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宿松县 概况
郵編:246500 代碼:340826 區號:0556
拼音:Sù Sōng Xiàn 英譯:Susong County
宿鬆縣位於安徽省西南部,長江中下遊北岸,大別山南麓。西北與湖北省黃梅、蘄春縣毗鄰,東北與太湖縣接壤,東南與望江縣相連,南與江西省湖口、彭澤縣隔江相望。總面積2393.53平方千米。總人口81萬人(2007年末)。
全縣轄9個鎮、13個鄉:孚玉鎮、復興鎮、匯口鎮、許嶺鎮、下倉鎮、二郎鎮、破涼鎮、涼亭鎮、長鋪鎮、高嶺鄉、程嶺鄉、九姑鄉、千嶺鄉、洲頭鄉、佐壩鄉、北浴鄉、陳漢鄉、隘口鄉、柳坪鄉、趾鳳鄉、河塌鄉、五裏鄉;華陽河農場總場。縣政府駐孚玉鎮。
地處皖西山地南麓和沿江平原湖沼地帶,有竜感湖、大官湖、黃湖、泊湖等。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均氣溫16.6℃,年降水量1300毫米,礦藏有磷、煤、大理石。合九鐵路和滬渝高速、105國道、213省道橫貫縣境。長江小客輪上達九江,下通安慶。明代古堡白崖寨、小孤山石刻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景點有石蓮洞國傢森林公園。 |
縣情簡介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county |
縣情簡介
宿鬆古稱鬆茲侯國,建縣於西漢高後年間,距今約2200年歷史。地處大別山南麓、皖江之首,是皖鄂贛三省八縣結合部,為皖西南門戶,轄9鎮13鄉207個自治村(社區),總人口80萬,國土面積2394平方公裏。全縣耕地64萬畝,山場73萬畝,可養水面84萬畝;境內山區、丘陵、湖泊、平原依次分佈。自然資源豐富。宜漁淡水面積居全國第二、安徽第一,養殖條件優越,名優特水産品有較高知名度;已探明有開採價值的礦藏28種,其中磷礦石儲量占全省一半,優質石灰石儲量居全省前列;該縣是國傢優質棉生産基地縣,棉花常産超過2.5萬噸;有“長江絶島”小孤山、“南國小長城”白崖寨等,是皖西南旅遊帶的重要組成部分。區位優勢明顯,經濟發展具有較大潛力。該縣處於長江經濟開發帶和大京九經濟開發帶交匯地區,又是安徽省“一綫兩點”率先開發開放戰略佈局重點地區,也是“承東啓西”的結合部。交通十分便捷,貫穿南北的105國道、橫貫東西的滬蓉高速公路、合九鐵路、63公裏長江黃金水道穿境而過。距離省會城市合肥220公裏、武漢190公裏、南昌170公裏,至皖鄂贛三省6個機場車程都約兩小時,到九江外貿碼頭、214碼頭、石化專用碼頭等3座對外開放碼頭車程1小時左右。
縣名起源西漢高後四年(公元前184年)建鬆茲侯國,文帝十六年(前164年),分淮南國為衡山、廬江二郡,廬江郡“領縣第十二曰鬆茲”,乃建縣之始。
王莽新朝時期(公元9—23年)曾改縣名為誦善。
漢獻帝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改鬆茲為鬆滋;
晉,成帝時(326年——342年)因避戰亂,縣人遷徙過江,於潯陽僑置鬆滋郡,安帝(397年——418年)改鬆滋僑郡為鬆滋僑縣;
南北朝,梁改鬆滋縣為高塘郡;
隋,開皇初(583年)改高塘郡為高塘縣,十八年(598年)改高塘縣為宿鬆縣,縣名沿用至今。
地理位置
宿鬆縣地處大別山南麓、皖江之首,東與望江縣共抱泊湖,南與江西省湖口縣、彭澤縣隔江相望,西同湖北省蘄春縣、黃梅縣接壤,北和太湖縣毗鄰,是皖鄂贛三省八縣結合部,為皖西南門戶。宿鬆地跨東經115°52′~116°35′,北緯29°47′~30°26′,處長江下流頂段北岸。縣域南北長約71公裏,東西寬約67公裏,國土面積2393.53平方公裏。
自然環境
地形地貌:宿鬆地質構造屬於淮陰地質古大陸嚮南京拗陷過渡地帶的大別山山脈東部末端。對本縣地貌骨架和山川起奠定影響的是中生代以來的歷次構造運動,尤其是中生代晚期的燕山運動,故地貌主要受地質構造的控製,形成了境內地勢由西北嚮東南逐漸降低,山地、丘陵、湖泊、平原依次排列的基本格局,自然差異明顯,其中西北部為山區,境內海拔800米釣魚臺水庫以上山峰有8座,最高峰羅漢尖海拔1015.5米,為鬆杉竹茶主要産區;中部為丘陵,面積854平方公裏,為本縣最大面積的自然類型區,為糧油主産區;中南部有竜感湖、黃湖、大官湖和泊湖四大湖泊,總面積104萬畝,為優質水産基地;南部為衝積平原,是優質商品棉集中産區。水文和水資源:宿鬆屬於長江流域河流水係,由於受地質構造的影響,總的特徵是西北部河流多而長,東南部少而短。發源於大別山的涼亭河、二郎河兩大河流,,具有山區河流的一定特徵,其中二郎河流域面積597平方公裏,涼亭河流域面積289.3平方公裏,它們把大別山南麓的徑流串入湖泊(縣域中部和南部,水面遼闊,水資源豐富,有連成整體的泊湖、黃湖、竜感湖和大官湖),自西嚮東經華陽流入長江。氣候:屬北亞熱帶濕潤氣候區,氣候特點為四季分明、日照充足、熱量豐富、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全縣年平均氣溫16.6℃,年平均降水量1307.2?,山區降水多於丘陵、平原,年平均日照時數2023.7小時,無霜期254天。常年主導風嚮為東北風,年平均風速為3.1米/秒。
自然資源
宿鬆依山面湖臨江,由西北嚮東南依次地跨大別山山脈、丘陵崗地和平原、湖畈區,自然條件的差異形成了資源的多樣性。全縣有64萬畝耕地, 73萬畝山場,水稻、棉花、油菜等大宗種植作物穩定發展,柑桔、板慄、茶葉、蠶桑以及黑李等名特優水果已形成規模,山區鬆、杉、毛竹、藥材、經果等資源豐富,開發前景廣阔。資源豐富,突出的有四類,棉花:宿鬆棉花種植面積較大,品質優良,年常産2.5萬噸,特別是沿江沿湖圩地區棉花穩産高産,是國傢優質棉基地和出口棉基地縣,是全國棉花生産百強縣之一。水産:宿鬆是水産大縣。全縣總水面面積682.28平方公裏,其中可養水面560平方公裏,宜漁淡水面積(可養水面84萬畝)居全國第二、全省第一,鼕季湖面不封凍,養殖無霜期256天,光、熱、水等自然資源有利於漁業發展,而且整體資源條件優裕,水體理化性能良好,高等水生植物豐茂,魚類種類繁多,河蟹、蝦、鱉等名優水産品在市場占有較大份額,享有盛名,是安徽省水産重點縣。小孤山青、草、鰱、鯽、蝦以及鱉、鱔等水産品産量高,蓮子、芡實、荸薺、菱藕、茭白、水禽等水生動植物品種全。近年來,全縣大力培植水産支柱産業,堅持大湖水面開發與灘塗精養、水生動物與水生植物養殖齊頭並進,取得重大突破,以中華絨毛蟹為拳頭産品的魚蟹混養成功,黃湖牌大閘蟹享譽全國,獲國際博覽會金奬、國傢優質農産品稱號;灘塗(面積20萬畝)開發強力推進;以芡實為代表的水生植物養殖成效初顯。礦産:宿鬆礦藏豐富,非金屬礦品種多、儲量大。已探明具有開採價值礦種有煤、磷礦、大理石、瓷土、石灰石、蛇紋石、硅藻土、石英沙岩、蘭晶石、金礦等28種,其中磷礦石儲量2700萬噸、石灰石儲量13億噸,居全省前列;煤儲量466萬噸,大理石儲量7億立方米,瓷土儲量510萬噸,此外滑石以及鐵、鉛、鋅、銀、金等都具有開採價值。景點:宿鬆東望黃山,西傍廬山,南臨“竜宮”(江西彭澤竜宮洞),北靠“天柱”(安徽潛山縣天柱山),境內湖光山色,旅遊資源豐富。有海門天柱、嚴恭石道、鑿山仙洞、孚玉青峰、仙田瑞𠔌、竜湖浮笠、秀河煙柳、太白書臺、西源九井、燃燈古寺等十大風景勝地。有“江上蓬萊”之譽的“長江絶島”小孤山,砥柱中流,秀拔奇特;譽為“南國小長城”的千年古寨、戰爭遺址的白崖寨,逶迤起伏,蟠踞山腰,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傢森林公園石蓮洞,蒼鬆滴翠,秀竹娉婷;“美比九寨”九井溝,峰峻石奇,峽𠔌幽深;還有高峽出平湖的釣魚臺水庫、煙波浩淼的黃湖休閑度假區,構成了皖西南旅遊帶的重要組成部分。 |
|
宿鬆是安徽文明古老縣份之一。漢高祖四年(公元前184年),設鬆茲侯國,隸屬廬江郡,始有行政建製。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建縣,漢平帝元始五年(公元5年)稱鬆滋縣(王莽時一度改鬆滋為誦善),晉成帝鹹和二年設鬆滋郡,梁武帝天監初稱高塘郡,隋文帝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始稱宿鬆縣,一直沿用至今。宿鬆,含舊鬆茲之義。唐、宋、明、清初,隸屬幾經變更,至清順治二年(1645年)正式屬江南布政司安慶府。民國元年(1912年)直屬安徽省,1932年10月至建國前屬第一專區。建國後隸屬安慶地區、安慶市。宿鬆是革命老區,宿鬆人民在歷次革命鬥爭中作出重大貢獻。
隋開皇十八年(598年)設宿鬆縣。據《太平寰宇記》:宿鬆縣“本漢皖縣地,元始中為鬆茲縣,屬廬江。晉武平吳,以荊州有鬆茲縣,逐改為宿鬆縣。”一說“宿,舊也;謂係舊日的鬆茲。”
漢高祖四年,設鬆茲侯國,始有行政建製。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建縣,漢平帝始元年五年(公元5年)稱鬆滋縣,隋文帝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始稱宿鬆縣,一直沿用至今。宿鬆,含舊鬆茲之義。唐、宋、明、清初,隸屬幾經變更,至清順治二年(1645年)正式屬江南布政司安慶府。民國元年(1912年)直屬安徽省,1932年10月至建國前屬第一專區。建國後隸屬安慶地區、安慶市。
1996年,宿鬆縣轄:孚玉鎮、復興鎮、許嶺鎮、下倉鎮、二郎鎮、涼亭鎮、破涼鎮、匯口鎮、陳漢鄉、隘口鄉、佐壩鄉、千嶺鄉、九姑鄉、程嶺鄉、洲頭鄉、五裏鄉、長鋪鄉、北浴鄉、柳坪鄉、趾鳳鄉、河塌鄉、高嶺鄉
1997年,撤銷長鋪鄉,設立長鋪鎮。鎮人民政府駐長嶺鋪。
2000年,宿鬆縣轄9個鎮、13個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649975人,其中: 孚玉鎮 62891 復興鎮 44484 匯口鎮 42173 許嶺鎮 36271 下倉鎮 29077 二郎鎮 28933 破涼鎮 33589 涼亭鎮 30844 長鋪鎮 27306 高嶺鄉 18646程嶺鄉22464 九姑鄉 23843 千嶺鄉 30852 洲頭鄉 41314 佐壩鄉 35697 北浴鄉 10138 陳漢鄉 18229 隘口鄉 19254 柳坪鄉 9088 趾鳳鄉 9572 河塌鄉 21521 五裏鄉 21904 九成監獄管理分局虛擬鎮 14253 華陽河農場虛擬鄉 17632
1999年,宿鬆縣轄9個鎮、13個鄉,396個行政村。
2004年5月,宿鬆縣全面啓動撤村並村工作,將386個自然村撤並為197個,減幅為48.71%,合併後村均人口數由1784人增加為3495人,增幅為96%;同時,宿鬆縣結閤城鎮社區建設對孚玉、復興、許嶺等城鎮街道佈局進行了調整,在縣城設置了7個社區居委會。2004年底,宿鬆縣轄9個鎮、13個鄉。
截至2005年12月31日,宿鬆縣轄9個鎮、13個鄉。 |
|
《黃梅戲與宿鬆》 黃梅戲劇照
據考證,黃梅戲淵源於唐初的黃梅採茶歌,經宋代民歌的發展,元代雜劇的影響,逐漸形成民間戲麯雛形。至明代已經形成獨樹一幟的地方戲麯。“是安徽宿鬆和湖北黃梅一帶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産勞動和社會生活中,吟唱的一種麯調藝術形式。兩縣毗鄰,有很長的邊界綫,很多東西是無法分開的”。廖理南先生通過查閱文獻資料發現,在黃梅戲發展史上,宿鬆有十幾項第一,如:1、第一個專演黃梅採茶戲。從明代中葉,宿鬆人就開始在鬆梅嶺街上專演黃梅採茶戲;2、第一個將黃梅戲劇目寫入戲臺楹聯。清代道光年間,當地人把《送香茶》、《西樓會》等幾個為群衆喜聞樂見的黃梅戲劇目寫入廖河戲臺楹聯;3、第一個進行“官方公演”。宿鬆於1853年將黃梅戲由草野請進官方的縣城公演,比《黃梅縣志》記載的“黃梅戲1934年進黃梅縣公演”早81年;4、第一個正式把流行於民間的黃梅採茶歌定名為黃梅戲,1921年出版的《宿鬆縣志》中,第一次正式記載了“黃梅戲”這個名稱。
近年來,關於黃梅戲的起源是湖北黃梅還是安徽安慶,亦或懷寧黃梅山之爭論,愈演愈烈,莫衷一是。這裏,筆者將以翔實的一手資料,撥雲驅霧,還其本真。同時,圍繞着黃梅戲與宿鬆的話題拓展着介紹到它們之間更多的相關情況。
黃梅戲,在其嬗變發展歷史上,宿鬆--第一個於清朝中葉(1662-1821年)開始固定於每年的三月初三在鬆梅嶺街上專演黃梅調採茶戲;
第一個於清朝道光年間(1840年前後)把黃梅調劇目寫入廖河戲臺楹聯;
第一個於1853年將其由草野請進官方的縣城公演,比黃梅縣城公演整整早81年;
第一個於1887年起組織專班演黃梅調歌劇不間斷賣唱獻藝60餘年;
第一個於1921年的《宿鬆縣志》上正式地把流行於民間千餘年的黃梅採茶歌定名為黃梅戲;
第一個於20世紀50年代初創作出全國首個黃梅戲劇目《打豬草》;
第一個於1952年成立全國縣級黃梅戲劇團;
第一個於1957年將黃梅戲的孿生劇種--文南詞藝術帶進中南海為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老一輩革命傢獻演;
第一個於1970年衝破文化革命的堅冰,招收新學員學演黃梅戲;
第一個於1994年開先河地整合成立黃梅戲劇院;
第一個最多場次地參加了各類黃梅戲藝術節;
第一個高規格、多層次地獲得衆多的奬項;
孕育誕生
黃梅戲,淵源於唐初即已盛行的黃梅採茶歌。她是安徽宿鬆和湖北黃梅一帶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産勞動和社會生活中,於每年清明、𠔌雨前後這一黃梅季節采摘茶葉時隨意任興吟唱的一種純民間麯調藝術形式。經過宋、元兩代的演變發展,至明代已經形成獨樹一幟的地方戲麯。在這600多年的漫長歲月裏,她由開始的單個人唱的“獨角戲”發展到小生、小旦二人唱的“兩小戲”,進而擴展到可以衆人共唱的“多角戲”。200多年跨一級臺階,600多年進行了一次三級跳。多麽艱難的蹣跚邁步!
清代中葉(1662-1821),每年農歷三月三,與黃梅毗鄰的宿鬆佐壩地區鬆梅嶺街上,人們都會搭臺演唱黃梅採茶戲,觀衆數百人。一次,戲唱得正帶勁,不料,天公不作美下起雨來。當時,無論演者還是觀衆,都是意興正酣,無一人離去。這時,一秀纔自鳴得意地口占一聯:“日照青鬆嫩,雨落黃梅佬。”聯語傳念到臺上藝人們耳中,一位藝人即興地邊說白,邊演唱出“日照青鬆嫩苗秀,雨落黃梅老調新。”藝人的靈氣和才氣贏得全場歡呼,衆人叫好。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宿鬆縣志•風俗志》載:“十月立鼕後……農功寢息,報賽漸興,吹笙擊鼓,近或雜以新聲,溺情惑志,號曰採茶”。可見清代康熙及其以前一段時期,採茶戲就已在宿鬆城鄉廣為流行了。《宿鬆縣志》又載:“邑境西北各山多産茶,其葉初生時,招集男婦多人,入山采摘。”這些茶山多同黃梅交界,兩縣採茶男女於採茶間隙,此唱彼應,形成了基本的固定腔調。由此,我們理應知道這種原始的採茶調顯然是宿鬆、黃梅兩縣的採茶男女共同創作而成的。
清朝道光年間(1821年左右),宿鬆解元趙世暹,在《東寅堂詩草》中寫的《田傢詞》曰:“生怕分秧節候差,手叉泥腳水翻花。彎躬不暇伸腰起,卻鬥高聲和採茶。”邑中東鄉鬍性存先生《養性軒吟草》中亦有“布𠔌聲中夏正長,田歌竟唱採茶腔”的詩句。從這些詩文中,我們不難窺見,當時農人們在分秧插田的繁重勞動中,往往以唱黃梅採茶歌來排解疲乏和勞累。
縣文化局退休幹部、年近八旬的孟晉先生上世紀80年代初從趾鳳鄉賀氏先祖的《同思堂雜錄》中瞭解到,該書記述了清朝道光年間(1840年前後)當地紳士賀作衡老先生為廖河始建於明朝嘉慶年間(1522-1563年)的古戲臺。
演黃梅調歌劇撰寫過的這樣一副楹聯:“頻邀姐妹三三,敢從聖學堂中,送一盞香茶,又何必東閣翻情,西樓吃醋;為訪友朋個個,遊到春林深處,撇幾枝新筍,也免得竹山打瓦,野店逃荒”(時代文藝出版社2003年10月出版的楊宣祥編著的《中國戲麯楹聯精選》亦收錄了該聯語,筆者註)。聯語不僅點出了《送香茶》、《西樓會》、《撇竹筍》、《過界嶺》、《吳三寶遊春》、《餘老四翻情》、《餘老四打瓦》、《蔡鳴鳳辭店》等幾個為群衆喜聞樂見的黃梅調劇目,而且表明了作者對新生事物的喜愛,對黃梅調劇目的贊賞和對青年男女追求文化生活與自由戀愛的默許。
鹹豐三年(1853年)正月,太平軍將領石達開攻占宿鬆縣城後,全城演戲三日三夜,以歡慶勝利、迎接洪秀全入城。我們從民國10年(1921年)版的《宿鬆縣志》附錄中張際和的《仙田紀事》“清軍多隆阿、鮑超在城內為劇樓,演花鼓戲(實為黃梅腔),邀各營隊長洎衆文吏聚觀”的記載中可知,黃梅腔當時不僅在邑中十分興盛,而且官方已經接受並樂於欣賞了。宿鬆黃梅戲進城公演比1999年12月中華書局出版的《黃梅縣志》(下)記載的“黃梅戲1934年纔進黃梅縣城公演”整整早81年!自此之後,宿鬆城鄉,處處演唱黃梅戲;大人小孩,人人可哼黃梅調。《打豬草》的劇情故事,就來源於鄰近黃梅的長溪山(今柳坪)地區。當時陶姓閨女在打豬草時,進入金氏竹林中無意間踩踏了竹筍,事被護林的金伢察覺後,欲扭陶女赴金傢大族賠禮--宴請金氏族人且放炮封山。陶女哀求金伢不要小題大作,並希望他開恩放過自己。在踩踏、護筍的過程中,金伢不經意間踩壞了陶女的菜籃,辯說論理的交往間,金伢為陶女的羞澀、溫順、勤勞而傾心,陶女亦為金伢的寬容、大度、識理而折服。繼而,雙方産生了愛慕之情並終於自由結合成伴侶。陶女、金伢在山上發生的事,被砍柴的蘄春人看到了而由他傳開來,好事者便添油加醋,而衍生出了敘事小戲--《打豬草》。
邑境東鄉馬塘藝人方玉珍,從光緒十三年(1887年)起,即組織黃梅調專班同黃梅、廣濟、九江、彭澤、湖口、星子、瑞昌、懷寧、安慶等地藝人共同演戲,後由其徒弟王梓林傳承,歷經60餘年不間斷。當時主要演唱《韓湘子化齋》、《山伯訪友》、《烏金記》等劇目,每年都會到武漢、上海等大城市賣唱獻藝。對此,民國10年(1921年)版的《宿鬆縣志》亦作了這樣的記載:“邑人以戲劇營生者,雖不甚多,而號為專精,能獻技於滬、漢各埠之歌舞場者亦有之”。
發展成長
2006年4月26日上午,我在全國著名人才學專傢、原上海市委組織部常務副部長、統戰部部長、離休老幹部、時年87歲的葉尚志先生傢,聽他講宿鬆20世紀早期辦新學的情況時獲知,葉老“自己十三、四歲時就學國學。宿鬆最早的小學--南二區(今壩頭)小學是父親1915年辦的。父親1921年去世後,表哥宗玉恆從方志敏學校帶20多個同學回到家乡,深入農村,組織婦女會、農民協會、兒童團,演文明戲,唱黃梅戲,宣講‘五四’新文化和革命道理,教人讀書識字。我的小姐姐葉穎梅領頭跳《麻雀與小孩》。當時,為了配合革命工作,不少戲都是現編現演,到街上宣傳,往往一呼百應。”葉老還清楚地記得,一次,他哥哥在天主堂演講後,葉光歐帶着百號人唱着“打倒列強,處軍閥,國民革命成功,齊歡唱”的歌麯,把壩頭到縣城近70餘裏的廟宇一掃光。
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年6月出版的《鬆濤》記載,1926年9月,剛考入武漢政法專科學校的宿鬆佐壩鬆梅嶺人徐文藻,遵照黨組織的指示,回到家乡,在黃梅獨山黨組織的領導下(共産黨創始時期,宿鬆與黃梅為同一個黨支部),開展革命活動期間,就以唱黃梅戲的形式,揭露地主惡霸的狠毒,抨擊黑暗社會的罪惡,喚醒民衆的政治覺悟,宣傳群衆,發動群衆。一時間,全縣城鄉不少進步青年紛紛參加革命活動。或秘密加入共産黨,或悄悄參加遊擊隊。打土豪,懲貪吏,救貧苦,涌現出一大批像楊學源、朱育琪、湯作英等為革命捐軀的仁人志士。
1993年11月北京第一次印刷的由中國ISBN中心出版的《中國戲麯志》(安徽捲)介紹,1938年,以王梓林為班主的職業黃梅戲班社--抗建班社在縣城正式組建。專職演員10餘人,演出劇目有《雙趕子》、《賣花記》、《三鼎甲》、《羅帕記》、《送香茶》等數十個,宣傳抗日救亡。穿過時空隧道,透過歲月風雲,今天我們尚能從當時邑人鬍性存先生的《許鎮觀劇》詩“不堪世亂競繁華,一麯霓裳萬姓嗟。口調人翻新樂府,腰纖女唱送香茶”的描寫中隱約看到昔日演戲的一些狀況。1942年5月,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後,黨的文藝工作者們更指導邑中藝人編演過《啞女告狀》、《孟薑女》、《井屍怪案》、《鬧花燈》、《董永賣身》、《討學錢》等衆多黃梅戲劇目。這些戲的編演,更激起了人們對黑暗社會的仇恨,喚醒了人們對追求美好生活的憧憬,激發了人們堅定革命信念的壯志豪情。
蔚為大觀
新中國成立後,黃梅戲更是沐浴着黨的雨露春風,蓬勃發展。她不僅堂堂正正躋身於全國五大劇種之列,而且唱響神州,走嚮世界。據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出版的《宿鬆縣志》記載,1949年縣內即成立了廖河、鬆巒等劇團。1950年城關鎮組織業餘劇團,接着,全縣相繼成立了二郎新聲劇團、許嶺曙光劇團、涼亭中心劇團,至1953年全縣鄉村有民間劇團163個,演職員4000餘人。2007年8月21日,縣政協主席朱治平嚮我介紹過自己兒時家乡石嘴頭屋場請鄰村韭山人教演黃梅戲的事。通過看戲,他對《烏金記》的劇情瞭然於心。強盜們“此樹是我栽,此路是我開,要想從此過,留下買路財”的蠻橫無理醜態,仍不時浮現眼前。已半個多世紀了,他還記得洪柏堯在劇中男扮女裝的嬌媚情狀。
50年代初,二郎文化站根據民間流傳下來的當年柳坪地區陶女、金伢的故事,在原有的敘事小戲的基礎上,創編出全國第一個黃梅戲劇目《打豬草》。據縣圖書館陳潔先生介紹,戲劇中女主人公本姓蔣,當年事情被傳開之後,即遷居二郎河了。今天的二郎河仍留有其墓地。1952年9月,縣在藝人訓練班--抗建班社的基礎上,成立了全國第一個專業的黃梅戲劇團,王梓林任團長,有職業演員22名。10月1日,在縣總工會演出了黃梅戲傳統劇目《梁山伯與祝英臺》(黃梅縣成立黃梅戲劇團,據《黃梅縣志》載,則是“1955年 鼕季,劇團定名為‘黃梅縣黃梅戲劇團’。”)。從此,生存於民間1300多年的這一藝術形式有了財政供養,步入官傢的舞臺。
1956年4月,縣黃梅戲劇團赴武漢演出期間,演員們曾與蘇聯老大哥烏剋蘭歌舞團的演員同臺聯歡。1957年3月10日,縣黃梅戲劇團編演的黃梅戲孿生劇種--亦誕生於宿鬆的文南詞小戲《拋球》被榮幸地請進了中南海,為毛澤東、周恩來等老一輩革命傢獻演。3月27日,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老一代革命傢在中南海懷仁堂專門接見了參演人員。今天還健在着的當年演員王寶貴對那一幕還歷歷在目,好似就在昨天。這裏有必要提到的是,在整個50年代,宿鬆黃梅戲劇團主演周桂蘭,早於嚴風英蜚聲武漢、九江等地,並多次榮獲省、地奬勵。
1960年開始,曾任華東大學文工團指揮及業務指導、建國後在安徽人民廣播電臺任文藝編輯的陶演先生進入宿鬆劇團任作麯和創作員。在隨後20多年的工作中,主持過《竇娥冤》的音樂設計,編寫過黃梅戲專集《悄悄話》一書,主編過我省第一份音樂期刊《安徽廣播歌麯選》,創作的黃梅戲歌麯《還驢》、《藍藍的新安江》、《茶歌》、《新中國》等被灌製成唱片、盒帶、光盤在全國發行。他還專為吳瓊主演的電視劇《好逑傳》作過麯。
1962年,安慶地區劇團的宿鬆籍演員鬍翠雲隨黃梅戲《禦河橋》劇組赴京匯報演出時,經國務院特批,進入政協禮堂為國傢黨政軍部分領導人作專場演出,全體演藝人員便宴於國務院食堂,遊覽了中南海,參觀了懷仁堂。她後來在參加全國五屆婦代會期間,受到鄧小平同志的親切接見。
1963年,二郎河青年女演員董文霞參與了有史以來的第一個黃梅戲彩色電影片《槐蔭記》的排演拍攝,她在該劇中飾演七仙女。影片公影後,在海內外激起熱烈反響。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期間,黃梅戲在“革命樣板戲”的衝擊下也沒能幸免於難。但1970年,縣黃梅戲劇團在負責人陳秉竜的努力操持下,爭得當時縣革委會的同意,新招學員36名。這些新招來的學員,堅持學演黃梅戲。此舉,既解决了當時黃梅戲演員的青黃不接問題,又讓黃梅戲工作起死回生,亦足見宿鬆人民與黃梅戲的深深情緣。1978年,一批因“文化大革命”遣散的老黃梅戲藝人又重返舞臺。1979年成立的復興、程集、隘口等地的半職業性劇團,亦曾紅火一時。他們的足跡,踏遍了宿鬆城鄉;他們的歌聲,響徹了大江南北。 |
|
全縣總人口802810人(2005年末),其中非農人口95087人,農業人口707723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9.79‰。縣域內除漢族外,還有回、壯、滿、苗、彝、侗、土傢、高山、傣、哈尼、布依、蒙古、藏、傈僳族等14個少數民族。有些少數民族人口僅1人。像這類情況,主要是外出務工的男女青年在外婚嫁産生。隨着改革開放的穩步推進,全縣各民族和睦團结,人民安居樂業。 |
|
民間藝術:宿鬆處於吳楚文化交匯地帶,鐘靈毓秀,是我國五大劇種之一黃梅戲發祥地;黃梅戲以其動人婉轉的甜潤唱腔,清新濃郁的鄉土氣息,倍受人們喜愛,歷經千年風雨,芳香依舊沁人心脾;構成黃梅戲唱腔和劇種基礎的“斷絲弦鑼鼓”( 以打擊樂為主、間以絲竹音樂伴奏的民間器樂形式,麯牌有30餘首,分為打擊樂和絲竹樂間奏的斷絲弦麯牌、鑼鼓麯牌、弦樂麯牌三類)和“文南詞”( 一種類似歌舞演唱的形式,多為2~4人演出,其典型代表作為1950年代初期佐壩區虞鬆巒村文南詞劇團排演的《浪子拋球》)是當地土生土長的兩朵民間藝術奇葩,至今廣為流傳。鼓書是流行於全縣廣大地區的一種單人表演的表演形式,表演者左手持檀板(牙子),右手輕巧鼓錘敲擊一用數根近米長的竹桿做成的鼓架支撐的一面小扁鼓,說書人在表演過程中,有四句頭或二句頭的清唱,有或長或短的說白段落,說唱中的開頭、中間、末尾均夾以節奏很強的鼓板打擊聲。燈班•燈會•燈展:民間春節燈班在全縣較為活躍,燈班的“大件”是竜燈,一般還有舞獅、彩船、挑花籃等,燈班中夾以各色方圓、大小不等的花燈,還有鑼鼓班子和吹奏“的號”者。許嶺、下倉的燈會,佐壩的竜舟會,曉星、趙嶺的獅舞,百餘年來深受縣內外群衆歡迎。民間工藝:根雕是上世紀90年代在該縣興起的一種化腐朽為神奇的造型藝術,宿鬆從事根雕創作作品較多且有一定造諧者有周青、洪水先等人;周青,安徽省農民書畫研究會會員,現有根雕作品300餘件,其根雕《芭蕾》1977年獲解放軍某部建軍50周年美展一等奬, 1992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民間文藝傢協會授予“民間根藝美術傢”稱號。木雕工藝在宿鬆由來已久,早期作品多為佛像和花板;許嶺鎮高傢的木雕佛像曾銷往外省外縣,小孤山啓秀寺有一幀觀音菩薩像是其作品。花板雕刻是宿鬆頗有歷史淵源的工藝製作,其作品用於床、櫃、建築飾品或構件,縣內陳漢、涼亭、二郎、隘口、北浴等地均有從事花板雕刻的藝人。紙紮工藝在宿鬆有相當長的歷史,民間紮製花燈、竜燈、祭品等藝匠較多,特別是紮製的祭祀工藝品,如亭臺屋宇、花鳥人物,栩栩如生。石雕石刻藝術源遠流長,石雕作品有獅、竜、鳳等,石刻作品以碑刻居多,不僅運用陰陽刻技法雕刻文字,有的還刻有各種圖案,如竜鳳花鳥,人物走獸;程嶺鄉王惠文石雕石刻技藝水平較高,宿鬆小孤山、太白書臺、彭澤竜宮洞等處都有其作品。盆景製作上世紀80年代開始興起,喜愛盆景並親手製作者漸多,作品有山石盆景、植物盆景、珊瑚盆景、木雕盆景、山石、植物盆景等。竹編工藝上世紀80年代興起,工藝竹編有花鉢套、果盤、食品盒、竹製工藝涼席等。剪紙在宿鬆民間較為時尚,有綉花鞋、窗花等。民俗鄉風:語言,本縣語言比較復雜,與地理位置有直接關聯;宿鬆話可能受到古文字聲韻的影響,學詩韻,呼平仄,較易入門,但由於尾音重,學普通話、拼音字母和外語,發音較難準確。如把“來”叫“雷”,“吃晚飯”叫“過夜”,“吸煙”叫“吃煙”,“妻子”叫“堂客”等。居住,建國前,在封建宗族制度影響下,農村崇尚傢族群居即同姓同族的人員聚居在一個村落,房屋連在一起,一進多重,暗巷穿通,中有祖堂和大門,宅戶相望,門窗相對。建國後,經土地改革,廣大人民的居住條件逐步改善,通戶減少,獨戶增多,一般都是“明三暗五”。近年來,許多村落建起了康居新村,與城裏在居住條件上的差異進一步縮小。衣飾,本縣人民在衣飾方面,素有愛美儉樸的傳統,青春少女,尤愛打扮,入學青年,甚講整潔,新婚夫婦,必穿華麗。舊時的習俗,隨着時代的發展,已很難看出痕跡。飲食,本縣居民,嚮有“一日三餐”、“ 一稀兩幹”或“兩稀一幹”習慣。惟逢年過節、婚喪賀吊諸喜事,則盛辦酒席,分海參席、香藎席、木耳席之類,酒菜甚豐,而且席位排次較嚴,禮節頗多,有裏俗遺風。節日還沿襲舊的飲食傳統,元宵吃湯圓,三月三吃避疫耙,端午吃粽子、飲雄黃酒,中秋吃月餅、糍粑、咬菱角,重陽吃螃蟹、飲菊花酒,臘月初八吃臘八粥,春節除買魚肉外,還講究做印子粑。隨着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交流活動頻繁開展,飲食漸有南北風味。婚姻,婚姻制度在建國前多為封建習俗,婚姻過程一般經過托媒說合、父母同意定婚、親傢過門、女婿上門、行報日禮、迎親禮、擡嫁妝、新郎新娘拜堂、合卺交杯、謝媒、酬謝賓客、三朝回門等儀式。而新娘坐轎上門,行前要哭嫁,放鞭炮,吹喇叭,敲鑼鼓,熱熱鬧鬧送走。至門前,新婿要迎接,擇福壽兼備之婦女二人為“牽娘”,扶新婦下轎。新婦以紅帕蒙首,同新郎一起,先入堂拜祖先、天地,夫婦交拜,再入洞房,由新郎揭開紅帕,夫妻並坐喝好順茶,行合卺禮,晚上還撒帳,鬧新房。次日謁舅姑,新婦同舅姑共餐。三日入廚作羹湯,夫妻結伴回娘傢探親,當天返回。民國期間,城鎮大戶人傢亦有仿西式結婚者,其禮節大有改進。建國後,男女婚姻獲得自由,婚禮一般從簡,但也要經過雙方戀愛、上門定親、節日互相往來、正式迎親結婚、回門探親等過程。農村婚禮較隆重,舊習較多,定婚前要托媒介紹,定婚後,一年三節要嚮女傢送厚禮,定婚時要加送衣服貴重禮物,結婚時要加送邊豬壇酒。現在推行文明新風,移風易俗,許多婚禮習俗並沒有那麽繁瑣的細節。喪禮,舊時陋習,頗尚迷信,凡老父老母死後,一律要舉行喪葬禮儀,以盡子女孝意。窮人傢辦喪事一切從簡,豪富人傢則大肆鋪張,從服喪到殯葬,一般要經過如下禮節:斷氣時要擡上門板,燒送路錢;遺體洗澡,穿衣下塌後,在送進棺材;訃告親友,設置靈堂,子女輪流守孝;至親穿白色孝服,婦女係白裙,親友穿白蓋頭,穿半截白鞋;三日內接受親友來吊,入殯封棺;來吊者送軸、輓聯和錢,有的加送三牲,均要焚香跪拜,孝子在帷內跪拜回禮,放鞭炮,奏哀樂助哀;靈柩停放期間,請道士做齋、和尚念經,有管燈、做七、收斂、破獄之類迷信項目,目的是為死者超度靈魂,入地獄免罪;出殯前做堂祭,禮生呼禮,哭訴祭文,孝子腰係草繩,腳穿麻鞋,手執孝棒,頭披白布蓋頭,隨禮生環堂祭奠三次,反復上香叩首,哭泣至哀;出殯時鳴鑼開道,燃放鞭炮,沿途丟紙錢;入葬前要請風水先生擇地,定出墓葬的方向和時日,提前掘穴,按時營葬。建國後,這些舊俗和迷信活動基本製止。節日,節日在民間流行的較多,幾乎月月都有,以農歷節候而定。正月初一為元旦,又名春節,早起開門,放鞭炮,出天方,拜傢長,互相祝福。飯後,鄰里造拜,名曰賀年,親友開始往來。是日,不灑掃庭廚,取蓄藏也,見面均講“恭喜發財”。初七為人日,傍晚鳴鞭炮,如除夕,祝人類長壽。十五為元宵節,盛行玩竜燈和花燈。二月十五為花朝節。三月清明日為清明節,祭祀、緬懷祖先、先烈。四月初八為浴佛節,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六月初六為天中節,七月初七為七巧節、十五為中元節,八月十五為中秋節,九月初九為重陽節,十月十五為小陽春,臘月初八為臘八節、二十三日送竈神、二十四日過小年、臘月最後一天為除日。建國後,一部分仍保留下來,賦予其新的內容和意義,另外還增加了許多公歷上的重要節日,如三•八、五•一、五•四、六•一、八•一、十•一等,可謂新舊兼顧,推陳出新。 |
|
隨着全縣人民追求建設美好傢園的強烈願望轉化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國傢各項惠農政策的實施,我縣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社會社會事業全面進步,人民生活水平有較大提高,生活質量有明顯改善。2005年實現農民人均純收入1797元,比上年增長6.6%;在崗職工年均工資11789元,比上年增長17.7%。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23.1億元,比上年增長14.6%。整村推進扶貧工程成效初顯,全年解决3000名絶對貧睏人口和8000名低收入人口的溫飽問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全面推進,勞務經濟發展迅速,基礎教育和文化衛生服務設施齊全,社會保障事業進一步發展,勞動就業服務體係逐步完善。 |
經濟發展 Economic Development |
初步核算,2008年全年實現地區生産總值64.6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13.7%(比上年,下同)。人均GDP達到7910元,增長13.3%。其中:第一産業實現增加值23.89億元,增長9.6%;第二産業實現增加值19.36億元,增長20.8%;第三産業實現增加值21.43億元,增長11.9%。三次産業分別拉動經濟增長3.3、6.1和4.3個百分點。三次産業結構比例為36.9:29.9:33.1,其中第二産業在地區生産總值中的比重比上年上升了1個百分點。城鎮新增就業人數3268人,增長20.8%。縣域經濟綜合實力全面增強,地區生産總值增長速度在全市八縣(市)中位居第1位。全年財政總收入達到5.172億元,再創歷史新高,比上年增長51.5%。
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現價)10.18億元,增長41.3%。
全年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40.6億元,增長43.8%;完成50萬元以上項目固定資産投資37.51億元,增長45.8%。
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17.93億元,增長23%。
全年實現外貿進出口總額1689萬美元,增長14%。其中:出口1235萬美元,下降12%;進口454萬美元,增長475%。
全年實現財政收入2.617億元(不含基金,市局反饋數),比上年增長30.8%,其中地方財政收入實現1.938億元,比上年增長36.2%,財政支出10.055億元,比上年增長50.3%。
年末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52.71億元,增長23%;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38.84億元,增長23%。各項貸款餘額16.58億元,比上年下降18.5%。
人口保持低速增長。年末全縣戶籍人口82.11萬人,比上年增長8‰,人口出生率13.49‰,人口死亡率4.13‰,人口自然增長率9.36‰。
城鄉居民收入穩步增長。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3398元,增長15%。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23508元,增長20%。 |
|
宿松县 名优特产
宿鬆是魚米之鄉,盛産水稻、棉花、油菜、芝麻、柑桔、桃、茶葉、蠶桑、板慄。 黃湖的銀魚、白蝦、鱖魚和竜感湖的105國道大鰱魚,素稱“宿鬆水産四珍”。“黃湖牌”大閘蟹,體大腴肥,肉味鮮美,通過無公害食品、緑色食品認證,獲安徽省名優農産品稱號。“仙田”牌霸王鞭黑芝麻種皮烏黑,籽粒飽滿,含有多種微量元素,營養豐富,為無藥害殘留的緑色、黑色食品。馬陵瓜子盛産於宿鬆許嶺一帶,瓜瓤分紅、黃、白三色,味道甜美,瓜子殼薄仁香,明初皇后馬氏親自將其命名馬陵瓜籽,定為貢品;2000年成立了馬陵瓜籽有限公司,采用新的工藝生産,品位更佳,風味更獨特,該公司獲省旅遊局授予的“安徽省旅遊商品定點生産企業”、省消協授予的“誠信單位”、市委市政府授予的“優秀竜頭企業”等稱號,正嚮農業部申報“無公害農産品”。 柳溪茶場的“柳溪玉葉”緑茶形如早春柳葉,品質超群,滋味鮮醇,飲後回味甘甜,齒頰留芳,獲中國農業博覽會金奬、農業博覽會名牌産品稱號。復興軋花廠“冠球”牌皮棉1992年評為部優産品。“皖蜀春”57°白酒1993、1994、1995年分獲山東濟南市“申奧杯”和上海市地方産品博覽會金奬、馬來西亞國際食品博覽會金奬、北京國際食品博覽會金奬。“五糧大麯”開發項目獲安徽省新産品三等奬,新産品“十二釵”和“七仙女”被確認為安慶市對外接待專用酒。 |
行政區劃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
宿鬆轄9鎮(孚玉、復興、匯口、許嶺、下倉、長鋪、破涼、二郎、涼亭)13鄉(洲頭、九姑、千嶺、程嶺鄉
、高嶺、五裏、佐壩、隘口、河塌、陳漢、柳坪、趾鳳、北浴鄉)207個自治村(社區),省轄華陽河農場、九成監獄管理分局均駐境內。 |
|
(1)宿鬆縣有萬裏長江上的長江絶島“小孤山”
(2)宿鬆縣成為第三個“中國詩歌之鄉”
(3)宿鬆縣成為國傢“連片開發”試點縣(安徽僅2傢被確定為“連片開發”試點縣)
(4) 中國黃梅戲發祥地 |
|
宿松县 历史名人
徐厲,原為江蘇沛縣人,後以侯入籍鬆茲,子孫世居於此,是宿鬆進入正史的第一個名人。公元前208年,他以捨人身份,從劉邦在沛縣起義,逐鹿中原,成為漢高祖手下一名侍衛官員,入關後,封為“郎中”之職。天下平定後,徐厲為常山郡國丞相。公元前184年,高後立常山王劉義為帝,免去徐厲丞相職務,封為鬆茲侯,當時鬆茲國駐地叫仙田鋪,地處廬江郡西部,尋陽東北,皖縣西南。徐厲到封地後,勵精圖治,把境內治理很好,民歌富庶,國號升平。公元前174年,偃武修文的夷侯病逝於鬆茲,其侯爵由其長子徐卓承襲,綿延三代之久。徐厲的業績,載入司馬遷的《史記•年表》,為鬆茲人民衆口皆碑。
張何丹,原為四川人,後定居鬆茲。西漢末年,曾在朝廷擔任散大夫(諫官)之職,因秉性忠直,多次上疏彈劾王莽,被貶為鬆茲縣令。張何丹至鬆茲後,愛民如子,十分重視農業,培育出一種穗大粒重味道香甜的優良稻種?仙田瑞𠔌。後來他把縣治從仙田鋪遷至今縣城。張何丹為官期間,日夜操勞,講究法治,體恤民情,為百姓做了許多實事,其中“鬥米斤雞”奇案,一直傳誦至今。
陳武,字子烈,廬江鬆滋人,公元176年,出生於今宿鬆縣陳漢溝。漢獻帝興平元年,陳武被孫策拜為別部司馬。建安四年,陳武組建新軍。公元前208年赤壁大戰中,陳武為第四隊領兵軍官,軍功卓著,進位偏將軍。建安二十年八月,陳武從孫權擊合肥,為救孫權,奮命戰死,時年四十歲。武有兩子,長子陳修,封都亭侯;次子陳表,封都鄉侯。父子三人的業績,均載入《三國志》,饒有名將傢風。
周本,係南郡太守周瑜長子後裔,公元860年生於舒州宿鬆縣原梅墩鄉。少孤貧,有勇力,曾遇猛虎於嚴恭山上,徒手格殺之,從而聞名遐邇。適值五代十國,幹戈紛起,群雄割據,本自26歲時即在池州節度使趙?帳下為將。由於屢建奇功,在楊行密進入楊州受封為淮南節度使時,遂授周本淮南馬步使之職,協助掌管兵權。907年,吳帝嘉其能,升本為信州刺史。923年,唐莊宗封本為雄武將軍、德勝節度使、安西大將軍、西平王。周本雖受唐封,守地仍在吳國境內,悉心輔佐楊浦。937年10月,周本憤恨成疾,憂鬱而死,謚恭烈,歸葬與故鄉且寄衝潘傢衝鳳形山。周本是宿鬆進入正史襲封王爵的唯一名人。周本長子周鄴,少驍勇,常隨父出徵,屢建戰功,遂在信州擢為吳國部將。後隨本駐守壽州、廬州、廬江等地,凡軍政要事,多有效勞。後周本去世,南唐授周鄴為廬江節度使。其弟弘祚,亦仕南唐為舒州刺,史。父子三人,皆載入國史,祥於邑乘,其豐功偉績,勁節英風,在十國春秋上留下了不朽的一頁。
郝傑,字元英,宿鬆人。少孤,傢貧,立志於學,攻讀經史,纔名遠播。宋高宗南渡後,金人不斷入侵,傑懷着抗金熱忱,奉檄從軍,來到舒州郡裏,由於朝廷苟且偷安,地方官員庸碌無為,報國之志,久不得遂。後敬謁朱?於道中(今新安嶺),被朱?收為學生。郝傑從朱子至白鹿書院後,質疑問難,深得宋代理學要領,進步很快,每言學,以有濟於人物為實際,不尚空談,弦誦中嘗有匡復社稷之志,著策百篇,闡明政見,惜未問世而失傳。傑的草書流利而有工力,人們用“善草如鬥”、“縱橫皆有趣”來形容,可惜天不假之年,未滿三十而離世,但留下了不朽之名。
石良(1319?1394),號鬆顔,係南宋都統轄石興宗之孫,宿鬆縣杜溪莊人。自幼秉承祖教,傢居習武,略讀經史諸書,洞悉時勢。1361年,率兵赴九江歸順明太祖,授良為統兵元帥,鎮守宿鬆。次年將糧草運至鄱陽湖,救朱元璋於陳友諒的圍困之中。1363年參加朱元璋與陳友諒的鄱陽湖大戰,立下大功。1369年被太祖敕封為武德將軍英武衛管軍正千戶,充任指揮,鎮守亳州。1377年,被封為武節將軍。石良大約是在洪武十九年致仕回傢主修石氏首屆宗譜的,由長子石鏡襲其封爵,明太祖封賞石良回傢可造座宰相府,良還鄉就造了座一進九重的官廳,石宰相屋的名稱由此而生。
金忠士(1556?1618),字元卿,號麗陽,宿鬆城關人。幼聰穎,傢貧而不輟學,1591年,一躍舉於鄉,深為臨川章伯玉所器重。次年入京應試,登進士,授江西樂平縣令。忠士初任有聲,民歌德政,1599年,召為監察御史,屢疏陳時事,言皆耿直,聲震天下。不久,奉命巡按貴州、浙江、河南三省,天子甚嘉其功。1610年還京,遷掌河南兼山東、陝西監察御史。在萬歷四十四年,詔為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延綏。
朱書(1654-1707),名世文,字字緑,又名杜溪,自幼聰穎過人, 10歲能誦許多古典詩文, 20歲即在杜溪和嚴恭山設立書館。31歲,結識桐城學派戴名世,結為文字友,幾年後選貢入太學,中年遊歷全國,寫下不少作品,文稿現存《朱杜溪先生集》、《遊歷記存》、《評點東萊博文》等。50多歲登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編修《佩文韻府》和《淵鑒類涵》。1707年六月十九月病逝於京師。戴名世贊其“才氣橫絶一世,文章為百世之人”,時人每論及桐城文風,都說“朱書、方苞、戴名世”堪稱清代文壇上的三顆明星。
羅遵殿(1798?1860),字有光,號澹村,宿鬆縣隘口鄉羅傢老屋人。自幼發憤好學,23歲即中舉人,後四年,入京應試,登進士,從此開始了仕宦生涯。起初,以知縣職發往直隸,19年補唐山知縣,20年調清苑知縣,在莅任期間,廉勤公正,體恤民情,萬衆載道稱治。22年,擢為直隸州知州,後調人湖州府知府。道光27年,擢湖北安鄖荊道,前後凡三莅任,達十載之多。鹹豐九年四月,簡授福建巡撫後,八月至京,九月改調浙江巡撫,與守將和民團駐守杭城,後失陷殉職。歿後第二年,御賜碑文,追贈為右都御史銜,予謚壯節,賞騎都尉世職,其子忠祜,後為安陸知府。清國史管為壯節公立傳保存,並如祀京師,以彰其從容就義之節。
段光清(1798?1878),字明俊,號鏡湖,宿鬆縣仙田莊段傢老屋人。少有大志,勤學好問,道光十五年舉於鄉,二十四年,又以大挑一等,用為知縣,發往浙江,歷任建德、慈溪、江山等縣知縣達八年之久,後任寧波府知府,補西防同知,盛譽播及各省。鹹豐四年,升為杭嘉湖兵備道,調補寧紹臺兵備道。鹹豐八年,升浙江按察使,晉封吏部左侍郎、光祿大夫(一品)。同治四年,復任杭嘉湖兵備道,至時銳意興修,使此處居民世受其澤。
黎元洪(1864?1928)字宋卿,宿鬆鬆塘莊人。因其父經商湖北,遂入籍湖北黃陂縣,黎十四歲隨父移傢北上,寓居天津。1883年入天津北洋水師學堂學習,1884編入北洋水師。1895年應兩江總督張之洞電召赴寧,曾三赴日本考察軍事、政治,頗受器重。1906年擢升暫編陸二十一軍統領。武昌起義時,他出任革命軍湖北軍政府都督。南京臨時政府成立時,當選為副總統。1915年袁世凱稱帝時,黎元洪極為反感,被封為武義親王,未受。袁世凱死後,繼任總統。後段祺瑞利用張勳將黎驅走,由馮國璋代理大總統。1922年,他在直係軍閥支持下復任總統,後被直係軍閥驅逐。晚年投資實業,逝於天津。
徐文藻(1905~1928),名長良,生於宿鬆縣佐壩鄉鬆梅嶺一個地主家庭。幼念私塾, 1926年加入中國共産黨,後考入湖北法政專科學校。北伐軍進攻武漢,他受黨組織派遣回到宿鬆開展地下鬥爭,宣傳三民主義和馬列主義,建立秘密活動中心,培養發展黨員。1927年1月,由中共黃梅縣第三區區委書記李實秋主持,在縣城天主堂建立了由4名黨員組成的第一個中共宿鬆支部,徐文藻任書記。受革命聲勢震撼,縣公署抓獲徐文藻,後被保釋。出獄後成立了國民黨宿鬆縣左派縣黨部籌備委員會和北伐嚮導隊、後援會,徐文藻任常委主持全面工作。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徐文藻領導中共宿鬆支部和縣黨部與國民黨右派勢力針鋒相對進行鬥爭,開展轟轟烈烈的討蔣活動。5月28日凌晨,安徽省政務委員會派團長吳振東率一連兵力突襲宿鬆縣城,徐文藻與共産黨員鐘國漢、何瀛、尤振球不幸被捕。在獄中,他堅定對付敵人拷問,寫密信指示如何堅持鬥爭。次日下午,年僅23歲的徐文藻與鐘國漢,在縣城老廳凜然就義。
黎光祖(1915?2006),宿鬆縣五裏鄉牌樓村人,安徽省著名紅軍書法傢。1935年,黎結束私塾學習到南京謀業,尋機就讀安徽公學,萌發報國志嚮;次年北上京都,參加清華大學校內讀書活動和抗日救亡宣傳工作。1937年,他奔赴山西太原,考入抗日軍政訓練班。全國抗戰爆發,他參加山西青年抗敵决死隊。開闢太嶽抗日根據地時,他走村串戶,寫標語、畫漫畫,動員群衆抗日。爾後,相繼刻寫油印《行軍日報》、《野火報》。抗戰勝利後,主編《前進》報。1958年轉業,任安徽省新聞圖片社社長。黎自幼聰敏好學,喜詩文,酷愛書法,博採衆長,獨具風格。曾在黃山桃花溪旁創立“黃山畫店”,在合肥創辦黃山書畫院。其書法作品多次在京、滬、廬等地展出,出版《黎光祖離休書課》、《采熔軒書法集》及《黃山百詠》和《離休呤》詩集。黎光祖離休後仍任天下名人交流研究會顧問,中國王羲之研究會顧問、中國洞庭書畫院高級書畫師、中國老年書畫研究會、中華詩詞學會的會員、安徽老年書畫聯誼會、太白書畫院的顧問;安徽書協名譽理事,黃山書畫院名譽院長、安徽省鬆園竹雨藝術傢學社社長。
李實秋1923年考入宿鬆縣第二高等小學。1925年在黃花鎮陳道士灣以教私塾為名,從事革命活動。同年加入中國-黨。6月,任四區(獨山)區委書記。建立了獨山、潘鋪、宿鬆等地黨的支部;積極組織獨山、上沿、下新等地農民協會。1927年1月,調縣農協會任組織部長。1927年“七一五”反革命政變以後,轉入地下鬥爭。1928年1月,轉移到安徽省望江縣,與當地黨的組織接上關係,以當船工為名,繼續堅持地下鬥爭。5月被捕,押回黃梅,臨危不懼,視死如歸。臨刑前揮筆自輓:“坐望江牢,戴九江鐐,歸到黃梅終一死;國民黨壞,-黨好,奉行赤化祝千秋。”橫額:“痛哉快哉!”還寫了“中國-黨黨員李實秋之墓”的碑題。在“農民兄弟組織起來!”“中國共産黨萬歲!”的口號聲中從容就義。
劉奇葆,安徽宿鬆人,1953年1月生,1968--1972年 安徽省宿鬆縣洲頭鄉金壩村劉屋生産隊指導員,金壩村黨支部委員、團支部書記,1972--1974年 安徽師範大學歷史係學習,1974--1977年 安徽省委宣傳部理論研究室工作,1977--1980年 安徽省委辦公廳秘書處秘書,1980--1982年 共青團安徽省委宣傳部副部長,1982--1983年 共青團安徽省委副書記兼宣傳部部長,1983--1985年 共青團安徽省委書記(其間:1984--1985年挂職任宿州市委副書記、市長),1985--1993年共青團中央書記處書記兼機關黨委書記(其間:1991--1993年吉林大學經濟學院國民經濟計劃與管理專業在職研究生),1993--1994年 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1994--1997年 國務院副秘書長,1997--2000年 國務院副秘書長,國務院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中央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2000--2006年 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副書記,自治區黨委黨校校長,2006-- 2007年12月任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書記,自治區人大常委會主任、黨組書記,自治區黨委黨校校長。2007年12月任中共四川省委書記。12月28日辭去廣西壯族自治區十屆人大常委會主任職務。2008年1月在四川省第十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選舉為四川省人大常委會主任。是十六屆中央候補委員、十七屆中央委員,2006年10月廣西壯族自治區人大常委會補選為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葉尚志 男,1919年9月出生,安徽宿鬆人壩頭人,中共黨員。上海市委組織部原副部長。建國前從事軍事、政治和幹部教育工作。建國後長期從事統戰、民族、教育、組織等領導工作。是上海市副市級離休幹部。現任中國人才研究會副理事長、中國統戰理論研究會常務理事、中華詩詞學會理事、上海行知教育促進會名譽理事長、上海安徽經濟文化技術促進會會長、上海炎黃文化研究會特邀顧問、高等院校兼職教授、名譽教授等。近著《靜悟遐思錄》《世紀留筆》姐妹篇文集兩本和《葉尚志詩書畫集》。 |
|
立足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遵循需要與可能、長遠與當前相結合的原則,按照統籌兼顧、突出重點的工作方法,積極穩妥確定了我縣“十一五”時期經濟社會快速持續發展目標:在全面提升經濟發展速度、質量和效益基礎上,地區生産總值平均年增長14%以上,至2010年達到70億元,力爭80億元;財政一般預算收入與地區生産總值同步增長;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年均增長20%以上,力爭3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15%以上;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5%以上;城鎮登記失業率4%以內;三次産業結構比達到25:40:35;總人口控製在82.7萬人以內。為實現上述目標,我們將大力實施工業強縣(工業“4121”工程:紡織服裝、建材、礦化、農副産品加工四大工業支柱,規模工業企業100傢,自主知識産權品牌産品20個,工業總産值100億元)、農業穩縣(農業産業化“5773”工程:糧油、棉花、畜牧、水産、林竹“五條竜”産業化,省級以上農産品名牌7個;省級以上竜頭企業7傢,農村合作經濟組織30個)、外嚮驅動(東嚮發展,沿江開發,招商引資,自營出口)、創新推動(全民創業,企業改製,資産整合)、項目帶動(項目儲備、推進和建設,“一園一區”建設)、統籌發展(社會事業)戰略,全力推進我縣追趕跨越、率先崛起進程。
地處吳頭楚尾的皖江第一縣宿鬆,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承南啓北,呼東接西,其優越的區位和資源優勢,必將為其奮力崛起提供引擎支撐。經過多年堅持不懈的艱苦創業,極目更廣阔的視野,夯實更堅實的基礎,宿鬆到處顯露出勃勃發展生機,成為鑲嵌在皖江之濱的一顆璀璨明珠。
宿鬆權威網站:
宿鬆縣政府門戶網站: http://www.susong.gov.cn
宿鬆招商
宿鬆工業園區於2004年8月18日正式全面啓動,2006年2月23日升級為省級園區(開發區)。園區總規劃面積11.2平方公裏,全部納入縣城總體規劃。以滬蓉高速公路為界劃分為東西兩區。
宿鬆工業園區 宿鬆園區堅持“工業立園、産業集聚”的發展戰略和“依托城區、開發園區”的工作思路使園區在較短時間內迅速崛起,得到了各級領導的充分肯定和周邊縣市的廣泛矚目。宿鬆工業園區按照工業新區和城市新區功能定位,始終把“親商、安商、惠商、富商”作為謀求雙贏的必然手段,圍繞營造政務環境的高地、資金流入的窪地、商傢興業的福地、全民創業的基地,不斷完善配套功能,強勢推進項目招商,努力提高服務質量,全面落實優惠政策,企業孵化功能、産業集聚效應和園區板塊經濟正在逐步凸顯。項目涉及紡織服裝、機械電器、食品加工、印刷包裝、新型建材、石油化工等10多個行業,初步形成了紡織服裝、食品加工、機械製造、新型建材等四大主導産業。 |
|
- n.: Susong County
|
|
宿鬆 |
|
畫傢 | 將領 | 藝術傢 | 明朝 | ????業 | ????務局 | 安徽 | 地理 | 區域地理 | 意見 | 義務教育 | 學籍管理 | 安徽省 | 行政村 | 更多結果... |
|
|
宿鬆縣醫院 | 宿鬆縣中醫院 | 宿鬆縣衛生局 | 宿鬆縣血防站 | 宿鬆縣汽車站 | 宿鬆縣紡織廠 | 宿鬆縣人民醫院 | 宿鬆縣實驗中學 | 宿鬆縣實驗小學 | 宿鬆縣九姑中學 | 宿鬆縣種子公司 | 宿鬆縣????務管理局 | 宿鬆縣供銷紡織廠 | 宿鬆縣衛生防疫站 | 宿鬆縣匯口紡織廠 | 宿鬆縣棉麻紡織廠 | 宿鬆縣房地産管理局 | 宿鬆縣教師進修學校 | 宿鬆縣涼亭高級中學 | 送舒州宿鬆縣傅少府 | 宿鬆縣程嶺鄉衛生防疫站 | 宿鬆縣殘疾人康復精神專科 | 宿鬆縣九城畈農場醫院 | 宿鬆縣華陽河農場醫院 | 宿鬆縣招生自考辦公室 | 宿鬆縣教育局關於進一步加強義務教育階段招生和學籍管理工作的意見 | 宿鬆縣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有限責任公司 | 送舒州宿鬆縣傅少府(一題作送宿鬆傅少府) | 安徽省宿鬆縣紡織品公司服裝城 | 宿鬆縣糧油綜合大樓皖西南賓館客房部 | 送舒州宿鬆縣傅少府一題作送宿鬆傅少府 | |
|
|
九姑鄉 | 高嶺鄉 | 復興鎮 | 下倉鎮 | 孚玉鎮 | 許嶺鎮 | 二郎鎮 | 破涼鎮 | 五裏鄉 | 涼亭鎮 | 匯口鎮 | 陳漢鄉 | 隘口鄉 | 佐壩鄉 | 千嶺鄉 | 程嶺鄉 | 洲頭鄉 | 北浴鄉 | 柳坪鄉 | 趾鳳鄉 | 河塌鄉 | 長鋪鎮 | 華陽河農場 | 九成監獄管理分局 | 華陽河農場總場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