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印度交通往烏節路(orchardroad)乘新巴64號、65號或111號公共汽車到實竜崗路(serangoonroad)。
在前往小印度的路上,讓我們先穿過時光隧道,講一段小印度的“古”。
隨萊佛士一起來到新加坡的百多名印度隨從是我國最早的一批印度居民,當時他們大多數居住在牛車水一帶。後來梧槽河附近肥沃的土地被開發作為養牛場和賽馬場,纔陸陸續續遷來這一帶。
那實竜崗路又是什麽時候出現的呢?實竜崗路最早於1828年出現在地圖上,是我國最早的馬路之一,當時還是貫穿新加坡本島的一條大馬路,把實竜崗河、梧槽河與加冷河連接起來,是南下北上的必經之路。
“實竜崗”這個路名的由來還有一段故事。當時此處還是一大片森林,常有猛獸毒蛇出沒,使用這條馬路的人都會敲打銅鑼來趕走野獸。這在馬來語就是“di-serangdengangong”,久而久之人們念成了今天的“serangoon”。
要逛小印度,應該從實竜崗路這條大動脈開始。實竜崗路在今天已是市區內重要的街道之一,從大清早六、七點就開始熱鬧了,上午下午時分更是車水馬竜。
實竜崗路兩旁的商店,以金飾店、莎麗布店、餐飲店為主。兩邊的支路,如甘貝爾巷、加富路、巴弗羅路和加寶路等,則有很多雜貨店,售賣金銀銅鐵錫器的“五金店”、理發店、書店、電器店、批發商店等,儼然是個自供自足的小市鎮。
走在小印度的大街小巷,總可以在五腳基看見黃色紅色的花圈和飄香五裏的香料。先說花環吧!這些花環是用茉莉花和金盞草串連而成,有各種不同的設計。印族同胞喜歡在婚禮和祭神慶典時挂上這些五顔六色、花香四溢的花環。
印度香料店是最早在小印度設立的商店之一。在沒有冰箱的年代,香料是保存食物最好的防腐劑,小印度售賣的香料很多都是由個別香料店的傢傳秘方配製而成的。
有興趣“尋芳”或者想體會不用冰箱過日子的讀者,在加富路就可以看見香料的配製過程,也可以要求配製你中意的香料。
小印度的很多金飾店,除了一些大型連鎖店外,許多都是傳統金飾商經營的,他們除了售賣飾物,好一些還一手包辦鑄造和冶煉金器,這也是吸引外國遊客來小印度購買金飾的原因之一。當然,外人是不容易獲準參觀這些傳統金飾店的廬山真面目的。
可不要以為在小印度衹能找到傳統貨物,這裏也有很多日本電器店,售價有些還比其他地方的便宜。很多來自鄰國、印度和中東國傢的遊客,也喜歡到小印度來選購莎麗布。
小印度最大的特色,應該算是隨處可見,有濃厚地方色彩的餐飲店和雜貨店。對一些讀者來說,那些邋遢、光綫不足、充滿油煙的老舊餐飲店,恐怕不能吃得安心。
不過,這些就在你面前煎炸煮炒的餐飲店,卻保留了最傳統、最“原始”的風味,也俘虜了外國遊客懷舊的心。
這裏雜貨店賣的東西,從日用品到新鮮蔬菜水果,都一應俱全。雜貨店的設計,雜貨的擺放,和一般超級市場及鄰里雜貨店的有所不同,讓人覺得他們賣的不是雜貨,而是某種情調。
走過這些商店街,帶大傢來到小印度的歷史古跡。坐落在南洛街的阿都卡夫回教堂,已有140歲,屬國傢古跡級建築物。現在大傢看見的回教堂在1910年時,由一名富有牛商重建,融合了阿拉伯和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特色。
從竹腳巴剎開始,沿着實竜崗路直上,還有兩所都超過100年歷史的興都廟。和四馬路觀音堂一樣,無論何時何刻都有很多信徒到這兩所興都廟膜拜。
在小印度裏,不論兩三層樓的矮店屋,還是百年歷史的教堂廟宇,都是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産。它們默默地在風雨中矗立了幾十年甚至上百年,見證了歷史的長河,在它們尚未“退役”前,或是被翻新粉刷前,把它影印一分,存在你的腦海裏。
適逢屠妖節的小印度,更是熱鬧非凡。從上個星期六開始,小印度就沉浸在一片燈海之中。好些路段都張燈結彩,迎接購物過節的人群。
此時此刻,最熱鬧的莫過於小印度的興都廟,維拉瑪卡裏雅曼興都廟、實裏尼維沙伯魯瑪興都廟和維達帕提雅卡拉曼興都廟,都值得一遊。
小販和商傢在甘貝爾巷搭起的帳蓬內售賣節慶用品、裝飾物、服裝、銅器銀器等,踏入甘貝爾巷,就如踏進了印度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