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河北 >張傢口 > 察哈爾烈士陵園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察哈爾烈士陵園投訴電話張傢口市旅遊投訴電話:0313-80397088029390
  河北省旅遊投訴電話:0311-85814239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位於張傢口市橋東區陵園路,1951年落成,是為紀念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光榮犧牲的烈士而建。陵園占地約15萬平方米,主要建築有革命烈士紀念塔、骨灰堂、牌坊等。紀念塔高31米,塔身正面有“革命烈士紀念塔”七個大字。紀念塔正廳內安放着一尊一米多高的銀質革命烈士紀念鼎。在墻壁上記錄了在坑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中英勇犧牲的6703名烈士的英名。
No. 2
  察哈爾烈士陵園位於張傢口市橋東區陵園路中段東側,占地面積約15.3萬平方米,是華北地區籌建最早、建築規模較大的烈士陵園。是當時的察哈爾省政府為紀念本省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光榮犧牲的17000多名死難烈士而修建的。陵園於1950年開工,1951年4月竣工,主要建築有革命烈士紀念塔、牌坊、李子秀烈士墓碑等。1952年察哈爾省撤銷後,陵園交由張傢口市民政局管理,經過多年建設和精心的管理,現已成為一個春、夏、秋三季鮮花盛開,鼕季鬆柏滴翠的園林化陵園。是河北省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1995年,被民政部命名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1933年春,日軍進犯當時的察哈爾省東部,為了抵抗日本侵略者,保衛察哈爾,在中國共産黨的影響和推動下,共産黨員吉鴻昌(原西北軍將領)積極奔走,聯絡移居在張傢口的馮玉祥將軍和方振武將軍,於4月在張傢口成立了察哈爾民衆抗日同盟軍,從而開創了西北抗戰的新局面 。民衆抗日同盟軍 由馮玉祥任總司令,方振武任前敵總司令,吉鴻昌任前敵總指揮。5月26日,馮玉祥發表通電,宣告就職。通電說:“日本帝國主義對華侵略,得寸進丈,直以滅我國傢,奴我民族,為其絶無變更之目的。”“握政府大權者,以不抵抗而棄三省,以假抵抗而失熱河,以不徹底的局部抵抗而受挫於淞滬平津”。“國亡種奴,危機迫切”,“所望全國民衆,一致奮起,共驅強寇,保障民族生存,恢復領土完整”。察哈爾民衆抗日同盟軍的成立,得到全國廣大人民的支援。同盟軍迅速由幾千人擴大到10餘萬人。6月,民衆抗日同盟軍第一次代表大會在張傢口召開。大會通過了《關於民衆抗日同盟軍綱領决議案》、《關於民衆抗日同盟軍軍事問題决議案》和《關於民衆抗日同盟軍軍事委員會組織大綱决議案》等文件。大會選出軍事委員,製定了抗日的具體方案。會後,同盟軍在察哈爾境內同日本侵略軍展開了浴血奮戰,連剋康保、寶昌、沽源等地。血戰5天,收復多倫,並乘勢追擊,把日偽軍完全趕出察哈爾。這個勝利振奮了全國人心。7月下旬,同盟軍在張傢口成立收復東北四省計劃委員會,準備進一步收復失地。但是蔣介石國民黨政府卻用各種手段破壞同盟軍的抗日行動。同盟軍成立之時,蔣汪即電馮玉祥,謂其組織同盟軍為“擅立”“軍政名義”,“妨礙統一政令”。蔣又任龐炳勳為察哈爾省“剿匪”司令,以16個整師15萬餘人的兵力圍攻同盟軍,並勾結日軍夾攻同盟軍。在蔣日的夾攻下,暫時歸入同盟軍旗幟下的軍閥部隊倒戈投敵,同盟軍處境日益艱難。8月,日軍重新侵占多倫。馮玉祥將軍抱恨離開張傢口,遁跡泰山。吉鴻昌、方振武通電宣佈改抗日同盟軍為抗日討賊軍,繼續抗日,奮戰於熱河、長城一帶。9月,討賊軍又遭蔣日聯合進攻,方、吉率部從懷來轉戰退入灤東,終以彈盡糧絶而失敗。方振武被迫流亡國外,吉鴻昌被迫轉入地下,繼續進行抗日活動。11月,國民黨特務勾結帝國主義,在天津法租界逮捕了吉鴻昌。吉鴻昌英勇就義。察哈爾民衆抗日同盟軍雖然失敗了,但其驅逐強寇、大義懍然的民族氣節為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寫下了悲壯而又感人的詩篇。
  1948 年張傢口解放後,原察哈爾省人民政府奉中央政府命令,為紀念本省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光榮犧牲的烈士, 决定興建革命烈士紀念塔和察哈爾烈士陵園
  1950 年開始動工, 1951 年 4月竣工,命名為 “ 察哈爾烈士陵園 ” 。 革命烈士紀念塔高 31 米,塔座占地面積 3700 平方米,塔身正面有原察哈爾省政府主席張蘇題寫的 “ 革命烈士紀念塔 ” 七個大字。距紀念塔正前方 145 米處建牌坊一座,高 12 米、寬 23 米,琉璃瓦頂,牌坊兩側分別題有 “ 大公大勇、永垂不朽 ” 和 “ 無私無畏、雖死猶生 ” 的橫匾,以昭揚先烈的革命精神。 紀念塔內有正廳和兩側配廳,正廳裏安放着一尊 1 米多高的銀質革命烈士紀念鼎。鼎上鑲嵌着 4 衹展翅翺翔的和平鴿,鼎的兩側配方着一對銀質耳瓶,瓶上鑲嵌着盛開的葵花,象徵着烈士們為祖國、為人民、為和平而捐軀的崇高精神。
  在全長 127 米的正廳和配廳的墻壁上,挂滿了鑲有黑邊的白色輓帶,記錄了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中英勇犧牲的 6703 名烈士的英名。廳內陳列臺上,陳放着一部分病故的老紅軍和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犧牲的烈士的遺像、骨灰盒和烈士傳略。
  在戰爭年代英勇犧牲的烈士中,有全國聞名的戰鬥英雄董存瑞、著名的民兵戰鬥英雄何金海以及白乙化、張堂印、於占海、趙明生、李發、王陸昌、曹一川等;在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犧牲的烈士中,有為了部隊建設,在執行戰備訓練中犧牲的空軍某部副師長李治國、參謀長楊治華、射擊主任賈正英以及為搶救少年兒童而英勇獻身的鐵路工人張立等。
  陵園內還有愛國臺胞李子秀烈士紀念碑和曾在南泥灣大生産運動中受到毛主席嘉奬、榮獲陝甘寧邊區勞動英雄、模範稱號的駐軍某醫院副院長蔣維平同志的墓。
  到烈士陵園瞻仰的幹部、群衆絡繹不絶。有的組織黨員到烈士紀念碑前重溫入黨誓詞,進行黨的奮鬥目標和黨風黨紀教育;有的在紀念碑前舉行新黨員、新團員新少先隊員的宣誓儀式,立下繼承革命千秋業,誓做革命接班人的誓言;有些學校組織學生到陵園為烈士掃墓,嚮烈士紀念碑敬獻花圈,青少年學生表示要接過革命的火炬,完成先烈未竟事業。
  前來瞻仰的幹部、群衆對烈士崇高的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贊嘆不已,决心繼承先烈遺志,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取得新成就,以告慰英靈。
  察哈爾烈士陵園建成後,一直是人民緬懷革命烈士,進行革命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基地。徐嚮前、陸定一、楊勇、楊成武,劉道生、段蘇權等同志都曾來園瞻仰烈士並題詞。日本友好代表團先後於1986年、1992年來園拜謁。目前陵園每年要接待祭掃瞻仰群衆三萬五千多人次。察哈爾烈士陵園正在並將繼續以其英雄的史實和獨特的魅力,在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