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 > 宦官專權
目錄
No. 1
  宦官
  中國古代被閹割後失去性能力而專供皇帝、君主及其傢族役使的官員。“宦”,星座之名,宦者四星在帝座之西,因用以為帝王近幸者的名稱。又稱閹狗、閹(奄)人、閹官、宦者、中官、內官、內臣、內侍、內監、閹竪等。太監本為官名,唐高宗時,改殿中省為中禦府,以宦官充任太監,少監。後宦官亦通稱為太監。巡、元官署以其為主官者不少,隋、唐有大監,“大”或作“太”,亦與宦者無關。明內廷有十二監,主官均稱太監,由閹人擔任,主官以下宦官,無太監之名。清始以太監加諸所有宦官,宦官與太監遂為同義詞。閹人來源,或因窮睏,或為奴隸俘虜罪人,或被掠賣。入宮之後,多數處於奴僕地位,僅少數身在帝王之側,蒙受重信,權傾一時,如秦之趙高、東漢之十常侍等。唐後期更因宦官把握兵權,至使得操廢立大權。明太祖鑒於前例立鐵牌於宮中:“內臣不得幹預政事,犯者斬。”但收效甚微。明中期後,權勢復張,專權之事,時有發生。清初禁戒較嚴,但在封建王朝製下“宦禍”不可能根除,清末又故態復萌。
  1.宦官的起源最早起源於古埃及。閹割源於祭祀言,是一種最古老的民俗,現在已經被人淡忘。
  唐代設內侍省,其長官為監及少監。《遼史·百官志》載,遼代南面官諸“監”職名中,有“太監”之稱,但在具體稱呼上,僅稱監,如太府監。元代的太府和各監,多有“太監”一官(如儀文監、典牧監、典室監、太府監等均設太監)。明代諸監不設此官,但在宦官所領的二十四衙門,各專設掌印太監等,在宮廷內專門侍奉皇帝及其傢族。明中葉以後,太監的權力擴大,擁有出使、監軍、鎮守、偵察臣民等大權。清代相沿,太監成為宦官的專稱,設總管太監等為首領,隸屬於內務府。
  宦官,俗稱太監或“老公”。文書上的稱謂很多,例如有閹人、閹宦、宦者、中官、內官、內臣、內侍、太監、內監等等。這些男子生殖器官被閹割後失去性功能而成為不男不女的中性人,這批人是歷代王朝在宮廷內侍奉皇帝及其傢屬的奴僕。
  據記載,我國先秦和西漢時期的宦官並非全是閹人;自東漢開始,纔全部用閹人。這是由於在皇宮內廷,上自皇太後、太妃,本朝後、妃以及宮女等,女眷較多,如果允許男侍出入,難免會發生穢亂宮帷的事。所以絶不允許有其他成年男性在宮內當差
  2.宦官的來源一是罪犯或戰爭中的俘虜被強行閹割的。
  二是各地作為貢品奉獻給朝廷的。
  三是自宮。戰國秦西漢時都沒有宦官自宮的記載,到後漢末期始出現一些自宮的人。
  四是由於個人一時的得失憤而自宮的
  4.宮廷宦官 宦官在中國出現的很早,根據現有的資料推測,大約早在夏商周的宮廷中可能就有了宦官的存在,至於究竟有多少卻難以詳考。
  宦官制度起源於先秦時期,秦漢帝國建立後創立了一整套與準住專製體製相適應的宦官機構《詩經》、《周禮》、《禮記》中都有關於宦官的記載。周王朝及各諸侯國大都設置了宦官。秦國宦官嫪毐受太後寵幸,權勢顯赫,封為長信侯。宦官一般由身份卑賤的人充當。其來源或由處以宮刑的罪人充任,或從民間百姓的年幼子弟中挑選。秦漢以後,宦官制度更加詳備,宦官作為一種特殊政治勢力,對許多朝代政局産生重大影響。
  秦漢時期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宦官由少府管轄。趙高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秦朝時期的著名宦官。西漢初年,漢高祖劉邦鑒於秦亡教訓,間用文士充中常侍,以抑製宦官勢力。元帝以後,宦官勢力復萌。東漢時,侍從皇帝的中常侍專由宦官充任。他們傳達詔令,掌理文書,左右皇帝視聽。其時,外戚勢大,皇帝常利用宦官牽製外戚,往往造成宦官集團專政局面。東漢是中國歷史上宦官最為猖獗的時期之一,而且其特點相當明顯,即宦官在皇帝與外戚鬥爭的夾縫中逐步增強自身的勢力進而把持朝政。東漢宦官專權開始於十歲即位的漢和帝時期。此後的歷代東漢皇帝都是年幼即位,其中最小的殤帝即位時剛滿百日,桓帝即位時年齡較大,但也不過十五歲。每當小皇帝上臺,因其年幼無知,國政往往操之於母後之手,而母後當權又往往依賴於外戚,從而造成外戚專權的局面。當皇帝長大成人後,自然想親政收權,而這必然形成與外戚之間的利益衝突。在皇帝與外戚的鬥爭中,皇帝因幼長深宮, 勢單力孤,所能依靠的大致也就是朝夕相處的宦官,而宦官一旦幫助皇帝取得大權,又會居功自傲,進而專權擅政。東漢宦官勢力較為猖獗的時期是漢桓帝消滅外戚梁冀集團之後。由此而直至東漢滅亡
  唐宋時期 唐代,宦官由內侍省、掖廷局、宮闈局、奚官局、內僕局、內府局管理。掌管宮內的簿册、門衛、病喪、倉庫供應等事項。各局長官稱令或丞。唐太宗時,對宦官限製較嚴格,規定內侍省宦官最高官階為三品,數額亦有限製。太宗死後,制度漸弛。中宗時,宦官總數增至3000名,被授七品以上者多達千人,玄宗時,宦官多而濫,僅四、五品者就在千人以上。授予三品左(右)監門將軍銜者大有人在 。安史之亂後,宦官勢力膨脹,有的甚至封王爵,位列三公 。部分宦官還染指軍權。肅宗時,設觀軍容使,專以宦官中的掌權者充任,作為監視出徵將帥的最高軍職。從德宗朝開始,宦官掌握了神策軍、天威軍等禁兵的兵權。軍中的護軍中尉、中護軍等要職均由宦官擔任。因軍政大權被宦官集團把持 ,不僅文武百官出於其下,甚至連皇帝的廢立也由他們决定 。在憲宗到昭宗期間登基的9個皇帝中有7個是由宦官所擁立 ,兩個被他們所殺。宦官專政成為中、晚唐社會的一大痼疾 。宋代也設內侍省,由宦官主管。但宋代宦官幹政的現象不如外戚專權嚴重。
  明清時期 明太祖朱元璋對宦官管理較嚴,規定宦官不得識字,壓低其官階,禁止其兼外臣的文武職銜,並懸鐵牌於宮門上,明示不許幹政的警戒。從永樂朝始,宦官漸受重用。皇帝親信的太監經常被派出巡出洋,擔任監軍。永樂十八年(1420)設東廠,由宦官執掌,從事特務活動,諸事直接報告皇帝。宣宗時,改太監不得識字的祖製,在宮內設內書堂。令學官教授小太監識字。成化十三年(1477)在東廠外另設西廠,以宦官任提督,加強特務統治。此外,宦官任職機構膨脹,宮廷中設有司禮、內官、御用、司設、御馬等12監。惜薪、鐘鼓、寶鈔、混堂等4司及兵仗、銀作等8局 ,總稱為二十四衙門,各設專職掌印太監。宦官人數激增,至明末多達數萬之衆。英宗時,掌權宦官王振網羅部分官僚為黨羽,形成閹黨,開明代宦官專政先聲。此後,宦官之禍迭起。成化年間的汪直、武宗時期的劉瑾、熹宗時期的魏忠賢等,都是權傾朝野、勢力顯赫的權宦。他們專橫跋扈,排斥異己,巧取豪奪,屢興大獄,加劇了明朝政治上的腐敗,給人民帶來無窮災難。
  鑒於明朝宦官為害之烈,清朝統治者采取了一些限製措施。清初規定:宦官歸內務府管轄,具體由敬事房管理。敬事房亦稱宮殿監辦處,設總管、副總管等職。康熙時總管宦官為五品,雍正時改成四品。裁明代“二十四衙門”為“十三衙門”,人數大幅度縮減。順治時設置宦官千餘人,乾隆年間增至3000人,直至清末未過此數。宦官升遷降調由內務府移文吏部决定。宦官犯法,內務府可先拿後奏。尤禁其幹政。順治帝仿朱元璋舊製,鑄鐵碑立於交泰殿,明文規定凡有不法行為,均凌遲處死。這些措施得到較好貫徹。雖在清末有慈禧太後寵宦安德海、李蓮英等屢犯例禁,朝臣為之側目,終未出現漢、唐、明宦官的專權現象。
  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統治,也結束了延續數千年之久的封建社會的宦官制度
  宦官專權
  唐後期政治生活中的重要特色。唐前期,宦官的品級和權勢地位都有嚴格的限製,他們在政治生活並不扮演重要角色。玄宗晚年深居後宮,寵信宦官高力士,宦官逐漸參政。代宗即位,宦官李輔國恃擁立之功,獨攬軍政大權,後因驕橫太甚,被代宗所殺。代宗又先後起用宦官程元振、魚朝恩典掌禁軍。魚朝恩被代宗殺死後,宦官不再典兵。德宗時,朱績、李懷光叛亂被平定後,宦官再度專製禁兵。貞元十二年(796),德宗以竇文場、霍仙鳴兩名宦官為左右神策軍護軍中尉,至此,宦官典掌禁軍成為定製。神策軍待遇優厚、兵員衆多,實力在其他禁軍之上,是中央唯一的有較強戰鬥力的軍隊,宦官憑藉典掌神策軍,政治勢力進一步膨脹。憲宗時,設樞密使兩員,由宦官出任,於是,宦官正式參與機要。兩中尉與兩樞密合稱“四貴”,權勢炙手可熱。宦官集團幹預朝政,監臨諸鎮,進退朝官,任命節帥,甚至分為派係,互相攻殺,廢立皇帝。唐後期有二帝為宦官所殺,七帝為宦官擁立。在社會經濟生活中,宦官也代表腐朽的勢力,他們廣占良田,大興園宅,勒索百姓,鬻官賣爵。宦官的專權與跋扈引起皇帝和官僚士大夫的強烈不滿,曾發動幾次翦除宦官勢力的鬥爭,著名的有順宗時的“永貞革新”,文宗時的“甘露之變”,都以失敗告終。有識之士多次疾呼上言,抨擊宦官專權,但無濟於事。唐末,宦官與藩鎮節帥內外勾結,攻殺不已,敗壞朝綱。昭宗天復三年(903),汴宋節度使朱全忠擁兵迫昭宗從鳳翔還京,盡誅朝內外宦官。至此,宦官勢力全部被鏟除。宦官專權是唐後期社會矛盾激化的重要根源之一。
  中國歷史上唯一被追認為皇帝的宦官最大權勢 ——曹騰
  曹操的祖父曹騰,為東漢中常侍大長秋,自幼入宮。後與女子吳氏結為“對食”夫妻,並收養夏侯傢少年為子,即曹操父親曹嵩。
  魏明帝曹睿即位後,追尊其高祖曹騰為高皇帝,其夫人吳氏為高皇后,直到西晉代魏,這個稱號都一直保存着。曹騰也成為曹魏王朝五個擁有帝號的人物之一(魏高皇帝曹騰,魏太皇帝曹嵩,魏武皇帝曹操,魏文皇帝曹丕,魏明皇帝曹睿,因司馬專權,曹睿的後繼者皆不得享有帝號)
  在中國歷史上,被正式授予正統王朝皇帝稱號的宦官,僅此一人
包含詞
明代宦官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