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宝顶山 旅游
寶頂山投訴電話重慶旅遊投訴電話:023-63866315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寶頂山位於大足縣城竜崗鎮東北15公裏處的寶頂鎮,海拔527.83米。寶頂山石刻包括以聖壽寺為中心的大佛灣、小佛灣造像,由號稱"第六代祖師傳密印"的趙智鳳於公元1174-1252年間(南宋淳熙至爐子佑年間)。歷時70餘年,有總體構思組織開鑿而成,是一座造像近萬尊的大型佛教密宗道場。同時,也是大足石刻精華之所在,並把中國石窟藝術推上了最高峰。
聖壽寺依山構築,雄偉狀觀。南宋趙智鳳創建,後遭元、明兵燹,明、精兩度重修。現存山門、天王殿、帝釋殿、大雄殿、三世佛殿、燃燈殿和維摩殿七重殿宇,為清代重建,建築面積1631.68平方米。
大佛灣位於對壽寺左下一個形似"u"字形的山灣。崖面長約500米,高約8-25米。造像刻於東、南、北三面崖壁上,通編為31號。其內容前後連接,無一雷同,尤如一幅圖文並茂的畫捲。
小佛灣位於聖壽寺右側,坐南面北,其主要建築為一座石徹的壇臺,高2.31米,東西寬16.50米,進深7.90米。壇臺上用條石徹成石壁、石室,其上遍刻佛、菩薩像,通編為9號。
寶頂山石刻表現出有異於中國前期石窟多方面的特點:
1、寶頂山石刻是中國罕見的大型佛教密宗石窟道場。大佛灣是為廣大世俗衆生進行說教的外道場,小佛灣是信徒受戒、修行的內院,體係完備而有特色。在石窟的顯著部位,圖文並茂地刻有號稱"唐瑜伽部主總持王"柳本尊的行化事跡圖,並在二十多處造像的主尊位置刻柳本尊、趙智鳳"即身成佛"的形象。
2、寶頂山石刻的表現形式在石窟藝術中獨樹一幟。大佛灣數千尊造像題材不重複,龕窟間既有教義上的內在聯繫,又有形式上的相互銜接,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其內容始之以六趣唯心,終之以柳本尊正覺成佛。其間有教有理,有行有果,形成係統。經變相對應配刻經文、偈語、頌詞等,圖文並茂,且與藏經有異,是歷代藏經未收入的藏外佛教石刻文獻,對佛教典籍的研究具有重要學術價值。
3、造像註重闡述哲理,把佛教的基本教義與中國儒傢的倫理、理學的心性及道教的學說融為一體,兼收博採,顯示了中國宋代佛學思想的特色。
4、寶頂山石刻是中國石窟藝術民族化、生活化的典範。造像內容和表手法都力求生活化。如父母恩重經變相通過求子、懷胎、臨産,以及養育子女的過程,形象生動,感人肺腑。牧牛圖長達30餘米,刻出林泉山澗,雲霧繚繞,其間穿插"十牛、十牧",抒情詩般地再現了牧牛生活。又如橫笛獨奏的"吹笛女",充滿內心喜悅的"養雞女",酒後昏亂的"父子不識"、"夫妻不識"、"兄弟不識"、"姐妹不識"的"醉酒圖"等等,無不活靈活現。雕刻大師們體驗生活之精微,再現生活之準確,令人嘆服。
5、寶頂山石刻是石窟藝術的集大成之作,在諸方面都有創造性的發展。造像以能懾服人心為其創作原則,藉以激發信衆對佛法的虔誠。造像、裝飾、佈局、排水、採光、支撐、透視等,都十分註重形式美和意境美。如千手觀音1007衹手屈伸離合、參差錯落,有如流光閃爍的孔雀開屏。這不但是中國千手觀音之最,也是世界佛教藝術中一大奇觀。釋迦涅般像,又稱臥佛,全長31米,衹露半身,其構圖有"意到筆伏,畫外之畫"之妙,給人以藏而不露的美感。
這是中國山水畫於有限中見無限這一傳統美學思想的成功運用。地獄變相龕刻陰森恐怖的十八層地獄;牛頭馬面猙獰強悍,受罪人呼天號地;尖刀、鋸解、油鍋、寒冰、沸湯諸般酷刑慘不忍睹,令人觸目驚心。圓覺洞內的數十尊造像刻工精細,衣衫如絲似綢,臺座酷似木雕。洞口上方開一天窗採光,光綫直射窟心,使洞內明暗相映,神秘莫測。高大的華嚴三聖像依崖屹立,身嚮前傾,成功地避免了透視變形,袈裟縐褶舒展,披肩持肘,直至腳下,支撐手臂,使文殊手中所托數百斤重的石塔歷千年而不下墮。九竜浴太子圖利用崖上的自然山泉,於岩壁上方刻九竜,導泉水至中央竜口而出,讓涓涓清泉長年不斷地洗滌着釋迦太子,給造像平添了一派生機,堪稱因地製宜的典範。 |
|
寶頂山
距大足縣城東北15千米。名僧趙智鳳於此建石窟寺,歷時70餘年建成。寶頂山是佛教聖地之一,有"上朝峨嵋,下朝寶頂"之說。
寶頂山石刻造像以大佛灣為中心,東有小佛灣、倒塔、竜頭山、殊始山、黃桷坡,南有高觀音,西有廣大山、鬆林坡、佛祖岩,北有岩灣、竜潭、對面佛等,共13處景觀。其中以大佛灣石刻造像規模最大,藝術價值最高,保存最完好。
大佛灣是一馬蹄形山灣。在長約500米、高約15-30米的崖壁上,雕刻大小造像萬餘軀。另有記載寶頂山造像由來和佛教密宗史實的碑刻7通,宋太常少卿魏了翁等題記17則,捨利寶塔2座。大佛灣石刻造像依山勢崖形雕刻,浮雕高大,題材廣泛,龕窟銜接,佈局雅謹,整體感強,氣象壯觀。佛像構思新奇,雕刻技藝嫻熟,世俗色彩濃郁。內容多屬佛經故事。石刻珍品比肩接踵。主要造像有"護法神像"、"六道輪回"、"廣大寶樓閣"、"華嚴三聖像"、"千手觀音"、"釋迦涅般聖跡圖"、"父母恩重經變像"、"地獄變像"、"圓覺道場"、"牧牛道場"等,形象逼真,寓意深刻。
寶頂山主要為佛教密宗派造像道場。印度金剛智、不空和尚相繼來華,與善無畏一起傳播密教,並稱“開元三大土”,先後為三代傳人;並傳給惠果禪師,惠果禪師成為密宗第四代傳人。又經過30年左右,出現柳本尊。之後,250餘年,發展與坎坷同在,至趙智風,承襲密宗衣鉢,成為密教傳人。873年4月8日,長安舉行“迎佛骨”儀式,“四方掣老扶幼”, “ 夾道佛聲振地”,“時 有軍卒,斷左臂於佛前,以手執之,一步一禮,血流灑地,至於時行股步,嚙指截發,不可勝數,又有僧以艾覆頂上,謂之煉項、火發、痛作”,“頭頂焦爛,舉步倉迫。” |
|
|
|
寶頂山村 | 寶頂山摩崖造像 | 寶頂山摩崖石刻 | 寶頂山摩崖造象 | |
|