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 : 地理學教育 : 大氣科學類 : 建築 > 小冰期
目錄
No. 1
  small glacier epoch
  大約15世紀初開始,全球氣候進入一個寒冷時期,通稱為“小冰期”,在中國也稱為“明清小冰期”,小冰期結束於20世紀初期.
  最後一次冰期以來出現的陸地和海洋上積雪和積冰範圍達到最大值或頻繁出現較大值的一段時期。最大的極值點在不同地區出現於不同年代。一般地說,北半球出現較早,特別是北美、北極地區、中國和日本;南半球出現較晚。對小冰期時間的界限說法頗多,約始於1300~1310年、 1430或1560年,結束於1700、1850或1900年,亦即1550~1700年為世界大多數地區小冰期的主要時段。大多數地區的地面氣溫50 年、100年和150年的最低平均值大多出現在這一時期。小冰期的氣候特點不僅表現在長期平均氣溫低於現代的正常值,而且氣溫變化幅度增大,一些地區還出現過炎熱時期。這也是中緯度地帶經常出現經嚮環流的特點。一般認為小冰期的主要環流特點是北半球冰冠、極渦的範圍擴大,及相伴隨的低壓路徑南移。小冰期冰川擴展,除了低溫的原因,也可能是降水量增加的結果。如阿爾卑斯山冰川和冰島附近海水最後一次的最大規模的擴展出現在1800~1850年左右。但據當時英格蘭可靠文獻記載及格陵蘭冰岩心氧同位素測溫記錄表明,該時期的氣溫並不象17世紀那麽低。故這一種類冰川和海冰的擴展衹能歸因於降水量的增多。小冰期對人類社會産生了重大影響。如中國江西柑橘自唐朝以來一直列 為貢品,但在1654和1676年兩次毀滅 性寒潮打擊下,當地農民已不敢再種植。英格蘭、法國、荷蘭和意大利北部的小麥 價格1550~1650年上漲了幾倍。法國 南部在1550~1700年連續發生饑荒,當時的文獻記載都把饑荒與嚴寒的鼕季和 多雨的夏季聯繫在一起。
英文解釋
  1. :  little ice age
包含詞
明清小冰期第四小冰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