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①一種生物生活在另一種生物的體內或體表,並從寄主取得養分,維持生活。如動物中的蛔蟲、蟯蟲、跳蚤、虱子;植物中的菟絲子。②指自己不勞動而靠剝削別人生活~階級ㄧ~生活。 |
|
∶一種生物體依附在另一生物體中以求供給養料、提供保護或進行繁衍等而得以生存 |
|
寄生蟲 |
|
∶指不勞而獲的生活 |
|
依附他人而生活;亦指自己不勞動靠剝削別人而生活。《管子·八觀》:“有地君國,而不務耕耘,寄生之君也。” 瞿秋白 《餓鄉紀程》三:“於是我表姊的寄生中之寄生生涯,精神苦痛不可言喻。” 巴金 《<憩園>法譯本序》:“不勞而獲的金錢成了家庭災禍的原因和子孫墮落的機會。富裕的寄生生活使得一個年輕人淹死在河裏,使得一個闊少爺病死在監牢中,使得兒子趕走父親,妻子不認丈夫。” |
|
一種生物生活在另一種生物的體內或體外。亦指依附於他物而生長的生物。《詩·小雅·頍弁》“蔦與女蘿,施於鬆柏” 毛 傳:“蔦,寄生也。”《漢書·東方朔傳》:“﹝ 郭捨人 ﹞乃覆樹上寄生,令 朔 射之。” 顔師古 註:“寄生者,芝菌之類,淋潦之日,著樹而生,形有周圜象窶數者,今 關中 俗亦呼為寄生。非為蔦之寄生寓木宛童有(林)﹝枝﹞葉者也。” 晉 曹攄 《贈石崇》詩:“浮萍依水,寄生附林。”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異四·鬆頂生蘭》:“有蘭寄生,長鬆杈椏間,可徑丈,葳蕤四垂。” |
|
寄居生存。 漢 東方朔 《七諫·初放》:“便娟之脩竹兮,寄生乎江潭。” 晉 陶潛 《讀<山海經>》詩之七:“粲粲三珠樹,寄生 赤水 陰。” |
|
猶托生。舊時迷信。指人或傢畜傢禽死後轉生世間。《雲笈七籤》捲一○二:“ 丘曾 前生萬劫,已奉靈寳,功德未備,緻寄生轉輪,至於今日。” |
|
古代戰馬身上的一種裝備,其形如扇如帚,樹於馬尻具裝之上,以障蔽騎乘者的背部。《南齊書·東昏侯紀》:“帝於殿內騎馬從 鳳莊門 入 徽明門 ,馬被銀蓮葉具裝鎧,雜羽孔翠寄生,逐馬左右衞從,晝眠夜起如平常。”《南史·齊紀上·高帝》:“時朝廷器甲皆充南討,帝軍容寡闕,乃編椶皮為馬具裝,折竹為寄生,夜舉火進軍。” |
|
引申為戎裝。 明 王志堅 《表異錄》捲五:“蟲為寄生,軍裝亦名寄生。” |
|
一、寄生的概念
寄生(parastisu)即兩種生物在一起生活,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後者給前者提供營養物質和居住場所,這種生物的關係稱為寄生。
二、寄生物的多樣性
(1)微寄生物(microparasites),在寄主體內或表面繁殖。
(2)大寄生物(macroparasites)在寄主體內或表面生長,但不繁殖。
主要的寄生物有細菌、病毒、真菌和原生動物。在動物中,寄生蠕蟲特別重要,而昆蟲是植物的主要大寄生物。
專性寄生必需以宿主為營養來源,兼性寄生也能營自由活動。
擬寄生物(parasitoids)包含一大類昆蟲大寄生物,它們在昆蟲宿主身上或體內産卵,通常導致寄主死亡。
三、傳播方式
寄生物可以橫嚮傳播(在種群個體之間),或在少數情況下,以縱嚮傳播(從母體到後代)。橫嚮傳播或直接或間接,由傳播媒體或中間宿主做中介。有時候傳播的主要途徑是經過另一種而“偶然”獲得。
四、寄主對疾病的反應
脊椎動物被微寄生物感染後會産生強烈的免疫反應,這種反應有兩種明顯成份:
①細胞免疫反應,吞噬細胞(如白血細胞-t淋巴細胞)攻擊並吞沒病原體細胞。
②b-細胞免疫反應,以特定蛋白(或抗體)的生産為基礎,由b淋巴細胞結合到病原體表面。如果再次遭遇同樣病原體(或抗原),免疫記憶會快速生産特異抗體,提高免疫力。
③行為對策(behavioral strategies)對降低寄生水平也很重要。許多脊椎動物具備整理行為,有效地去除外寄生物。
植物和低等動物在受到感染後也能提高免疫力,但沒有脊椎動物那樣復雜的特異性。例如,煙草植物的一片葉子被煙草花葉病毒感染後,會提高整個植物體的防禦性化學物質水平,從而增加對多種病原體的抵抗力。食草作用也會引起類似反應。
五、寄生關係的起源和進化
寄生和互利共生都是歷史上形成的生物之間在空間上和食物上的聯繫。寄生關係的起源有三條途徑:
1、由空間聯繫發展到食物聯繫。先有簡單的共棲,再過渡到宿主體上,進而進到體內共棲,不同程度的共棲為發展營養聯繫建立基礎。食物聯繫可能開始時衹是一種對一方有利另一方無害的偏利共生。進一步發展可能出現一方依賴於另一方體液來維持生活,即發展為寄生關係;也可能雙方彼此利用代謝産物,發展為互利共生關係。
2、通過捕食過渡到寄生。在自然界中尚保存過渡的痕跡。例如歐洲蛭綱中的平扁舌蛭(glossiphonia complanata)是營自由生活的捕食者,整個地吞食小無脊椎動物;黃蛭(naemopis)在吞食小動物時和平扁舌蛭一樣,但對大動物的攻擊和吸血是暫時性的。居住在灌木叢中的山蛭(hameadipsa)不再采用其它營養方式,而衹依賴不時吸吮宿主血液的專性、暫時性寄生生活。尺蠖魚蛭(piscicola geometrica)的全部生命活動均在魚的體軀上,衹在繁殖期離開宿主。
3、第三條途徑是未來的宿生物偶然的潛入體內,雖然寄主體內是暫時的生活地點,但對寄生物十分有利,成功為兼性寄生物。寄生關係從上述共棲、捕食和偶然寄生三條途徑産生後,可以往不同的方向演化。寄生物和宿主的協同進化,常是使有害的“負作用”減弱,甚至於演變為互利共生關係。宿主和寄生物的協同進化可能有三種模式:
1、相互攻擊性模式
2、精明寄生性模式
3、早期互利型模式,宿主和寄生物都進化産生互利的特徵,以致能加強相互間的持續存在,這是一種由寄生嚮互利共生的模式發展。
六、引申
現在可以引申為不能自食其力要依靠別人才能生活的人。
這種利害關係雖主要表現為營養方面,但也不完全局限於此,與此相比,由於寄生者是將寄主體內或體表作為棲息場所,所以把這種空間關係作為重點而下定義者亦頗不少。它若寄生於昆蟲的寄生蜂和寄生蠅在完成一定的發育,而是把寄主食盡為止,對這種類型的寄生者特稱為捕食性寄生者(parasitoid)或者擬寄生者,以與一般的寄生相區別。寄生可廣泛見於植物間、動物間和動植物間,同時根據寄生部位的不同又可分為侵入到寄主體內生活的內寄生和附着於寄主體表生活的外寄生。另外根據寄生程度的不同又可分為:離開寄生就完全不能生活的無條件寄生或專性寄生(obligatoty parasitism),這種寄生也稱為真性寄生或真正寄生(euparasitism);以及可以營寄生生活,也可以營獨立生活的條件寄生或非專性寄生或兼性寄生(facultative parasitism)。其中,全部生活史都營寄生生活的又可分:始終在同一個寄主上寄生的稱為固主寄生(stationary parasitism):在發育過程中必須有兩種以上的寄主的寄生,稱為轉主寄生(heteroecism),在這種情況下而把對後一寄主變更稱為寄主轉換(host alternation)。又根據僅在生活史的某個階段營寄生生活的,稱為暫時寄生(temporary parasitism)。此復可分為幼蟲期寄生(xenosite)、成蟲期寄生(notosite)、寄生期不定(planosite)等多種類型。還把有關的高等寄生植物區分為:營養完全依賴於寄主的完全寄生(holoparasitism)和本身具有葉緑素但又能寄生的半寄生(hemiparasitism)。另外根據寄生者和寄主之間的關係可分為:腐生╠╠寄生在死物上;寄生╠╠寄生於活體,如上述的各種寄生。 |
|
某種牲長期或暫時地生活在另一種生物體內或體表,從而獲得營養來維持生存,並使對方受到損害但不立即導致對方死亡的一種種間關係。前者是寄生物,後者是寄主又稱宿主。如蚊是人的體表暫時性寄生物,而蛔蟲則是人體內的長期性寄生物,人則是蚊、蛔蟲的寄主。在寄生關係中,寄生物對寄主有多方面危害。有的寄生物掠奪寄主的營養物質,如寄生在人體腸道中的蟯蟲和縧蟲;有些寄生物損傷寄主組織,如寄生在血細胞中的瘧原蟲等;寄生物還釋放毒素,破壞寄主的生理機能,如絲蟲在進入人體後,其代謝産物能引起人體全身性過敏反應和局部性淋巴係統炎癥反應,最後由於反復發作而導致慢性淋巴水腫(即橡皮腿腫),使人痛苦不堪。
寄生現象普遍存在於生物界,即使像蚊子這樣的寄生物也可作為宿主而受到食蚊索科綫蟲、水蟎、真菌和芽孢桿菌中一些生物種類的寄生。寄生動物不僅寄生於人體和動物,也寄生一起植物,如蚜蟲和介殼蟲寄生於作物,通過吸食作物液汗而使作物減産;寄生於小麥的小麥圓綫蟲甚至可使小麥顆粒無收。寄生植物影響作物産量,如寄生於大豆的菟絲子使大豆嚴重減産。但産於中國西南山地的鼕蟲夏草,則是子囊菌綱的真菌寄生在鱗翅目蝙蝠蛾科的蟲草蝙蝠蛾幼蟲體內,形成的一種名貴藥材。研究寄生現象能為防治危害人畜和作物的寄生物提供理論依據,也為開展生物防治創造了條件。如赤眼蜂是一種寄生蜂,用它可防治柑桔免受害蟲柑桔捲葉螟的侵害。 |
|
jisheng
寄生
parasitism
指自然界中,有些生物需要依附在其他生物的體表或體內,獲得營養的現象,如蛔蟲生活於人腸道內,從腸道獲取營養,這種現象就是寄生。
|
|
- n.: mistletoe, parasitism, parasite
- v.: be a parasite (on), be parasitic (on)
|
|
生物 | 動物 | 扁形動物門 | 百科大全 | 植物 | 樹木 | 檀香科 | 生物學 | 生態學 | 貓 | 宿主 | 性格改變 | 植物分類學 | 蟲媒傳粉 | 自然 | 灌木 | 中醫藥 | 自然拾趣 | 菟絲子 | 草本植物 | 更多結果... |
|
|
寄生蟲 | 桑寄生 | 槲寄生 | 重寄生 | 寄生物 | 寄生的 | 寄生者 | 復寄生 | 寄生病 | 寄生於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