行星1221阿莫爾的軌道位於離太陽1.08到2.76天文單位,這是這個群相當典型的一個軌道。
  阿波羅小行星群:這個小行星群的小行星的軌道位於火星和地球之間。這個組中一些小行星的軌道的偏心率非常高,它們的近日點一直到達金星軌道內。這個群典型的小行星軌道有1932年發現的小行星1862阿波羅,它的軌道在0.65到2.29天文單位之間。小行星69230在僅1.5月球距離處飛略地球。
  阿登型小行星群:這個群的小行星的軌道一般在地球軌道以內。其命名星是1976年發現的小行星2062阿登。有些這個組的小行星的偏心率比較高,它們可能從地球軌道內與地球軌道嚮交。
  這些小行星被統稱為近地小行星。近年來對這些小行星的研究被加深,因為它們至少理論上有可能與地球相撞。比較有成績的項目有林肯近地小行星研究計劃(linear)、近地小行星追蹤(neat)和洛維爾天文臺近地天體搜索計劃(loneos)等。
  (3)在其它行星的軌道上運行的小行星
  在其它行星軌道的拉格朗日點上運行的小行星被稱為特洛伊小行星。最早被發現的特洛伊小行星是在木星軌道上的小行星,它們中有些在木星前,有些在木星後運行。有代表性的木星特洛伊小行星小行星588和小行星1172。1990年第一顆火星特洛伊小行星小行星5261被發現,此後還有其它四顆火星特洛伊小行星被發現。
  土星和天王星之間的小行星
  土星和天王星之間的小行星有一群被稱為半人馬小行星群的小行星,它們的偏心率都相當大。最早被發現的半人馬小行星群的小行星小行星2060。估計這些小行星是從柯伊伯帶中受到其它大行星的引力幹擾而落入一個不穩定的軌道中的。
  古柏帶的小行星
  外海王星天體及類似天體:半人馬小行星
  外海王星天體
  柯伊伯帶
  類qb1天體
  類冥天體
  2:1共振天體
  黃道離散天體
  奧爾特雲
  海王星以外的小行星屬於古柏帶,在這裏天文學家們發現了最大的小行星小行星50000等。
  水星軌道內的小行星(水內小行星
  雖然一直有人猜測水星軌道內也有一個小行星群,但至今為止這個猜測未能被證實。
概述
  小行星是太陽係內類似行星環繞太陽運動,但體積和質量比行星小得多的天體。
  太陽係中,沿橢圓形軌道繞太陽運行而體積小,從地球上肉眼不能看到的行星。大部分小行星的運行軌道在火星和木星之間。
  至今為止在太陽係內一共已經發現了約70萬顆小行星,但這可能僅是所有小行星中的一小部分,衹有少數這些小行星的直徑大於100千米。到1990年代為止最大的小行星是𠔌神星,但近年在古柏帶內發現的一些小行星的直徑比𠔌神星要大,比如2000年發現的伐樓拿(Varuna)的直徑為900千米,2002年發現的誇歐爾(Quaoar)直徑為1280千米,2004年發現的2004 DW的直徑甚至達1800千米。2003年發現的塞德娜(小行星90377)位於古柏帶以外,其直徑約為1500千米。
  根據估計,小行星的數目大概可能會有50萬。最大的小行星直徑也衹有1000 公裏左右,微型小行星則衹有鵝卵石一般大小。
  直徑超過 240 公裏的小行星約有 16 個。它們都位於地球軌道內側到土星的軌道外側的太空中。而絶大多數的小行星都集中在火星與木星軌道之間的小行星帶。其中一些小行星的運行軌道與地球軌道相交,曾有某些小行星與地球發生過碰撞。
  小行星是太陽係形成後的物質殘餘。有一種推測認為,它們可能是一顆神秘行星的殘骸,這顆行星在遠古時代遭遇了一次巨大的宇宙碰撞而被摧毀。但從這些小行星的特徵來看,它們並不像是曾經集結在一起。如果將所有的小行星加在一起組成一個單一的天體,那它的直徑衹有不到 1500 公裏——比月球的半徑還小。
  由於小行星是早期太陽係的物質,科學家們對它們的成份非常感興趣。宇宙探測器經過小行星帶時發現,小行星帶其實非常空曠,小行星小行星之間分隔得非常遙遠。在1991年以前所獲的小行星數據僅通過基於地面的觀測。1991年10月,伽利略號木星探測器訪問了951 Gaspra小行星,從而獲得了第一張高分辨率的小行星照片。1993年8月,伽利略號又飛經了243 Ida小行星,使其成為第二顆被宇宙飛船訪問過的小行星。 Gaspra和Ida小行星都富含金屬,屬於S型小行星
  我們對小行星的所知很多是通過分析墜落到地球表面的太空碎石。那些與地球相撞的小行星稱為流星體。當流星體高速闖進我們的大氣層,其表面因與空氣的摩擦産生高溫而汽化,並且發出強光,這便是流星。如果流星體沒有完全燒毀而落到地面,便稱為隕星。
  經過對所有隕星的分析,其中 92.8%的成分是二氧化硅(岩石),5.7%是鐵和鎳,剩餘部分是這三種物質的混合物。含石量大的隕星稱為隕石,含鐵量大的隕星稱為隕鐵。因為隕石與地球岩石非常相似,所以較難辨別。
  1997年 6月27日,NEAR探測器與253 Mathilde小行星擦肩而過。這次機遇使得科學家們第一次能近距離觀察這顆富含碳的 C型小行星。此次訪問由於NEAR探測器不是專門用來對其進行考察而成為唯一的一次訪。NEAR是用於在1999年 1月對Eros小行星進行考察的。
  天文學家們已經對不少小行星作了地面觀察。一些知名的小行星有Toutais、Castalia、Vesta和Geographos等。對於小行星Toutatis、Castalia和Geographos,天文學家是在它們接近太陽時,在地面通過射電觀察研究它們的。Vesta 小行星是由哈勃太空望遠鏡發現的。
  小行星的發現同提丟斯- 波得定則的提出有密切聯繫,根據該定則,在距太陽距離為2.8 天文單位處應有一顆行星,1801年元旦皮亞奇果真在該處發現了第一顆小行星𠔌神星。在隨後的幾年中同𠔌神星軌道相近的智神星,婚神星,竈神星相繼被發現。天文照相術的引進和閃視比較儀的使用,使得小行星的的年發現率大增,到1940年具有永久性編號的小行星已經有1564顆。其中,德國天文學家恩剋和漢森因長於軌道計算,沃爾夫和賴因穆特在觀測上有許多發現而貢獻尤大。
  小行星的命名權屬於發現者。早期喜歡用女神的名字,後來改用人名,地名,花名乃至機構名的首字母縮寫詞來命名。有些小行星群和小行星特別著名,如脫羅央群,阿波羅群,伊卡魯斯,愛神星,希達爾戈等。按軌道根數作統計分析,軌道傾角在約5 度和偏心率約0.17處的小行星數目最多。柯剋伍德縫是按小行星平均日心距離統計得到的最著名的分佈特徵。小行星數N 與平均衝日星等m 之間有統計關係logN=0.39m-3.3,小行星直徑d 同絶對星等g 之間滿足統計公式logd(公裏)=3.7-0.2g。小行星數隨直徑的分佈在直徑約30公裏附近出現間斷。
  𠔌神星
命名
  C-類小行星253 Mathilde小行星的名字由兩個部分組成:前面的一部分是一個永久編號,後面的一部分是一個名字。每顆被證實的小行星先會獲得一個永久編號,發現者可以為這顆小行星建議一個名字。這個名字要由國際天文聯會批準纔被正式采納,原因是因為小行星的命名有一定的常規。因此有些小行星沒有名字,尤其是在永久編號在上萬的小行星。假如小行星的軌道可以足夠精確地被確定後,那麽它的發現就算是被證實了。在此之前,它會有一個臨時編號,是由它的發現年份和兩個字母組成,比如2004 DW。
  第一顆小行星是皮亞齊於1801年在西西裏島上發現的,他給這顆星起名為𠔌神·費迪南星。前一部分是以西西裏島的保護神𠔌神命名的,後一部分是以那波利國王費迪南四世命名的。但國際學者們對此不滿意,因此將第二部分去掉了。因此第一顆小行星的正式名稱是小行星1號𠔌神星。
  此後發現的小行星都是按這個傳統以羅馬或希臘的神來命名的,比如智神星、竈神星、義神星等等。
  但隨着越來越多的小行星被發現,最後古典神的名字都用光了。因此後來的小行星以發現者的夫人的名字、歷史人物或其他重要人物、城市、童話人物名字或其它神話裏的神來命名。比如小行星216是按埃及女王剋麗歐佩特拉命名的,小行星719阿爾伯特是按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命名的,小行星17744是按女演員茱迪·福斯特命名的,小行星1773是按格林童話中的一個侏儒命名的,等等。截至2007年3月6日,已計算出軌道(即獲臨時編號)的小行星共679,373顆(查詢),獲永久編號的小行星共150,106顆(查詢),獲命名的小行星共12,712顆。
  對於一些編號是1000的倍數的小行星,習慣上以特別重要的人、物來命名。(但偶有例外)例如:
  (1)編號為1000的倍數的已命名小行星
  1000 皮亞齊
  2000 赫歇爾
  3000 達芬奇
  4000 喜帕恰斯
  5000 國際天文聯會
  6000 聯合國
  7000 居裏
  8000 牛頓
  9000 HAL(例外)
  10000 Myriostos(例外)
  15000 CCD
  17000 Medvedev(例外)
  20000 伐樓拿
  21000 百科全書
  25000 天體測量
  50000 誇歐爾
  56000 美索不達米亞
  71000 Hughdowns(例外)
  由於永久編號已超過100,000,一些原來應付5位編號的程序便無法支援,因此出現了一些在萬位采用英文字母的編號表示方法,即A=10、B=11……Z=35;a=36……z=61,在此安排下,619,999號以下的小行星仍然可以用5位表示。
  (2)部分與華人有關的著名小行星
  第一顆在中國土地上發現的小行星:139 九華星(Juewa)(發現者J.C. Watson)
  第一顆由中國人發現的小行星:1125/3789 中華(China) (發現者張鈺哲,1125更改為3789)
  第一顆以中國人名命名的小行星:1802 張衡(Zhang Heng)(發現者紫金山天文臺)
  第一顆以中國地名命名的小行星:2045 北京(Peking)(發現者紫金山天文臺)
  第一顆以中國縣名命名的小行星:3611 大埔(Dabu)(發現者紫金山天文臺)
  第一顆以臺灣人名字命名的小行星:2240 蔡(Tsai)(蔡章獻)(發現者哈佛天文臺)
  第一顆以中國太空船名字命名的小行星:8256 神舟(Shenzhou)(發現者紫金山天文臺)
  為表揚香港中學生陳易希在發明上的成就命名的小行星:20780 陳易希星(Chanyikhei)(發現者LINEAR小組)
  為紀念北京奧運會而命名的:2008北京奧運星
軌道
  (1)小行星帶的小行星
  約90%已知的小行星的軌道位於小行星帶中。小行星帶是一個相當寬的位於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地帶。𠔌神星、智神星等首先被發現的小行星都是小行星帶內的小行星
  (2)火星軌道內的小行星
  火星軌道內的小行星總的來說分三群:
  阿莫爾型小行星群:這一類小行星穿越火星軌道並來到地球軌道附近。其代表性的小行星是1898年發現的小行星433,這顆小行星可以到達離地球0.15天文單位的距離。1900年和1931年小行星433來到地球附近時天文學家用這個機會來確定太陽係的大小。1911年發現的小行星719後來又失蹤了,一直到2000年它纔重新被發現。這個小行星組的命名星小行星1221阿莫爾的軌道位於離太陽1.08到2.76天文單位,這是這個群相當典型的一個軌道。
  阿波羅小行星群:這個小行星群的小行星的軌道位於火星和地球之間。這個組中一些小行星的軌道的偏心率非常高,它們的近日點一直到達金星軌道內。這個群典型的小行星軌道有1932年發現的小行星1862阿波羅,它的軌道在0.65到2.29天文單位之間。小行星69230在僅1.5月球距離處飛略地球。
  阿登型小行星群:這個群的小行星的軌道一般在地球軌道以內。其命名星是1976年發現的小行星2062阿登。有些這個組的小行星的偏心率比較高,它們可能從地球軌道內與地球軌道嚮交。
  這些小行星被統稱為近地小行星。近年來對這些小行星的研究被加深,因為它們至少理論上有可能與地球相撞。比較有成績的項目有林肯近地小行星研究計劃(LINEAR)、近地小行星追蹤(NEAT)和洛維爾天文臺近地天體搜索計劃(LONEOS)等。
  (3)在其它行星的軌道上運行的小行星
  在其它行星軌道的拉格朗日點上運行的小行星被稱為特洛伊小行星。最早被發現的特洛伊小行星是在木星軌道上的小行星,它們中有些在木星前,有些在木星後運行。有代表性的木星特洛伊小行星小行星588和小行星1172。1990年第一顆火星特洛伊小行星小行星5261被發現,此後還有其它四顆火星特洛伊小行星被發現。
  土星和天王星之間的小行星
  土星和天王星之間的小行星有一群被稱為半人馬小行星群的小行星,它們的偏心率都相當大。最早被發現的半人馬小行星群的小行星小行星2060。估計這些小行星是從柯伊伯帶中受到其它大行星的引力幹擾而落入一個不穩定的軌道中的。
  柯伊伯帶帶的小行星:全稱為艾吉沃斯-柯伊伯帶(英語:Edgeworth-Kuiper belt;EKB,一般簡稱作柯伊伯帶,或譯作古柏帶、庫柏帶等) 黃色點環為柯伊伯帶(Kuiper Belt)
  外海王星天體及類似天體:半人馬小行星
  外海王星天體
  柯伊伯帶
  類QB1天體
  類冥天體
  2:1共振天體
  黃道離散天體
  歐特雲 Oort
  海王星以外的小行星屬於柯伊伯帶,在這裏天文學家們發現了最大的小行星小行星50000等。
  水星軌道內的小行星(水內小行星
  雖然一直有人猜測水星軌道內也有一個小行星群,但至今為止這個猜測未能被證實。
  [行成]
  有一些近地小行星離距離地球很近,它們本來是一些小隕石但經過地球被引力吸住了,這是近地小行星.
英文解釋
  1. :  minor planet,  Xiao Hangxing
  2. n.:  asteroid,  planetoid,  minor plant
相關詞
自然科學天體星座運勢星座天文學宇宙天文太陽係
自然希臘神話冥王星海王星宇宙自然學科學黑客帝國鍵盤
cs更多結果...
包含詞
小行星的小行星體
小行星8315小行星帶
雙小行星小行星20000
小行星28978小行星50000
小行星15760小行星2009
型小行星小行星族
號小行星小行星共振
小行星衛星係川小行星
張衡小行星近地小行星
一行小行星地內小行星
水內小行星平山小行星
越地小行星特殊小行星
祝融型小行星小行星的性質
希臘群小行星小行星撞擊說
達摩剋小行星章魚燒小行星
特洛伊小行星阿登型小行星
誇歐爾小行星伐樓拿小行星
祖衝之小行星特洛依小行星
半人馬小行星類小行星天體
張衡與小行星小行星環的空隙
阿波羅型小行星脫羅央群小行星
阿莫爾型小行星年一小行星穿過
近地小行星追蹤小行星撞擊假說
近地小行星簡介小行星撞擊理論
星子假說小行星體小行星來的大力士
阿莫爾型小行星群小行星軌道環空隙
地球少女型小行星近地小行星的發現
近地小行星的威脅近地小行星的分類
金星附近的一顆小行星2008TC3小行星
小行星2009DD45科學之謎:小行星變色之謎
小行星的發現和命名2029年一小行星穿過
日本隼鳥小行星探測器HOU國際小行星搜尋活動
“24Themis”小行星佛山市小行星電器有限公司
A-型小行星小行星電器有限公司
小行星2215小行星25143
脫羅央群小行星的運動小行星99942
小行星1862小行星10302
小行星29552小行星2197
小行星52760小行星89959
小行星3388小行星2027
小行星2045小行星20780
小行星3297小行星2002nt7
黎明號小行星探測器134340號小行星
小行星4037小行星1888
小行星3206小行星3753
小行星20461小行星1125
小行星101堂吉訶德小行星防衛任務
國際小行星搜尋活動24小行星
科學之謎小行星變色之謎小行星2004MN4
誰能阻止小行星撞擊地球近期小行星撞擊實例
林肯近地小行星研究小組俄羅斯稱有能力本世紀中葉前開採小行星礦産
[童話故事]小行星來的大力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